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颈椎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凸畸形较常见,其治疗较为棘手。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发生机理及手术策略选择的认识有助于成功的外科治疗,笔者就近年来颈椎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凸畸形尤其是严重后凸畸形的评估与手术矫治一直以来是脊柱外科的难点且极具有挑战的领域。近年来,学者们对颈椎矢状面平衡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颈椎后凸畸形不同类型的评估和手术治疗亦有了较大的进展。笔者将在颈椎后凸畸形的病因分类、颈椎矢状面参数评估、外科手术治疗原则与策略、截骨技术在颈椎后凸畸形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供业内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明确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方法 :本文对 14例颈椎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椎间隙植骨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手术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改善 ,颈椎后凸畸形由手术前平均 -15 6°矫正为手术后平均 -6 4° ,矫正效果明显 ;手术后患者的短期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丢失。结论 :前路手术 ,延长颈椎前柱能够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 ,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adolescent idiopathic cervical kyphosis,AICK)是指青少年颈椎出现不明原因的椎体前缘高度减小、生理前凸丢失,进而发展成为颈椎后凸畸形的青少年脊柱畸形(颈椎后凸角>5°)。目前尚无直接关于AICK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的对AICK病例进行报道的文献共计报道195例,其中男性占40.5%(79例),女性占59.5%(116例);中国患者占绝大多数(191例,97.9%)。AICK常有颈椎后凸进行性加重趋势,后期出现颈椎不稳、椎体移位、颈椎管狭窄等,伴随颈部疼痛不适,严重者可因脊髓受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需进行手术干预。因其常进行性加重,其后果严重,手术难度大、治疗方案尚未统一。现就AICK的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颈椎后凸畸形是指正常颈段生理前凸消失,出现局部或整体曲度后凸的形态学改变。其病理类型多样,包括退变性、肿瘤性、创伤性、医源性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炎症性颈椎后凸畸形。后凸严重者可因下颌内收影响患者的正常视野乃至呼吸和吞咽,出现"颌触胸"畸形。随着矫形技术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严重颈椎后凸畸形亦可通过颈椎截骨矫形手术(cervical osteotomy,CO)获得理想的颈椎曲度。然而颈椎后凸畸形病理类型多样,解剖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7例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矫形、植骨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7例患者中,颈椎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矫正,其中9例变为直立型,5例变为前凸型;脊髓功能评分平均提高5.9分,平均改善率为48.6%。结论: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持续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脊髓功能;前路手术可同时解决畸形矫正和脊髓减压,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椎体牵开器及内固定器材的正确使用,是手术操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前路撑开的矫形方式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12例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均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18~34岁,平均24.3岁。5例难复性患者术前先行颅骨牵引适当行颈部软组织松解,术中给予颈椎过伸位牵引以帮助恢复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结果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颈椎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明显;术后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明显丢失,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手术通过延长颈椎前柱,可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患者因肿瘤或其它原凶行颈椎椎板广泛切除术后容易发生颈椎后凸畸形(postlaminectomy kyphosis),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38%~100%.颈椎后凸畸形可导致颈椎局部受力异常,加速邻近节段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对脊髓的压迫和刺激。轻者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重者导致脊髓受压。青少年由于正处在发育阶段,其病情发展更为迅速、严重,所以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尽可能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解除脊髓受压。笔者就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该文就近年来颈椎后凸畸形相关外科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测量和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颈椎后凸畸形概念 颈椎后凸畸形是一个可由多种病因诱发多个节段颈椎生理前凸丢失、颈椎后伸力矩变为前屈力矩,并继发有椎体前缘高度减小、关节突关节脱位、颈椎不稳,可伴有局部椎体后移、颈椎管狭窄及邻近节段褪变的症候群.临床巾作者遇到颈椎牛理曲度发生变化的病例较多.文献中颈椎后凸畸形诊断无统一标准.颈椎后凸畸形有什么样的诊断标椎才科学,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就此问题现将不同学者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李光业  高建章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9):571-572,T004
颈椎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李光业,高建章,杨锡铭,吴岳嵩颈椎后凸畸形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后遗症,对患者生活、工作影响很大,手术治疗风险亦较大。我们在胸腰段截骨矫形扩大减压的基础上,开展了下颈椎的截骨矫形,通过随访疗效满意。临床资料自1989年5月~199...  相似文献   

12.
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颈椎后凸畸形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椎板切除术后引起的医源性后凸畸形 ,是最常见的类型。引起医源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主要原因有 :(1)对术前已存在的颈椎的生理弧度改变未引起重视 ;(2 )术中对颈椎后结构的切除 ,破坏其拴系能力 ;(3)颈部肿瘤在放疗时对局部拴系结构的破坏[1] 。出现畸形后 ,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神经组织损害所引起的局部疼痛症状以及相应的脊髓症状 ,是临床治疗需要解决的二个重要方面。现就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1 发病机理正常颈椎的生理前凸平均为 14.4°[2 ] ,其矢状位上的承重轴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生长期儿童下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8-03-2012-06诊治的生长期儿童下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12例,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平均22个月.术后颈椎后凸Cobb角平均-5°,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平均-4.8°,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例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生长期儿童下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焦坤  陈锴  邱松楠  李明 《骨科》2023,14(4):389-392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创伤类型,由于其结构特性和手术风险,易继发后凸畸形。造成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创伤、骨质疏松和治疗不当等。目前对于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暂不明确,也缺乏合适的分型分类系统。对该病的评估可分为功能和后凸两个方面,根据评估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制定治疗方式。在治疗方式上,应当根据影像学资料和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除了早期选择保守治疗,截骨和后路固定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综上所述,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方式尚存难点,对于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评估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颈椎僵硬型后凸畸形的临床评估和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僵硬后凸畸形的临床评估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僵硬型后凸畸形39例(特发性后凸畸形13例,椎板切除致后凸畸形8例,陈旧性骨折致后凸畸形11例,伴有颈椎退变的后凸畸形7例),术前JOA评分9.71±2.25,后凸Cobb角9°~72°(平均22.4°)。对患者行全面的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决定手术的方法,包括单纯的前路手术,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及二期的前后路联合手术等。[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7个月),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颈部疼痛症状消失,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植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JOA评分14±2.73分(和术前相比t=-9.68,P0.01),后凸Cobb角-23°~12°(平均-2.1°,和术前相比t=7.79,P0.01)。[结论]全面的临床评估是决定手术入路和方案的前提,颈椎后凸畸形对脊髓的压迫主要来于前方,手术入路多采用单纯前路和后前路联合,对于严重僵硬型的后凸畸形患者,分期前后路手术及手术间期持续牵引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后凸Cobb角55°~73°(平均61°).先以在过伸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为依据,决定颈椎后部的椎板及小关节等的截骨角度及范围,行颈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使松解后颈椎后凸达到最大可能的矫正,7~10 d后二期行颈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后第3天、3及6个月、1及2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观察矫形效果,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并对比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患者畸形外观明显改善,颈部疼痛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术后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重建,后凸畸形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未见压迫.术后第3天X线片显示:后凸Cobb角为-12.3°~11.2°(平均-2.0°).除1例AISA神经功能评分为D级外其他11例AIS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E级.结论 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对该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分期手术及手术间期持续牵引是较为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重度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脊柱外科畸形治疗的难点之一,不管是一期矫形还是分期矫正以及截骨方式、截骨范围、截骨入路的选择意见并不一致。通过1例大角度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的诊治过程及相关文献回顾,期待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女,23岁,因颈部畸形活动受限3年入院。通过颈椎X线片、CT、MR及CTA检查,显示...  相似文献   

18.
Fang JH  Jia LS  Zhou XH  Song LJ  Cai WH  Li X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46-1549
目的 分析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自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治疗颈椎后凸畸形31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术组9例: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17~72岁,平均35岁;其中继发性后凸畸形4例,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5例.保守治疗组22例: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14~40岁,平均29岁,均为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手术组:术前及术后1周,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级标准(AISA)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在手术后1周及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颈椎MRI,以评估患者矫形、融合效果及脊髓减压情况.保守治疗组:每个月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治疗效果.分析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结果 手术组:术后3 d颈椎侧位片示:Cobb角平均-1.3°(术前54.2°),AISA评分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时间6~18个月,未见内固定和融合失败.保守组:治疗后4个月Cobb角平均-5.4°(治疗前11.2°),颈项肩背痛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24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 早期采用体位疗法、石膏支具纠正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可以阻止颈椎后凸畸形的发展.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充分矫正严重的颈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和手术的开展,伴发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纵裂等脊髓内结构异常的脊柱侧凸病例并非罕见.脊髓内结构异常均属严重脊髓病变,有时可引起严重神经并发症,若无明显的神经损害临床症状往往意味着对这些病变不需处理,但对脊柱侧凸的矫形构成威胁.若不先处理脊髓神经病变而首先矫正脊柱侧凸,可能加重神经损害,因而给外科干预带来更大的困难和危险.这类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该文就脊柱侧凸伴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纵裂等脊髓内结构异常与脊柱侧凸的相关性、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矢状面平衡。[方法]对2012年7月~2017年6月手术矫正的重度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前路手术13例,前后联合手术5例。采用VAS、NDI和JOA评分,以及颈椎后凸Cobb角(RKA)、C2~C7角、C0~C2角、C7倾斜角、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和颈椎后凸指数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24~36个月,平均(27.33±5.5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外观畸形均有明显改善,颈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VAS、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术后颈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41.84°,矫正率80.98%,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7.31%。术后及末次随访C2~C7角和C0~C2角以及颈椎后凸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C7倾斜角和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患者均达到椎间植骨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结论]采用前路手术或前后联合手术矫治青少年重度颈椎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能够显著改善颈椎后凸畸形及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