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对于慢性症状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内膜剥脱术(CEA)与腔内介入手术均有各自的局限性,但两者联合使用的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CEA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症状性ICA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6月我科37例行复合手术治疗的长段慢性ICAO(至少累及岩段及以上)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闭塞起始于颈段(C1段),闭塞远端位于海绵窦段(C4段)及以下者共20例(近端组),闭塞远端位于床突段(C5段)及以上者17例(远端组)。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及术后3~6个月复查CTA情况。 结果:37例患者均接受复合手术治疗,其中30例成功开通闭塞段血管,手术成功率为81.1%。近端组的总体开通率为95.0%(19/20),其中C2段、C3段开通率均为100%,C4段开通率为87.5%(7/8);远端组的总体开通率为64.7%(11/17),其中C5段开通率为66.7%(6/9),C6段开通率为57.1%(4/7),C7段开通率为100%(1/1)。近端组总体开通率高于远端组(P=0.033)。开通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减轻,术后复查的CTA显示颈内动脉通畅,术后1周复查PWI显示颅内灌注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0例开通患者获随访6~17个月,靶血管通畅率为90.0%(27/30),其中近端组94.7%(18/19),远端组为81.8%(9/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术后6个月患者mRS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t=6.238,P<0.01)。 结论:CEA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症状性ICAO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且颈内动脉闭塞远端至海绵窦段及以下的患者其开通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术前评价方法。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11例ICA闭塞的患者,2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9例行CEA加取栓术。术前均行头颈联合CTA和颈部血管彩超,部分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观察患者围术期与长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ICA闭塞均为单侧,其中4例对侧ICA有50%的狭窄。闭塞主要位于ICA起始端,8例闭塞段延至颅底,闭塞长度16~85 mm。术前颈动脉彩超均在可在颅底探及ICA血流。10例手术再通成功,1例失败。术后10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其中3例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随访期,1例患者ICA在术后3个月闭塞。1例在术后18个月死亡。结论:手术治疗ICA闭塞具有满意安全的围手术期效果和较好的中远期效果。术前精确的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出血型烟雾病联合脑血运重建的效果。方法对27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应用颅内外联合脑血运重建技术治疗,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脑动脉血管造影(DSA)、脑CT灌注(CTP)图像,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7例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血管吻合口通畅率为70.37%(19/27),脑皮层侧支血管形成增多;脑组织灌注、生活质量(mR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无再出血或缺血等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联合脑血运重建手术治疗出血型烟雾病,能增加脑组织灌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单侧颈内动脉(ICA)慢性闭塞后,仍有3%~5%的患者会出现黑懵、头晕等脑缺血症状,在标准的药物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可作为其治疗方案之一。但目前国内对其临床诊断的病例较少,并且对手术方式的认识不足,故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以颈外动脉(ECA)、颈总动脉(CCA)或ICA内膜剥脱为主并联合ICA的残腔缝合或切断的方式治疗颈动脉残腔综合征(CS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6月9例诊断为CSS并经内膜剥脱治疗的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67.3岁。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记录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结束,术后头晕、肢体乏力等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和好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次数明显减少,但1例患者因失明时间较长,其视力仍无法缓解。2例(22.2%)出现头痛、烦躁等高灌注表现,经药物降压和脱水治疗后好转,无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有2例术后出现饮水呛咳,但均于术后1周基本恢复。mRS评分结果较术前降低(≥1分)。结论:以ECA、CCA或ICA内膜剥脱为主并联合颈内动脉的残腔缝合或切断的方式治疗CS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其短期随访结果较为满意,可作为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取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Riles 1A型颈总动脉(CCA)闭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腔内途径顺行开通CCA闭塞病变复合手术的症状性Riles 1A型CCA闭塞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术后定期复查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无CCA再狭窄,复查CT灌注成像(CTP)评估灌注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对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天1例少量基底核区渗血、1例切口血肿,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术后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部位均位于CCA开口部,均经再次支架成形术解除狭窄。随访期间无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中位mRS评分0分。结论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Riles 1A型CCA闭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10年4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3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复查颈部MRA,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2例在术后4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及腔隙性梗死;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结论 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加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围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89个月,中位时间2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心肌梗死及A型夹层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3例患者再发髂支闭塞,无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还是复合手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 1998年10月-2010年1月,对2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治疗。男140例,女75例;年龄51~88岁,平均66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27例,有脑梗死病史31例。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检查和/或CT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80%,同时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45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96例,其中2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外周血管病变43例并同期处理。结果术后15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其中148例术前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1周内2例出现脑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术中1例舌下神经损伤、4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者,均未作特殊治疗。术后7~24个月25例手术部位再狭窄,狭窄程度均25%且患者无TIA症状,未作特殊处理。1例随访3年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余患者均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4例PAE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20~54岁,平均35.5岁。左侧4例,右侧9例,双侧1例。10条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5条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51±0.07。病程2周~12个月,平均5.2个月。根据PAES不同诊断及分型对9例患者行腘动脉周围异常组织松解术及腔内治疗术,余5例腘动脉功能性陷迫行保守治疗。结果 1例行肌切除、闭塞动脉取栓动脉成形术者,术后5 d腘动脉再次闭塞,行插管溶栓术后再通。其余患者经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后踝肱指数上升至0.93±0.2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4,P=0.000),跛行症状均缓解。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1个月,平均29.7个月。8例行腘动脉松解术后下肢活动正常,腘动脉血流通畅;1例介入下行球囊扩张术后11个月腘动脉再狭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保守治疗后症状未见反复。5例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后下肢活动正常,腘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PAES患者早期确诊并及时外科干预能获较好近、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9年7月,共为185例患者进行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92例次。其中男115例,女70例;年龄51~86(平均66±5)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17例,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检查,颈内动脉狭窄均大于70%,其中狭窄程度大于95%有112例,同时对侧颈动脉伴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有35例。86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其中25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术后14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术后2周出现脑出血,其中1例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1例出现舌下神经损伤,4例出现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术后30天无TIA。随访6~60个月,151例获得随访,1例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余均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5月收治的16例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31.0±0.7)个月。1例为双侧发病,15例患者为单侧发病;发病部位颈总动脉5例,颈内动脉9例,颈外动脉2例。7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5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压迫症状,4例患者颈部外伤后出现颈部包块就诊。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其中9例行外科手术,7例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随访11例,随访时间平均(23.3±0.7)个月。超声检查:5例移植大隐静脉血管通畅;4例行覆膜支架患者例颈动脉通畅,瘤腔完全闭塞;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颈动脉闭塞,但无临床症状,未再外科干预。结论颈动脉瘤发生率虽低,但潜在风险高,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开放手术疗效确切,血管腔内治疗微创,两者均为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的3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明确颈内动脉狭窄率>70%,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和选择性应用补片修补成形,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纤药物治疗,双功DUPLEX超声随访.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脑梗塞等严重合并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侧舌下神经损伤表现.术后随访5~2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脑梗塞发生,双功DUPLEX超声检查提示颈内动脉通畅,未发现≥50%的颈内动脉术后再狭窄,2例患者发现≥50%颈内动脉扩张.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术中精细操作,合理应用转流管、补片,以及合理的血管开放顺序是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TASC II-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颈动脉体瘤(CBT)是临床上非常罕见的疾病,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CBT的金标准,由于该病变血供极其丰富,是否行术前栓塞目前国内外存在争议,支持术前栓塞者认为其可减少术中失血,反对者认为成本和卒中风险大于收益,本文总结我院CBT无术前栓塞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及术后随访结果,为临床无术前栓塞切除瘤体的安全性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自2017年1月—2020年1月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CBT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2例双侧CBT患者选择第一次手术侧的数据)。肿块大小为1.0 cm×0.5 cm×1.0 cm~8.0 cm×6.5 cm×8.5 cm。患者Shamblin分型分别为I型13例,II型33例,III型19例。 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单纯瘤体切除51例(78.46%),瘤体切除联合单纯颈外动脉结扎8例(12.31%),瘤体切除联合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6例(9.23%);术中发现术野内淋巴结的患者行淋巴结摘除;术中失血量为10~1 800 mL,平均247 mL。2例双侧病变者均建议择期行对侧手术。病理检查结果,65例均为颈动脉副神经节瘤。围术期1例(1.54%)出现术后脑梗塞死亡。术后14例患者(21.54%)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5例患者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伸舌偏斜、吞咽困难。2例颈内动脉重建的III型患者(3.08%)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颈内动脉闭塞。 结论:CBT确诊后应首选手术治疗,无术前栓塞情况下切除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科、腔内及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瘤(EICA)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适应证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3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EICA进行分型,选择外科、腔内或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颈动脉阻断时间等,术后随访症状改善情况、围术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完成外科手术14例(EICA切除+颈内动脉直接吻合术4例,EICA切除+自体/人工血管间置术10例),腔内手术8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8例),复合手术1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覆膜支架-颈总动脉吻合术1例)。所有EICA成功修复,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早期并发颈部血肿1例(4.3%),接受急诊颈部血肿清除术后未留后遗症。全组患者平均随访(19.2±3.1)个月,所有的症状性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外科及复合手术患者均未见吻合口狭窄或神经损伤,腔内手术患者均未见支架移位或内漏形成,患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短暂脑缺血发作、卒中或死亡。结论根据EICA不同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狭窄程度70%的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接受Apollo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患者22例。临床随访采用NIHSS及mRS评分,并观察患者手术之后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狭窄血管与非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术后相对达峰时间。结果 21例患者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5.45%(21/22)。术后30 d,发生同侧小卒中1例;术后1~6个月发生同侧小卒中1例;术后7~12个月发生同侧小卒中1例,术后1~2年发生对侧卒中1例,无致命性脑卒中事件或死亡事件。术后2年随访总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73%(5/22)。发生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为9.52%(2/21);手术成功患者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达峰时间(1.23±0.09)s、术后相对达峰时间(1.01±0.06)s,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手术1周、手术后30 d NIHSS评分分别为1.4±2.6、0.9±1.3、0.6±0.4,手术前、手术1周、手术后30 d mRS评分分别为1.3±1.1、0.7±1.0、0.4±1.1,与手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随访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低,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头臂型大动脉炎的中长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44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 女性34例;年龄(37.9±14.0)岁(范围:13~71岁)。患者因药物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或缺血症状严重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患者接受腔内手术(腔内治疗组), 11例接受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 8例患者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记录并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再干预情况。患者术后1、3、6个月于门诊随访, 之后每年随访1次, 随访截至2022年11月, 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评估血管通畅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分析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无术中死亡病例, 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48.8±38.2)(范围:1~123个月), 33例患者在术后症状得到缓解, 6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随访1、3、5、10年时, 腔内治疗组的通畅率分别为95.0%、75.2%、60.2%、60.2%, 开放手术组均为90.9%,...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9个月。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侧方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突出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55~13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术后第二天戴腰围下地行走。1例术后患侧膝反射减弱;1例术后腰痛缓解,出院后腿痛加重,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缓解。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平均6.5分、8.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时的1.9分、1.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由术前平均77.38%下降至术后6个月时的平均19.09%。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优10例(33.3%),良16例(53.3%),可3例(10%),差1例(3.3%),优良率86.6%。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11年5月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93次,其中男78例,女15例;年龄50~78(平均65.6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2例(TIA),31例术前患过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脑血管造影和\或CTA明确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80%。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22例。结果 90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包括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语言障碍恢复等。术后80例获得随访1~36个月。15例发现有手术部位再狭窄,狭窄率小于25%,其中1例脑卒中,1例TIA保守治疗好转。其余13例无临床症状。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交通支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而接受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对7例均成功经膝下交通支逆向开通膝下病变血管。术后第3天ABI(0.86±0.10)明显高于术前(0.4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静息痛症状均消失,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个月[平均(8.43±7.35)个月],5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后15、21个月时因静息痛再次接受腔内治疗。3例足部溃疡或坏疽的患者伤口均于随访期间愈合,所有患者均无需截肢。结论对于远端无明显流出道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