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微栓子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脑动脉微栓子监测,分析颈动脉斑块部位、性质、数量的特征及与微栓子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60.42%,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19.15%(P=0.000)。颈总动脉分叉处为斑块的好发部位。96例患者微栓子阳性率为29.17%。结论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不稳定斑块及多部位斑块与微栓子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周蕾  王晓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79-4580
目的 讨论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120例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结果 (1)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两组颈动脉斑块以硬斑最多见,高血压组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高血压组硬斑占42.7%,扁平斑占6.1%,混合斑占17.1%,软斑占34.1对照组硬斑占53.3%,扁平斑占20.0%,混合斑占6.7%,较斑占20.0%.(3)两组颈动脉斑块主要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发生率最低的是颈外动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高频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5例,检出率67.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观察粥样斑块的部位、性质,比较两组管腔内径、SPV、EDV以及RI.结果 BIF、CCA、ICA斑块的发生率依次是60.4%、29.2%和10.4%;软斑、硬斑及扁平斑、溃疡斑的发生率依次是58.3%、34.4%和7.3%.两组CCA和ICA内径及SPV无显著性差异:在CCA有斑块组EDV显著低于无斑块组,而RI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在ICA两组EDV及RI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祥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依次是BIF,CCA,ICA;斑块性质依次为软斑,硬斑及扁平斑,溃疡斑.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彩超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66例脑梗死患者和58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椎动脉结构和血流参数。方法: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AS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扁平斑多见,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斑块的性质不稳定更易造成斑块脱落形成脑梗死。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12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根据超声回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的检出率92.45%,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64.15%,软斑检出率大于硬斑。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两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脑梗死部位在两个及以上和大面积梗死在软斑组均较硬斑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对预测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1):5115-51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超声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相关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74.0%,对照组的检出率为44%;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65.6%;软斑和混合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的判断,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彩超分析颈动脉斑块,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邓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以及斑块发病部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92%vs31%),内中膜厚度(1.3±0.4mm)vs(0.7±0.3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显著增高(82%vs22%),斑块类型多为不稳定型软斑,发病部位多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彩超可以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通过彩超早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脑梗死危险患者,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10例,设为实验组;另随机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非脑梗死患者11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的性质。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结果经临床超声检测对比,实验组脑梗死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90例,检出率为81.6%,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22.1%,(P<0.05);实验组检出动脉粥样斑块软斑38例、混合斑45例,所占比例(92.2%)远大于硬斑(7.8%);对照组检出硬斑19例(79.2%),远高于软斑及混合斑例数。两组斑块性质、大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对斑块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时预防和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对4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42例无脑梗死老年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结果梗死组3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7.09%。对照组10例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表面多呈不规则型。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IMT分别为(1.22±0.31)mm、(0.68±0.1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便有效方法,对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5例脑梗死患者(复发性脑梗死58例,初发性脑梗死47例)及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分级。结果与初发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增高,软斑及溃疡斑数目增多,3级斑块例数增多(P〈0.05)。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显示:有斑块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无斑块患者的2.46倍,斑块分级高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斑块分级低患者的11.86倍。结论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报复发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72例对照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程度。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51.6%)为主,且进展组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可以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不同类型与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方法j8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伴明显临床症状者,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宽块类型、数量、厚度情况,并随访观察4—8个月,分析斑块类型与随访期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结果颈动脉血管超声显示以软斑块及含有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95.3%(41/43)显著高于以硬斑块为主的患者6.7%(1/15),P〈0.01)斑块数量及斑块厚度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无关。相关分析显示,只有斑块类型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性质可能具有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 (IL-23)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脑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IL-17及IL-23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检出斑块,分为颈动脉硬化组(86例)与非颈动脉硬化组(39例).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按其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可分为软斑块组(35例)、硬斑块组(21例)、混合性斑块组(30例);颈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采用半定量法,按严重程度分组,分为Ⅰ级(29例)、Ⅱ级(43例)、Ⅲ级(14例).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7:(31.42±8.73) μg/L与(22.81±6.52) μg/L,t=5.15,P<0.01;IL-23:(21.79±9.34) μg/L与(14.33±6.21) μg/L,t=4.99,P<0.01].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性斑块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81、3.835,P均<0.05),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性斑块组患者血清IL-17表达高于硬斑块组(P =0.001;P =0.007),软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表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和硬斑块组(P =0.017;P =0.045).按斑块严重程度所分Ⅰ、Ⅱ、Ⅲ级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6、3.739,P均<0.05),且Ⅱ、Ⅲ级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存在相关性(r=0.892,P=0.000;r =0.420,P=0.041).结论 IL-17和IL-23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早期发现并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