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SEPT 9基因甲基化(mSEPT9)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并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214例,收集术前及随访3年中的外周血样本,应用荧光探针PCR方法检测血浆mSEPT9状态,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水平,评价血浆mSEPT9用于结直肠癌手术疗效评价价值,并评估血浆mSEPT9和血清CEA单独或两者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诊断效力。  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为70.1%,血浆mSEPT9与临床分期相关(P=0.027),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血浆mSEPT9阳性率为8.4%,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64例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患者mSEPT9阳性率为78.1%,CEA阳性率为4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血浆mSEPT9联合血清CEA检测能够提高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阳性率(84.4% vs. 78.1%,P=0.016)。  结论  血浆mSEPT9可作为结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及术后随访监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IL-23、IL-17的含量,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24例对照组和56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用ELISA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及患者正常黏膜组织与肿瘤组织培养液中的IL-23、IL-17水平。  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23和IL-17水平分别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 < 0.01)和正常黏膜组(P < 0.05)。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但IL-23水平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17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而IL-23水平仅与TNM分期相关(P < 0.05)。  结论  IL-23和IL-17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进展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和MMP-7的蛋白表达,阐明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1/20)和15%(3/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8%(39/50)和72%(36/50),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86,P<0.05;χ2=18.811,P<0.05)。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无关联(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远隔器官转移、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直肠癌中CD151和MMP-7两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rs=0.314,P=0.026)。  结论  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结直肠癌切除术淋巴结检测数目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32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行结直肠癌切除术,以术后病理的淋巴结检测数目为依据分为两组(< 12枚组与≥ 12枚组),将各组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BMI(χ2=7.697,P=0.006)、肿瘤部位(χ2=7.900,P=0.048),肿瘤TNM分期(χ2=34.795,P < 0.010)等因素在两组间的淋巴结检测数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正常值范围:18.5~24.9 kg/m2)对BMI进行分组,BMI ≥ 25 kg/m2组与BMI < 25 kg/m2组相比,淋巴结检测数目 < 12枚的风险显著增加(OR=2.557,95% CI:1.231~5.309;P=0.012)。肿瘤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患者与其他部位患者相比,淋巴结检测数目 < 12枚的风险显著增加(OR=1.731,95% CI:1.066~2.810;P=0.027)。  结论  高BMI指数可影响结直肠癌手术中是否获取足够的淋巴结检测数目,进而影响其术后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Notch1、Jagged1和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Hp感染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 检测60例胃癌组织、60例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Notch1、Jagged1和COX-2蛋白的表达; 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Hp感染状况。  结果  Notch1与Jagged1在胃癌组中阳性表达率(40.0%, 70.0%)低于癌旁组(81.7%, 96.7%)和正常组(85.0%, 1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2在胃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60.0%)高于癌旁组(35.0%)和正常组(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otch1和Jagged1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 > 0.05)。COX-2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P=0.013, P=0.013)有关。Notch1与Jagged1在胃癌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0, P < 0.005);Notch1与COX-2表达呈负相关(r=-0.314, P > 0.05);Jagged1与COX-2表达无相关性(r=-0.175, P > 0.05)。Hp在胃癌组中阳性感染率低于癌旁组(76.6%, 9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otch1、Jagged1和COX-2在胃癌组中Hp感染阳性与Hp感染阴性的阳性表达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胃癌组织中Notch1、Jagged1和COX-2的表达与Hp感染率无关(P > 0.05)。  结论  胃癌中存在Notch信号通路的异常, Notch1和Jagged1的低表达可能导致COX-2的高表达, 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发展; Hp感染可能在早期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胃癌患者侵袭转移及血浆核黄素水平的关系。  方法  采用Warthin-starry组织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UBT检测Hp感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胃癌患者的血浆核黄素水平。  结果  Hp感染胃癌组浆膜侵袭率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5%和75%, 高于无Hp感染胃癌组14.3%和42.9%(P < 0.001, P=0.001 1)。胃癌无浆膜侵袭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血浆核黄素水平分别为1.870 6 ng/mL和2.381 1 ng/mL, 高于浆膜侵袭组、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0.733 1 ng/mL和0.795 0 ng/mL), 两组血浆核黄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P=0.046)。胃癌无HP感染组的血浆核黄素水平(1.667 4±0.370 09)ng/mL高于Hp感染组(1.220 7±0.177 27)ng/mL, 血浆核黄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结论  Hp感染可能会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和血浆核黄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对8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且年龄≥80岁的31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10个协变量进行1:1匹配,最终128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患者与另外128例无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患者成功匹配。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48/128)vs. 30.5%(39/128),P=0.235]。根据Clavien-Dindo外科手术并发症分级,心血管疾病组患者术后Clavien-Dindo Ⅳ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7.0%(9/ 128)vs. 1.6%(2/128),P=0.031]。手术局部并发症方面,心血管疾病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7.8%(10/128)vs. 2.3%(3/128),P=0.046],其它手术局部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手术局部并发症方面,心血管疾病组患者术后血液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10.2%(13/128)vs. 3.1%(4/128),P=0.024],其他非手术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不会增加8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的风险。但需注意的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术后血液循环系统并发症与吻合瘘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针对此类患者,术前充分的评估、术后密切监测以及保护性造口的应用是保证其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及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入选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12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63例,对照组62例,两组均给予卡培他滨1 000 mg/m2,每日2次,1~14 d,治疗组给予伊立替康150 mg/m2+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 d静脉滴注,滴注1.5 h;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130 mg/m2,1 d。随访的主要内容为无肿瘤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时间(MST)、短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结果  治疗组的ORR、DCR分别为33.3%、66.7%;对照组ORR、DCR分别为35.5%、7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4、12个月,相应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Ⅳ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和手足综合症等,其治疗组的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反应能得到有效控制,未影响化疗进程。  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多,患者耐受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07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标本中MMR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并评价其在Lynch综合征和散发性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  结果  607例患者中MMR表达缺失率为35.58%。MMR蛋白表达缺失的阴性组与表达正常的阳性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P53、CD34、D2-40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VEGF、Ki-67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检测MLH1、MSH2、PSM2、MSH6蛋白可以作为初步筛选Lynch综合征患者的方法。  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MMR检测,筛查Lynch综合征患者和家族成员,进行管理及干预,可降低部分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和评价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接受腹腔镜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组43例(ISR组),接受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组31例(LAR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肿瘤根治情况和术后肛门功能。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SR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AR组[(306.6±25.1)min vs.(239.7± 26.4)min,P=0.010];两组患者术后病理T、N分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R组、LAR组T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0%和93.5%;两组环周切缘阳性率均为0,ISR组远切缘长度明显优于LAR组[(2.3±0.1)cm vs.(1.4±0.3)cm,P < 0.001],随访12~42个月,平均23.4个月,ISR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LAR组[0 vs. 12.9%(4/31),P=0.027],两组均无远处转移;两组术后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口还纳后ISR组和LAR组分别有83.7%和87.1%患者排粪控制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肛门功能及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地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结果,探究国内大肠癌筛查模式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06月至2019年06月上海市宝山地区按照社区大肠癌筛查流程完成筛查且评定为初筛阳性,并至我院完成全结肠镜诊断性检查且获取检查结果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769例.根据肠镜结果,分成病变组和正常组,分析两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胃腺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腺癌及周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织中Beclin1、LC3B及Hp的表达。结果:Beclin1、LC3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4.4%(56/87)、62.1%(54/87),与在慢性胃炎组织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Beclin1、LC3B在高-中分化胃腺癌中有较高的高表达率[70.3%(45/64),73.4%(47/64)],而在低分化胃腺癌中高表达率[(47.8%(11/23),30.4%(7/23)]则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胃腺癌细胞内出现LC3B蛋白点状阳性表达与对应腺癌细胞自噬高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01)。Beclin1、LC3B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8,P<0.001)。Beclin1、LC3B蛋白在Hp(+)胃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79.59%,75.51%)明显高于Hp(-)胃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44.74%,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Hp阳性患者与胃腺癌组织中Beclin1、LC3B的高表达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286,P<0.05;r=0.298,P<0.05)。结论:Beclin1和LC3B在胃腺癌中表达增高,特别在高-中分化胃腺癌中,提示Beclin1和LC3B共同参与了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进展及胃腺癌分化的过程;Hp感染和Beclin1、LC3B的高表达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提示Hp感染可诱导胃腺癌细胞自噬活性升高,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胃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common colorectal cancer among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In a population screening programme, 59406 subjects underwent an immunochemical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 In a medical check-up-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6139 subjects had a colonoscopic examinatio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on family history of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and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were compared in the groups positive or negative for a family history of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In the screening programme-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detection rate for colorectal cancer was 0.5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38-0.76) and 0.15% (95% CI: 0.12-0.18)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a family history of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respectively,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for colorectal canc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In the medical check-up-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detection rate for colorectal cancer was 2.31% (95% CI: 1.15-3.47) and 0.53% (95% CI: 0. 34-0.72)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a family history of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have an elevated risk for comm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at people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riority group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及粪便隐血试验(FOBT)在结直肠癌(CR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01例结直肠良性腺瘤患者、209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作为良性腺瘤组和结直肠癌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98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及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及FOBT阳性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特征、不同临床分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FOBT阳性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FOBT单项及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FOBT阳性率比较,结直肠癌组高于良性腺瘤组及正常对照组,良性腺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肿瘤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脉管/神经侵犯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和FOBT阳性率高于肿瘤高分化、中分化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未发生脉管/神经侵犯的结直肠癌患者(P<0.05);随着结直肠癌TNM临床分期升高,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及FOBT阳性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和FOBT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UC)(87.08%、0.885)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59.33%、0.744和52.63%、0.643,P<0.05);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5%、85.52%和67.68%;FOBT分别为76.38%、70.06%和60.56%,两者联合诊断分别为89.95%、90.10%和86.89%。联合诊断优于单项诊断。结论:随着结直肠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和FOBT阳性率升高,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FOBT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结直肠癌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腔镜与肠梗阻导管联合治疗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117例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肠梗阻导管分为两组,56例行急性期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为对照组,61例行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置管成功的患者为观察组,冲洗引流7~10 d再行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方式、TNM分期、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肿瘤最大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为(14.9±2.6)枚,多于对照组的(10.4±2.1)枚,术后排气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手术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菌血症、低钠低钾低蛋白血症、吻合口瘘和下肢水肿发生率分别为4.92%、1.64%、1.64%、49.18%、1.64%和4.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12.50%、14.29%、75.00%、12.50%和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肠梗阻导管联合治疗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好,推荐作为符合适应证的老年患者首选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189例,其中胃癌患者39例(观察组),胃炎患者150例(对照组),检测2组的Hp阳性率,同时检测血清PGⅠ、PGⅡ含量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82.1%和4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PGⅠ和PGⅡ阳性率为92.3%、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0%和28.7%(P<0.05)。在观察组中,PGⅡ的诊断敏感性最高(96.0%),PGⅠ的诊断特异性最高(32.0%)。结论Hp联合血清PG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反映胃部疾病患者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Ki67、iNOS表达的关系,以及Hp感染导致胃癌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革兰染色检测115例胃黏膜组织的Hp;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Ki67、iNOS表达,分析Ki67和iNOS及Hp感染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正常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组织中Hp检出率分别为0(0/8)、45.5%(5/11)、63.2%(12/19)、70.6%(12/17)、73.3%(11/15)、51.1%(23/45),病变各组中Ki67和iN-OS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胃癌组外,病变各组的Ki67和iNOS的表达阳性率与各组的Hp感染阳性率呈正相关;每一病变组中Hp(+)组的Ki67和iNOS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Hp(-)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Ki67和iNOS阳性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Hp可能通过促使细胞增殖加速和凋亡异常而涉及胃癌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生长分化因子-15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例结直肠癌患者(实验组)及2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生长分化因子-15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Keap1的阳性表达率(80%)及血清中GDF 15表达水平[(1278.53±120.69)ng/l]均显著高于结直肠良性病变组患者Keap1的阳性表达率(25%)及血清中GDF 15表达水平[(759.54±98.99)n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着临床T分期的进展,结直肠癌Keap1阳性表达率却呈逐渐减低的趋势,各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N分期间结直肠癌Keap1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GDF 15的表达水平,则伴随着T、N分期的进展而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Keap1与结直肠癌临床T分期有关(γ=0.327,P=0.014);血清中GDF 1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T、N分期均有关(γ=0.457,P=0.002;γ=0.294,P=0.026)。结论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生长分化因子-15在结直肠癌患者中表达明显增高,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孔维 《实用癌症杂志》2016,(7):1126-1129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化疗对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102例,将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化疗的3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单纯采用化疗的67患者纳入对照组。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开始至肿瘤病灶进展的时间( TTP),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的1、2、3年累积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共化疗160个疗程,平均4.57个疗程,TTP为14个月;对照组患者共化疗359个疗程,平均5.35个疗程,TTP为8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6.5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6%,57.1%和42.9%;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6%,44.8%和34.3%。其中1年生存率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2、3年生存率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不会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有手术指征的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李爽  于洁  米硕 《现代肿瘤医学》2021,(8):1386-1390
目的:观察生血益髓汤对防治TP方案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TP方案化疗的肿瘤患者共60例,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TP化疗方案,观察组实施TP化疗方案+生血益髓汤;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KPS等临床指标。结果:化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血象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7天与化疗后14天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下降程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在化疗后7天与化疗后14天均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总体发生率分别为92.9%及79.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39.3%)明显高于观察组(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期间rhG-CSF及IL-11使用量较观察组大,其中rhG-CSF使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KPS稳定率明显低于观察组(57.1% vs 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血益髓汤对防治TP方案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效果较好,并可有效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