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膜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M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27例HBV-MN和3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异同。结果:(1)临床表现:HBV-MN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MN组(P〈0.05);两组临床表现构成比经Fisher精确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肾脏病理:两组均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肾脏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检查,两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等各项病理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查,HBV-MN组表现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而IMN组主要以IgG、C3在上皮下和基底膜高强度沉积。(3)中医证候:本虚证中,两组均以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高,而且两组本虚证候分布及各项本虚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实证中,HBV-MN组湿热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IMN组(P〈0.05),而IMN组中血瘀证和水气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V-MN组(P〈0.05)。HBV-MN组湿热证候积分明显大于IMN组(P〈0.05),而IMN组血瘀证候积分明显大于HBV-MN组(P〈0.01)。结论:HBV-MN多发于男性中、青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病理特征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中医证候以脾肾气虚挟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的不典型膜性肾病(AMN)与狼疮膜性肾病(LMN)、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关系,寻找对诊断LMN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临床和病理学指标。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行肾活检,临床、病理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为对象。分组:AMN组(n = 28):血清ANA滴度≥1∶80,少于4条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病理呈肾小球基底膜病变伴系膜增生和(或)免疫荧光C1q阳性;IMN组(n = 100);LMN组(n = 45)。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IgG亚型染色,半定量分析染色强度。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免疫荧光双染色(IgG-TRITC,C3-FITC),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肾小球沉积的IgG和C3的空间分布。 结果 (1)AMN组起病年龄(38±17)岁,女∶男比为2.5∶1,介于LMN和IMN之间。3组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MN组女∶男比高于IMN组(P = 0.017)。AMN组血液系统异常、血抗SSA抗体阳性百分比较高(21.4%、40.7%)。(2)AMN组系膜增生、系膜区及内皮下电子致密物出现的百分比高于IMN组(P < 0.01)。(3)AMN和LMN组肾小球IgG3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分别为78.9%、73.9%;IMN组IgG4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为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MN组与AMN、LMN组比较, P < 0.01)。(4)IMN组常出现IgG和C3在上皮下的共沉积现象,而在AMN和LMN组中少见。(5)在鉴别LMN和IMN的指标中,敏感性较高的有肾小球IgG4不占优势(91.3%);特异性较高的有内皮下电子致密物(100.0%)、血抗SSA抗体(95.5%)、肾小球IgG3占优势(94.4%)。 结论 AMN的临床表现与IMN类似,而各项病理学特点,尤其是肾小球IgG亚型沉积特点与LMN更为接近。它有可能是狼疮肾炎中较为隐匿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倒膜联合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6例门诊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8例采用中药倒膜联合异维A酸治疗8周,对照组118例口服异维A酸,两组均使用相同的外用药。结果:第8周进行随访,治疗组:痊愈97例(70.29%),显效36例(26.09%),有效5例(3.62%),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46例(38.98%),显效52例(44.07%),有效20例(16.95%),无效0例。结论:中药倒膜联合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较单纯口服异维A酸起效快,疗程缩短,效果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中药倒膜联合外搽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倒膜联合外搽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9例门诊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采用中药倒膜联合外搽治疗1~4周,对照组103例采用石膏倒膜和外搽氯柳酊治疗1~4周。结果 第8周随访。治疗组:痊愈75例(70.75%),显效31例(29.25%),有效0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36例(34.95%),显效44例(42.72%),有效23例(22.33%),无效0例。治疗组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0例出现轻度接触性皮炎。结论 中药倒膜联合外搽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病理的特点及相互联系,认识膜性肾病的发病和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的检测,了解Treg在IMN患者外周血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IM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病理确诊为膜性肾病患者86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选择2007年~2008年IMN患者10例,随机选取与IMN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例,检测所有对象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结果:(1)86例膜性肾病患者,其中IMN68例,占80%,4例患者随访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继发性膜性肾病18例(其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5例,狼疮性肾炎4例,移植肾肾小球肾炎1例),占20%。(2)IMN免疫荧光以IgG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C1q沉积较IMN多(P〈0.05),并均存在HBsAg沉积,与IMN相比狼疮性肾炎C1q沉积明显增多,C4也多于IMN(P〈0.05)。(3)病理分期分布特点:Ⅱ期膜性肾病多见。(4)IMN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7.46±0.94)%,正常对照组为(6.54±1.0)%。结论:(1)根据病因分为IMN及继发性膜性肾病两种,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中老年多发,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根据病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表现为主;IMN发病率明显大于继发性膜性肾病。(2)免疫荧光检查:IMN以IgG及C3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均存在乙肝表面抗原,狼疮性肾炎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C1q沉积较特发性膜性肾病明显增多(P〈0.05)。(3)IM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正常人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环孢霉素A(CSA)与环磷酰胺(CTX)联合激素治疗成年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经肾活检确诊为IMN,在诊断上排除了继发性膜性肾病,单用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随机分两组分别予CSA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SA组)或CTX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TX组),疗程至少12个月。观察各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功能、血糖、白细胞总数及其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全部患者且在正式进入研究治疗前未用或已停用类固醇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达半年以上。结果:治疗3个月末,CsA组的24h尿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低于CTX组(P均〈0.01),血清白蛋白显著高于CTX组(P〈0.01)。两组患者的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X组的WBC显著低于CsA组(P〈0.01)。CsA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CTX组(χ2=4.6317,P〈0.05)。治疗12个月末两组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75,P〉0.05)。Cs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40=20.0%)显著低于CTX组(15/36=41.7%)(χ2=4.2146,P〈0.05)。结论:与CTX相比,CsA联用糖皮质激素对IMN治疗12个月的总体疗效相当,但CsA起效更快,近期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小。CsA≤5mg.kg-1.d-1用于肾功能正常IMN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主要的病理类型之一,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性免疫复合物沉着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临床并不少见,是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一种。为进一步提高其疗效,我们对我院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38例成人IMN患者,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即益肾清化通络中药为主治疗,或益肾清化通络中药配合西药免疫抑制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小球内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蛋白尿、Scr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44例IMN患者(IMN组)与6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肾小球内MMP-9、MMP-3和TIMP-1的表达。结果MMP-9及MMP-3在对照组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和肾小球足细胞有少量表达;在IMN组肾小球足细胞、系膜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表达。IMN组肾小球内MMP-9及MMP-3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TIMP-1在对照组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少量表达,肾小球内无表达;在IMN组肾小球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表达。IMN组肾小球内TIMP-1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IMN组24h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Ⅱ期MN组肾小球MMP-9/TIMP-1及MMP-3/TIMP-1比值较Ⅰ期MN组明显下降(P〈0.01)。IMN组肾小球内MMP-9的表达与Scr呈负相关(r=-0.02,P〈0.05);TIMP-1的表达与Scr呈正相关(r=0.34,P〈0.05)。结论MMP-9与TIMP-1从正反两方面影响IMN患者肾功能的改变。MMP-9、MMP-3的异常表达与IMN患者蛋白尿之间可能相关;IMN患者肾小球MMP/TIMP比值失衡可能与IMN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参芪降糖颗粒联合甲钴胺片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140例气阴两虚型DPN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研究组、中药组、西药组各40例,对照组20例.4组均给予降糖、降脂等基础治疗,研究组加服参芪降糖颗粒(每次3 g)和甲钴胺片(每次500 μg),中药组加服参芪降糖颗粒,每次3 g,西药组加服甲钴胺片每次0.5 mg,均每日3次.各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的变化,肌电图测肢体优势侧的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脱落病例共22例,其中研究组4例,中药组6例,西药组7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中药组(55.88%)、西药组(54.55%)和对照组(13.33%,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之间 差异无显著性,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后积分值低于其他3组(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之间治疗后积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MNCV、SNCV和TCSS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且研究组最高 (P〈0.01),研究组差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参芪降糖颗粒联合甲钴胺片治疗气阴两虚型DPN 疗效优于两药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5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疗效。方法对比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经肾活检诊断的MsPGN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为58.8%和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和625%(P<005),而治疗组复发率仅3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辩证配合中药是治疗MsPGN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胫骨开放性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并发症多、治疗困难,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尤其是内固定方法,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PPO)与带锁髓内钉(IMN)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性应用MIPPO和IMN技术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89例,其中应用MIPPO治疗52例,应用IMN治疗3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估标准评估患肢功能,评定应用MIPPO和IMN技术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4个月,平均23.4个月。MIPPO组和IMN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1 min和65 min;平均愈合时间为(34.6±8.3)周和(32.1±9.6)周。MIPPO组出现2例感染、1例成角畸形、1例延迟愈合、1例不愈合;IMN组出现1例感染、1例旋转畸形、1例不愈合,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PPO和IMN技术是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的两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雷公藤多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LTAA方案)联合治疗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以拉米夫定(100mg/d)、雷公藤多苷片(0.5mg·kg^-1·d^-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5~10mg/d)及抗凝治疗7例呈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且血HBV—DNA≥1.0×100copy/ml的儿童HBV—GN,疗程12月。结果:6例为膜性肾病、1例膜增生性肾炎。6月时完全缓解(cR)者4例、部分缓解(PR)者3例,有效率57.14%,治疗12月时CR者6例、PR者1例,有效率100%。12月血清HBV—DNA均转阴。12月后停用拉米夫定和雷公藤多苷,继续服用其他药物,随访6~55个月[平均随访(24.1±15.4)个月],血清HBV—DNA3例再次转阳,4例阴性,复发2例,CR者5例、PR者1例、无效(NR)者1例。其中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未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结论:ITAA治疗方案是治疗儿童HBV—GN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输血方式对适量失血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时效性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择期初次行THA患者,按照术中失血量+术后6 h引流量介于人体总量10%~20%的筛选条件分两组:自体血回输组(ABT组)和异体输血组(AT组)。分别记录各组术前(T0)、术后第1天(T1)、3天(T2)、7天(T3)、14天(T4)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组内比较:术后FIB、DD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治疗方法交互作用,PLT、PT、INR、APTT、FIB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DD含量在T1、T2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输注与异体血相比,其凝血功能、血栓形成影响相当;两组术后FIB、DD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31例同时性胃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行TACE治疗。结果全组患者完全缓解(CR)4例,占12.9%;部分缓解(PR)17例,占54.8%;病变稳定(SD)6例,占19.4%;病变进展(PD)4例,占12.9%,总有效率(CR+PR)为67.7%。结论针对胃癌肝转移患者,TACE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Li X  Lv R  He Q  Li H  Du X  Lin W  Li Q  He X  Wang S  Chen J 《Journal of nephrology》2008,21(4):584-591
BACKGROUND: Early initiation of therapy is warranted for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 who have severe proteinuria. Therapy with tacrolimus (TAC) or intravenous cyclophosphamide (CYC) may be an option in treating such patients.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with IMN whose daily proteinuria was greater than 6.0 g with 3-6 months observation of non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One cohort received prednisone combined with oral TAC (target trough blood level of 4-8 ng/mL) for 24 weeks. The other cohort received prednisone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CYC (750 mg/m2 body surface) every 2 weeks for the first 8 weeks and then once per 4 weeks for the next 16 weeks. RESULTS: Thirty patients met criteria for enrollment, and 25 patients completed therapy. The results of the 24-week therapeutic period were complete remission (CR) 4 patients (30.8%) on CYC and 8 patients (66.7%) on TAC; partial remission (PR) 7 patients (53.8%) on CYC and 3 patients (25%) on TAC; no response 2 patients (15.4%) on CYC and 1 patient (8.3%) on TAC. The percentages of remission (either PR or CR) by 4 and 8 week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AC group than in CYC group (p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加间歇性雄激素阻断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3例T3。期或T4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B组15例采用非那雄胺加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治疗。间歇期内B组继续服用非那雄胺。结果:治疗后9个月,A组1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有效率为88.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0.3~37.3ng/ml,平均(7.6±6.5)ng/ml。B组1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变化,有效率为93.3%。PSA为0.1~10.5ng/ml,平均(4.2±2.8)ng/ml。B组PSA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7(31~82)个月,B组停药间期(25.1±10.1)个月长于A组(15.7±8.6)个月(P〈0.05)。A组5年生存率为55.6%(10/18),B组为66.7%(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年,A组仍有6例有效(33.3%),B组8例有效(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那雄胺加上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能使晚期前列腺癌PSA进一步降低,停药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17.
接骨板螺钉与髓内钉固定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接骨板螺钉与髓内钉固定对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86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分别采取接骨板螺钉与髓内钉手术内固定治疗。接骨板螺钉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6岁(17~65岁),骨折分型采用AO分型:A型22例,B型16例,C型10例。髓内钉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其中1例为双侧肱骨干骨折,平均年龄32.5岁(22~56岁),A型15例,B型17例,C型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与出血量上皆明显少于接骨板螺钉组,两者具有明显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接骨板螺钉组出现骨折不愈合而内固定失效1例。两组出现术中桡神经损伤各1例,皆经保守治疗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接骨板螺钉与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解剖锁定接骨板髓外固定的适应证扩大至肱骨远近端近关节处骨折。治疗效果更多取决于术者的经验、手术条件和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