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微创拔牙即刻种植的牙龈美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拔牙即刻种植技术的临床特点及修复后的牙龈美学效果。方法21例上前牙单个缺失病例,行不翻瓣微创拔牙同期23颗种植体即刻植入,并且同期安装愈合基台直接暴露于口腔,即非埋入式种植术式,种植体愈合6个月后进行永久修复。种植永久修复后观察时间平均27.6个月(13~51个月)。根据Jemt牙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IS)观察种植体永久修复12个月后的近远中牙龈乳头状况,根据Flirhauser的改良红色美学指数观察种植体永久修复1年后与相邻天然牙唇侧龈缘位置的协调性;唇侧软组织与相邻天然牙唇侧牙龈色泽协调性。结果23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修复体近远中PIS均为Ⅱ级以上。种植修复体与相邻天然牙唇侧牙龈缘水平位置协调性一致的15颗,8颗不协调;唇侧软组织色泽与相邻天然牙协调一致的18个牙位,5个牙位有轻度差异。结论微创拔牙即刻种植术是一项要求较高的技术,多因素影响软组织美学效果,严格掌控适应证,才能获得理想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特别是美学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技巧及美学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6例共18颗无法保存的上前牙,微创拔除后即刻植入Xi ve或Repl ace种植体共18枚,均于48小时内完成临时固定修复,4~6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种植永久修复后追踪观察12~36个月,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情况,统计种植义齿存留率、牙龈乳头充盈指数以及修复体与相邻天然牙唇侧牙龈的协调性、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在观察期内18枚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无松动,种植体周围未见病理性骨吸收,存留率为100%;18枚种植修复体周围共34个牙龈乳头充盈指数均为2到3度,其中24个(70.6%)为3度;15枚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位置与相邻天然牙协调无差异,3枚轻度差异;16枚种植修复体与相邻天然牙牙龈颜色质地协调无差异,2枚轻度差异。患者主观满意度VAS值平均达91.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正确的手术技巧对无法保存的上前牙进行微创拔除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特别是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种植牙与天然牙联合作为桥基牙的固定修复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到2007年就诊于口腔科的42例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考虑到患者的口腔条件、缺牙数目的多少、经济条件、对义齿的要求等因素,调整种植体与天然牙的距离,然后进行种植牙与天然牙联合作为桥基牙的固定修复方式进行修复。结果:当种植体与天然牙相近时,易导致种植体的松动;当种植体与天然牙相远时,不会导致种植体的松动。结论:种植体远离天然牙设计固定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影响术后天然牙根牙龈龈乳头的主要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需行上前牙翻瓣术的20名患者的46例上前牙龈乳头,记录术前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龈乳头指数,记录术中乳头处龈瓣的厚度、邻面骨嵴顶至邻牙切角的距离(残根)/邻面骨嵴顶至邻接点的距离a(天然牙)、两牙根在骨嵴顶水平的近远中向距离、邻面骨嵴顶与唇侧骨嵴顶最根方的垂直距离,骨嵴顶颊舌向宽度和术后6个月修复位点恢复的邻接点与邻牙切角距离、PIS、PLI、PD、BI。单因素分析各临床指标与PIS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临床指标对PIS的影响。结果:随着邻面骨嵴顶至邻接点的距离的增加,龈乳头指数和充满率呈下降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PD、BI、PLI后,邻面骨嵴顶至邻接点的距离是影响PIS的重要因素(OR=0.43,95%CI 0.184-0.99,P=0.047)。薄生物型的牙龈乳头体积显著小于厚生物型牙龈乳头体积(16.8±7.63 vs 27.96±9.89 mm3P<0.001)。结论:邻面骨嵴顶到邻接点的距离是影响牙龈乳头指数的主要因素,不同生物型牙龈龈乳头体积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然牙与种植体联合固位修复中自然牙根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方法 选取10例自然牙与种植体联合修复患者作为研究组,分别选择15例单种植体修复和15例单冠修复固定义齿作为对照组.种植体均于术后3个月行冠部修复体修复.分别于术后第1、6、12、18个月进行X线检查,对所有自然牙及种植体的周围骨吸收情况进行测量.结果 在18个月时自然牙与种植牙联合固位修复中组,自然牙根远中骨高度变化大于单冠组自然牙根(P<0.05),其余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联合修复的固位体及对照单颗天然牙和单颗种植体修复体均未出现修复体松动、折断.结论 自然牙与种植牙联合固位修复在短期内自然牙及种植体的周围骨吸收较少,可以达到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U56)及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L67),颊侧牙龈乳头尖到牙槽嵴顶距离在不同年龄段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牙龈乳头尖能否作为微种植钉植入的软组织解剖标志。方法选取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88例,分为青少年男性组、青少年女性组、成年男性组和成年女性组,每组22例,测量颊侧牙龈乳头尖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及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颊侧牙龈乳头尖到牙槽嵴顶的距离:(1)两部位牙龈乳头尖到牙槽嵴顶的距离较为恒定,约4.2 mm;(2)青少年组与成年组之间,在各水平的颊侧牙龈乳头尖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在各水平的颊侧牙龈乳头尖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及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颊侧牙龈乳头尖到牙槽嵴顶距离恒定,可以作为微种植钉植入的参考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上颌美学区域单牙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的技术特点及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16例上颌前牙单牙进行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纳入条件:唇侧骨板完整,唇侧牙槽嵴骨面距龈缘3mm左右。微创拔牙,偏腭侧植入种植体,同时种植体植入深度为龈缘下3mm左右。种植体与唇侧骨板之间间隙至少2mm,间隙内植入BioOss颗粒。薄龈生物型、术前龈缘高度偏根方的患者,进行结缔组织移植。术后4-6周采用种植体支持过渡义齿修复,进行牙龈诱导塑形。采用Jemt牙间乳头的分类标准测量种植修复后牙间乳头的高度。采用PES(pinkestheticscore)评分系统评价软组织整体美学效果。PES涉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的多个因素,包括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边缘龈水平、软组织轮廓、牙槽突度、软组织质地、软组织颜色7组评分指数,每组由低到高有0、1、2三个记分值,总分最低为0,最高为14。采用CBCT评估唇侧骨板厚度。结果:16位患者16颗种植体平均追踪时间21.8月(12-34月),至最后一次复查种植体无脱落。根据Jemt牙间乳头评估标准:0度0牙位,Ⅰ度0牙位,Ⅱ度2牙位,Ⅲ度14牙位,Ⅳ度0牙位。PES评分:12分2牙位,13分8牙位,14分6牙位。CBCT显示唇侧骨板厚度得到维持。结论:不翻瓣即刻种植技术可以获得可靠的美学效果,前提是需严格适应证选择,评估局部位点软硬组织解剖条件,采用微创拔牙技术,保证种植体三维方向的准确性,尤其是种植体在唇舌向的位置与轴向,以及种植体植入的深度。并根据位点牙龈情况进行相应的软组织处理,合理选择过渡义齿的方式和戴用时机进行牙龈诱导,并注意修整修复体的唇侧穿龈轮廓为凹形设计,勿使其膨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牙种植系统上颌美学区即刻种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的影响,并探讨改良微创"H"形切口在上颌美学区多颗相邻牙即刻种植修复的应用技巧及美学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牙体种植修复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在牙槽嵴顶作微创"H"切口,种植体采用潜入式手术。根据患者种植的牙体系统,将患者分为3组:3I组、DIO组、Replace组。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探诊深度及术后龈沟出血指数。根据Miller牙龈边缘组织退缩分类及Jemt牙龈乳头指数,分别观察种植体永久修复12月后牙龈边缘退缩及牙龈乳头状况;根据Albrektsson种植体成功标准,观察所植入的种植体状况。结果 3组患者的周围骨组织骨吸收量在植入术后6个月均呈稳定的趋势,不同的种植体增长的幅度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O组患者第3个月的骨吸收量显著高于Replace组和3I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期,3组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与天然牙相比,6个月时,DIO组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虽然高于天然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12个月时,3组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与天然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组患者的探诊深度呈稳定的趋势,各个时期3组患者的探诊深度略高于天然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9颗种植体存留率100%,Miller分类,136颗种植体牙龈边缘无退缩;18颗种植体牙龈边缘I类退缩;5颗种植体牙龈边缘Ⅱ类退缩。种植修复体近远中Jemt牙龈乳头指数均为Ⅱ级以上。结论不同牙种植体系统对美学区多颗相邻牙即刻种植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均具有较理想的稳定性及美学效果。改良微创"H"形切口为相邻多颗牙即刻种植的应用技巧提供了临床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对于评估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不适用于种植牙,种植牙的冠根比理论指导尚待确立。随着短种植体的广泛应用,种植牙的不同冠根比与种植修复后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机械并发症等的相关性引起了临床医师和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前牙即刻种植扩增角化龈的临床效果。方法唇侧骨板垂直缺损不超过牙根长度1/3的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病例20例,拔除患牙即刻种植,利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双层封闭植牙创口,并与周围黏膜加压严密缝合,2~3周拆线,8~12周行冠修复。冠修复后3、6个月,从龈缘高点到膜龈联合线测量种植牙角化龈的宽度,和邻牙及术前角化龈的宽度进行比较,并对种植牙的龈乳头进行美学评价。结果 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与种植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相邻牙也无明显差异,膜龈联合线自然;17例种植牙的龈乳头达到Jemt氏分类的2级、3级。种植前,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为(4.460±0.220)mm,冠修复后3个月为(4.451±0.245)mm,正常邻牙是(4.410±0.189)mm。冠修复后3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平均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283,P=0.215)、与术前比较(t=0.584,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修复后6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为(4.448±0.223)mm,正常邻牙为(4.404±0.197)mm,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620,P=0.122)、与术前比较(t=1.144,P=0.2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用于前牙即刻种植的创口封闭,能作为屏障膜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并能很好地保持种植位点的角化龈宽度,龈乳头的美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对功能负荷后的钛叶状牙种植体和天然牙局部的龈下细菌定植数量及构成比进行了计数并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程期种植体与天然牙龈下细菌的成比有差异,但主要优势菌群构成比及细菌生长数量比无差异。说明钛叶种植牙在行使功能中能保持局部的微生太平稳并与睡能保持功能协调。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了钛叶种植牙的适应性和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白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评价其作为种植体周围炎诊断客观指标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行ITI种植体种植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种植体40颗),根据种植体周围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种植体组(28颗)和炎症种植体组(12颗):将对侧同名健康天然牙作为对照(健康天然牙组,40颗)。分别检测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SBI)、龈沟液(GCF)量及GCF中的IL-18、MMP-13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炎症种植体组的PD、SBI值显著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和健康天然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种植体组的GCF量以及GCF中IL-18和MMP-13含量均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和健康天然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种植体组与健康天然牙组比较,两组的PD、SBI、GCF量以及GCF中IL—18和MMP-13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和MMP-13与种植体周围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种植体周围炎早期诊断的有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口腔种植修复临床效果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估种植义齿的5年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8年1月来本院进行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3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接受种植治疗的患者在结构修复完成后每年随访1次,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状况采用X线片进行比较,评价患者疗效和满意度。结果:跟踪随访了6个月~5年,共有9例患者的12枚种植体脱落,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为98.4%。510枚种植体不同时期牙槽骨吸收量与负重前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种植后总体满意度高于种植前(P〈0.05)。结论:种植义齿是修复牙列缺损的长期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不同系统种植体术后1年中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检查,总结出不同系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稳定性差异。方法:检测BLB,3I及ITI三种系统共75枚种植体术后1年中的骨吸收量,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探诊深度(PD)及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CF)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并选取种植部位同颌对侧同名天然牙共32颗作为对照。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期中,BLB种植体骨吸收量高于3I及ITI种植体(P〈0.05)。基台连接9个月后,3种系统种植体mBI及PD值均高于天然牙(P〈0.05)。BLB种植体AST水平在基台连接第6、9个月时高于天然牙(P〈0.05),而3I及ITI种植体AST水平与天然牙无显著差异。结论:3I(Osseotite)和ITI(SLA表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稳定性均优于BLB(HA涂层)种植体,3种系统种植体在植入1年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201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120例,共计患牙232颗,其中慢性牙周炎患者67例为牙周炎组,种植修复患牙112颗;牙周健康患者53例为对照组,种植修复患牙120颗。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牙周情况及边缘骨吸收情况。在牙周炎组中,比较种植体与相邻天然牙及吸烟与非吸烟患者的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牙周炎组种植体牙周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及牙菌斑指数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9 ± 0.68)mm和(0.56 ± 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38,P < 0.05);牙周炎组种植体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大于相邻天然牙边缘骨吸收量[(0.45 ± 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72,P < 0.05);牙周炎组吸烟患者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1.23 ± 0.75)mm]大于非吸烟患者[(0.62 ± 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63,P < 0.05)。结论 与牙周健康患者相比,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种植体成功率和牙周情况无差异,但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增加,且吸烟可增加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时,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近远中向的植入位置,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支抗安全的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选取60例曾于2020年1—12月期间因口腔疾病前来就诊的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腭侧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分别测量距腭尖水平连线12、14、16、18 mm位置时,相邻两牙的腭根距过相邻两牙牙冠接触点与腭尖水平连线垂直的参考线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分别距此参考线的距离。结果    上颌后牙区腭侧,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均位于参考线的远中。距腭尖水平连线越高,相邻两牙腭根间中点与参考线的距离越大(P < 0.05)。距腭尖水平连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大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P < 0.05)。结论    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时,应选择在参考线偏远中位置植入,此时近远中向植入位置接近相邻两牙腭根间的中点,是较为安全的植入位置。  相似文献   

17.
在种植修复治疗中.逼真的牙冠外形和稳定的软组织形态是获得美观效果的前提。骨增量对种植体周软组织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多种植牙病例中种植体周软组织的退缩,种植体颊侧骨增量应较种植体平面宽2mm,以抵消常规骨重建中的骨吸收。将余留的健康牙槽间隔高点连一条线.以此假想水平线为高度标准进行垂直骨增量,可以在种植修复体周形成美观的牙龈乳头形态。如果相邻牙槽间隔高度理想.垂直向骨增量达到标准,正常植入的种植体平面也将与标准线自然形成2~3mm的垂直距离。在重要位置放置桥体.代替连续多颗种植体,对骨增量骨高度的维持更为有利。虽然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美学效果,但对多颗种植牙病例的长期临床研究还是匮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问题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尺寸微种植体支抗系统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2种不同尺寸的微种植体支抗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影响微种植体临床成功率的因素。方法选择直径1.2 mm、长度7 mm的微种植体支抗(MIA)系统和直径2 mm、长度8 mm的自攻钛种植体支抗(SDIA)系统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采用MIA系统,共植入微种植体77枚;28例患者采用SDIA系统,共植入微种植体53枚。分析微种植体在治疗过程中的脱落情况,微种植体周围牙龈情况及牙齿移动情况。结果1)MIA系统植入后有6枚脱落,SDIA系统有7枚脱落,二者脱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重新植入后均未再次脱落。2)MIA系统的植入部位牙龈无明显红肿,SDIA系统中有12枚出现植入部位的牙龈红肿症状。3)在微种植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MIA和SDIA系统都能够有效、持续地移动牙齿。结论临床应用时,微种植体应避免靠近邻牙牙根,微种植体头部应尽量小,植入部位尽可能位于附着龈区域,同时要保持微种植体周围清洁。  相似文献   

19.
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微型纯钛种植体承受正畸力后的稳定性。方法:16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的女性成年患者,以植入于上领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骨的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上前牙。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加力前及加力后9个月分别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将加力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重叠,测量微型种植体的移位变化。结果:16例中5例患者的微型种植体伸长并移位(-1.0~1.5mm)。所有微型种植体头部平均向前位移0.4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是一种稳定的支抗,但在承受正畸力后并不保持绝对的稳定,某些微型种植体在正畸力作用下会移位。为了防止其移位伤及邻近的重要组织,建议将微型种植体植入在无主要血管和神经通过的区域或植入在牙槽间隔区,必需使种植体与牙根之间保持2mm以上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20.
天然牙-游离端种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的应力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揭示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不同桥长度的设计时应力分布特点 ,为临床优化设计提供实验力学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三种长度桥体的天然牙—游离端种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的应力分布。结果 :天然牙—种植牙固定桥应力集中于基牙的颈部 ;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应力大于天然牙颈部骨组织的应力 ;集中垂直载荷时种植体颈部骨的应力分布较均匀 ;集中斜向载荷时种植体的颊舌侧骨组织有明显的应力集中区 ,并且桥体跨度增加 ,种植体周骨的最大应力值增加 ,天然牙周骨的应力值无显著变化。结论 :天然牙—种植体固定桥受集中斜向载荷易导致种植牙周骨损伤 ,尤其桥体长度增加时应减小侧向力并增加基牙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