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汽化电切膀胱肿瘤术后行肿瘤周围黏膜下定期浸润注射吡柔比星(THP)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6例膀胱肿瘤,经尿道汽化电切肿瘤术后行肿瘤周围黏膜下定期浸润注射TH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中5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3年10个月。术后1年复发率5.88%(3/51),2年复发率11.76%(6/51),3年复发率19.61%(8/51)。结论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后行黏膜下定期浸润注射THP,方法简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接受羟基喜树碱(HCPT)、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预后,评价比较HCPT及THP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9例TRUBT的膀胱癌患者,其中41例采用HCPT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48例进行THP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膀胱癌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HCPT组缓解率为73.13%(30/41),复发率为36.67%(11/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8%(20/41),THP组缓解率为89.58%(43/48),复发率为16.28%(7/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8%(18/48),两组治疗前后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RU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且THP膀胱灌注效果优于HCPT.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接受羟基喜树碱(HCPT)、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预后,评价比较HCPT及THP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9例TRUBT的膀胱癌患者,其中41例采用HCPT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48例进行THP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膀胱癌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HCPT组缓解率为73.13%(30/41),复发率为36.67%(11/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8%(20/41),THP组缓解率为89.58%(43/48),复发率为16.28%(7/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8%(18/48),两组治疗前后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RU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且THP膀胱灌注效果优于HCPT.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2周THP30mg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0个月,随访期间内行膀胱镜检查。结果30例可评价疗效,无肿瘤复发28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6.7%;发生不良反应者12例(40.0%),均为不同程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接受羟基喜树碱(HCPT)、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预后,评价比较HCPT及THP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9例TRUBT的膀胱癌患者,其中41例采用HCPT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48例进行THP膀胱内灌注联合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膀胱癌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HCPT组缓解率为73.13 %(30/41),复发率为36.67 %(11/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8 %(20/41),THP组缓解率为89.58 %(43/48),复发率为16.28 %(7/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8 %(18/48),两组治疗前后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RU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且THP膀胱灌注效果优于HCPT。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V-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应用THP(20mg-30mg/40mL)膀胱内灌注,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min。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24个月随访,无肿瘤复发36例(94.9%)。复发2例。未见有全身性药物不良副作用,有3例膀胱灌注后出现短时间膀胱刺激症状。结论:THP对浅表性膀胱癌有明显和治疗的预防复发作用,患者耐受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7.
吡柔比星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0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周开始用THP(30 mg/40 m1)进行膀胱内定期灌注,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60分钟,每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连续10次,并随访1.5年-8.5年.结果:108例患者均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15例出现轻微膀胱刺激症状.复发18例,复发率为16.67%.结论:膀胱灌注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应用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的预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应用THP(30mg/50ml)膀胱灌注,保持30分钟.结果随访3~18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THP用于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是安全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40mg、丝裂霉素C 10m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近期收治的86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分为3组,分别接受THP、MMC治疗,随访12~20个月.结果THP组26例,复发2例,复发率7.7%;MMC组26例,复发3例,复发率11.5%;MMC组31例,复发11例,复发率35.5%.THP组与MM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HP组和40mg MMC组与MMC组相比则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C40 mg 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满意,优于丝裂霉素C 10mg膀胱灌注.  相似文献   

10.
53例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药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药物的效果.[方法]对53例膀胱肿瘤术后的患者分别以丝裂霉素(MMC)、塞替哌(TSPa)、吡柔比星(THP)等灌注化疗.[结果]53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6例复发,复发率为11.3%.其中复发肿瘤中有2例恶性程度增加,占3.8%.[结论]膀胱内药物灌注对于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后对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机制.方法 将4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15例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前1h、15例于TUR-BT术前24 h行膀胱内灌注(30 mg吡柔比星,在膀胱内保留30 min),对照组10例仅行TUR-BT术.取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吡柔比星的分布,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结果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后1h,正常膀胱组织黏膜层偶见吡柔比星荧光,膀胱癌组织可见弥漫分布的吡柔比星荧光,可达肌层.24 h后,在膀胱癌组织内仍可见到吡柔比星的荧光.TUNEL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膀胱癌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cl-2/bax比值与凋亡指数具有相关性.结论 吡柔比星灌注化疗中可选择性作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通过影响膀胱癌组织bcl-2/bax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可能是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丁  张青  白长森  张文芳  郑珊  李峥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2):1130-1134
  目的  分析并探讨造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为改善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生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125例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42.4%),非白色念珠菌中主要为光滑念珠菌(21.6%),近平滑念珠菌(16.8%)及热带念珠菌(10.4%),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51.2%);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归因病死率为26.4%,氮质血症、体腔置管(≥2根)、抗真菌治疗的延迟及合并细菌性感染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首次念珠菌培养阳性前30 d内手术则是保护因素。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病死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对相应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并及时开展抗真菌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99Tcm-异睛脱氧氨基葡萄糖(99Tcm-isonitrile deoxyglucosamine,99Tcm-CN5DG)SPECT/CT对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于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前瞻性研究95例经过手术、组织活检病理确诊(92例)或治疗后临床影像随访证实(3例)的肺病损(共97个)患者,99Tcm-CN5DG SPECT/CT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良恶性,强化CT则据肺病损形态特征判断良恶性。分析99Tcm-CN5DG SPECT/CT、强化CT对肺病损的诊断效能。  结果  97个肺病损中80个恶性、17个良性。良恶性肺病损的靶和非靶摄取比值(target to non-target,T/NT) [分别为(1.49±0.86) vs. (3.25±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9Tcm-CN5DG SPECT/CT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强化CT(分别为97.5%、76.5%、93.8%、95.1%、86.7% vs. 87.5%、41.2%、79.4%、87.7%、41.2%),其中灵敏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9Tcm-CN5DG SPECT/CT提供了优于强化CT的纵膈淋巴结分期、肿瘤边界勾画等重要信息。  结论  99Tcm-CN5DG SPECT/CT是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的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无远处转移的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索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36例无远处转移的3型胃NE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纳入36例无远处转移的3型患者,8例(22.2%)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大的肿瘤直径和较高的Ki-67指数,内镜下溃疡型病灶也更多见(50%),肿瘤T分期以T4为主(50%)。单因素结果显示,肿瘤≥2 cm、溃疡型病灶、病理分级G2/3、T2/4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肿瘤直径≥2 cm(OR=8.54,95%CI:1.16~62.96)和溃疡型病灶(OR=10.97,95%CI:1.16~103.52)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子。  结论   具备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3型胃NET需要在术前全面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大剂量羟基喜树碱即刻灌注联合维持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7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6例, 女性51例, 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分期为Ta71例、T196例, 分级为G166例、G250例、G35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羟基喜树碱40mg, 保留20~30 min, 术后1w开始羟基喜树碱维持灌注, 40 mg/次, 1次/w×8次, 以后1次/月×10次, 每次维持2 h。  结果  155例患者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期92(72~112)个月。患者1、2和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3.2%、31.6%和41.3%。治疗的长期预后因素包括肿瘤的分级、分期、数目和大小。本组中膀胱Ⅰ、Ⅱ和Ⅲ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5%、3.2%和1.9%, 未见Ⅳ度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仅见Ⅰ度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3%。  结论  大剂量羟基喜树碱即刻灌注联合维持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多能良好耐受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钼靶X线摄影引导下钩丝定位活检技术对临床触诊阴性或触诊不良的BI-RADS Ⅳ级及以上乳腺病变的诊断意义。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48例乳腺钼靶BI-RADS Ⅳ级及以上但临床触诊阴性或触诊不良的乳腺病变患者(其中双侧病变4例、单侧病变44例、共计52处病灶),进行钼靶X线摄影引导下钩丝定位活检术。  结果  所有52处病灶中恶性病变13例(均单侧),其中0期占46.15%(6/13),Ⅰ期占38.46%(5/13),Ⅱ期占15.39%(2/13);良性病变39例,乳腺癌检出率为25.0%。钼靶BI-RADS Ⅳ级患者中良性病变39例,恶性病变10例;BI-RADS Ⅴ级患者中良性病变0例,恶性病变3例。Ⅳ、Ⅴ级中乳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6%和100%。  结论  钼靶辅助下钩丝定位活检可以精确切除临床触诊阴性或触诊不良的BI-RADS Ⅳ级及以上乳腺病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是一种安全、准确、费用低廉的诊断方法,值得国内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袁强  王毅军  经翔  丁建民  杜智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04-1107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方法  20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241例次的MWA。肝细胞肝癌(HCC)171例行198例次的MWA, 肿瘤总数301个, 平均1.5个, 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9±1.3)em, 其中57例接受了肝切除联合MWA; 肝转移癌(MLC)37例行43例次的MWA, 肿瘤总数67个, 平均1.6个, 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6±1.5)cm。全组病例的治疗通过经皮和开腹两种途径, 治疗后定期进行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结果  MWA 1个月后行增强CT检查, HCC 301个肿瘤中285个完全消融, 完全消融率为94.7%(285/301), MLC 67个肿瘤中62个完全消融, 完全消融率为92.5%(62/67)。随访3~43个月, HCC局部复发率为8.4%(24/285),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0%、74.2%、53.6%, 其中肝切除联合MWA治疗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66.4%、46.7%;MLC局部复发率为9.7%(6/62), 中位生存期17~23个月。HCC患者MWA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5/198), MLC患者的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MW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创伤小, 安全有效,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蕾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110-1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卵巢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本院诊断为卵巢肿瘤患者114例, 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资料完整,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结果  114例卵巢肿瘤患者经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 良性卵巢肿瘤83例, 恶性卵巢肿瘤31例, 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良性卵巢肿瘤76例, 恶性卵巢肿瘤27例, 诊断符合率为90.35%;良、恶性卵巢肿瘤内部血流信号测出比例相差9.21%, 经统计学软件处理, 其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 0.05);两组间R1、PI差异比较明显, P值均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间的PSV、HV、LV、MV、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钰莹  刘莉  折虹  柯亨宁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3):1201-1205
  目的  探讨黑色素含量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购于西安艾丽娜生物有限公司189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的黑色素含量和cyclin D1表达。  结果  189例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黑色素高含量者为76例(40.2%),cyclin D1高表达者为80例(45.7%)。黑色素含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来源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的侵袭深度(P=0.001)和临床分期(P=0.038)有关。T3、T4期黑色素瘤中的黑色素含量明显低于T1、T2期。同时,临床分期Ⅲ、Ⅳ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黑色素含量也明显低于Ⅰ、Ⅱ期。cyclin D1表达与年龄、性别、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来源无关。黑色素含量和cyclin D1表达在58例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中呈负相关(r=-0.271,P=0.039)。  结论  黑色素含量下调可能与恶性黑色素瘤的侵袭、进展和转移有关。为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分析和病理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ANNUB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  方法   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集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诊断为非典型或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具有ANNUBP的特征,光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总结。  结果   ANNUBP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7岁,中位年龄27岁);6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头颈部,最大径4.5~21.5 cm,平均11.0 cm,界限较清。镜下肿瘤细胞可见细胞异型性、丰富密集、失去神经纤维瘤结构和/或核分裂像增加(>1/50 HPF和<3/10 HPF);其中4例多次复发,2例进展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1例无瘤生存,复发率85.71%(6/7),恶变率28.57%(2/7);S-100、SOX-10、H3K27Me3在7例中均弥漫强表达,1例CD34染色显示网状结构消失,Ki-67增殖指数<2%~5%。  结论   ANNUBP是具有较高复发率和恶变率的肿瘤,术后应结予相应的辅助治疗,并密切随访,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治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