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APC/MCC,DCC的基因杂合丢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MCC(mut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和DCC(deleted in colorectal cancr)基因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现象(RFLP)法检测了46例食管癌组织中APC、MCC和DCC基因的杂合缺失。结果 APC、MCC和DCC位点的杂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APC基因的PCR—SSCP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洪卫 《癌症》1997,16(4):309-311
结直肠癌APC基因的PCR-SSCP检测研究进展许洪卫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式反应大肠肿瘤中图号R735.34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等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而深入。目...  相似文献   

3.
胃癌组织大肠癌丢失基因杂合性丢失及表达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大肠癌丢失基因(DCC)改变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应用PCR-RFLP及RT-PCR技术对手术切除胃癌组织DCC基因的杂合性丢失及mRNA表达进行分析。51例胃癌中发现杂合丢失18例,占35.3%。临床Ⅲ~Ⅳ期组杂合丢失率(50.0%)显著高于Ⅰ~Ⅱ期组(14.3%,P值<0.05)。杂合丢失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转移无显著相关(P>0.05)。51例胃癌中有26例检测了DCC基因mRNA表达,发现表达缺失8例,占30.7%。表达缺失与杂合丢失及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存在着DCC基因杂合丢失和mRNA表达缺失。杂合丢失是胃癌的晚期改变  相似文献   

4.
胡毅玲  高杨 《肿瘤》1998,18(4):269-27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2D6(CYP2D6)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M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PCR┐RFLP等技术检测原发性肺癌和住院对照各59例,分析CYP1A1基因MspIC型、CYP2D6Ch型(T/T型)和GSTM1缺陷型〔GSTM1(-)〕三种纯合突变型频率分布及其交互作用。结果突变型在病例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CYP1A1MspIC型25.4%、15.3%(P=0.17),CYP2D6ChT/T型35.6%,47.5%(P=0.26),GSTM1(-)型57.6%、49.2%(P=0.46),无显著性差异。协同分析发现在男性中,11.6%(5/43)肺癌兼有MspIC型和GSTM1(-)型,对照组无1例(0/43),P=0.03。结论结果提示在男性中CYP1A1MspIC型和GSTM1(-)型可能协同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和DCC基因的杂合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bcl2蛋白表达和DCC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PCR方法检测了胃癌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和DCC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结果发现,胃癌(信息个体)LOH发生率为54.5%(18/33),bcl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60.0%(30/50),Ⅲ、Ⅳ期胃癌LOH发生率(83.3%,15/18)显著高于Ⅰ、Ⅱ期胃癌(20.0%,3/15),P<0.01。bcl2蛋白的表达和DCC基因的LOH与胃癌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临床分期及Lauren′s分型无显著相关。结果提示bcl2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DCC基因的LOH与胃癌的进展有关,但其致癌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微滴式数字 PCR(dropletdigitalPCR,ddPCR)和突变扩增阻滞系统 PCR(amplificationrefrac torymutationsystemPCR,ARMS 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 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基因 T790M突变的检测效能,综合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及适用范围。方法: 回顾性收集 115例 NSCLC患者的标本,同时使用 ddPCR和 ARMS PCR两种方法检测 EGFR基因 T790M突变状态, 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分析不同样本类型对 ddPCR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ddPCR检测 T790M阳性率为 65.2%,ARMS PCR阳性率为 27.8%,ddPCR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 ARMS PCR(P<0.05),两种方法检测一致率为 62.6%。ddPCR+ARMS-样本的 T790M平均阳性微滴数和平均突变丰度(11,0.35%)均显著低于 ddPCR+ARMS +样本(632.3,17.7%)。ddPCR检测基因组 DNA和外周血游离 DNA阳性率分别为 55.9%和 78.7%,不同样本类 型 T790M突变阳性微滴数和突变丰度无显著差别。结论:ddPCR和 ARMS PCR均可用于 NSCLC患者 EGFR基因 T790M突变检测,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ddPCR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在检测突变丰度较低的样本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W  Wang X  Cheng G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58-260
目的检测73对食管癌标本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histidinetriadgene,FHIT)基因相关的多态性位点的杂合性丢失。方法以RTPCR和DNA序列分析,检测14例食管癌标本及2个食管癌细胞系中FHIT基因5′UTR及编码区的缺失情况。结果3p14.2的D31480、D3S1481、D3S1234位点有较高频率的杂合性丢失。在14例标本中,有9例发现FHITcDNA的全部或部分丢失,其中7例存在外显子1~4的丢失,5例有外显子5~9(编码区)的丢失。在食管癌细胞系EC8733中发现了FHIT全基因的丢失。结论FHIT基因的改变在食管癌的发生中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现象,但其是否就是食管癌的易感基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组织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并配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对41例大肠癌组织APC/MCC和DCC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进行研究。APC基因LOH率为28.0%(7/25),MCC基因LOH率为36.40%(8/22),两者综合分析LOH率为38.9%(14/38)。DCC基因LOH率为55.3%(21/38)。DCC基因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LOH率(80.0%),显著高于无淋巴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PC,MCC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与直接测序方法,分析抑癌基因APC、MCC在食管癌中的变化,应用PCR扩增,发现1/10的食管癌组织有APC基因第11外显子缺失,1/10的食管癌组织有MCC基因第12外显子缺失,并发现1例食管癌旁癌组织有MCC基因基因第12个外显子缺失。PCR直接测序发现:2/10的食管癌标本有APC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2/7的食管癌组织有MCC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以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国人大肠肿瘤与DCC基因mRNA表达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34例大肠肿瘤及其相应正常粘膜中DCC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5例大肠腺瘤和29例大肠癌组织中分别有1例(20%)、15例(51.7%)DCC基因mR-NA表达发生缺失。其中高、中、低分化的大肠癌组织中该基因mRNA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5.0%(2/8)、44.4%(4/9)、75.0%(9/12)(P<0.05)。而有转移者为76.9%(10/13),无转移者31.2%(P=0.018)。DCC基因mRNA表达缺失与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提示:对大肠癌原发病灶DCC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将有助于识别高度恶性的大肠癌及判断大肠癌的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5例散发性大肠腺瘤组织和45例大肠癌组织及其各自的正常肠粘膜组织,进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第15外显子MCR区域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在散发性大肠腺瘤组织中检出突变率为20.0%(3/1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突变率为22.2%(10/45)。实验结果表明,APC基因在散发性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中均有较高突变频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中与肿瘤的大小、位置、组织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APC基因第15外显子的MCR区域是该基因突变的集中区域,且以1339~1436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高,1260~1359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低。结论证实了APC基因突变发生于腺瘤形成阶段,属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2.
Wang Y  Liu S  Hao D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84-286
目的 对15例散发性大肠腺瘤组织和45例大肠癌组织及各自的正常肠粘膜组织,进行家族性腺瘤肉病基因(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第15外显子MCR区域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在散发性大肠腺瘤组织中检出突变率为20.0%(3/1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突变率为22.2%(10/45)。实验结果表明,AP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elespecific,AS)和多重差别(Multiplexdiferential,MD)PCR技术进行了优化,并用此法联合检测了105例江苏地区健康人群及68例肺癌患者CYP1A1、GSTM1的等位基因型。结果表明:ASPCR及MDPCR采用的设立双参照扩增体系,可一次同时检测CYP1A1和GSTM1的等位基因型。在肺癌患者组中,CYP1A1的突变型Val/Val的频率12/68(17.6%)约为健康组9/105(8.57%)的205倍,而GSTM1纯合缺失的频率,肺癌组为39/68(573%),与健康对照组42/105(40%)相比,亦有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4.
徐金星  蔡元坤 《肿瘤》1999,19(3):159-160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简称HNPCC)被发现至今已100余年,起初称为癌症家庭综合症,后经Lynch系统总结,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故一般又称Lynch综合症。本病的诊...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中3p^25杂合性丢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赛芳  廖美琳 《肿瘤》1997,17(6):439-441
目的为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中第三号染色体短臂上3p25位点上等位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程序出现多态性评价杂合性丢失方法,分析58例NSCLC组织中3p25等位基因的杂合性丢失。结果58例肺癌组织中有29例出现3p25LOH,总的杂合性丢失率为50%。3p25的杂合性丢失率在18例腺癌中为12例(66.7%),明显高于鳞癌(42.9%,15/35),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3p25杂合性丢失与NSCLC临床分期关系不明显,Ⅰ期为42.1%,Ⅱ期为55.6%和Ⅲ期为52.2%,5例正常胎儿肺组织均不出现3p25LOH。结论3p25杂合性丢失在NSCLC中普遍存在,从而说明3p25位点处存在着某些与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中p16/CDKN2基因失活的情况,探讨该基因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与p16基因紧密连锁的D9S1748位点,对17例临床切除的原发性肺癌标本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检测 pl6基因启动子区 CpG岛甲基化状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3例D9S1748位点存在多态性的肿瘤DNA中有 9例(69 .2%)发生了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MSP的结果显示,有 70. 6%(12/17)的肿瘤组织存在p16启动子区的异常高甲基化。在本研究中,82.4%(14/17)的肿瘤组织可以检测出一种或两种p16基因的异常改变。对此17例肿瘤标本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有 13例 P16蛋白表达阴性,其中 92 3%(12/13)存在一种或两种p16基因的异常改变。免疫组化结果与p16基因分子遗传学改变情况基本吻合。结论:作为一种抑癌基因,p16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都有异常改变。我们的研究表明,p16基因失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  相似文献   

17.
甲醛致癌与P53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采用PCR和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11个甲醛诱发的大鼠鼻腔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SCC)和8株SCC细胞系的P53肿瘤抑制基因.对PCR扩增的含进化保区Ⅱ-Ⅴ的P53cDNAD片断直接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大鼠鼻腔SCC及其细胞系的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5%(5/11)和62.5%(5/8).表明P53基因点突变在甲醛所致的SCC中十分常见,并且可能是大鼠和人类SCC的共同机制.  相似文献   

18.
LRP,MRP,MDR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探讨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和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e,MDR1)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cancer,NSCLC)中的共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RT-PCR检测NSCLC冰冻组织中上述耐药  相似文献   

19.
大肠肿瘤APC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u C  Wang J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48-350
目的检测APC基因在国人散发性大肠肿瘤中的突变情况,并探讨APC基因突变与大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对27例(33份标本)大肠息肉,36例大肠癌和相应正常粘膜及3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FAP)标本中APC基因“突变密集区”(mutationclusterregionMCR)的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大肠息肉和癌组织中,APC基因MCR突变率分别为30.3%(10/33)和35.9%(14/3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而正常大肠粘膜、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均无突变。3例FAP发现有2例突变,其中1例从正常粘膜到腺瘤、到癌变组织均有突变,另1例则在>1.0cm的腺瘤和肝转移癌组织有突变,测序结果证实该例在1425号密码子存在相同点突变。APC突变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APC不仅在FAP中存在突变,而且在散发性大肠肿瘤中亦存在突变;它的突变至少参与了部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是这一过程中较早发生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CD3AK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免疫生物学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CD3AK细胞的体外诱导方法及其免疫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抗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和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IL-2)、植物血凝素(PHA0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制备CD3AK细胞,应用APAAP法、吉姆萨染色法分析CD3AK细胞的表型、核型等免疫生物学特征。结果:微量的an-ti-CD3McAb(终浓度30~5000ng/ml)辅以少量的rIL-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