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在颌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颌骨肿瘤患者120例(良性肿瘤72例,恶性肿瘤48例)进行螺旋CT扫描与三维CT重建。结果良性肿瘤轮廓清楚,内部密度不均匀,骨质膨胀性,无软组织肿块。恶性肿瘤轮廓不清楚,内部密度均匀,骨质吸收破坏,有软组织肿块。恶性肿瘤的CT差异值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重建(MPR)与容积重建(VR)图像对颌骨肿瘤累及上颌窦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累及鼻道鼻腔和累及牙槽骨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在颌骨肿瘤扫描中能获得特异的图像,对于不同肿瘤有很好的鉴别价值,应用CT重建技术有利于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部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肺内有肿瘤的患者38例,其中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2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采用CTperfusion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患者肿瘤的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F),血容量(BV)以及血流量(BF)。结果在MTT与BF方面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S与BV方面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为良、恶性的肿瘤提供功能信息,有利于提高肺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Tan LL  Han MJ  Li YB  Jiang JD  Li SX  Zhou SP 《癌症》2007,26(1):73-77
背景与目的:以往主要靠主动脉或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了解肺癌的供血血管及血供,但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且操作复杂,部分病人不易接受,一次血管造影不能保证显示全部供血血管,且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成功率较低.本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诊断与评价肺癌供血血管和血供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肺癌血供诊断提供一种无创伤性、安全、简便、全面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对72例经病理证实肺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i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其中25例行支气管动脉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成像.每个肺癌病灶同时行VR彩色三维成像,用肺癌病灶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代表其血供状况.结果:68例肺癌血管三维重建显示供血血管,其中59例肺癌仅见支气管动脉;5例肺癌仅见肋间动脉:4例肺癌呈混合型,包括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4例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见支气管动脉进入其内.25例肺癌支气管动脉CTVE可较好显示其开口及血管内腔状况.72例肺癌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分为4种类型:无色彩(11例),轻度(17例),中度(32例)和重度(12例),其增强后增加CT值分别为(6.16±2.23)Hu,(15.71±3.13)Hu,(25.47±2.71)Hu,(44.31±19.68)Hu.72例肺癌VR彩色成像红色色彩分布形态与其CT强化形态两者一致率为86.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可较好显示肺癌供血血管及血供状况,是诊断与评价肺癌血供一种无创伤性、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与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单椎体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8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单椎体骨肿瘤患者54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38例(良性组),恶性肿瘤16例(恶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SPECT/CT与MRI特征,然后判断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的肿瘤SPECT/CT参数SUVmax与SUVave值都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MRI显示恶性组的肿瘤大小、形态、骨质破坏、边缘、钙化、椎管受累与良性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86.8%、100.0%和92.3%,MRI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97.4%、100.0%和97.7%。结论:SPECT/CT与MRI在单椎体骨肿瘤诊断中联合使用可充分发挥各自成像优点,从而提高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情况。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兰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技术(SVR像)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与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2016年5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内占位病变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多层螺旋CT与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鉴别诊断良恶性的效果。结果:在194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100例(良性组),诊断为恶性病变94例(恶性组),恶性组与良性组CT常规特征中的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不同重建方法显示肺部血管有高度一致性,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鉴别诊断肺内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0.5%、91.9%、91.5%和91.0%。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肺内占位病变中的应用获取图像清晰,重建区域自由,能有效鉴别诊断良恶性状况。  相似文献   

7.
王新龙  吴鹏飞  徐培培  杨志勇 《癌症进展》2019,17(7):795-797,8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期因子(MK)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65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多层螺旋CT,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VEGF、MK的表达水平。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以及VEGF、MK在不同性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经病理结果证实,65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16例(乳头状癌12例、滤泡癌3例、髓样癌1例),良性肿瘤4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9例、甲状腺囊肿16例、甲状腺炎4例);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性肿瘤CT灌注参数中的血流量、血容量均高于甲状腺恶性肿瘤,平均通过时间短于甲状腺恶性肿瘤,表面通透性低于甲状腺恶性肿瘤(P﹤0.05);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MK在甲状腺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P﹤0.01)。结论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效果确切,且VEGF、MK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作为首选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腹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腹部嗜铬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的79个经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腹内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 70例患者中,有与嗜铬细胞瘤有关的内分泌症状者41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15例,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4例.单发63例,多发7例,共有79个病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60例,恶性或术后复发10例.79个肿瘤病灶中,肿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长径2~15 cm,平均5.8 cm.6个长径≤4 cm的肿瘤病灶在扫描各时相均较均匀,25个肿瘤病灶有明显的血窦形成,48个肿瘤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变灶,其中9个可见液-液平面.65个肿瘤为富血供,14个为中等血供.结论 约40%的腹部嗜铬细胞瘤无相关的内分泌症状,但腹部嗜铬细胞瘤多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小的肿瘤较均匀而富血供;较大的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变灶,为富血供或中等血供,约50%的病灶内可见血窦或液-液平面,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 MSCT 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 CT 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情况。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技术(SVR 像)显示最佳。结论 MSCT 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与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雷静  韩丹  邓亚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21):3891-389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供血动脉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间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30例,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薄层重建原始数据,行VR、MPR、MIP等重建方式,观察肝脏肿瘤供血动脉情况及肝动脉变异征像。结果:30例患者中,26例发现供血动脉,其中肝癌14例,肝母细胞瘤2例,肝血管瘤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其中1例发现肝动脉变异。结论:运用MSCTA技术,可以确切的观察肝脏肿瘤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及其形态表现,并可清晰显示动脉变异,对肿瘤病变术前诊断及手术、介入治疗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慧  刘虎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5):964-966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CST)64层螺旋cT的影像特点,旨在探讨其对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GST的影像表现,包括常规扫描、横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重组(NPR)图像。结果:该组病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胃体8例、胃窦4例、胃底3例。其中良性4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7例。良性直径多〈5cm,边界清楚,恶性直径多〉5cm,边缘分叶。病理示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80%。结论:64层螺旋cT对GST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64层螺旋CT征象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117枚瘤体)PTMC的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77例(80枚瘤体)行CT增强扫描,从瘤体形态、部位、边缘、钙化、强化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归纳其特征.结果 92枚瘤体呈不规则形,25枚瘤体呈类圆形;28枚瘤体位于甲状腺边缘,其中25枚瘤体旁甲状腺包膜缺损.96枚瘤体CT平扫显示,87枚瘤体边缘清晰,9枚瘤体边缘模糊;瘤体钙化率为36.8%,74.4%位于瘤体内部,65.1%为细颗粒型钙化.80枚瘤体增强扫描后,63枚瘤体边缘变模糊,瘤体直径较平扫时缩小.结论 掌握PTMC的64层螺旋CT表现有助于提高CT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单椎体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单椎体骨肿瘤的认知及疾病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16例单椎体骨肿瘤。总结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影像学表现。两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分别对DR、CT、MRI诊断骨肿瘤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原发肿瘤93例,转移瘤23例。男62例,女54例,年龄8~75岁,平均(48.6±8.3)岁。良性骨肿瘤23例,占19.83%;中间型骨肿瘤21例,占18.10%;恶性骨肿瘤72例,占62.07%。良性骨肿瘤平均发病年龄32(11~60)岁,常见病种有骨软骨瘤、纤维结构不良;中间型骨肿瘤平均发病年龄36(20~64)岁,常见病种有骨巨细胞瘤、侵袭性血管瘤;恶性骨肿瘤平均发病年龄59(37~76)岁,常见病种有转移瘤、孤立性浆细胞瘤。CT和MRI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DR(P<0.05),CT和MRI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椎体骨肿瘤恶性多见,以转移瘤、孤立性浆细胞瘤为主。CT和MRI单椎体骨肿瘤诊断价值优于DR。  相似文献   

14.
徐鹏  陈晶  熊秀娥 《现代肿瘤医学》2018,(21):3452-345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以期为临床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以自2012年6月份以来入我院治疗的确诊为中老年脑胶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并分析扫描图像中脑组织的多维多层螺旋灌注图像、CT血管成像,计算并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参数、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通过灌注分析软件获得并分析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共纳入患者43例患者,在所有病例中,多维多层螺旋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单纯轴向灌注图(P=0.000),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图中43 例患者中,有36例肿瘤发现供血大动脉,23 例肿瘤有引流静脉,29例大动脉受压,15例大动脉被肿瘤包裹,17例静脉窦受压。统计分析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脑血容量(CBV)参数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级别胶质瘤的病灶关键测试参数(critical test parameter,CTP)比较,CBF、TTP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颅内肿瘤TDC比较,高级别胶质瘤速升速降,低级别胶质瘤速升缓降型。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不仅可以实现对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的全面评价,有利于颅内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且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评价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对中老年脑胶质瘤的级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良性、恶性腹膜后肿瘤术前介入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腹膜后肿瘤供血动脉特点。  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41例患者,分为良性腹膜后肿瘤组和恶性腹膜后肿瘤组。各组依据肿瘤长径分为A、B、C3组,其中A组>10.0 cm,10.0 cm≥B组>5.0 cm,C组≤5.0 cm。比较各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性。统计其中70例术前介入栓塞腹膜后肿瘤的供血动脉情况。  结果  良性肿瘤组A、B、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A、B组术中出血和术中输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腹膜后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腰动脉、髂内动脉、肾上腺动脉、膈下动脉、肠系膜动脉分支,盆腔腹膜后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为髂内动脉分支。  结论  术前介入栓塞能有效降低恶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术中出血风险、减少输血,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良性腹膜后肿瘤未见显著效益,但可以为外科术前明确肿瘤供血情况。术前介入栓塞中重点为寻找腰动脉、髂内动脉、肾上腺动脉、膈下动脉、肠系膜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部肿瘤合并轻度肺心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80例肺部肿瘤合并轻度肺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其临床数据。并观察同期60例正常人的右心室血流变化。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行高射频(RFA)和放化疗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性放化疗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巴酚丁胺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受试者3年的生存状况以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在局部血流量(BF)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数据间无差异性(P>0.05),局部血容量(BV)与表面通透性(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V≤4ml/100g为诊断良性肿瘤的标准,诊断准确率为92.5%,误诊率为7.5%;以PS≥9ml/100g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标准,诊断正确率为90.0%,误诊率为10.0%。80例肺部肿瘤合并轻度肺心病患者肺动脉血流加速度(ACC)、最大肺动脉血流速度值(Vm)和右心室射血力(F)较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存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 灌注成像可提高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合并轻度肺心病的患者肺动脉ACC、Vm和F值较正常人存在差异性。行RFA和放化疗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78例,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并进行常规CT扫描与增强CT灌注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无转移淋巴结组的肿瘤直径为(0.54±0.11)cm,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为(0.87±0.12)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CT扫描,图像无伪影,靶平面保持良好。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S与BV值都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过CT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与手术病理判定对比,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能获得更好的肿瘤血液动力学信息,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对胃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