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黏蛋白3A(MUC3A)、黏蛋白13(MUC13)表达及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接受内镜活检的116例患者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所有组织样本中MUC3A,MUC13表达,观察二者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组织MUC3A,MUC13阳性率分别为68.97%和66.38%,高于正常组织的32.76%和7.76%(P<0.05);胃癌组织中MUC3A,MUC13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组织分化、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访5年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UC3A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0.50±1.95)个月,低于阴性患者的(48.67±2.51)个月(P<0.05),MUC3A阳性患者预后5年生存率为32.50%,低于阴性患者的55.56%(P<0.05);MUC13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52±1.92)个月,低于阴性患者的(49.06±2.71)个月(P<0.05),MUC13阳性患者预后5年生存率为30.00%,低于阴性患者的61.11%(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MUC3A,MUC13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UC3A,MUC13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密切相关,二者均有望作为判定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当前许多基础和临床资料显示,免疫靶向治疗有望改善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效果。粘蛋白MUC1作为最早被发现的人类肿瘤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之一,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多项针对MUC1在腺上皮肿瘤发生、发展、转归及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其在恶性血液疾病诊断、预后及免疫靶向治疗中的作用近来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简要介绍MUC1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重点论述其与恶性血液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UC5AC、MUC6核粘蛋白合成肽在诱导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动物实验方法观察MUC5AC和MUC6粘核蛋白的合成肽诱导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及其淋巴细胞体外杭肿瘤作用。结果 MUC5AC、MUC6合成肽可诱导小鼠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迟发型过敏反应,但不能产生脾淋巴细胞的明显增殖及体外杭790l胃癌细胞株的作用。结论 MUC5AC、MUC6合成肽免疫小鼠可引发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但尚不足以产生淋巴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UC1和趋化因子CXCL16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FQ-PCR检测5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102例良性乳腺肿瘤、157例乳腺癌和126例其他肿瘤组外周血中MUC1 mRNA,ELISA检测CXCL16,分析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组织学分期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乳腺癌组MUC1和CXCL1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MUC1高于其他肿瘤组,而CXCL16则无显著性差异; MUC1和CXCL16在手术后有显著下降;在乳腺癌组中,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MUC1和CXCL16递增,Ⅲ+Ⅳ期显著高于I+Ⅱ期; MUC1和CXCL16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论 MUC1和CXCL16对乳腺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MUC1和CXCL16对术后随访有意义,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UC1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非肿瘤患者胸腔积液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0例肺癌患者、20例非肿瘤患者的胸腔积液中的MUC1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非肿瘤患者的胸腔积液中未检测到MUC1mRNA的表达。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MUC1mRNA的敏感性为30%(9/30),特异性为100%。胸腔积液中MUC1mRNA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类型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与否,肿瘤生长部位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MUC1mR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易建平  陈莹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391-1393
目的:探讨MUC4和CA125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V-9005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9例卵巢上皮癌、19例卵巢交界性肿瘤、16例卵巢良性肿瘤和1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UC4和CA125的表达情况。结果:MUC4和CA125的阳性表达率在卵巢上皮癌中显著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MUC4阳性表达率在卵巢上皮癌低分化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CA125阳性表达率在卵巢上皮癌晚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早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A125阳性表达率在浆液癌组显著高于黏液癌和透明细胞癌(P<0.05)。卵巢上皮癌中MUC4和CA125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UC4和CA125在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黏蛋白抗原4(MUC4)及核因子(NF-κB/p65)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用MUC4及NF-κB/p65抗原检测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MUC4、NF-Kb/p65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在卵巢癌中MUC4、NF-Kb/p6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92.30%,与卵巢交界性、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织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MUC4和NF-Kb/p65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MUC4和NF-κB/p65蛋白表达与卵巢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MUC4可望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受核转录因子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粘蛋白(MUC1)和MUC2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和8例正常膀胱粘膜MUC1和MUC2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在正常膀胱粘膜及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60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标本中阳性表达50例(83.3%),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显著相关。MUC2在正常膀胱粘膜无表达,60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阳性表达27例(45.0%),且在不同病理分级,TNM分期之间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组织中MUC1和MUC2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分级、分期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UC1基因表达水平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5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87例良性乳腺肿瘤和106例乳腺癌外周血中MUC1基因表达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125、CA153和CEA,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MUC1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CA153、CA125和CEA。结论采用FQ-PCR检测MUC1基因表达水平可有效监测乳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及黏蛋白1(MUC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该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6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PCSK9、Tracp5b及MUC1表达水平,并分析不同肿瘤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血清PCSK9、Tracp5b及MUC1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PCSK9、Tracp5b及MUC1与肿瘤最大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SK9、Tracp5b及MUC1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PCSK9、Tracp5b及MUC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2 cm患者血清PCSK9、Tracp5b及MUC1表达水平均高于肿瘤最大径≤2 c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期病理分期及低、中、高分化患者血清PCSK9、Tracp5b及MUC1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中MUC1与β-catenin异常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胃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指数等临床病理学关系。方法收集外科胃癌手术切除标本61例,应用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与核分裂指数评价,EnVision两步法行MUC1与β-caten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以上肿瘤细胞出现胞浆聚集及细胞核着色被视为异常表达。结果本组胃癌中32例(52.46%)有MUC1异常表达,29例(47.54%)有β-catenin异常表达,MUC1与β-catenin异常表达一致率为73.77%。MUC1异常表达组核分裂指数增加(P=0.027),肿瘤在胃底贲门部相对好发(P=0.068)。MUC1或β-catenin单项异常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学指标无明显关系。MUC1与β-catenin共同异常表达时核分裂指数增高较MUCl单项异常表达以及MUC1与β-catenin无异常表达组更加明显(P=0.004)。结论β-catenin的异常表达表明部分胃癌出现Wnt/β-catenin信号通道异常活化。MUC1通过Wnt信号通道辅助活化因子作用促进β-catenin对胃癌细胞增殖的调控,两者共同异常表达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MUC1与β-catenin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MUC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卵巢良性肿瘤、1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60例卵巢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进行MUC4和VEGF的表达。结果MUC4和VEGF在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瘤、上皮性卵巢癌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MUC4和VEGF在卵巢癌中低分化组织中表达率与高分化组织中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Ⅰ、Ⅱ期(早期)和Ⅲ、Ⅳ期(晚期)卵巢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中MUC4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CA125正常组和CA125升高组中,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中MUC4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中,MUC4表达高于VEGF,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UC4与卵巢肿瘤的良恶性、病理分级有关,与临床分期、CA125值无关,VEGF与卵巢肿瘤的良恶性、临床分期、CA125值、病理分级有关。MUC4是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候选指标,VEGF与预后有关,2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上皮性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能更好的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中黏蛋白1(MUC1)异常高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细胞增殖活性等临床病理学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胃癌标本61例,应用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与核分裂指数评价,EnVision两步法行MUC1与Ki-67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以上肿瘤细胞出现MUC1胞质着色视为高表达;40%以上肿瘤细胞核出现Ki-67阳性视为Ki-67标记指数增高。结果:32例胃癌(52.5%)有MUC1高表达,MUC1高表达组核分裂指数明显高于MUC1阴性组(P=0.027);胃底贲门部胃癌MUC1高表达病例较胃体幽门部胃癌相对多见(P=0.068);MUCI高表达与否与Ki-67标记指数高低一致率达81.9%。Ki-67标记指数与核分裂指数一致率可达75.4%。结论:MUC1高表达与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增高有关,可将其作为反映胃癌增殖活性的有用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卵泡抑素(FS)和黏蛋白MUC1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60例乳腺疾病入院患者的血清样本,其中乳腺癌40例,乳腺良性疾病20例,分别采用ELISA法和CanAgMUC1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血清中FS和MUC1含量.结果 在40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FS和MUC1的血清含量分别为(3.75±1.32) ng/ml和(37.63±23.22) U/ml,FS和MUC1的阳性率分别为32.50%和47.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乳腺癌患者FS和MUC1血清含量和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结论 FS、MUC1与肿瘤发生、发展、生物学特征以及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MUC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卵巢良性肿瘤、1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60例卵巢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进行MUC4和VEGF的表达。结果MUC4和VEGF在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瘤、上皮性卵巢癌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MUC4和VEGF在卵巢癌中低分化组织中表达率与高分化组织中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Ⅰ、Ⅱ期(早期)和Ⅲ、Ⅳ期(晚期)卵巢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中MUC4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CA125正常组和CA125升高组中,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中MUC4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中,MUC4表达高于VEGF,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UC4与卵巢肿瘤的良恶性、病理分级有关,与临床分期、CA125值无关,VEGF与卵巢肿瘤的良恶性、临床分期、CA125值、病理分级有关。MUC4是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候选指标,VEGF与预后有关,2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上皮性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能更好的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极化调节蛋白非典型蛋白激酶C-ι(aPKC-ι)和黏蛋白1(MU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6例乳腺癌组织中aPKC-ι和MUC1的表达情况,分析aPKC-ι和MUC1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aPKC-ι和MU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绝经期、肿瘤T分期、M分期无关(P〉0.05).伴随着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降低和临床分期的增加,癌组织中aPKC-ι和MUC1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aPKC-ι和MUC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 37,P〈0.05).结论 aPKC-ι和MUC1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的转移相关,其相互作用在乳腺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aPKC-ι可能作为一种极化调节相关蛋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UC1过表达与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及顺铂反应的关系。方法:构建MUC1过表达的食管癌细胞株,建立食管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然后,对成瘤裸鼠腹腔注射顺铂(8μg/kg,d1、d7)及紫杉醇(20μg/kg,d1、d7)。每3 d测量肿瘤体积及裸鼠体质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及裸鼠体质量曲线;测量肿瘤的终末体积,计算肿瘤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化疗药物对肿瘤中Bcl-2及Ki-67表达的影响。结果:顺铂与紫杉醇都能抑制MUC1过表达的食管癌移植瘤的肿瘤体积及裸鼠体质量增加,与空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顺铂与紫杉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和紫杉醇对MUC1沉默的食管癌移植瘤的抑制效应不明显;顺铂与紫杉醇能够明显下调MUC1过表达的移植瘤中Ki67的表达(P0.01),上调Bcl-2的表达(P0.01)。结论:顺铂与紫杉醇都能明显抑制MUC1过表达的食管癌移植瘤的生长及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顺铂的抑制效应与紫杉醇无明显差异,但顺铂对裸鼠体质量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总结1例发生在肝内胆管的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3岁。腹痛寒战1个月。CT显示左侧肝内胆管内可见3 cm×3 cm大小结节。镜下肿瘤位于扩张的囊腔内,呈分支状乳头结构,乳头被覆复层嗜酸性细胞,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化:CK8、CK18、Hep Par-1和MUC5AC(+),CK7、CK20、MUC1和MUC2(-);Ki-67增殖指数为25%。结论肝原发性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为罕见肿瘤,以男性患者居多,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平均最大径12 cm),非浸润型完整切除后、可长期生存,而浸润型整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一、黏蛋白(Muein,Muc)和脂多糖的生化特性及作用MU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黏膜上皮表面,对黏膜起润滑、保护的作用。MUC的分布有组织、器官和细胞特异性。目前已经报道的有20余种[1-4]。MUC是由其多肽基因(Mucgene)编码而成的,根据MUC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分泌型和膜结合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黏蛋白2(MUC2)、黏蛋白5AC(MUC5AC)、黏蛋白6(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127例早期胃癌患者,收集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SD标本距肿瘤边缘 ≥ 1 cm)。全部患者均行放大内镜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UC2、MUC5AC、MUC6和CD10的表达。分析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率。比较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UC2、MUC5AC、MUC6和CD10的表达情况;分析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27例早期胃癌患者,经放大内镜准确诊断108例,准确率为85.03%(108/127)。癌组织MUC2阳性表达率(61.42%)高于癌旁组织(11.81%)(P < 0.05),癌组织MUC5AC阳性表达率(54.33%)高于癌旁组织(14.17%)(P < 0.05),癌组织MUC6阳性表达率(48.03%)高于癌旁组织(7.87%)(P < 0.05),癌组织CD10阳性表达率(73.23%)高于癌旁组织(15.75%)(P < 0.05)。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诊断早期胃癌,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放大内镜、MUC2、MUC5AC、MUC6和CD10单独诊断(P < 0.05)。结论 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中诊断价值良好,且联合诊断可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