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6  
目的 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的成骨作用。方法 选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骨及骨膜缺损1cm模型,两骨断端髓腔用骨蜡封闭。6周后,实验侧(右)桡骨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2ml,对照侧(左)桡骨骨缺损区注射自身外周血2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内分别行X线、组织学检查及骨缺损区瘢痕组织内钙磷含量的测定。结果 注射一1周,实验侧X线显示以骨缺损为中心形成一个密度增高的弧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的成骨作用,探索治疗骨不连的新途径。方法选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骨及骨膜缺损1cm模型,6周后,实验侧(右)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2ml,对照侧(左)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身外周血2ml。在不同时间内进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及新生组织钙、磷含量测定。临床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15例,其中腕舟骨不连7例,肱骨不连3例,股骨不连2例,胫骨不连3例。骨不连时间为7~48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实验侧骨缺损区在骨髓注射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新骨形成逐渐增多,钙、磷含量均高于对照侧。对照侧无成骨现象。临床应用的15例中,13例在5~9个月骨折愈合,2例未愈合。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有成骨作用,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骨不连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骨不连部位软组织条件差、不具备开放植骨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朱建民,金宗达100年前人们就知道,自体骨髓移植具有成骨作用。临床上自体骨髓移植早被成功地用于骨缺损和骨不连的修复。本文就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的研究综述如下。实验研究早在1896年,Goundel ̄[1...  相似文献   

4.
长骨骨不连骨缺损治疗中有关问题的探讨(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治疗长骨骨不连骨缺损方法。方法 27例长骨骨不连骨缺损,软组织疤痕形成,采用软组织修复一期或二期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术后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骨痂,6个月骨折愈合。结论 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自体髂骨移植,注射自体红骨髓是治疗长骨骨不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36例长骨骨不连骨缺损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36例骨不连、骨缺损病人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及术后经皮注射金葡液等综合治疗。结果:36例术后X线片显示,1个月骨折端周围出现骨痂,3个月有连续骨痂形成,6个月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弯曲和松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及术后经皮注射金葡液综合治疗骨不连骨缺损,能提供坚强内固定,促进成骨活动,加快骨折愈合,是治疗长骨骨不连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治疗长骨骨不连骨缺损方法。方法:27例长骨骨不连骨缺损,软组织疤痕形成,采用软组织修复一期或二期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术后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骨痂,6个月骨折愈合。结论: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自体髂骨移植,注射自体红骨髓是治疗长骨骨不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细胞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增强引导性骨再生(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30只兔造成双桡骨干15mm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实验组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MSC)1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不同时间内作X线片、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捡测。结果实验组成骨活跃,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各时间点骨修复均较实验组差,10周时仍无1只兔骨性愈合。术后4周实验组钙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8及10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骨痂密度与相邻尺骨密度比值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可明显增强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实用价值。方法 将自体成骨样细胞即刻种植在胶原包埋的聚羟基乙酸(PGA)基质材料上,然后将该复合体或单纯基质材料移植到兔颅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Ⅰ或实验侧Ⅱ。对侧设对照,不作任何植入。将40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2、6、8、12w处死,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X线摄片及灰量测定检查。结果 术后2w实验侧I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且各期成骨面积明显优于实验侧Ⅱ及对照侧,另外,植入材料内的灰量测定结果及X线摄片结果也表明实验侧I成骨量明显大于实验侧Ⅱ(p<0.01),而对照侧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 应用胶原包埋PGA加成骨样细胞复合体移植可修复自体的兔颅骨缺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颅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5-60岁,平均32.5岁。骨缺损部位:胫骨7例,股骨2例,肱骨4例。采用自体红骨髓注射至骨折断端治疗,自体红骨髓经皮注射每2周1次,共5次,每月复查肢体正侧位X线片。结果:13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13例骨缺损完全修复,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红骨髓注射创伤小,疗效明确,并能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是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引导性骨再生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用35只新西兰兔研究长管状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的方法造成双侧兔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实验侧用缝合成管状的硅胶膜来连接。另一侧作对照。6组分别于术后3天,1、2、3、4、12周处死,标本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早期,大量增殖的纤维细胞被硅膜阻挡在骨缺损区之外,而对照侧骨缺损很快为结缔组织占据。新骨自骨端沿硅管内血肿向骨缺损中央生长。12周时,10只兔中有7只实验侧骨缺损已修复,2只近愈合,1只  相似文献   

11.
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引导性组织再生的概念用于骨再生过程,以促进骨再生。实验用10只新西兰兔,手术切除双侧桡骨10mm,实验侧用硅胶管连接,对侧为对照。术后X线片观察骨再生过程,标本分别作三点弯曲试验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3~4周,实验侧可见新生骨自骨端向骨缺损区生长。6~8周,7只实验侧达到骨性愈合,2只尚有<1mm间隙,但髓腔已闭。对照侧无一愈合。实验侧标本抗三点弯曲强度为对照侧11.7倍,大体标本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表明,新生骨位于硅管内,无外骨痂。对照侧骨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占据。本实验证实,长骨存在引导性骨再生现象,这为骨科临床中促进骨再生,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长骨缺损的一期骨外固定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李起鸿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1):688-691
为观察加压外固定的骨断端和骨延长区微循环的重建过程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作者以羊胫骨干骨缺损为模型,进行了微血管造影和铸型、墨汁灌注透明切片、放射微球法局部血流量测定等观察。结果证实延长区血管极丰富,与延长速度(1.0mm/天)同步生长,并随延长区新生骨皮质出现逐渐向正常皮质骨血管系统衍变。延长结束2周时血流量达高峰(54.56±8.53ml/min/100g)。骨缺损断端皮质血管于术后7周长入间隙并相互吻合,此时血流量达(31.82±2.85ml/min/100g)。术后12周仍比正常皮质骨血流量(3.02±0.13ml/min/100g)高2倍,断端对位良好,呈一期愈合。作者认为胫骨干骺端血循环丰富,延长区骨修复迅速,加压外固定同样可出现骨折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对骨再生过程的作用而进行以下研究。手术的方法造成兔桡骨中段10mm缺损。实验侧用硅胶膜管连结骨缺损,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模型。另一侧作为对照。15只新西兰兔分为三组,分别于术后3,7及14日处死,标本行组织学及BMP免疫组化检查。切片上,距骨端1,2,5mm处设置a,b,c线。利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三条线上选点测量BMP值。实验侧骨缺损区内有一个完整的血肿结构,其BMP染色阳性,膜管外组织BMP染色几乎完全阴性。对照侧BMP弥散于骨缺损周围的肌肉组织中。1周时,实验侧及对照侧均可见新骨形成。2周时,对照侧已停止,实验侧仍可见持续骨再生。BMP定量分析中,实验侧三条带的BMP值大部分高于对照侧。实验侧和对照侧b,c带之间存在梯度差,但实验侧的差值小于对照侧。这不仅证明了Hulth关于骨折间隙存在BMP浓度梯度的假说,也显示膜在引导性骨再生中可将内源性BMP局限于骨缺损区内,提高内源性BMP浓度并改善其分布的作用。这有利于骨再生,可能是引导性骨再生机理之一。对照侧BMP值1周时最高,而实验侧在2周时仍呈持续升高。这说明,内源性BMP有两个来源:骨端吸收释放及骨形成细胞合成。  相似文献   

15.
骨形成蛋白增强自体骨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对比评价应用骨形成蛋白 (BMP)增强自体骨与单纯自体骨重建股骨头的不同能力。方法 用健康成年杂种犬 9只 ,以环钻钻入股骨头造成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实验犬分为 A、B、C三组。A组为骨缺损模型组 ,B组取自体同侧大转子骨植入 ,C组取自体大转子骨加 BMP植入。术后 3、6和 9周行 X线片、CT、光镜及电镜观察 ,了解股骨头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A组术后 3周可见股骨头骨缺损内血肿机化 ,编织骨形成 ,但骨小梁改建慢 ,9周时编织骨小梁仍未被板层骨小梁取代。B组植入的自体骨坏死 ,9周时仍可见到大量的坏死骨 ,坏死骨主要起到成骨支架的作用。C组术后 3周可见股骨头骨缺损内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活跃 ,9周时骨缺损已完全由致密的新生板层骨修复。结论 应用单纯自体骨修复股骨头骨缺损仅能发挥成骨支架的作用 ,而自体骨加BMP复合移植能在术后早期 (9周 )有效地重建股骨头内结构 ,是修复重建股骨头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8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行病灶刮除,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骨缺损。结果经8~3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成骨良好,骨缺损完全修复,肢体无畸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骨膜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探寻大块骨缺损修复方法的新途径,进行了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实验用42只兔,于双侧胫骨作人工骨缺损模型(6mm×18mm×5mm)。一侧随机植入自体游离骨膜片,另一侧不植入,作为对照。以组织学、X线和放射性同位素为观察指标,研究成骨过程。结果表明,骨膜植入侧骨缺损的愈合比对照侧缺损的愈合快一倍。原因可能是骨膜提供了大量成骨细胞并直接呈膜内成骨而非软骨内化骨。在此基础上,为21例骨缺损患者应用自体胫骨骨膜片植入治疗骨缺损,面积最大10.5cm×4cm×4cm,最小2cm×2cm×2cm;其中17例为良性骨肿瘤,4例为骨慢性感染。骨缺损均得到修复,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为腔洞性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幸永明,任金培,王人富,林青友,唐守键,季林美临床上骨不连的传统治疗方法是自体骨移植。1990年,我们设计了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8~60岁,平...  相似文献   

19.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上肢骨不连、骨缺损以及肘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供骨区。方法:选择40侧成人上肢要同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带血供的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接。结果:从1995年开始,经临床应用9例(肱骨中段骨不连3例,骨缺损2例;尺、桡骨中、上段骨不连3例;肘关节面软骨缺损1例),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以尺侧下副动脉为供养血管的  相似文献   

20.
bBMP/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晓良  同志勤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3):209-209,211,I000
目的 研究用复合人工骨治疗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并分为4组:bBMP/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组(60侧)、肌骨瓣组(6侧)、单纯珊瑚组(2例)、对照组(14例),为上各组的对侧。对主后3周、16周的股骨头行病理学检查、计量组织学分析及四环素荧火标记。结果 16周后,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大小、缺损区骨小梁体积、荧光带宽度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性,但5侧中有1侧出现继发性骨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