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静脉自然转流及非转流情况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A、B、C组。A组保留肝左、肝中动脉血供及尾状叶动脉、门静脉血供(约占全肝5%),夹闭肝左、肝中0tl']静脉,结扎肝右叶肝蒂,到预定阻断时相点,恢复肝脏灌流,切除肝右叶及尾状叶,24h后检测ALT、肝脏HE染色(细胞核)BSJI~面积的平均百分数及术后7d存活率。B组不保留尾状叶动脉、门静脉血供,其他与A组相同。C组完全阻断肝脏入肝血流,肝切除方式及检测指标与A组相同。结果:在A、B、C3组中,A组的阻断形式对肝脏的损害最轻,B组次之,C组最重。A/100、B/40与C/20损害程度相当。结论:大鼠门静脉转流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曲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是100min,单纯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组的安全时限是40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人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观察半肝血流阻断法(A组)与Pringle法(B组)术后血清ALT和AST及术后恢复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血清ALT和AST术后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在保证术中出血不增加的前提下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行肝部分切除较Pringle法有较多的优点。结论 选择性的人肝血流阻断法是肝部分切除的一种良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常温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对照),B组(肝缺血90min),C组(肝缺血9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每一动物肝组织病理切片;分别检测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浓度;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光镜下大鼠肝组织有明显的肝血窦和中央静脉瘀血,内皮细胞及肝细胞普遍水肿变性;C组肝细胞坏死较B组明显;血浆中肝功能酶学指标显著升高,(B、C组与A组比及C组比B组P均<0.01);肝组织中MPO活性升高,以再灌注120min组为著(C组比A组P<0.01);与血浆中TNF-α、IL-1β的变化趋势相同(TNF-α:C组比A组P<0.05,IL-1β:B、C组比A组P均<0.01)。结论:肝脏微循环障碍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基础;TNF-α、IL-1β介导中性粒细胞参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常温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下行肝切除术32例经验,并与同期常温下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行肝切除术38例作对比研究.结果: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切肝组肝门阻断时间明显长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1),两组术中失血量无差异(P>0.05).术后3 d肝功能ALT指标,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切肝组明显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1).结论:常温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行肝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防治术后肝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半肝血流阻断法( A组)与Pringle法(B组)术后血清ALT和AST及术后恢复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血清ALT和AST术后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 在保证术中出血不增加的前提下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行肝部分切除较Pringle法有较多的优点。结论:选择性的入肝血流阻断法是肝部分切除的一种良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肝血流阻断对胆道梗阻兔肝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全肝血流阻断对胆道梗阻兔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方法 将 30只兔随机均分为 3组 :A组 (对照组 )、B组 (胆道梗阻组 )和C组 (全肝血流阻断组 )。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兔肝组织氧压 (PtiO2 ) ;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 ;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结果 B、C组在全肝血流阻断后 ,肝PtiO2 值均明显下降 ,再灌注 60min后 ,肝PtiO2 值仍未恢复 ,与缺血前PtiO2 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且在再灌注 60min时 ,B组较C组肝PtiO2 值恢复更慢 (P <0 .0 5) ;B、C组肝缺血再灌注 2 4h的不同时相 ,ALT值均进一步升高 ,B组较C组升高更为明显。至第 7d ,B、C两组ALT值均恢复到近于正常值 ,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改变也恢复近似正常。结论 胆道梗阻时肝脏能耐受全肝血流阻断 (2 0min)所致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大鼠门静脉转流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在排除门静脉淤血条件下动物耐受入肝血硫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利用大鼠肝脏及肝蒂分支分叶的解剖特点,阻断肝左、中和右叶肝蒂,以尾叶静脉系统作为阻断入肝血流期间门静脉血液的流出道,肝脏复流后切除尾叶。在这一模型上,以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动物7d存活率、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的严重度及可逆性来推断动物耐受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结果 门静脉转流下阻断入肝血流90min以内,术后7d动物全部存活,其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以肝窦淤血和肝细胞变性等可逆性病变为主,而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得以代偿和恢复。阻断入肝血流100、110、120min后动物7d存活率分别为50%、30%和20%,肝脏缺血120min后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则以大量肝组织坏死为显著特性,其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而陷入失代偿状态。结论 大鼠在门静脉轻流时对常温下持续入肝血流阻断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其安全时限是90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癌肝切除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A组(51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B组(38例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C组(24例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D组(1 1例行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肝脏缺血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肝功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各组间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在肝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组和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A组和B组(均P<0.05);A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水平升高较为明显,前者与其余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须由肿瘤大小、位置,术前肝功能状况、潜在肝病、心脑血管状态等因素综合决定,而最重要的是依靠术者的经验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9.
肝缺血再灌注对肝硬化大鼠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损伤的机制和程度。方法 用60%四经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六组: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40min(每组各16只);E组“单纯肠系膜上静脉阻断(16只);F组:肝门阻断+门腔转流(16只);另外,随机取10只正常肝脏大鼠组成G组,行肝门完全阻断30min。观察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E、F、G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10只、6/10只、4/10只、5/10只、8/10只、6/10只;再灌注后4h血清TNF变化:后六组均明显高于术前,C、D组高于B、A组,E、F组也明显高于A组(P<0.01)再灌注4h后HA变化:D组明显高于B、E组,F、C组明显高于A组(P<0.05);再灌注4h后D、C组的AST、ALT均明显高于B组、A组、D组的AST明显高于F组,F组的AST、ALT显著高于E组(P<0.05);C、G两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E组损伤重于F组。结论 硬化肝脏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全身多个器官,门脉静淤血可能是损伤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硬化大鼠耐受肝缺血的最大的时限在30min以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入肝血流阻断和全肝血流阻断对胆道梗阻兔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36只兔随机均分为3组:胆道梗阻组(A组,BCDL)、入肝血流阻断组(B组,PTC)和全肝血流阻断组(C组,THVE)。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肝组织氧分压(P_(ti)O_2);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流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氢基转氨酶(ALT);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B、C组在肝血流阻断后,肝 P_(ti)O_2值均明显下降,再灌注 60 min仅恢复到缺血前的 87.5%和 73.4%(P<0.05),C组较 B组肝P_(ti)O_2 值恢复更慢(P<0.05)。B、C两组 ALT值在肝缺血-再灌注期间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组ALT值升高更明显,且与肝细胞损伤的病理学改变相一致。结论 急性胆道梗阻兔行PTC和THVE均可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PTC较THVE对肝脏的损伤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再灌注损伤中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25min。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6只。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IP组;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10min,再灌注10min,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移植肝脏再灌注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IP组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肝组织损伤以窦状内皮细胞为主,并且是以凋亡的方式发生死亡,IP组窦状内皮细胞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结论:IP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早期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15只,肝缺血30 min、再灌注90min组(B组)15只,术前5 d给予大黄素灌胃60mg/(kg·d),5次 肝缺血30 min、再灌注90min(C组)15只;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透明质酸酶(HA)、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大鼠胆汁流量情况.结果:C组与B组相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HA浓度明显降低(P<0.01),胆汁流量显著增加(P<0.01),同时C组的肝细胞功能明显改善,且肝脏超微结构改变也较轻.结论:大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程度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无心跳供体中供肝微循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无心跳供体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5、30、45、60min,随机分为5组。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对肝移植术后各组血清透明质酸(HA)的水平进行动态检测,以及观察肝组织微循环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热缺血30min以内,移植肝组织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热缺血45min,复流后大部分肝血窦腔可逐渐恢复通畅。但部分血窦仍充满较多的膜浆泡和血细胞积滞;热缺血45min以前各组术后3d血清HA可基本恢复。热缺血60min,复流后内皮细胞损伤不但不能恢复,且出现加重、扩大趋势。结论 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处在可复性阶段。45min的热缺血时间可能县供肝微循环功能耐受热缺血损伤的极限.热缺血60min以后.呈现不可逆性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肝缺血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0h),再灌注6h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6h)和再灌注12h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12h).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凋亡情况及GRP78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肝缺血后出现明显的肝组织损伤,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表现为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明显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凋亡率增加,各组间计量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鼠肝组织GRP78 mRNA变化趋势与上述指标一致,缺血后表达明显上调,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中GRP78表达上调,但其具体作用还有待于探明.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human urinary soluble thrombomodulin plays a role in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Liver ischemia was induced in two groups of dogs. Group 1 was exposed to 60 min ischemia, and group 2 was exposed to 60 min ischemia after preischemic administration of human urinary soluble thrombomodulin. In group 1, the 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and hyaluronic acid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after ischemia, compared with the preischemic values. While liver issue blood flow and the plasmin-alpha(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T, ALT and m-AST dramatically increased after reperfusion. In group 2, the increase in the 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and hyaluronic acid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and AST, ALT and liver tissue blood flow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group 1. Histologically, in group 2, the hepatic tissue structure, including endothelial cells, was relatively intac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modulin inhibits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and coagulopathy and offers protection from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外源性药物麦角新碱预处理对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的门静脉-左肾静脉搭桥、肝后下腔静脉内置管分流法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中,于肝门阻断前10 min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麦角新碱;观察移植肝缺血前和再灌注后5 min、30 min、2 h时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NO/ET1的比值变化;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酶学差异和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再灌注2 h取肝组织检测肝细胞、肝小叶超微结构.结果 应用麦角新碱预处理的大鼠移植肝缺血前门脉血浆中ET1升高(P<0.01),但再灌注后5 min、30 min时,血浆中ET1水平降低(P<0.05);而缺血前NO/ET1比值降低(P<0.01),再灌注后5 min时,NO/ET1比值升高(P<0.01);再灌注后ALT的升高有逐渐降低趋势;再灌注后2 h肝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损害程度减轻.结论 使用麦角新碱预处理能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细胞是肝血窦内皮细胞,NO/ET1比值平衡可能是影响移植肝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免疫机制和缺血预处理(IPC)的保护作用。 方法8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肝门阻断20 min组(B组)、30 min组(C组)、40 min组(D组)以及肝门阻断30 min前预处理组(E组),每组再分为再灌注2 h亚组和24 h亚组,各8只。检测再灌注后2 h、24 h的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10、12(IL-10、IL-12)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观察再灌注后2 h、24 h时的存活率及肝脏病理情况。 结果随着肝门阻断时间的延长,ALT、AST显著升高,肝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加,24 h存活率逐渐降低。D组再灌注2 h时,CD8+ 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CD4+/CD8+比值下降,调节性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血清IL-10显著降低,而IL-12水平显著升高。再灌注后24 h,B组大鼠各项指标逐步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而D组大鼠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尤其是Treg显著升高,且IL-10水平显著升高,IL-12水平明显降低。与C组相比,E组阻断30 min后无一例死亡,再灌注2 h的ALT、AST水平显著降低,Treg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IL-12水平明显降低,再灌注24 h后各项指标恢复并接近假手术组水平,肝脏病理损伤较轻。 结论肝缺血再灌注引起肝脏损伤甚至死亡,可能与诱导T淋巴细胞尤其是Treg和细胞因子的紊乱有关。缺血预处理可以增加再灌注早期的Treg细胞,有效纠正免疫紊乱,减轻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6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肝硬化组(C组)、肝硬化+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C组、I/R组和R组采用四因素综合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I/R组和R组在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制备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R组于缺血前10 min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至再灌注结束.于再灌注4h时取静脉血样和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Bcl-2和Bax表达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升高,肝细胞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组比较,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降低,肝细胞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R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论 瑞芬太尼可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平衡肝细胞Bcl-2与Bax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缺血预处理 (IP)保护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供肝冷保存时间为 10 0min ,无肝期 2 5min。12 8只大鼠随机分成 4组 (n =32 ) :A组 (对照组 )、B组 (IP组 )、C组 [腺苷 (Ade)组 ]、D组 [NO合成抑制剂N L 精氨酸甲基脂 (NAME)组 ]。其中各组的半数用于观察存活率 ,另一半用于移植肝脏再灌注 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 IP组和Ade组的 1周存活率、胆汁分泌量、抗氧化酶活力及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物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肝组织损伤以窦状内皮细胞为主 ,并且是以凋亡的方式发生死亡 ,IP组和Ade组窦状内皮细胞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 (P <0 .0 0 1) ;NAME组的各种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近 (P >0 .0 5 )。结论 IP能够通过增加NO的合成来减轻再灌注早期窦状内皮细胞所受到的损伤 ,改善微循环 ,提高移植肝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外科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策略。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仅手术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处理组(IP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3个循环的灌注30s/阻断30s,再持续灌注117min),每组12只。建立模型2h后采集各组大鼠动、静脉血及部分小肠、肝组织,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小肠、肝脏病理损伤加重,肝组织NF-κBp65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IL-10、ALT和AST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IP组小肠、肝脏损伤减轻,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下降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10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