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肺癌组织MDR1 C3435T和G2677T/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gp表达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分析31例肺癌组织中P-gp的表达量,RFLP-PCR鉴定31例肺癌组织MDR1 C3435T和G2677T/A位点基因型.χ2检验分析基因型与P-gp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gp表达量有较大差别.经χ2检验,C3435T位点基因型与P-gp表达有关,野生型与突变型和杂合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25.表达量趋势为C/C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PRM1基因多态性对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123例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患者NRS≤3时使用的剂量。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OPRM1多态性位点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剂量的差异。结果 OPRM1突变频率为32.9%。123例患者中有66例突变,其中野生纯合型(A/A型)患者57例(46.34%),突变杂合型(A/G型)患者51例(41.46%),突变纯合型(G/G型)患者15例(12.20%)。G/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与A/A型、A/G型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型与A/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RM1基因有可能成为预测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疗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为镇痛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毅  闫旭  范丽  刘莹  程晓莉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77-218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硫转移酶M1(GSTM1)和CYP1A1 Exon7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84例为宫颈癌组,203例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参照组。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检测所有受试者GSTM1和CYP1A1 Exon7基因型;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并随访观察生存和死亡情况。结果:GSTM1分为野生型(wt)和突变缺失型(null),CYP1A1 Exon7野生型为Ⅱe/Ⅱe,突变型包括突变纯合型(Val/Val)、突变杂合型(Ⅱe/Val)。宫颈癌组携带GSTM1突变型基因型比例与参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携带CYP1A1 Exon7突变型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且携带突变型基因型个体患宫颈癌的风险是携带野生型基因型个体的2.333倍。GSTM1、CYP1A1 Exon7基因型与宫颈癌患者年龄、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与患者病理类型有关(P<0.05)。GSTM1、CYP1A1 Exon7突变型宫颈癌患者PFS中位数与野生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M1、CYP1A1 Exon7突变型宫颈癌患者基因型与宫颈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GSTM1及CYP1A1 Exon7基因多态性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尤其是CYP1A1 Exon7突变型,为预防宫颈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其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筛选93例乳腺癌组织及26例配对癌旁组织,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MDR1 exon12(1236)、exon21(2677)、exon26(3435)3个位点的多态性,以RT-qPCR技术对MDR1 mRNA进行相对定量,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间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93例乳腺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MDR1基因的表达;C1236T、G2677T/A和C3435T各基因型与MDR1表达水平之间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F=0.047,P=0.954;F=0.364,P=0.833和F=0.173,P=0.841);但其中2 6例癌组织MDR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3.83±5.27 vs 1.81±4.42;t=2.522,P=0.018)。结论:癌组织可能易发生多药耐药,MDR1表达差异的遗传学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影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修复基因主要存在修复通路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而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是BER通路中的核心基因。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喉癌易感性的研究。探讨BER通路DNA修复基因XRCC1多位点单核甘酸多态性与新疆不同民族喉癌易感性关系。方法:采用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研究方法,选择58例喉癌(经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患者和120名体检正常的健康人对照,应用Multiplex SNa Pshot技术检测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的Gln632Gln(rs3547)、Arg399Gln(rs25487)、Arg280His(rs25489)、Arg194Trp(rs179978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在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喉癌患者组中XRCC1Arg280His(rs25489)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患者组中XRCC1的其余3个位点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汉、维、哈3个民族患者组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rs3547)C/T及T/T基因型、(rs25487)C/T及T/T基因型、(rs1799782)G/A及A/A基因型个体较携带XRCC1(rs3547)C/C基因型、(rs25487)C/C基因型、(rs1799782)G/G基因型的个体患喉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升高了分别为0.96倍、1.74倍、1.39倍;1.47倍、1.32倍、0.77倍,1.49倍、1.51倍、1.56倍。结论:汉、维、哈3个民族的XRCC1 Gln632Gln、Arg399Gln、Arg280His、Arg194Trp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喉癌遗传性有关联且有差异,XRCC1基因中的Gln632Gln、Arg399Gln、Arg194Trp位点的突变将导致喉癌的发病风险升高。而XRCC1基因中的Arg280His位点突变与喉癌发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该位点的突变与喉癌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初步研究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潮汕地区食管癌患者和正常人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编码84、143及160位密码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材料与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杂交微阵列技术分别检测潮汕地区10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及6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MGMT基因84位密码子(C2740214T)单核苷酸多态性;用同样的方法检测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MGMT基因143位密码子(A2798995G)、160位密码子(G2799046A)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统计分析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与对照组84位密码子2740214C和2740214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2740214CT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和12.3%,2740214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所占的比例是2%。食管鳞状细胞癌组变异基因型拥有者(CT TT)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2740214TT基因型仅见于个别肿瘤患者,而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143位密码子A2798995G位点仅在对照组中发现一例杂合子,其余均为野生型纯合子,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0位密码子G2799046A位点检测在所有的病人和对照中均为野生型纯合子。结论潮汕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存在MGMT基因多态性,84位密码子C2740214T位点的突变型纯合子仅见于肿瘤患者,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YP3A5、MDR1和COX-2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长春瑞滨、铂类药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有关.方法 对69例采用长春瑞滨、铂类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国汉族)的CYP3A5(*3)、MDR1 21外显子上的2677 G>T位点、26外显子3435 C>T位点及其单体型和COX-2启动子区的-1195 G>A位点用限制内切酶片段多态性-多聚酶链反应(RFLP-PCR)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合临床化疗效果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位点基因型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MDR1 3435位点野生纯合子(C/C)患者疗效明显高于杂合子(C/T)和突变纯合子(T/T)患者(P=0.033).MDR1 2677位点野生纯合子(G/G)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患者(P=0.012).MDR1 2677 G-3435 C单体型患者疗效稍高于其他单体型(P=0.063).CYP3A5*3位点基因型与长春瑞滨、铂类方案疗效无关.COX-2-1195 G>A位点野生型(G/G)疗效稍高于其他基因型(P=0.0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DR13435 C>T位点基因型和MDR1 2 677 G>A/T位点基因型可以用于预测长春瑞滨、铂类方案对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多态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患儿长期生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检测176例ALL患儿MDR1 C3435T、C1236T、G2677T/A位点的基因型分布特点,分析其与患儿长期(5年)生存的相关性。结果MDR1 C3435T中C/C、C/T、T/T基因型分别有67、94、15例;MDR1 C1236T中C/C、C/T、T/T基因型分别有23、82、71例;G2677T/A中G/T、T/T、T/A、G/G、G/A、A/A基因型分别有66、17、28、37、24、4例。本组176例患儿总体生存率为77.3%(136/176)。MDR1 C3435T中C/C、C/T、T/T基因型患儿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79.57%、83.33%、33.33%,其中携带T/T基因型患儿的5年EFS率低于携带C/C和C/T基因型的患儿(χ2=15.301,P=0.002)。 MDR1 C1236T中C/C、C/T、T/T基因型患儿的5年EFS分别为52.00%、81.71%、71.93%,其中携带C/C基因型患儿的5年EFS率低于携带C/T和T/T基因型的患儿(χ2=17.800,P=0.001)。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LL的EFS相关,携带MDR1 C3435T中T/T、MDR1 C1236T中C/C基因型的患儿长期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与散发子宫内膜癌风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性的关系。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法,对7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80例正常女性的CYP1B1 L432V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确定出多态性的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C/C、杂合型C/G、突变型G/G;免疫组化S-P法进一步研究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是否受CYP1B1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结果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C/C、C/G、G/G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子宫内膜患者组分别为47.2%、36.1%和16.7%,对照组分别为68.8%、23.8%和7.5%;子宫内膜癌患者组C、G等位基因频率为65.3%,34.7%,对照组为80.6%,19.4%。CYP1B1 L432V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C/G与C/C比较,G/G与C/C比较OR值分别为2.214(95%CI 1.067-4.593)倍和3.235(95%CI 1.111-9.425)倍;子宫内膜癌ERα表达检测发现,突变基因型G/G、C/G基因型者ERα阳性表达率高于C/C野生基因型(P〈0.05)。结论CYP1B1 L432V多态位点3种基因型的分布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有一定关联,突变基因型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与ER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研究晚期胰腺癌患者SLC29A1基因17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布情况,并探索其与吉西他滨化疗耐药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晚期胰腺癌患者66例,抽提外周血标本DNA,应用DNA直接测序法明确SLC29A1基因177位点SNP序列,结合临床资料,分析SLC29A1基因SNP对晚期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耐药性及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66例患者SLC29A1基因C177G突变型为32例,其中吉西他滨化疗耐药者为25例,耐药率达78.1%;野生型34例,其中吉西他滨化疗耐药者17例,耐药率为50.0%。SLC29A1基因C177G突变型组胰腺癌患者吉西他滨化疗有效率明显较野生型组低,而耐药率明显较野生型组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29A1基因C177G突变型组胰腺癌患者的6个月生存率为72.3%,野生型组为83.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者的1年生存率为29.8%,后者为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胰腺癌患者SLC29A1基因C177G SNP与胰腺癌患者吉西他滨化疗耐药及预后有相关性,可能成为有效预判胰腺癌患者吉西他滨化疗耐药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T869C、G915C和C788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214名GCA患者和298名健康对照的TGF-β1基因T869C、G915C和C788T多态性分布情况,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对110例GCA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贲门腺癌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A患者组C等位基因型频率(55.8%)显著高于对照组(45.8%)(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贲门腺癌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50倍(经性别、年龄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校正后的OR=1.50,95%CI为1.17(2.11),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TC和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GCA的发病风险(校正后的OR分别为1.91和2.18,95%CI分别为1.34~2.41和1.56~2.71)。TGF-β1基因G915C和C788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在GCA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其总体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腺癌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携带T869C位点C等位基因的GCA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显著高于非携带者(P〈0.05)。贲门腺癌组织中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65.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5.5%)(P〈0.01),携带T869C位点C等位基因的GCA患者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非携带者(P〈0.05)。结论:TGF-β1T869C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人群贲门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态性对乳腺癌紫杉联合蒽环类(TA)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对14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MDRl基因变异检测,观察其多态性分布;并对其中接受TA方案的具有完整疗效评价资料的63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开展MDR1 12外显子C1236T、21外显子G2677T/A和26外显子C3435T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的相关分析.结果:C1236T、G2677T/A和C3435T在142例中国汉族乳腺癌女性人群中的变异频率分别为70.7%、55.0%和46.5%.其中,3435TT基因型在63例新辅助化疗患者中表现出与TA疗效的关联,其有效率(23.1%)显著低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73.5%;X2=9.125,P=0.003).3个位点多态之间存在连锁不均衡性,携带3435C-2677G单体型的患者,化疗有效率(72.1%)高于其他单体型携带者(40.0%;X2=5.962,P=0.015),携带3435T-2677T或3435T-1236T单体型者,化疗有效率(54.3%或54.9%)低于对应的其他单体型携带者(82.4%和91.7%;X2=4.128和X2=4.118,P均为0.042);携带有3435T-2677T-1236T单体型者,化疗有效率(54.3%)低于其他单体型携带者(82.4%;X2=4.128,P=0.042).结论:MDR1 C3435T基因型及其与G2677T/A和(或)C1236T的单体型检测对于乳腺癌TA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多态性在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的安全性和作为疗效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在FOLFIRI方案化疗前分离mCRC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HRM法测定UGT1A1基因型。根据NCI CTC 3.0和RECIST 10标准分别评价化疗的不良反应和疗效,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和近期有效率(RR)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 检验分析UGT1A1基因型对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38例患者中,UGT1A1*28位点的野生型(TA6/6)有31例(81.6%),杂合突变型(TA6/7)2例(5.3%),纯合突变型(TA7/7)5例(13.2%);UGT1A1*6位点的野生型(G/G)有28例(73.7%),杂合突变型(G/A)8例(21.1%),纯合突变型(A/A)2例(5.3%)。在3~4级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UGT1A1*28的野生型(TA6/6)显著低于TA6/7和TA7/7基因型(P<0.05),UGT1A1*6的野生型(G/G)也显著低于G/A和A/A基因型(P<0.05)。RR和PFS在UGT1A1各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mCRC中,UGT1A1*28位点和UGT1A1*6位点突变可以作为严重的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测指标,但UGT1A1基因多态性与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4.
王彩凤  陈葳  李旭 《现代肿瘤医学》2019,(24):4424-442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基因exon 4 的A908G、C926T、G933A、C975G 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中国陕西地区汉族89例子宫内膜癌与115例良性病变组织的这4个SNPs的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确定SNP位点基因型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组织的ERα基因3个位点SNPs 均呈A908A、C926C、G933G野生型;而exon 4 C975G 位点SNP呈三种基因型形式,其频率分布在两组均达到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说明具有群体代表性。两组975G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8.9%和51.7%,均>1%,说明均存在exon 4 位点C975G SNP。两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位点C975G SNP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无关。ERα基因C975G SNP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结论:首先在中国人子宫内膜癌和对照组中发现ERα基因exon 4 突变975G等位基因,发生频率分别为48.9%和51.7%,均>1%,但C975G SNP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无关;且提示ERα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具有肿瘤类型和种族的特异性。首先在中国人子宫内膜癌和对照组中未发现ERα基因exon 4位点A908G、C926T、G933A 3个SNPs,表明这些位点多态性在子宫内膜癌病人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57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 检测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伊立替康的情况, 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  结果  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 TA序列6次重复的纯合野生型TA6/6有43例(75.4%); 基因型为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型TA6/7有13例(22.8%); 基因型为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有1例(1.8%)。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野生型G/G有48例(84.2%), 杂合突变型G/A有7例(12.3%), 纯合突变型A/A有2例(3.5%)。在57例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 TA6/6、TA6/7和TA7/7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7.0%、14.3%, 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9.3%、14.3%, 其中纯合突变型仅1例患者, 100%的发生率。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 G/G、G/A和A/A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4.2%、55.6%, 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12.5%、44.4%, 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基本一致, UGT1A1*6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 而UGT1A1*28突变型与以上不良反应并无绝对相关性, 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能否通过对UGT1A1的筛查, 选择合适患者安全有效的应用伊立替康, 值得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静脉血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焦磷酸测序方法分析UGT1A1*6和UGT1A1*8基因型,收集72例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72例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6野生型G/G 40例(55.6%),杂合突变型G/A 21例(29.2%),纯合突变型A/A 11例(15.2%);UGT1A1*28野生型(TA)6/(TA)651例(70.8%),杂合突变型(TA)6/(TA)720例(27.8%),纯合突变型(TA)7/(TA)71例(1.4%)。UGT1A1*6突变型患者(G/A和A/A)3~4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5.6%和43.7%,野生型(G/G)分别为30.0%和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GT1A1*28突变型患者[(TA)6/(TA)7和(TA)7/(TA)7]3~4级腹泻的发生率(42.9%)高于野生型(17.6%,P<0.05)。各组之间近期化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6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增加,而UGT1A1*28突变型患者发生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增加,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通过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能够合理选择应用伊立替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THFR C677T和XRCC1 G28152A基因多态性与接受FOLFOX方案的胃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与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经FOLFOX方案化疗的进展期胃肠癌48例(22例有临床可观察肿瘤病灶),化疗前抽外周静脉血2 mL,用PCR-RFLP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MTHFR C677T和XRCC1 G28152A基因型。化疗两周期后全面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并随访观察进展情况。结果 (1)48例胃肠癌患者,MTHFR 677 C/C、C/T、T/T基因型分别为39.6%、37.5%及22.9%。XRCC1 28152 G/G、G/A、A/A基因型分别为52.1%、45.8%及2.1%。22例可观察肿瘤病灶者MTHFR 677 C/C、C/T、T/T基因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4.2%、66.6%和100.0%,T/T基因型明显高于C/C型(P〈0.05);XRCC1 28152 G/G、G/A+A/A基因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0.9%、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8例患者带有MTHFR677 C/C、C/T、T/T基因型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21.1%、36.8%和72.7%,T/T基因型明显高于C/C型(P〈0.05);XRCC1 28152 G/G、G/A+A/A基因型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2.0%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接受FOLFOX方案化疗后带有MTHFR 677 C/T、T/T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77.8%、81.8%)明显高于C/C基因型患者(26.3%)。XRCC1 28152 G/G、G/A+A/A基因型恶心/呕吐分别为44.0%,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毒副反应与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HFR C677T和XRCC1 G28152A基因多态对胃肠癌接受FOLFOX方案化疗疗效与毒性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8092A、-673C〉T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顺铂为基础化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NSCLC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C8092A野生型(CC)与携带A等位基因(CA+AA)客观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24.1%vs25.0%,P〉0.05),野生型的疾病控制率与携带A等位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8%vs68.8%,P〉0.05);野生型无进展生存期(PFS)223.8d,携带A等位基因者219.5d(P〉0.05)。-673C〉T野生型(CC)与携带T等位基因型(CT+TT)客观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25.0%vs23.8%,P〉0.05);携带T等位基因疾病控制率与野生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0%vs72.5%,P〉0.05);野生型PFS221.4d,携带T等位基因型PFS233.5d(P〉0.05)。[结论]以顺铂为基础化疗NSCLC患者疗效与C8092A、-673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AS基因-1377G/A、-670A/G和FASL基因-844T/C单核苷酸多态(SNP)与贲门腺癌(GC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244例GCA患者和244名健康对照的FAS基因-1377G/A、-670A/G和FASL基因-844T/C SNP的基因型.结果:对照组FAS基因-1377G/A、-670A/G和FASL基因-844T/C SNP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FAS基因-1377G/A和-670A/G SNP可能与GCA的发病风险无关.GCA患者组FASL基因-844T/C SNP T等位基因频率为2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5%(χ2=4.80,P=0.03),但两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ASL基因-844C/C基因型相比,携带C/T或T/T基因型显著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校正的OR=1.53,95%CI=1.06~2.21).FAS基因-1377G/A、-670A/G SNP的单体型分布在GCA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L基因-844T/C SNP T等位基因型可能是GCA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而FAS基因-1377G/A、-670A/G SNP与GCA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华丽  陈海辉  陈绍俊 《肿瘤学杂志》2019,25(12):1042-1048
摘 要:[目的]探讨尿苷二膦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1transferase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在壮族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以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为基础方案化疗的毒副反应及疗效关系。[方法] 收集120例广西壮族mCRC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ainreaction,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检测UGT1A1*28/6基因型,评估以CPT-11为基础方案化疗的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12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中,UGT1A1*28野生型(TA6/6)81例,杂合型(TA6/7)37例,纯合型(TA7/7)2例;UGT1A1*6野生型(G/G)93例,杂合型(G/A)24例,纯合型(A/A)3例。UGT1A1*6基因突变(杂合型+纯合型)可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和3~4级迟发性腹泻风险的发生率(χ2=6.172,P=0.017;χ2=19.079,P<0.001),UGT1A1*28基因突变(杂合型+纯合型)可增加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的风险(χ2=8.274,P=0.004)。联合UGTlAl*28和UGTlAl*6基因,野生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χ2=6.860,P=0.032;χ2=10.277,P=0.006)。同时较之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减少(P=0.008;P=0.001)。野生型与突变型患者的总缓解率(over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9;P=0.789)。两种基因联合,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患者的ORR和DCR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968,P=0.865)。[结论] UGT1A1*28基因和UGT1A1*6基因双点突变型可增加壮族结直肠癌患者CPT-11严重骨髓抑制和重度延迟性腹泻发生的预测价值与效能,但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近期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