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内深部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例清理呼吸道无效、抗拒吸痰的患者,根据吸痰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19例。两组均用口咽通气管建立临时气道,对照组用普通枕头垫高肩部(≤10cm)后行气道内深部吸痰;观察组用吸痰枕垫高肩部15cm后行气道内深部吸痰。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效果(吸痰次数、吸痰量)和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每日吸痰次数较对照组少;每次吸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肩部抬高15cm,暂时留置吸痰管等方法行气道内深部吸痰,可提高吸痰效果和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吸痰时吸引负压过高、吸引时间过长、操作方法不正确、吸痰管选择不当、吸痰次数太频、气道湿化不够等均可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提出护士应树立呼吸道黏膜损伤的理念,加强临床操作中呼吸道黏膜的保护意识及各种相关的操作水平,可减少及预防吸痰导致的呼吸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因各种严重病因实施气管切开的病人,呼吸道的护理至关重要。需及时或定时进行气道湿化、翻身叩背、分泌物的吸引,其中分泌物的吸引是关键。但清醒病人很难接受气管内吸痰,病人因气管黏膜的敏感性可在吸痰时出现一系列较强烈的不适反应,如面红、用力摇头、甚至用手推开操作者的手以示抵抗;同时心电图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如果不深入气道吸痰,易导致气道内分泌物不能彻底有效清除,即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为解决这一矛盾,对清醒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采取吸痰前气管内滴注利多卡因的方法,以减轻吸痰对气管黏膜的刺激,达到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预防肺不张及控制呼吸道感染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痰深度标定对ICU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至10月入住 ICU的6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开放式吸痰方式,观察组标定吸痰管进入气道深度进行气道吸引,对照组采用吸痰管进入气道遇阻力回提1 cm的深度进行气道吸引。两组患者分别于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隆突处黏膜损伤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在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对两组患者进行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吸痰次数对隆突处黏膜损伤的影响。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当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道黏膜均无损伤,气管插管3日后,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观察组隆突处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CPIS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定吸痰的深度,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达到有效吸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卫红  韩臻  黄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1567-1568
目的探讨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实验组(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法)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有无损伤出血、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痰鸣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两组吸痰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吸痰安全、实用,既能及时、有效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并且可以通过保留的管道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低人工气道患者因吸痰带来的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方法。方法将入住SICU的人工气道患者,在吸痰手法上进行改进,在吸痰过程中,即带部分负压插入吸痰管、且以不到达气管隆突为宜的吸痰方法。结果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下观察发现改进后吸痰手法使气道黏膜损伤程度减轻,气道出血发生率从6.34%降低1.85%。结论改进后的吸痰方法是有效、安全的,且降低了因吸痰造成的气管隆突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和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方法将10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8例,采用常规负压吸痰;观察组50例,吸痰过程中结合应用解除负压等方法,观察两种吸痰方法效果及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吸痰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吸痰时结合应用解除负压的方法对黏膜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进喉癌术后气切患者吸痰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喉癌手术治疗并同时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喉癌术后气道护理;观察组按全程负压浅部吸痰联合氧气雾化吸入的个性化吸痰法进行气道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72 h吸痰次数、吸痰彻底程度、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痂形成及吸痰舒适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24~72 h吸痰次数、吸痰彻底程度、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痂形成、吸痰舒适度5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负压浅部吸痰联合氧气雾化吸入法用于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可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每次吸痰彻底程度,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率和痰痂形成率,同时提高吸痰舒适度,提高吸痰依从性,方法简单,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法对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筛选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吸痰方式。方法 2015年6~12月选择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12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由外向内吸痰法,对照组采用由内向外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后3 min的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天与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日气管黏膜损伤和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吸痰后3 min生命体征、建立人工气道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外向内吸痰法对患者生命体征、气管黏膜、吸痰频次及间隔时间的影响较由内向外吸痰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