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是否可以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N1组)仅行单纯手术操作但不阻闭腹主动脉;对照组(N2组)行单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15s/30s/60s(PA/PB/PC组)分别于阻闭腹主动脉15min后,再灌注15s/30s/60s,缺血15s/30s/60s,反复3次。再灌注48h时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PB组再灌注48h后肢运动功能评分[3.5(2~4)分],明显高于N2组[2(1~3)分](P<0.05),其他各组与N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PB组为36.7±7.0,明显多于N2组25.7±4.3(P<0.01),而PA组18.2±2.2和PC组8.0±4.1则明显少于N2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取决于后处理时间,缺血后处理30s/30s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缺血后处理15s/15s和60s/60s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对肺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 方法 建立兔在体IR损伤模型 ,将 36只兔随机分为 IP组、IR组和对照组 ,每组 12只 ,观察各组肺湿 /干重比 ,检测各组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 ,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并检测各组肺通透性指数。 结果  IP组与 IR组比较 ,肺湿 /干重比明显降低 (P<0 .0 1) ;肺组织中 SOD活性显著增高 ,MDA含量和 MPO活性明显降低 (P<0 .0 1) ;BAL F中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肺通透性指数明显降低(P<0 .0 1)。IP组与对照组比较 ,上述指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IP可通过减轻 IR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与激活 ,提高机体抗氧化自由基的能力 ,而减轻 IR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处理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大手术(包括肝切除及肝移植)后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导致器官移植后脏器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免疫排斥.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主要探讨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大手术(包括肝切除及肝移植)后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导致器官移植后脏器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免疫排斥.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主要探讨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大手术(包括肝切除及肝移植)后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导致器官移植后脏器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免疫排斥.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主要探讨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肺转流(CPB)中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家猫随机均分为:单纯CPB组、缺血-再灌注组和IPC组。在猫CPB模型的基础上,测定猫心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心肌组织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观察术中心功能的变化。结果IPC组CPB中的血清LDH浓度、心肌MDA含量和心肌组织PLA2活性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心脏复跳后各心功能指标的恢复明显优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IPC可减轻CPB中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损伤,有利于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心肌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56只,其中21~23月龄(老年鼠)和4~5月龄(青年鼠)各28只,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8只):青年对照组、青年I/R组、青年IPC组、老年对照组、老年I/R组、老年IPC组、老年强化IPC组。对照组采用全心灌流90 min,不做任何处理;I/R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30min后,缺血30 min,再复灌3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S组)、缺血-再灌注30 min组 (I/R-30组)、缺血-再灌注120 min组 (I/R-120组)、缺血后处理30 min组 (IPO-30) 和缺血后处理120 min组 (IPO-120),每组8只。S组完成左侧开胸手术操作,肺门过阻断带,但肺门未阻断;I/R组拉紧肺门阻断带阻断左肺门,造成左肺缺血1 h,然后松开阻断带再灌注30 min和120 min (即I/R-30组和I/R-120组);IPO组在1 h的缺血之后再灌注开始前先进行10 s的缺血及10 s的再灌注(共3个循环,持续1 min),然后是与I/R组同样的30 min和120 min的长时间持续灌注(即IPO-30组和IPO-120组)。测定各组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 及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sICAM-1) 的水平。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并进行弥漫性肺泡损伤(DAD) 评分。 结果 I/R-30组和I/R-120组血浆中sICAM-1水平比S组显著升高[(2.140±0.250) μg/L vs. (0.944±0.188) μg/L,P=0.003; (2.191±0.230) μg/L vs. (0.944±0.188) μg/L,P=0.003],肺组织中IL-10水平亦明显高于S组[(15.922±0.606) pg/mg pro vs. (7.261±0.877) pg/mg pro,P=0.037; (17.421±1.232) pg/mg pro vs. (7.261±0.877) pg/mg pro,P=0.042],组织损伤明显。缺血后处理干预后,IPO-30组和IPO-120组血浆sICAM-1水平与相应I/R组各时间点相比显著降低 [(1.501±0.188) μg/L vs. (2.140±0.250) μg/L,P=0.038; (1.350±0.295) μg/L vs. (2.191±0.230) μg/L,P=0.005],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20.950±1.673) pg/mg pro vs. (15.922±0.606) pg/mg pro,P=0.008; (25.334±1.173) pg/mg pro vs. (17.421±1.232) pg/mg pro,P=0.006],DAD评分显著降低[6.8±1.4 vs. 11.5±1.9,P=0.007;7.5±1.6 vs. 13.2±1.7,P=0.005],肺组织损伤较I/R组显著减轻。 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老年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P-Akt的相关性。 方法21~23个月龄 (老年鼠) 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重450~500 g,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 (Post组) 3组,每组10只,观测心脏冠状动脉流量、心肌梗死范围、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 (P-Akt)表达、心肌和线粒体的改变。 结果 Post组较IR组冠状动脉流量明显增加 〔(6.4±1.2) ml/min vs. (3.1±1.2) ml/min,P<0. 01〕,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少(35.0%±2.0% vs. 55.7%±3.6%),P-Akt的表达明显增强,心肌纤维和线粒体的完整程度明显较好。 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老年大鼠离体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与P-Akt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均分为双后肢缺血-再灌注组(L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假手术组(S组).检测再灌注即刻(T1)、1 h(T2)、3 h(T3)、6 h(T4)、12 h(T5)和24 h(T6)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小肠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光镜下对小肠黏膜行Chiu's病理分级.结果 与S组比较,LIR组和IPo组各时点小肠黏膜Chiu's病理分级、MDA含量、MPO活性和W/D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与LIR组比较,T3~T6时IPo组Chiu's病理分级降低,T2~T6时MDA含量、MPO活性和W/D显著下降,而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双后肢缺血-再灌注小肠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氧自由基及中性粒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8 min缺血加5 min再灌注预处理在体肾缺血-再灌注模型(I45 min I-R 6h),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A组)、假手术(S组)、单纯缺血(B组)、缺血再灌注(C组)、预处理(D组)五组,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周期,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及MDA含量。结果:与A、S组相比,C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与C组相比,D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增殖指数均降低(P<0.01),G0/G1时段增加(P<0.01),肾组织损伤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同时肾超微结构破坏较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兔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组)、假手术组(S组).建立兔在体左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通过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技术(TUNEL)检测再灌注3 h时凋亡指数(AI)的变化,予Western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显著增高(P<0.01),而Bcl-2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5).R组细胞凋亡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组(P<0.01),而Bax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5),Bcl-2/Bax比值增高(P<0.05).结论 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可上调肺组织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热休克蛋白70对肾脏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观察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进行缺血预处理 ,实验分组 :假手术组 (S组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和缺血预处理组 (PC组 )。各组再灌注后检测血清肌酐 (Scr)、肾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 ,肾组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C组Scr值、肾小管病理评分、肾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 (P <0 .0 5 ) ,PC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HSP70免疫组化染色 :S组未见明显的阳性反应产物 ,PC组和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可见棕黄色阳性反应产物。计算机图像分析显示PC组灰度值显著高于IR组 (P <0 .0 1)。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SP70本身的细胞保护作用及HSP70的细胞内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适应是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地有效措施.甲状腺素预处理可以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通路的一系列信号分子,诱导效应蛋白的表达,从而模拟缺血预适应现象,增强器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地耐受能力.本文简要综述甲状腺素诱导器官缺血预适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使用雌激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防治方法,能有效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各脏器功能障碍.本文对雌激素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及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单次与多次缺血后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周期的缺血后处理(IP)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的影响,寻找具有最佳肺保护功能的IP周期和时机,并探讨IP对LIRI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Ⅰ-IP-Ⅳ组,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丙二醛(MDA)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超微量Na^+-K^+-ATP酶活性,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IP-Ⅱ、IP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IR组、IP-Ⅰ、IP-Ⅳ组的MDA含量明显降低,Na^+-K^+-ATP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可见IP-Ⅱ、IP-Ⅲ组肺泡和支气管壁充血水肿较IR组和IP-Ⅰ、Ⅳ组明显减轻。结论IP对大鼠LIRI具有保护作用,尤其以给予Ⅱ、Ⅲ周期的30S再灌、30s停灌的IP具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并推测在缺血后立即给予2-3min的IP肺保护效果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活性氧自由基(ROS)和iNOS的生成,诱导Na^+-K^+-ATP酶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原位肝移植中一些血清学指标来评价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状况。方法随机选取瑞金医院肝移植中心原位肝移植患者20例。分别在麻醉开始后(S)、无肝期开始即刻(A1)、无肝期结束前即刻(A2)、门静脉血流开放即刻(R0)、门静脉血流开放60min(R1)、门静脉血流开放3h(R3)、门静脉血流开放6h(R6)、门静脉血流开放12h(R12)、门静脉血流开放24h(R24)时间点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清ALT、AST、LDH、GMP-140、vWF和HA。结果ALT、LDH在再灌注后即刻(R0)、AST在R6即达到峰值(P〈0.05),以后逐渐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LDH与ALT呈高度正相关(R=0.948,P〈0.001),LDH与AST呈中度正相关(R=0.646,P〈0.001)。GMP-140再灌注后开始升高,R3、R6、R12点达到峰值(P〈0.001),以后逐渐下降,但仍维持高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再灌注后R6、R12、R24点高于正常。HA在再灌注后均高于正常。结论AST和ALT仍然是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反映移植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LDH与ALT及AST存在良好相关性;GMP-140、vWF和HA的升高反映了肝窦内皮细胞(SEC)的损伤程度,但能否准确反映早期移植肝功能状况则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经腹主动脉局部灌注丙泊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均分为A、B、C三组,诱导后气管插管,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肛温。左股动脉切开置管至腹主动脉分出左肾动脉远端1.0cm处,于左肾动脉开口远端0.5cm处阻断腹主动脉,同时阻断双侧髂总动脉,自阻断即刻开始经置入导管分别向阻断的腹主动脉远端灌注5ml/kg丙泊酚溶液(A组)、10%脂肪乳(B组)和生理盐水(C组),30min后开放。于动物完全清醒即刻、再灌注后6、24和48h对双后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光镜观察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并计数。结果 清醒即刻、再灌注后6、24和48hA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B和C组(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中位数分别为11、1和0,A组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期间经阻断的腹主动脉局部灌注丙泊酚可减轻脊髓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Lowerlimbischemiafollowedbyreperfusionisanimportantandcommonclinicalevent .Bothclinicalobservationandanimalexperimentindicatethatrestorationofbloodflowcansavethelimbsbutresultsinmultisystemorgandysfunctionevendeath .1Althoughthesystemicinflammationoflimbischemia/reperfusion (I/R )candamageanyorgan ,theonsetofthesyndromeisusuallyheraldedbythedevelopmentof pulmonarydysfunction .2 ,3Thiskindofpulmonarydysfunctionischaracterizedbyincreasedlungvascular permeabilityandpulmonaryhypertension ,which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局部患肢静滴川芎嗪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对比外周静脉用药是否有差异。方法59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19例局部静脉给药组(A组),18例外周静脉给药组(B组)和22例空白对照组(C组)。于止血带充气前(T0)、止血带放气后0~1min(T1)、15min(T2)、30min(T3)各时点测量外周及患肢静脉血浆的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B组比较,T3时A组MDA值低于B组(P<0·05);三组比较,T3时患肢静脉血样中的MDA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T3时C组中患肢静脉MDA值高于外周静脉MDA值(P<0·05)。结论局部静脉注射川芎嗪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效果比外周静脉用药好。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不宜简单以外周静脉血标本替代局部静脉血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