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器械及徒手胸外按压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急诊科收治心脏骤停患者32例,根据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心肺复苏,随机分为器械复苏组(器械组)及徒手复苏组(徒手组),每组各16例,分别监测患者复苏后3 min、5 min、10 min、20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水平。结果器械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例,徒手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3例,所有患者在心肺复苏前3个时间点PETco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0 min时器械组PETco2水平明显高于较徒手组(P=0.03)。所有恢复自主循环患者PETco2水平均高于15 mmHg。结论器械心肺复苏较徒手心肺复苏更能维持较长时间较高的PETco2水平,更有助于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其心脏复苏效果.方法:对院前急救中44例心跳呼吸骤停息者随机分组,立即分别应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和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按照201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相应的复苏措施,观察两组复苏效果.结果: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较徒手心肺复苏在>30min的超长时心肺复苏中可提高ROSC成功率.结论: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有效的心肺复苏工具,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使用机械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机械心肺复苏和徒手心肺复苏的相关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20项临床研究,包含29 727例患者,其中11 104例患者在复苏过程中使用了机械心肺复苏,18 623例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全程使用徒手心肺复苏。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心肺复苏相对于徒手心肺复苏不能有效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发生率(RR=1.10,95%CI:0.99~1.23,P<0.01)、入院存活率(RR=1.01,95%CI:0.95~1.08,P=0.67)、出院存活率(RR=1.00,95%CI:0.86~1.15,P=0.14)、神经功能预后(RR=0.81,95%CI:0.61~1.06,P=0.69)。结论机械心肺复苏对比徒手心肺复苏,并不能显著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不推荐机械心肺复苏完全替代徒手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组和机械按压组。比较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及出院时的神经系统恢复率。结果共有95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机械按压组53例,人工按压组42例。机械按压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明显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但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标准徒手胸外按压,第三代心肺复苏机明显改善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为无创监测方法获得,相比于有创监测技术,其在心肺复苏期间的临床可用性更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POP波形获取的三个参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CQI)、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与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复苏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描述性研究,基于74例心肺复苏病例,以患者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将其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通过导出与分析临床原始数据,获取以上参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分布与变化,进而研究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结果在患者复苏终末期,三个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QI对于复苏患者ROSC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PI与CCF(P<0.05)。结论通过POP波形获取的CQI、PI与CCF参数在复苏终末期均可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ROSC可能性进行评估,其中CQI的评估价值高于PI与CCF。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萨博心肺复苏与徒手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分组方法收集符合观察条件的病例222例,分别施行萨博辅助胸外心脏按压复苏(萨博复苏组,n=113)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徒手复苏组,n=109),对比观察两组首次复苏时间、复苏首阶段(≤30 min)平均自主心律存续时间、由复苏首阶段复苏成功进入高级生命支持病例率、超长复苏(复苏30 min)率和复苏出院率。结果 1萨博复苏组平均首次复苏时间10.8±4.1 min,少于徒手复苏组15.6±5.6 min(P0.05);2在复苏初始≤30 min,萨博复苏组复苏后自主心律存续时间7.1±1.8 min明显长于徒手复苏组3.1±1.6 min(P0.01);3在复苏初始≤30 min成功复苏进入高级生命支持的比率,萨博复苏组28.31%明显高于徒手复苏组17.43%(P0.05);4在实施超长复苏方面,萨博复苏组超长复苏率(43.36%)明显高于徒手复苏组(17.31%)(P0.01)。5在出院率方面,萨博复苏组和徒手复苏组分别为7.96%和6.4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除出院率外,萨博器械辅助心肺复苏在首次复苏时间、复苏首阶段≤30 min平均自主心律存续时间、≤30 min内成功复苏进入高级生命支持病例率、超长复苏率方均明显优于徒手心肺复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病症,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以往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我科心肺复苏最为常用的急救技术,然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近年我科引进了美国密执安公司生产的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现将我科使用该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胸泵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较,用于抢救9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其血压、潮气量及心电图变化。结果: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按压时患者收缩压(分别为15.1±3.0kPa和5.7±1.6kPa,1kPa=7.5mmHg)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舒张压(分别为7.0±2.5kPa和1.8±0.9kPa)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部位进行人工通气的潮气量对比,F2M1型心肺复苏器潮气量大于徒手按压法,尤以按压剑突下及上腹部潮气量增加最为显著。心电图观察对比,应用F2M1型心肺复苏器较徒手按压有利于室性自主心律和窦性心律的恢复。结论:F2M1型心肺复苏器显著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血压、潮气量和窦性心律的恢复,有利于急症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对院内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06~2011-02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40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均经培训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常规组复苏人员自行控制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在直视心电监护[主要看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波形]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胸外按压时均2 min轮换按压人员,观察两组复苏人员的每人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每人次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每人次有效按压时间比例.结果 常规组共按压171人次,心电监护组共按压158人次;常规组按压频率、MAP、有效按压时间比例与心电监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16) 次/min vs(108±8)次/min,(78±15)mm Hg vs(86±13)mm Hg,(86±3.6)%vs(94±4.5)%,P均<0.05],心电监护组每人次按压频率低于常规组,且更接近指南中的100次/min,每人次患者MAP及有效按压时间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可以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按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2018年9月急救中心收治的304例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ion,CPR)情况[包括是否有目击者、目击者是否实施CPR、胸部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到达急救中心时间等],患者24 h的存活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心脏骤停患者CPR后24 h存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目击者是否进行CPR及接受不同CCF的患者,其24 h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F≤80%为24 h存活率的危险因素(P<0.05),目击者进行CPR为24 h存活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对心脏骤停患者,目击者尽早实施CPR及增加有效持续胸部按压时间,能够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24 h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ICU心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抢救病例131例,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ROSC 组和Non-ROSC 组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原发病(χ2=11.015,P=0.026)、心脏骤停形式(χ2=7.048,P=0.029)、目击察觉(χ2=15.886,P<0.001),无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性别、年龄及心脏骤停时间点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心血管疾病(OR=0.129,P=0.003)、脑血管疾病(OR=7.818,P=0.002)、严重多发伤(OR=0.141,P=0.014),心脏骤停形式为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OR=4.573,P=0.006),目击察觉(OR=0.078,P=0.000)是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结论 原发病、心脏骤停形式及目击察觉是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机应用于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0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实施抢救,对照组行单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记录两组心肺复苏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51. 11%,23/45)高于对照组(20. 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心肺复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0. 00%)低于对照组(15. 56%,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应用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予以抢救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有利于保障其疗效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蓝仕威克HLR R-301心肺复苏机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2月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行胸外按压,对照组患者采用徒手胸外按压,两组患者均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能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好于徒手心肺复苏,在急救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15例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3例疗效, 探讨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心肺复苏机使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徒手心肺复苏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机械复苏组15例,有效率53.3%;徒手复苏组23例,有效率21.7%,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临床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后静脉溶栓过程中的护理.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6例,在入院后0.5~3 h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护士密切配合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6例患者心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5 min,人均除颤3.2次,均行胸外按压.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30 min 14例,冠状动脉再通14例,溶栓后出血2例(12.5%),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11.1%)相比,出血发生率未见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于AMI心脏骤停时间<5 min、30 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患者与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护士精湛的急救技术、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细致的心电监护及防治并发症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机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德胤  庞建国  刘汉青  袁逾喆 《临床荟萃》2006,21(23):1723-1724
心肺复苏(CPR)是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呼吸和循环支持。基于胸泵理论和心泵理论,通过挤压胸腔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为患者提供基础生命支持,从而为心肺脑复苏创造条件。徒手胸外按压,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等都直接影响着CPR的效果,心肺复苏机采用机械按压,克服了人工按压的不足。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心肺复苏机或徒手胸外按压治疗心搏骤停患者,旨在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金金 《当代护士》2021,28(8):153-155
目的 探讨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在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进岗的实习生187名开展专项心肺复苏培训,根据随机对照法将其随机分为自由按压组及音乐节拍组两组,其中自由按压组93人,音乐节拍组94人,自由按压组采用无任何引导下进行胸外按压完成心肺复苏培训,音乐节拍组在节拍器引导下进行胸外按压完成心肺复苏培训,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胸外按压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自由按压组与音乐节拍组在按压规范性如按压频率、每30次平均按压时间、按压深度及心肺复苏考核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节拍组在按压频率、按压时间、按压深度及心肺复苏考核成绩优于自由按压组,同时实习生满意度也较自由按压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应用在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中,能正确引导实习生保持按压规范,保证稳定的按压频率、时间与深度,提高了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培训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山莨菪碱对心搏骤停大鼠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对心搏骤停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OSC)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旨在探寻心肺复苏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盲法将4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上腺素组和肾上腺素+山莨菪碱组(联用组),每组15只.实验采用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发心室纤颤或心室静止,使用电动机械胸外按压机进行胸外按压.盲法给药,肾上腺素剂量200 μg/kg,山莨菪碱为10 mg/kg,对比各组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 联用组ROSC率(93.3%比46.7%)、复苏成功率(80.0%比33.3%)及3 h存活率(83.3%比20.O%)均高于肾上腺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仅1只大鼠ROSC.ROSC即刻肾上腺素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联用组(P<0.05);ROSC后两组MAP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自5 min开始,肾上腺素组MAP明显低于联用组,至ROSC后30 min,两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肾上腺素合用山莨菪碱可以提高心搏骤停ROSC率和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