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下颌升支截骨手术相关下颌管解剖标志的多层CT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多层CT影像测量下颌骨与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相关下颌管骨性解剖标志,为避免手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提供指导。方法:选择60名正常成人下颌骨多层CT扫描图像,应用efilm1.94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在第二磨牙远中的垂直线,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5 mm处取下颌骨断面,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下颌管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6.26±4.34 mm;在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5.18±2.12 mm;在下颌孔下5 mm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4.44±2.38 mm。结论:参照测量获得的解剖数据在术中能降低下齿槽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相关的下颌管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和位置关系,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选用30具完整的干燥下颌骨标本,分别在第二磨牙远中的垂直线,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3mm呈冠状锯开下颌骨,观察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 下颌管是下颌骨睁骨松质内较薄的骨密质骨管。下颌管在下颌第二磨牙后缘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87%,中间型占13%;在连线切面的住置内侧型占92%,中间型占8%;在下颌孔下3mm平面内侧型占98%,外侧型占2%。越接近下颌孔,烦侧骨皮质越厚。结论 了解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及比邻关系,可避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中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咽旁颞下区颈部血管体表标志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确定咽旁颞下区重要结构的体表标志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 :解剖新鲜尸头 6具 ,观测 12例咽旁颞下区的体表解剖标志及文献复习。结果 :骨性外耳道下内 ( 11.5± 2 .0 )mm为颈内静脉孔外壁 ,髁状突内缘距颈内动脉管外口为 ( 10 .0± 1.3 )mm ,下颌角后缘 ( 12 .0± 3 .0 )mm有颈内动脉经过 ,第一颈椎横突前 ( 5 .0± 2 .0 )mm为颈内静脉后壁。结论 :以骨性外耳道下点为A ,髁状突前点为B ,下颌角点为C ,第一颈椎横突点为D ,组成的四边形为咽旁颞下区后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标志。BC线可作为咽旁颞下区前、后部的分界线。此标志对该区病变的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口腔医学》2017,(12):1070-1074
目的分析伴有颞下颌关节盘移位青少年患者颌骨生长发育的变化及特点。方法 32例经MRI诊断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青少年患者,采集头颅CT扫描数据并应用Surgicase 5.0软件进行三维头影测量。设定上/下颌骨标志点及参考平面,对水平向、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生长进行测量,比较两侧颌骨发育的差异,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面部不对称。下颌骨颏顶点(Gn)向关节盘移位侧偏斜,Gn与正中矢状面(SAG平面)的距离(GnSAG)为0.72~12.37 mm,平均为(4.72±3.41)mm;患侧下颌骨体部长度较健侧缩短(P<0.05);下颌角点(Go)、髁突点(Co)距SAG平面的离散(Go-SAG、Co-SAG)均小于健侧(P<0.001);下颌中切牙中点(Li)向关节盘移位侧偏斜((3.44±2.72)mm)较上颌中切牙点(Ui)的偏斜(1.19±0.63)mm增大(P<0.001);关节盘移位侧髁突内外径小于健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青少年期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与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且具有较为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国人切牙神经在下颌骨内的行程和分布,为临床自体骨移植的颏部取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磨开13例(26侧)国人在体下颌骨标本,解剖21侧脱钙下颌骨,显示下牙槽神经末段、切牙神经和颏神经全程,对切牙神经直接观测,另选22侧下颌骨作切牙神经横断面观测.结果:下牙槽神经前端分为切牙神经和颏神经,有牙颌切牙神经直径为1.74±0.25 mm,无牙颌切牙神经直径为1.50±0.22 mm;有牙颌切牙神经长度为20.60±2.62 mm,无牙颌切牙神经长度为17.00±2.85 mm;有牙颌的切牙神经(在尖牙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为25.95±4.50 mm、无牙颌为13.66±4.05 mm,至牙根尖为11.56±2.35 mm,至颌下缘为9.62±1.75 mm,至唇侧骨板的厚度为5.19±1.46 mm,至舌侧骨板的厚度为4.66±1.40 mm,切牙神经主要分布到下颌尖牙和切牙.结论:切牙神经和颏神经均由下牙槽神经出发,颏神经向后上外,切牙神经向前呈弓状,位于下颌体前部的中下1/3处,偏舌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颏下岛状肌皮瓣(submental musculocutaneous island flap),SMIF血管的显示价值,为SMIF的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选取拟行SMIF移植的患者35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颏下动脉起始处距离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及颏中点的距离;在超声下探测血管走行,同时行面前静脉、颌外动脉体表标记,并与术中所见血管解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3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测与术中所见符合率为100%;经超声探测出面前静脉的6种走行方式,颌外动脉的4种走行方式;测得左侧颏下动脉起始处距离下颌骨下缘的距离为(0.53±0.09)cm,距离下颌角的距离为(1.82±0.33)cm,距离颏中点的距离为(6.08±0.52)cm;右侧颏下动脉起始处距离下颌骨下缘的距离为(0.52±0.09)cm,距离下颌角的距离为(1.75±0.29)cm,距离颏中点的距离为(6.12±0.63)cm。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直观地显示SMIF血管的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从而为SMIF的制备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西安市临潼区出土的2 200年前人颅颌骨形态数据,为中国人颅颌骨数据及体质人类学积累资料。方法:根据人体测量手册对保存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距今约2 200年前人颅颌骨进行测量及观察分析。样本包括颅骨45例、上颌骨43例、下颌骨45例;测量项目颅骨26项、上颌骨6项、下颌骨21项。测量结果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结果:①颅骨的测量项目,除反映颅颌面整体形态的面颌宽比、头颌宽比外,其余测量结果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②除下颌角外,上、下颌骨的各项测量结果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研究所得结果为系统研究人类颅颌骨形态学演化积累了数据,为考古学利用颅颌骨进行性别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螺旋CT探讨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骨的实际位置关系。方法利用螺旋CT对正常青年人,进行下颌骨的横断面连续薄层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后,测量并计算正常人群中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实际位置及走行方向。结果下颌骨多平面重建的冠状位CT图像能清楚显示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及走向。①在垂直方向下颌神经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小于距牙槽嵴顶的距离,在第二磨牙区距离下颌骨下缘最近。②在颊舌方向,颏孔至第一磨牙间,下颌神经管距颊侧骨板的距离小于距舌侧骨板的距离。自第二磨牙向后,下颌神经管距颊侧骨板的距离大于距舌侧骨板的距离。③下颌神经管的走行方向在颊舌方向,下颌神经管总体走行是由舌侧逐渐向颊侧倾斜达颏孔,越近磨牙后区距离舌侧骨板越近,越近颏孔距离颊侧骨板越近。在走行高度上,在第三磨牙区由上向下走行。自第二磨牙开始下颌神经管逐渐由下向上走行达颏孔。结论螺旋CT通过多平面重建后,可以准确测量并计算出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三维空间位置,利用螺旋CT对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和走行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成人下颌孔的位置及下颌切迹和下颌支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靖 《上海口腔医学》2003,12(4):284-287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成人下颌骨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下颌孔的基本位置,并对下颌切迹的宽度、深度和下颌支的高度进行精确测量,旨在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取上海地区成人下颌骨,男74例,女79例,以下颌孔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交点为下颌孔中心,测量其至下颌支后缘最近点的水平距离及下颌切迹最凹处的垂直距离,从而确定下颌孔的位置;以下颌切迹最宽处的距离测出下颌切迹的宽度,以下颌切迹最低点至喙突和髁突顶点连线的垂直距离测出下颌切迹的深度;同时测出髁突最高点至下颌角点的直线距离,作为下颌支的高度。结果 下颌孔至下颌后缘和下颌切迹的距离在成年男性平均为16.75mm、24.50mm;成年女性平均为:16.08mm、23.13mm。下颌切迹的宽度和深度在成年男性平均为34.20mm、15.33mm;成年女性平均为32.69mm、14.49mm。下颌支的高度男女平均为:61.62mm、57.19mm。结论 (1)下颌孔至下颌后缘的距离与下颌孔至下颌切迹最凹点的距离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异。(2)下颌切迹的宽度与深度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异。(3)下颌支的高度在男女间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颏部可取骨块的厚度及高度,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132例中国汉族正常人CBCT的下颌矢状面图像进行测量分析。观察指标:在牙体正中矢状面上,测量根尖向根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UD)、下颌骨下缘向冠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DD)以及两者间的垂直高度(VD);统计双侧颏孔前5mm处出现神经管影像的频次。结果:下颌颏部可取骨块的厚度范围为(4.49±0.69~6.20±0.76)mm,高度位于(9.32±2.83~13.04±2.33)mm之间,下颌切牙的UD均值为(4.49±0.69)~(4.64±0.68)mm,下尖牙的VD均值为(9.32±2.83)~(9.48±2.75)mm,与同侧其他牙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颏孔前5mm处有神经管影像的比例分别为76.5%、68.2%。结论:医师在颏部取骨前应仔细观察CBCT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方案,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TA影像测量舌动脉位置与走行以及双侧舌动脉的位置关系,为舌瓣手术提供临床指导,避免因损伤舌动脉造成出血等并发症。方法:选择50名正常成人舌动脉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双侧舌动脉的三维解剖位置关系。结果:舌动脉由后向前走行双侧间距逐渐变窄,舌静止位时后部双侧舌动脉之间的宽度为(31.42±3.82)mm。是一个相对安全手术区。结论:没有舌神经血管走行的区域为舌瓣提供了足够的手术安全区。参照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为舌瓣手术提供手术安全范围,可避免损伤舌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 收集34名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①上颌距离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mm~(8.1±0.1)mm。②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平面11 mm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平面16 mm时最大。③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 ①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②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临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例拟行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行CT 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观察并测量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起始管径、起始点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成角以及起始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依据成角的角度及距离行旋髂深动脉起始点体表定位,并模拟血管化髂骨肌瓣切取。结果:旋髂深动脉起始管径(2.8±0.61) mm,旋髂深动脉起始点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成角(55±1.7)°,旋髂深动脉起始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为(65.1±1.24) mm。依据重建影像可以成功模拟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切取。结论:CT 血管造影可以准确显示旋髂深动脉的解剖位置,能够指导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制备。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mandibular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eck positions.Twenty-two hemifaces of 11 fresh human cadavers were used (age range, 53-89 y; mean age, 72.3 ± 10.5 y; 8 men and 3 women). Working through skin windows, the distance from the mandibular border to the mandibular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border-nerve distance or BND) was measured at 3 points: (1) the mandible angle (gonion or Go point), (2) the point where the mandibular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crosses the facial artery (FA point), and (3) the one-fourth point from the gonion to the menton (1/4 point). Threads were hung on the skin windows along the mandibular border. With the neck in the neutral position and then full flexion (15 degrees), extension (15 degrees), and left and right rotations (30 degrees), the distance of the mandibular branch from the thread of the mandibular border was measured using calipers.In the neutral position, the mandibular branch was 3.50 ± 2.82 mm above the mandibular border at the Go point, 5.34 ± 2.98 mm above the mandibular border at the FA point, and 5.28 ± 1.86 mm above the mandibular border at the 1/4 point. At all 3 points, flexion or extension of the neck did not significantly move the mandibular branch. At the Go point and FA poi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psilateral rotation position and the contralateral rotation. Yet at the1/4 point, the BND decreased (4.32 ± 2.60 mm) with the neck in ipsilateral rotation and the BND increased (5.97 ± 2.62 mm) with the neck in contralateral rot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psilateral rotation position and the contralateral rotation position (P = 0.020, t-test).Surgeons should keep in mind that at the 1/4 point, the mandibular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moves downward 1.10 ± 1.42 mm with the neck in ipsilateral rotation and moves upward 0.49 ± 1.84 mm with the neck in contralateral rot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位置,分析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的理论植入范围,为临床上使用该方法解决下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0例下颌第二磨牙缺失且缺牙区垂直骨高度<9 mm的患者CBCT图像,测量该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距离,并模拟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测量种植体颊舌向倾斜的角度范围。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是(6.913±1.222)、(2.859±0.891)、(7.991±0.783)mm,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距离明显大于到舌侧骨皮质距离。75%的患者可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模拟植入种植体颊舌向倾斜最小角度为19.360°±7.086°,最大角度为39.462°±6.924°。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明显偏向舌侧,保障了颊侧足够的骨量,多数下颌第二磨牙处无法垂直植入短种植体的患者仍可通过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植入常规长度种植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及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分析,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135例(男67例,女68例)下颌恒牙列完整的CBCT资料,分别测量牙槽嵴顶处(P1)、牙根中点处(P2)、根尖处(P3)3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下前牙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角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侧牙槽嵴顶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65±0.24)mm、(0.66±0.28)mm、(0.57±0.29)mm,根中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58±0.35)mm、(0.47±0.23)mm、(0.58±0.30)mm,根尖处骨板厚度分别为(3.45±1.28)mm、(3.87±1.25)mm、(4.60±1.32)mm;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角度分别为5.43°±2.30°、7.22°±3.12°、6.28°±2.65°;相同牙位左右侧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各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菲薄,下颌前牙倾斜角度较小,可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腮腺外科避免损伤面神经,本文对31具成年尸体(57例)腮腺内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关系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下颌后静脉宽5.6mm±1.0mm。有50例(87.8%)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下干(或上、中、下干)内侧;有7例(12.3%)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干内侧,进而转向下干外侧。依据下颌后静脉横过面神经不同部位,又分成若干亚型。其中较为常见者为下颌后静脉在面神经总干分叉点与下干分支点之间的内侧横过(33.3%)。在26具双侧解剖的尸体中,有4例(15.4%)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关系左、右侧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及双根管牙的舌根管开口位置和双根管间分叉角度进行研究,为临床中对双根管下颌侧切牙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因种植、正畸、牙髓病等原因拍摄的CBCT影像学资料中随机抽取3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CBCT资料,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586颗下颌侧切牙的影像进行分析,筛选出其中的双根管牙,将它们按患者年龄分组,记录舌根管开口处的位置及根管分叉角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586颗下颌侧切牙中有95颗为双根管,双根管发生率为16.2%;在低年龄组(≤ 30岁)、中年龄组(> 30 ~ 60岁)及高年龄组(> 60岁),双根管下颌侧切牙的舌根管开口处距切端距离分别为(12.48 ± 1.43)、(11.18 ± 1.21)、(9.81 ± 0.86)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根管分叉角度在各年龄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侧切牙舌根管开口处至切端距离和根管分叉角度在左右侧之间均具有对称性(r值分别为0.626和0.603,均P < 0.001)。结论    下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舌根管开口处至切端的距离在逐渐减小;同时两侧的双根管发生率、舌根管开口处至切端距离以及根管分叉角度均有较高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童丽  顾卫平  陈岗  王璨 《口腔医学》2020,40(3):227-231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下颌第一磨牙区即刻种植适宜的植入位点、植入角度与植入深度,为术前数字化设计和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骨厚度、颊侧及舌侧骨板厚度、牙根间隔宽度,同时测量下颌第一磨牙与下颌神经管及舌侧骨倒凹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近中至远中,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槽骨厚度及颊侧骨板厚度逐渐增大,舌侧骨板厚度逐渐减小;由牙槽嵴顶至根尖,牙根间隔宽度逐渐增大,最大为(5.00±1.42)mm;近中根、远中根、远舌根、牙根间隔顶至下颌神经管的距离分别为(7.47±2.38)mm、(7.19±2.49)mm、(9.59±1.94)mm、(15.90±2.39)mm;由近中至远中,下颌神经管颊侧及舌侧骨板最大厚度分别为(6.54±1.25)mm、(2.53±0.84)mm;下颌舌侧骨倒凹角度为(149.67±8.30)°,倒凹深度为(1.51±0.43)mm。结论在下颌第一磨牙区即刻种植前可通过CBCT规划合适的种植路径,注意避开下颌神经管和舌侧骨倒凹。若根尖至下颌神经管的安全距离足够,可从牙根间隔处植入,若安全距离不足,植入位点可偏近中舌侧,植入角度可适当舌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