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水中太极拳训练对老年人群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平衡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年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受试者进行陆上太极拳训练,观察组受试者则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分别于入选时、训练12周后对2组对象下肢肌力及身体平衡功能进行检测。 结果经12周训练后,发现2组患者各项平衡功能指标及下肢肌力指标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各项平衡功能指标[其闭目原地踏步时间为(12.92±2.62)s,平衡木上行走时间为(12.55±2.48)s,前后动摇指数为(3.21±0.68)°,左右动摇指数为(2.59±0.51)°,综合动摇指数为(4.35±0.76)°]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陆上太极拳训练比较,水中太极拳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群平衡能力,对提高老年人群行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力联合快速反应能力训练对行走能力较差老年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从无健身锻炼习惯的老年人中筛选行走能力相对较差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针对其腰背部及下肢肌群肌力进行强化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快速反应能力训练。于入选时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2组研究对象肌力、反应速度、身体稳定性及肢体运动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 结果 经3个月训练后,发现除对照组反应速度指标无明显改善外(P>0.05),2组研究对象其它各项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均P<0.05);通过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2组研究对象除肌力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外(P>0.05),观察组反应速度、身体稳定性及肢体运动功能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肌力训练能改善行走能力较差老年人身体稳定性及肢体运动功能;如同时辅以快速反应能力训练则能改善老年人机体反应速度,进一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肢体运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患儿3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个月),联合干预组患儿在悬吊运动训练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家庭姿势管理。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平衡量表(BBS)和脑瘫儿童ADL能力评定量表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33.37±2.54)分、(44.07±2.61)分、(35.77±2.52)分、(68.33±4.11)分,均显著优于悬吊运动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悬吊技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腹部肌肉张力和平衡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呼吸肌训练组、悬吊技术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呼吸肌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呼吸肌抗阻训练,悬吊技术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悬吊技术,联合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足背屈联合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早期病人60例,按入院顺序编号分为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足背屈和辅助站立平衡训练,连续训练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下肢运动功能、足背屈肌群的徒手肌力检查评级(MMT)、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和Berg平衡量表对病人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联合训练组病人FMA下肢运动功能积分、TG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常规训练组(P0.01)。[结论]采用运动想象足背屈联合早期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可促进患侧下肢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膝主动活动范围、膝关节功能及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关节功能牵引、渐进性抗阻肌力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NF技术、Thera-band平衡垫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量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对比太极拳、舞蹈及快步走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日常缺乏健身锻炼的105例老年女性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太极拳组、舞蹈组及步行组,每组35例。太极拳组每天进行1次太极拳锻炼,舞蹈组每天进行1次老年舞蹈锻炼,步行组每天进行1次快步走锻炼,3组对象均每次锻炼40 min,且训练强度均控制在中等水平。于锻炼前、锻炼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对各组研究对象下肢骨骼肌含量、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等指标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经4个月锻炼后,舞蹈组及步行组其下肢肌力、骨骼肌含量及平衡能力指标均较锻炼前显著改善(P<0.05),而太极拳组仅有膝关节伸展肌力和部分平衡能力指标改善显著,其总体改善疗效不及舞蹈组和步行组;经8个月锻炼后,发现太极拳组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舞蹈组及步行组(P<0.05),并以锻炼12个月时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P<0.05)。 结论与老年舞蹈及快步走锻炼比较,短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不显著,但随着锻炼时间持续,太极拳锻炼的疗效日趋显著,其长期疗效优于舞蹈及快步走锻炼,提示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训练方法,更适合进行长期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本体感觉训练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训练组26例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6周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包括膝屈曲位、双单腿、睁闭眼等的平板训练,固定自行车练习等。对照组22例未进行本体感觉训练。2组分别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6周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即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术后6周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以Biodex 3等速系统测量2组患者双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以作为个体本体感觉能力优劣的代表。结果:术后6周训练组患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明显小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HSS项目中的疼痛、行走功能、肌力及稳定性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及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悬吊运动训练。于入选时、干预8周后,对比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ASIA评分[(37.55±5.04)分]、BBS评分[(42.03±5.68)分]及TCT评分[(49.43±8.10)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以3~4级为主,对照组FAC分级以1~3级为主,干预后观察组FAC分级≥3级占比(54.76%)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要点与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康复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至关重要,是术后膝关节功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措施。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觉训练及行走步态训练是术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内容。为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综合康复训练必不可少,包括各种主动肌力训练增加膝关节伸、屈肌力;早期持续被动膝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加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训练改善膝关节的运动控制能力、姿势校正及平衡维持能力;行走步态训练矫正异常行走步态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移动式平板训练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加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ATE及Time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8周后,2组ATE值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BBS、MBI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PNF疗法;对于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两者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肌力训练方案:术侧下肢髋、膝、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和单纯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对老年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髋膝踝训练组(A组)和膝关节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步态分析和坐站转换时间(sit-to-stand,STS)、改良步态效能评分(mGES),计算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STS和mGES。对所得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单足支撑时间明显延长,步幅、步频均明显增加(P0.05);A组受试者STS时间明显缩短(P0.05),mGES评分明显升高(P0.05)。B组受试者STS时间仅在试验开始及结束时有差异(P0.05),mGES变化不显著。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单足支撑时间、步幅、步频明显延长,但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渐进抗阻训练,A组患者STS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患者mGES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术侧下肢渐进抗阻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TKA患者步态。与单纯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相比,增加髋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使患者在特殊环境下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受益更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人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神经内科接受康复训练的86例老年帕金森病人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病人仅给予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联合强化核心肌力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步态(步频、步速和步长)、运动功能受损、步行能力恢复、综合康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功能及平衡协调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病人步频(87.68/min±8.01/min)低于对照组(91.37/min±8.33/min),步速(83.54cm/s±9.23cm/s)和步长(49.64cm±3.47cm)均高于对照组(78.49cm/s±10.68cm/s,45.35cm±3.82cm),步行能力恢复情况、综合康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功能及平衡协调功能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受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人的步态、促进步行能力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综合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联合肌力训练对于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62)与对照组(n=62).对照组接受常规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情况、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联合肌力训练可有效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促进其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联合肌力训练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肌力训练,观察组采取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联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情况、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膝关节功能强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联合肌力训练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能够有效增强其患肢股四头肌肌力,促使其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的疗效。 方法80名老年膝关节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给予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训练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干预,对照组只进行日常的自主运动,治疗前、后以Lequesne指数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同时采用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中的运动时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总指数等5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中的肢体疼痛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包含有肌力、本体感觉、关节活动度训练的运动处方是适合老年膝关节OA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太极拳猫步锻炼对行走能力较差老年对象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筛选身体稳定性较差的老年对象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健步走锻炼,观察组则指导其进行太极拳猫步行走锻炼。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对2组老年对象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灵活性等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 经3个月干预后,发现2组对象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灵活性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且观察组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灵活性指标改善情况普遍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与短期健步走锻炼比较,太极拳猫步行走锻炼能进一步改善老年对象下肢肌力、身体稳定性及身体灵活性,对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及预防跌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耐力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肌力、运动耐力以及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患者45例,随机分为,耐力训练组、肌力训练组和混合训练组(耐力与肌力训练相结合)各15例。三组均接受常规药物的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耐力训练、肌力训练和耐力联合肌力训练12周,每周3次。干预前、后分别对3组受试者的肺功能、肌力、心肺运动功能、6min步行距离(6MWD)和QOL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3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12周后,3组的肌力、VO2max、最大功率、力竭时间、6MWD和SGRQ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12周后组间比较,3组的肌力、6MWD和SGRQ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肌力训练组和混合训练组的各肌群肌力优于耐力训练组(P0.05),但是肌力训练组和混合训练组除胸大肌的肌力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混合训练组6MWD及SGRQ得分优于耐力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P0.05)。结论:耐力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改善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和肌力,进而改善患者的QOL,为COPD患者临床治疗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下肢功能和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2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量表和等速测试仪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膝关节本体感觉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和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1.75±3.18)分、(31.55±3.39)分、(3.15±0.49)级和(6.25±0.9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膝关节本体感觉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