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症或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又称Hirschsprung病(HD),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本病是由于在妊娠第5-12周。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节细胞前体沿胃肠道白头端向尾端的迁移受阻造成。在迁移过程中受阻发生得越早。无神经节细胞段就越长。受累肠段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的缺失中断了抑制性副交感神经的表达。缺乏正常的抑制活动导致受累肠段的强直收缩,从而产生梗阻和近端结肠被动扩张、肥大。近年有关HD越来越多基因突变的发现使我们能更深入全面了解并阐明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NT ) 3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Trk)C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 2例HD患者不同节段肠组织中神经节细胞NT 3、TrkC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肠段肌间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呈NT 3、TrkC强阳性表达。HD狭窄段未见NT 3、TrkC阳性染色;移行段神经节细胞NT 3、TrkC阳性率(5 3 .1%、2 8.1% )均较扩张段(93 .8%、43 .8% )显著降低(P <0 .0 5 )。结论 NT 3及其受体TrkC在神经节细胞缺乏肠段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D的发病机制有关,对HD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消化道畸形,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为1/5000~1/4000,居小儿消化道畸形第二位~([1])。HSCR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在胚胎发育的5~12周神经嵴细胞迁移障碍,导致末端肠壁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引起病变肠管持续痉挛性收缩,蠕动消失,近端肠管扩张而出现腹胀、呕吐及  相似文献   

4.
正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其发病率约为1/5000,但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肠神经系统在胚胎期发育过程中肠神经嵴细胞(entericneural crest cell,ENCCs)向肠管远端增殖、迁移及分化异常,导致肠管远端肌层和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缺如,远端肠管持续性痉挛,近端肠管代偿性肥厚、扩张,出现便  相似文献   

5.
细胞黏附分子在先天性巨结肠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先天性巨结肠症 (HD)患者细胞黏附分子 (CAMs)在神经节正常肠段和神经节缺如肠段的表达情况。探讨CAM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R)信号传导在HD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链酶抗生素蛋白 生物素 过氧化酶复合体法 (SABC) ,检测 16例HD患者中神经节正常和缺如肠段中CAMs的表达。结果 神经节细胞黏附分子 (NCAM )和神经元细胞钙黏素(N cadherin)在神经组织和平滑肌组织中都有表达 ,但在神经节正常肠段 (NG )肠组织中NCAM和N cadherin染色的神经纤维的数量明显多于神经节缺如肠段 (AG)。结论 CAMs在AG肠段的明显减少说明HD患者中CAM FGFR信号传导发生了异常 ,可能是导致肠神经母细胞移行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disease,HD)是以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病因为外胚层神经嵴细胞迁移发育过程停顿.病变肠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缺如。使肠段失去正常蠕动(即间歇性收缩和松弛的推进式运动)而处于经常的痉挛状态,造成粪便排出障碍.近端肠管则被动继发扩张,异常扩大、肥厚,形成所谓的巨结肠。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巨结肠GDNF/RET信号传输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disease,HD)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缺乏神经节细胞症,可以引起婴儿肠梗阻和慢性便秘。HD主要在胚胎4~12周时发生,主要原因是神经节细胞不能在肠壁内聚集定位,而这些神经节细胞不能定位和聚集主要与一些基因突变和肠道微环境变化有关[1]。一、胚胎发育和基因回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节细胞经历发育、分化、移行过程,最终定位肠壁内。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某些基因突变以及肠道微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神经节细胞不能定位到肠壁内而发生HD。有资料统计认为,家族性HD较散发性HD发病高出数百倍(4.0%比0.02%)[2];并且染…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层粘连蛋白基因及RET基因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巨结肠(HD)病变段层粘连蛋白(LN)转录表达的研究,探讨肠壁微环境改变对HD的形成作用以及与RET基因学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RT-PCR技术对HD病儿层粘连蛋白mRNA在无神经节细胞段、有神经节细胞段、正常段的表达进行检测,美国alpha99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判定表达强度,SPSS软件统计分析,推断LN的作用,同时检测RET基因的表达,用直线相关关系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LN基因在无神经节细胞段异常高表达(P〈0.05),无神经节细胞段〉有神经节细胞段〉正常段;而RET基因的表达正好相反,无神节细胞段〈有神经节细胞段〈正常段,在无神经节细胞段明显减少,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HD无神经节细胞段LN的增高是内在的,LN增高引起肠神经细胞过早分化、定居导致无神经节细胞症的发生,可能与RET基因有一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HD)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的组织发育障碍所致的疾病,其病因学研究很多,有基因缺陷和胚胎发育异常等[1-2].雪旺氏细胞(SCs)起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峭,神经嵴细胞在明显表达各自的表型之前就广泛地迁移并精确地在胚胎各处定位,这一事实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并提出许多假想.SCs可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遗传工程细胞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性和退行性疾病的基因治疗,但利用SCs临床治疗HD尚无报道.有学者在实验中发现SCs能分泌数种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具有维持神经元存活并促进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 (VIP)能神经及P物质 (SP)能神经在慢传输型便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利用铺片技术制作结肠肌间神经丛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铺片上显示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VIP能神经及SP能神经的分布及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 ,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VIP能神经节及节间束细小 ,节内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节间束内神经纤维分布稀疏 (平均面密度值 2 3.0 8± 1.82vs 19.35± 1 13,P <0 0 1) ;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SP能神经节明显增大 ,神经束增粗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明显增多 (平均面密度值 15.4 5± 1 0 5vs18.14±1 18,P <0 .0 1)。结论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壁内存在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 ,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可能与结肠肌间神经丛VIP和SP能神经病理改变和 或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梗阻疾病,发病率为1/5 000,男女比例为4∶1[1]。主要病因是在胚胎发育的5~12周,神经嵴细胞在迁移过程中受阻,导致结肠远端神经节细胞缺失,引起持续性痉挛,近端肠管扩张。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及排便障碍等[2]。本文报告一例HSCR术后逆行射精患者,病因主要考虑为HSCR手术的副损伤。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因自觉有射精感觉,无精液排出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不育与性医学科就诊。既往史:HSCR病史,开腹HSCR根治术手术史(婴儿期)。查体:左下腹正中见手术瘢痕。双侧睾丸大小、质地未触及异常,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方式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天性巨结肠 ( Hirschsprung's disease,简称HD)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畸形 ,其发病率为 1 /5 4 0 0~ 1 .76/1 0 5[1,2 ] ,进入 90年代后 ,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广泛研究 ,并且取得巨大成就 ,除了在发病机理、流行病学取得突破外 ,根治手术方式亦是不断改进。现对近年来流行的各种手术方式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其优缺点。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关键在于手术切除缺乏神经节细胞的肠段 ,解除狭窄的同时切除缺乏神经节细胞的代偿性增大的肠段 ,手术方式可分为非开腹经肛门型、经腹腔型及经腹会阴型 3种 ,各具特点。近年来腹腔镜的应用给 H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结肠冗长的特发性便秘的结肠形态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表现为结肠冗长的特发性便秘的结肠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取14例原发性结肠冗长病例与10例不伴便秘与梗阻的结肠癌病例作为对照,通过肉眼及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分析,比较两组的异同点。并通过定量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得出显著性结果。结果 原发性结肠冗长病例外观正常,显微镜下突出的改变为5例肌间神经丛中可见巨大的神经节细胞。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其粘膜下血管面积、神经丛面积和神经节细胞数,肌间神经丛面积和神经节细胞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肌层厚度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原发性结肠冗长有其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学改变,进一步支持了特发性便秘是一种神经系统异常性疾病的论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在去神经节小鼠结肠壁内的存活分化,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可行性.方法 0.5%苯扎氯铵(BAC)处理8周龄昆明小鼠结肠浆膜层选择性去除结肠肇神经节制作巨结肠模型,原代培养新生小鼠大脑皮质来源神经干细胞,Hoechsd3342标记传代纯化后神经干细胞.运用微量注射器将标记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模型鼠病变肠段,分别于术后1、2、3、4周行大体观察,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荧光检测小鼠生物学特性和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情况.结果 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Nestin表达阳性,体外培养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AC处理后,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小鼠结肠肌间及黏膜下神经节消失;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各观测时间点可见荧光标记细胞,免疫组织荧光检测显示术后1周结肠壁存在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细胞,3周后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阳性细胞,对照组未观察到阳性表达.结论 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去神经节小鼠结肠肇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部分恢复肠道神经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雪旺细胞对共培养不同发育阶段纹状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鹰  江澄川  汪洋  丁忠良  徐斌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9):1111-1112,i0004
目的 观察雪旺细胞(SCs)在体外对纹状体生长的影响。方法将SCs分别与胎鼠、新生鼠及成年鼠的纹状体在体外进行共培养,分别在3d,1、2、3、4周进行观察纹状体周围神经突起的生长及细胞的迁移情况。结果 共培养组中,胎鼠纹状体周围在第3天就出现了神经突起的生长,第3周达到高峰;新生鼠纹状体周围在第1周出现了神经突起;成年鼠纹状体在第2周出现神经突起的生长。共培养组中,胎鼠纹状体周围第l周出现细胞的迁移,随后逐步增多;新生鼠纹状体周围第2周出现细胞的迁移;成年鼠纹状体在第3周出现少量的细胞迁移,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s在体外能促进共培养不同发育阶段纹状体神经突起的生长及细胞的迁移,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大鼠颈神经前支受压模型并观察大鼠颈神经前支受压后的电镜及肌电改变。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将直径 1mm的硅胶管作纵形切开 ,于接近背根神经节远端套入颈6神经前支 ,用丝线在硅胶管外轻松地结扎 ,造成神经受压。在神经受压前、受压后 2周及 4周测定肌皮神经的躯体诱发电位 (SEP) ;同时切取受压神经段、对侧正常神经及双侧背根神经节作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受压后2周、4周肌皮神经SEP的波幅低于受压前 ,其潜伏期比受压前延长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18 7、15 6,P <0 .0 1)。扫描电镜下观察见受压段神经呈纤维变性、神经脱髓鞘及炎症改变。结论 该模型具有切实可行、经济方便、可重复的特点 ,为研究颈神经前支受压的合适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和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Hirschsprung’s disease,AHD)肠壁内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分布状态,探讨HD和AH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确诊为HD和AHD的患者各20例,取巨结肠根治术吻合口远端的全层肠壁作为实验组,另取16例正常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用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CD117)标记ICCs,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CCs。结果对照组中大量ICCs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和环纵肌层内,ICCs包绕神经丛周围,肌层间ICCs连续分布;HD组远端肠管中肌层间和各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甚至缺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D组远端肠管中神经丛大小不一,ICCs分布差异大,大多数神经丛区ICCs减少,环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与AH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组远端结肠中ICCs减少比AHD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AHD病变肠管中除了神经节细胞的异常外,同时存在ICCs异常;ICCs在HD和AHD的分布不同可能与两者临床症状差异有关;肠管中ICCs数量可能与临床症状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一次性电穿孔介导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 ,CNTF)转染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方法 制备 3 6只SD大鼠右下肢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 ,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失神经对照组 (A组 )和CNTF基因转染组 (B组 ) ,每组 18只大鼠。于术后 2、4、8周测定肌湿重维持率、肌细胞截面积、肌肉蛋白含量、胶原纤维与肌细胞面积比和细胞凋亡数。结果 术后 2、4周B组的肌湿重维持率、肌细胞截面积和肌肉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 ,但胶原纤维与肌细胞面积比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术后 8周 ,两组间各参数无明显区别 (P >0 .0 5 )。结论 一次性电穿孔介导CNTF基因转染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四周。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对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手术标本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狭窄部肠壁肌间神经无神经细胞,可见增多的直径增粗无髓鞘纤维,呈波浪状弯曲。雪旺氏细胞增多,结肠扩张段肌间神经丛可见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无明显增粗,数量无明显增多。结论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明显异常改变,与无神经节细胞病变肠段结肠发育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SOX10是神经嵴发育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在维持祖细胞多能性、细胞系谱专向分化和神经嵴细胞的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指出,SOX10基因突变使神经嵴细胞发育不良而导致相应细胞、组织发生病变,包括内分泌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骨骼肌系统,所导致的疾病统称为神经嵴病。同时,SOX10基因突变会导致合并耳聋的Kallmann综合征(KS),KS是一种先天性性腺功能低下和嗅觉减退或缺失联合的遗传病,是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中常见的类型。因先天性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的不完全迁移导致,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本文就SOX10基因及其在合并耳聋的K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