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中国和世界众多国家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均明确指出:环甲膜穿刺、切开术是处理"无法插管,无法氧合(CICO)"紧急气道,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后有效方法[1-2]。需要每一位麻醉科医师、甚至每一位外科医师熟练掌握,并能够在CICO危急时刻迅速、有效地实施~([3-6])。然而,笔者从事气道管理临床研究和气道管理培训多年,在长期临床实践和教学培训中发现,在困难气道管理领域普遍存在侥幸心  相似文献   

2.
声门上通气装置(SAD)在院前急救、常规麻醉及困难气道的开放、维持氧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引导气管插管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式。在日常麻醉及手术室外治疗或抢救中,保持气道通畅和充分氧合是气道管理的关键。困难插管发生率约4.5%~7.5%,困难气道管理仍是麻醉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困难插管发生时,先可放置SAD,后经SAD盲探或在可视设备辅助下行气管插管,迅速建立气道、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过程中气道损伤。本文着重介绍不同种类可引导气管插管的SAD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背景 预氧合是进行气管插管的必要程序之一,但由于临床证据不足,预氧合并未在重症监护室(ICU)内得到普及和重视.关于手术室内麻醉预氧合的研究较多,ICU内急救插管预氧合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的 对ICU内预氧合的相关技术、实施,以及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内容 对ICU急救插管的患者进行预氧合能够有效地增加患者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的患者应当采用清醒镇静表面麻醉下实施气管插管。实施清醒气管插管的关键技术是完善的气道局部麻醉。清醒气管插管是麻醉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本文通过回顾近十年的文献,旨为麻醉科医师提供清醒气管插管气道局部麻醉技术相关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喉罩在麻醉和气道管理中的地位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1985年Brain引入喉罩(LMA),从此改变了气道管理的传统概念[1]。过去,面罩和气管内插管是麻醉期间标准的气道控制方法。现在LMA已经取代了这一重要地位,英国30%-60%的全身麻醉应用喉罩,香港伊利沙伯医院应用率约20%。在急救复苏方面,经培训后的救护人员已将LMA作为成人气道维持和基本生命支持的一种替代设施。本综述拟介绍LMA在麻醉中紧急气道管理、困难气管内插管以及危重症患者紧急气道维持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资料,麻醉相关损伤的重要原因就是无法进行气管插管和保证气道安全.在这些病例中,85%患者的最终结局是死亡或脑损伤[1].据报道,普通人群中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率大约是1.15%~3.8%,气管插管失败的发生率大约为0.13%~0.3%[2].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名患者是死于气管插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3].  相似文献   

7.
麻醉中困难气道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醉医师在他们的日常临床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影响气道的复杂问题。因此,困难气道的管理是麻醉学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讨论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建立气道的专用技术,常用的术前估计方法以及处理困难气道的规则。 1 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 1.1 困难气道的定义 1993年ASA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创造了困难气道的定义如下:①困难气道:是这样一种临床情形,即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在行面罩通气和(或)气道插管时遇到了困难。②困难气管内插管:即一个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师使用常规喉镜正确地进行气管插管时,经3次尝试仍不能完成。③面罩通气困难:即一个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保证严重颌面部外伤患者的气道安全是有一定难度的。通常情况下,使用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失败后,可通过紧急外科手术建立气道。但当外科手术仍然不能建立气道时,麻醉医师就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来进行气道管理。但是,现有的文献很少对这些技术进行描述。方法1例创伤后颌面部变形的患者,在使用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失败,环甲膜切开和气管切开同样失败之后,从气管破口处向头侧逆行插入弹性插管探条,使其从患者口腔内伸出。结果运用改良的逆行插管技术,从气管破口处使用弹性插管探条成功完成了插管。结论当通过外科手术仍然无法控制气道时,如果气管存在破损,则可以考虑使用弹性插管探条进行逆行插管。  相似文献   

9.
巨大甲状腺肿物患者具有病程长、气管移位、麻醉手术风险大等特点。对于已知的困难气道, 围手术期全面评估和气道管理至关重要。文章报道1例巨大甲状腺肿物患者施行清醒气管插管麻醉[备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成功案例, 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经验, 为此类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经鼻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颌面整形外科中的经验,探讨颌面整形外科术中的管理体会,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颌面整形外科手术538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58岁,均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其中经鼻气管插管535例,另3例因经鼻插管困难或手术原因改行经口气管插管。结果:1例因困难气道,气管插管失败放弃手术,1例因困难气道实施经鼻气管插管困难改行经口逆行气管插管成功,术毕出现喉头水肿,环甲膜穿刺后通气障碍不能完全缓解行气管切开,3例在纤支镜辅助下气管插管成功。术后13例因出血血肿进行紧急气道处理。讨论: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是颌面整形外科最安全的麻醉方式,便于气道管理,经鼻插管较经口插管而言,不影响手术操作且固定性好,术毕可留作鼻咽通气道之用,颌面整形外科术操作复杂,术中术后均可能出现出血血肿、呼吸道梗阻,威胁患者生命,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auditory system includes 2 parallel functional pathways-one for treating sounds' identities and another for their spatial attributes (so-called "what" and "where" pathways). We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mechanisms along auditory "what" and "where" pathways and whether they are automatically engaged in differentially processing spatial and pitch information of identical stimuli. Electrical neuroimaging of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waveforms, field strength, topographies, and source estimations) was applied to a passive "oddball" paradigm comprising 2 varieties of blocks of trials. On "what" blocks, band-pass-filtered noises varied in pitch, independently of perceived location. On "where" blocks, the identical stimuli varied in perceived location independently of pitch. Beginning 100 ms poststimulus, the electric field topography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etween conditions, indicative of the automatic recruitment of distinct intracranial generators. A distributed linear inverse solu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reof revealed activations within superior temporal cortex and prefrontal cortex bilaterally that were common for both conditions, as well as regions within the right temporoparietal cortices that were selective for the "where" condition. These findings support models of automatic and intrinsic parallel processing of auditory information, such that segregated processing of spatial and pitch features may be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auditory fun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V"形切口切除、系带重建法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首先辨别冠状前沟及后沟,以冠状后沟为内板切除的定位标志,以阴茎勃起长度确定外板切除长度,以内外板标记处环形切开皮肤,系带处取"V"形切口,于浅筋膜层分离并切除多余皮肤,系带区行V-Y成形术重建系带使其向下延长1~1.5cm。结果:已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100例,术中出血少,术后包皮及系带水肿、疼痛轻,无继发出血及感染,恢复快,愈合后切口及外形美观。结论:双"V"形切口包皮整形术减少了术者的主观与经验因素,具有可操作性,手术效果好,术后外形自然、美观。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耳后“旋转门”岛状皮瓣Ⅰ期修复耳甲内皮肤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利用耳后“旋转门”中央蒂岛状皮瓣Ⅰ期修复耳甲内组织缺损,最小面积为1.0 cm×1.3 cm,最大面积为2.7cm×3.0 cm.结果 15例术后岛状皮瓣均存活良好,经6个月至5年随访,耳廓外形均较满意.结论 耳后“旋转门”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形态、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组织一致,供瓣区隐蔽,是修复耳甲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最佳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睑皮肤松弛就医者实施“刀腹”位置在外眦部内上方的“柳叶刀形”切开去皮重睑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56例上睑皮肤松弛的就医者,设计“刀腹”位置在外眦部内上方的“柳叶刀形”个性化切开去皮重睑术,沿设计线锐性切开皮肤,去除多余松弛上睑皮肤、部分眼轮匝肌、自然疝出脂肪,一定程度上保留睑板前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网,根据重睑成形原理,精细解剖对位缝合。结果:56例就医者采用此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术后效果满意。愈后重睑自然柔和,外眦角充分显露,外眦部无臃肿,形态自然,仿生效果好。结论:对上睑皮肤松弛者,采取“刀腹”位置在外眦部内上方的“柳叶刀形”个性化切开去皮重睑术,去除多余松弛上睑皮肤,更为关键的是对外眦部常规处理的改良,术后充分显露外眦部,外观自然,美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置钉、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螺钉位置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16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术后发生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率为6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类型、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置钉情况、螺钉位置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是影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出现椎体"空壳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椎体压缩程度和骨密度可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