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AT-Ⅲ)活性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80例2型DM患者血浆中TM、PC、AT-Ⅲ活性。结果DM各组血浆PC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尿蛋白的排泄率(UAE)与PC水平呈正相关(β=0.407,P〈0.01),AT-Ⅲ与UAE水平呈负相关(β=-0.369,P〈0.01)。DM各组血浆TM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余下的各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UAE与TM呈正相关(β=0.321,P%0.01)。结论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浆高凝状态,血浆TM、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有助于延缓DN的形成与发展。TM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UAE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并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和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较UAP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 、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组较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 、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AT-Ⅲ、PC 、PS活性和Fg、FDP、D-D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溶系统失衡,其中AMI和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其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的参与,联合测定上述标志物,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AT-Ⅲ、PC、TAT变化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DN提供检测指标。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DM)病人分为:无并发症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M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Mb组)和临床蛋白尿组(DMc组)。测定其AT-Ⅲ、PC、TAT的水平。结果:①无并发症组TAT、PC升高,AT-Ⅲ活性降低,并随UAE增加而加重。②TAT、AT-Ⅲ水平在DMa、DMb、DMc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DMc组TAT水平依次高于DMb组、DMa组(P<0.01);AT-Ⅲ水平DMc组依次低于DMb组、DMa组(P<0.01)。③PC、TAT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①DN早期即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并随DN的发展而逐渐加重。②TAT、AT-Ⅲ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γ-颗粒膜蛋白(GMP-140)、Von willebrand因子(VWF)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早期DN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方法选择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UAER)情况分为无并发症组(30例)、正常白蛋白尿(DMa)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DMb)组(20例)和临床蛋白尿(DMc)组(20例)。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VWF、TM、GMP-140。结果①糖尿病各组血浆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Mb组与DM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除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外,TM、GMP-140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①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②TM、GMP-140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UAER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肾病(DN)血浆抗凝血活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状况,为早期诊断DN提供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AT—Ⅲ进行测定。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中AT—Ⅲ重活性水平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肾病(DN)血浆抗凝血活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状况,为早期诊断DN提供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AT—Ⅲ进行测定。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中AT—Ⅲ重活性水平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Protein C,PC)、活化蛋白S(Protein S,P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管壁正常组、增厚期组、斑块期组。另选取同期4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C、PS、AT-Ⅲ活性,并分析PC、PS、AT-Ⅲ的表达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PS、AT-Ⅲ表达活性明显偏低(P0.05);急性期组PC、PS、AT-Ⅲ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组,对照组PS、AT-Ⅲ的表达活性最高(P0.05);小梗死组PC、PS、AT-Ⅲ表达活性高于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P0.05);斑块组PC、PS、AT-Ⅲ活性低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0.05);增厚组和正常组上述因子表达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NDC)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糖尿病肾病(DN)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同步测定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B12)含量,与3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HCY、s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AP组(DR组和DN组)又高于NDC组(P〈0.05),而FA、VitB1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HCY水平与sTM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FA、VitB12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高HCY血症是DMAP的重要危险因素,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HCY水平有助于监测、判断DMA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变化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h尿蛋白排泄率检测结果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0例(DM组)、糖尿病肾病组22例(DN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Hcy以及8-iso-PGF2a水平,Pearson′s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N组8-iso-PGF2a、Hcy水平最高,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s分析8-iso-PGF2a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cy、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纤维蛋白原(FIB)、血管内皮因子(vWF)、蛋白C(PC)、蛋白S(PS)呈正相关,与人抗凝血酶Ⅲ(ATⅢ)呈负相关。Hcy与hs-CRP、TG、vWF、FIB、PS呈正相关,而与ATⅢ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上升与患者病情进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尽早对其进行抗凝及抗氧化治疗,这有利于预防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肾病凝血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体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以下两组:正常白蛋白尿(N—UAlb)组32例(UACR〈30mg/g)和微量白蛋白尿(M—UAlb)组30例(UACR30~300mg/g),并与30名正常对照(NC)组比较。用法国STAGO公司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蛋白c(PC)、蛋白S(PS),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M-UAlb组的FIB、GMP-140和vWF均高于N—UAlb组和NC组[(4.20±1.53)、(3.21±0.89)、(2.75±0.53)g/L.(30.03±7.77)、(18.22±5.08)、(14.26±2.29)μg/L,(315.53±47.24)%、(191.88±57.25)%、(138.12±61.27)%,F值分别为5.42、10.42、30.44,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FIB、vwF、GMPl40与UACR呈正相关(r=0.313,P〈0.05;r=0.620,P〈0.01;r=0.680,P〈0.01),PC与UACR呈负相关(r=-0.255,P〈0.05)。结论DN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与FIB水平升高、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有关,而这些改变在正常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已出现,因此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对DN患者的抗凝治疗,而且应在糖尿病患者未出现白蛋白尿时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DN)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 根据糖尿病及DN诊断标准选择研究对象125例.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N组)34例,单纯糖尿病组(DM组)46例,正常糖耐量组(NGT组)45例,对各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三组间比较,各参数均有意义(P〈0.01);(2)与NGT组比较,DM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TC及LDL-C增高L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P〈0.05),其他参数差异显著(P〈0.01);DN组与DM组比较,所有血液流变学参数差异与DM组和NGT组的比较结果相一致(P〈0.05或P〈0.01),TC和LDL-C增高(P〈0.05),TG、hs-CRP增高显著(P〈0.01),HDL-C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糖尿病随病程进展,红细胞变形性进行性下降,聚集性逐级增强;DN普遍的多水平发病机制共同参与了血液流变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流变学指标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和糖尿病肾病(DN)组,48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HCY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HCY、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SDM组和DN组(P〈0.05)DN组HCY、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SDM组(P〈0.05)。HCY、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与UAER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HCY、血液流变性异常,并随着UAER的增高而增高。检测糖尿病患者HCY、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 (cystatin C,CysC)与2型糖尿病(T2DM)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将536例住院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分为不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对照组、合并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组、合并肾脏病变(diabetic nephropathy,DN)组、合并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组、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组,记录患者的年龄、病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并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肌酐(Scr)、血清CysC、空腹胰岛素(FINS)、肾小球滤过率(GFR)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各组间所测指标的差异性,并分析CysC与T2DM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PAD组、DN组、DR组及DPN组的血清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2DM患者的血清CysC升高与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等炎症因子与难愈性糖尿病足(DF)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45例难愈性DF患者(DF组)和65例无足部溃疡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的基本临床资料,采集空腹血检测VCAM-1、FGF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eu%),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DF组参照Wagner分级方法分为WagnerⅢ级(37例)、WagnerⅣ级(92例)和WagnerⅤ级(16例)。结果 DF组和T2DM组之间性别构成、体重指数(BMI)、FBG、2 hPG、HbA1c和G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F组VCAM-1、FGF2、TNF-α、IL-6、WBC、Neu%、FIB、CRP、年龄、糖尿病病程和心率均高于T2DM组(P0.01)。TNF-α与VCAM-1呈正相关(r=0.284,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VCAM-1、FGF2、TNF-α、IL-6、年龄、糖尿病病程、心率、WBC、Neu%、FIB和CRP是DF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CAM-1、TNF-α、FIB和Neu%为DF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WagnerⅤ级组年龄低于WagnerⅢ级组和WagnerⅣ级组(P0.01),而IL-6、CRP、FIB、WBC、Neu%均高于WagnerⅢ级组和WagnerⅣ级组(P0.05、P0.01)。WagnerⅤ级组FGF2和HbA1c高于WagnerⅢ级组(P0.05)。结论血清VCAM-1、FGF2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在DF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DF治疗中应注重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凝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用于检测急性心肌梗死与肝硬化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肝硬化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设置对照(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 AT-Ⅲ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血凝仪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 AT-Ⅲ浓度分别为(251.2±58.5)mg/L、(228.0±22.6)mg/L,生化仪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 AT-Ⅲ浓度分别为(255.6±54.3)mg/L、(230.3±23.1)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AT-Ⅲ浓度均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自动血凝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AT-Ⅲ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与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分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尿液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120例,根据病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NⅢ期组、DNⅣ期组和DNⅤ期组4组,每组3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5组尿液PDEF水平。结果尿液PDEF水平对照组为(1.13±0.39)μg/ml,单纯糖尿病组为(4.57±0.47)μg/ml,DNⅢ期组为(6.88±0.79)μg/ml,DNⅣ期组为(8.52±0.77)μg/ml,DNⅤ期组为(5.70±0.64)μg/ml。与对照组比较,单纯糖尿病组、DNⅢ期组、DNⅣ期组和DNⅤ期组尿液PDEF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DNⅢ期组和DNⅣ期组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尿液PDEF水平升高,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Ⅴ期组尿液PEDF水平显著低于DNⅢ期组和DNⅣ期组,但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患者尿液PEDF水平变化出现于病变早期,并且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改变。尿液PEDF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