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梅刚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9,6(4):250-251,I018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mpnalZ0neKcelllylnphoma-AffeCL)一又是8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报告的粘膜组织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atedl}rnphoidtissuel}mph。NIAL17LA)、单核样B细胞淋巴瘤(menocytoidKcelllymphoma,MBCL)以及脾边缘区细胞淋巴瘤卜pfenicmarginalzonecelll}mpboma,SMCL)的总称。后来观察研究表明这三种淋巴瘤虽然发生的器官不同,其生物学习性、细胞发生、组织学改变等有共同之处:()三者共同发生于淋巴滤泡边缘区细胞;(2)瘤细胞由单核样B细胞、裂核样及浆细胞分化细胞组成;门)均为B细胞表型;(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6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B细胞性淋巴瘤52例,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5例,T细胞性淋巴瘤14例。结论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并以惰性的黏膜相关性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多发,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25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由于细胞表面表达ki-1(CD30)抗原,称ki-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继而发现酪氨酸激酶(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异常与其发生有关,从而对ALCL的实质有了进一步了解。在WHO新的淋巴瘤分类中,ALCL的B细胞型被归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现在的ALCL仅指具有T细胞或非T非B细胞表型的淋巴瘤。我们发现25例ALCL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介绍几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淋巴瘤在日常病理检验中常见,但有些类型的分类标准,有时难以掌握。本文根据WH0新分类,结合REAL分类,对7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形态特点、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及临床表现等进行了分析,它可能有助于病理诊断工作的进行。其中包括套细胞淋巴瘤(又称帽带细胞淋巴瘤)、边缘带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等。观察显示,当诊断困难时,必须采用新技术予以辅助。  相似文献   

5.
原发皮肤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皮肤受累。病理类型与系统淋巴瘤继发的皮肤改变相似,但生物学行为、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2005年,WHO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将原发皮肤淋巴瘤分为T细胞及B细胞淋巴瘤,临床以T细胞淋巴瘤多见,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又分4个亚型: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PCFCL)、原发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PCMZL)、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本文主要综述肠病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与不伴肠病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不同病变实体的病因学,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基因型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二者均以肠道溃疡形成为特点,瘤细胞多为中等至大细胞性,表达T细胞标记,TCR基因重排,但前者多见于欧美国家,中老年患者居多,以腹痛、贫血和肠梗阻为主要症状,预后较好,与麦胶病相关,瘤细胞源自黏膜上皮内CD8( )α/β细胞毒性T细胞。后者多见于亚洲国家,青壮年多见,以贫血,便血、B症状、肠穿孔为主要临床表现,预后差;与EB病毒高度相关,肿瘤前体细胞尚不确定。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其他病变实体尚需进一步定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型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标记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12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16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殖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型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12)和56.2%(9/16)。结论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GCB型多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0例PSIL患者的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其中2例行基因重排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0例PSIL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来源23例(76.7%)、T细胞来源7例(23.3%)。其组织学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53.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B细胞淋巴瘤7例(23.3%)、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20.0%)、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3.4%)。免疫组化结果示,30例PSIL均表达CD45,AE1/AE3均阴性,4例B细胞淋巴瘤EMA弱阳性。23例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20和CD79α,7例T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3和CD45RO。NK/T细胞淋巴瘤还表达CD56和TIA-1。1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6例(37.5%)表达Bcl-2蛋白,10例(62.5%)表达MIB-1。7例MALT型B细胞淋巴瘤中有5例(71.4%)表达Bcl-2,1例(14.3%)表达MIB-1。基因重排结果示,2例B细胞淋巴瘤均呈Fr2A、Fr3A阳性,TcR阴性。结论:PSIL大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MIB-1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9.
NK/T细胞淋巴瘤的概念与病理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K/T细胞淋巴瘤是1997年WHO新的淋巴瘤分类中确立的一组特殊性外周T与NK细胞淋巴瘤。包括:①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②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③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④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等。其起源于NK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已往概念不清,命名不统一,诊断标准不一致。本文重点将此类淋巴概念和病理诊断要点作一专题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例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依据WHO新分类进行分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6~82岁。病程2周~1年,除2例伴有疼痛外均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6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其中5例为中心母细胞性,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性。瘤细胞LCA、CD45RA和CD20均( )。随访4例,2例分别于首诊后5、10个月出现鼻咽部、胸膜累及;2例分别为13和18个月无瘤生存。结论睾丸原发性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老年人多见,预后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 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淋巴细胞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是在大的小淋巴细胞结节的背景上散在分布数量不多的大B细胞。但是这种形态学也可见于其它病变,如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  相似文献   

13.
套细胞淋巴瘤(mantelcelllymphoma,MCL)是一种近年来确定的一种特殊类型B细胞淋巴瘤,过去曾将该肿瘤命名为中间淋巴细胞性淋巴瘤(Rappaport),中心细胞性淋巴瘤(Kiel),弥散小裂细胞淋巴瘤(WF)。WH0(2001)淋巴造血肿瘤新分类将MCL列为一种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及临床特点B细胞淋巴瘤。本文对MCL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研究以及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LSAB法标记一组TCRBCL。结果 TCRBCL背景为大量的T小淋巴细胞,占全部细胞的60%-90%,少量肿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有的颇似R-S细胞,但缺乏诊断性R-S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所有肿瘤性大细胞L24+,大部分bcl-2 ,CD3-,BerH2-,Leu-M1-。结论 TCRBCL是难诊断的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的一种特殊改变,虽然本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大部分TCRBCL应有以下特点:(1)少量肿瘤性B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占所有细胞的10%-40%。(2)其他细胞为大量T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3)免疫组化证实本瘤为B细胞来源,bcl-2提示本瘤为滤泡中心细胞起源。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2年来,我院发现4例,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MALToma)和B小淋巴瘤细胞组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各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T和NK细胞淋巴瘤152例病理学特点及类型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152例T和NK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及类型构成情况.方法复查北京友谊医院1985-2005年经病理诊断为淋巴组织肿瘤的病例,按照WHO(2001)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根据形态学、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结合临床资料重新诊断分类,其中152例诊断为T和NK细胞淋巴瘤.结果152例患者平均年龄43岁(4~80岁),男女之比约为3:1.淋巴结外83例(54.6%),淋巴结内69例(45.4%).本组152例共见到10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52例,占34.2%),其次为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31例,占20.4%)、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5例,占16.4%)、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1例,占13.8%).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EB病毒阳性率为98%(51/52).结论T和NK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变化范围很大,但各类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点,是进一步分类的形态学基础;最常见的类型是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与欧美等地区相比较,国内T和NK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情况明显不同,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非霍奇金淋巴瘤365例WHO新分类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诊断标准对广东地区 3家医院 36 5例NHL进行重新分类。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免疫标记、基因重排检测、病理诊断 6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 5例NHL中 ,结内 14 1例 ,结外 2 2 4例 ;在 2 2 4例结外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消化道、鼻腔、颅内 ;B细胞淋巴瘤 2 71例 ,T细胞淋巴瘤 92例 ,非T非B淋巴瘤 2例 ;113例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82 3% ;4 5例T细胞淋巴瘤TCRγ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91 1%。在B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依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在 92例T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结论 广东地区结外淋巴瘤的比率超过结内 ,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 ,但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  相似文献   

18.
正小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对的、主要由中、小B淋巴细胞构成的肿瘤,包括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等。2008年WHO恶性淋巴瘤分类将这几种淋巴瘤都归于各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甲状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临床生物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PTL)临床生物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972.1~2002.12我院收治PTL43例,对其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观察PTL肿瘤发展规律及影响预后因素。统计应用SPSS1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Kaplan—Meier,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总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71%,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7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分期和B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P〈0.001),病程长短也影响PTL的预后(P=0.049),年龄不是预后因素。PTL病情进展时,肿瘤沿甲状腺淋巴引流区扩散,未发现跳跃性。两叶以上病灶者颈内淋巴结转移率(50%)显著高于单叶者(14%)(P〈0.05)。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P〈0.0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与肿瘤相关死亡率高于滤泡型淋巴瘤(FL)和粘膜相关淋巴细胞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P〈0.01)。未观察到低度恶性PTL转化为高度恶性淋巴瘤。MZL型和FL型的Ⅰ期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治疗,都得到长期生存;对不利预后因素(DLBCL型、FL的Ⅱ期以上和B症状)患者,给予CHOP或COMP化疗方案,仍难以控制肿瘤的进展。结论PTL具有自己的临床生物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其特有的特性制定治疗策略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fimau cutaneous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PCMZL)是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低度恶性淋巴瘤,皮损为无明显症状的丘疹、结节或斑块,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均为皮肤科疾病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