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起病隐匿,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较为严重。晚期神经损伤通常无法逆转。早期诊断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保障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常规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敏感度较低,是以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日渐得到重视。笔者主要综述了多种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情况,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医学影像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对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的监测,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能准确提供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与MRI相比符合率达96%,此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随着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对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是否确定手术治疗较为容易,手术治疗已成为广大学者所共识,但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许多学者尚存在分歧。本文就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SCM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13例ALS、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患者进行常规肢体肌电图及SCM肌肌电图检查。结果:13例ALS患者SCM肌肌电图异常率达100%,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SCM肌肌电图异常率为16.7%。结论:SCM肌肌电图对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例脊髓型颈椎病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年前首次脑梗塞,遗留左侧肢体乏力。本次以"左侧肢体乏加重1月"入院,完善颅脑MR后考虑"急性脑梗塞",按卒中治疗肢体乏力症状反见加重。进一步查颈椎MR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转骨科手术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脑梗死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中容易误诊,尤其是先有脑梗死后发生脊髓型颈椎病,此时脊髓型颈椎病所引起的症状容易被脑梗死相关症状所掩盖,须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自身对比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6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对纳入的受试者均进行DTI成像,对不同节段颈髓参数均与颈2/3段取比值,对比健康组取比值前后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差异性,探究取比值方式是否可以减小DTI成像参数的个体差异。将取比值后健康组与病例组的参数作对比,并结合常规磁共振测量脊髓纵横比,分析FA和ADC与脊髓纵横比的相关性,最后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判断取比值后FA和ADC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效能并给出诊断临界值。  结果  健康组的FA与ADC值存在个体差异性,取比值后健康组FA与ADC的个体差异性消失(P > 0.05)。健康组和病例组对比,病例组的比值后FA降低而ADC增高,并且病例组比值后FA与脊髓纵横比成中度正相关(r= 0.617,P < 0.05),比值后ADC与脊髓纵横比呈低度负相关(r=-0.478,P < 0.05)。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比值后FA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效能为0.821,临界值为0.917;ADC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效能为0.791,临界值为1.140,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为0.896。  结论  对DTI参数取比值后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方面更有临床实用意义;取比值后FA和ADC与脊髓压缩纵横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综合治疗28例脊髓型颈椎病,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损害分级,治疗后17例恢复到E级,疗效确切,同时探讨了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原理,提出该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评价不同临床亚型颈椎病患者静立平衡功能障碍,并与临床平衡功能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PH-I型电脑人体平衡功能检测仪,记录96例颈椎病患者静态姿势图各项参数,按不同临床亚型分组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Berg平衡量表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评分作对比研究。结果 在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静态稳定性检测参数中有重心移动轨迹,动摇角度和能耗等多项异常,力学波谱分析有1.00-10.00Hz频段相对功率异常;对照组重心摆动类型多为球心型,脊髓型以多中心型为主。椎动脉型和脊髓型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ADL指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不同临床亚型颈椎病中,椎动脉型和脊髓型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较为严重。疾病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最大,定量平衡功能检测可作为颈椎病的辅助诊断依据。并为康复评定提供量化的指标。有助于根据疾病不同亚型制订不同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9.
现将我院2009年收治的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误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二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合理治疗选择提供参考和帮助,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82例颈椎病临床和影像学对比分析,发现颈椎病好发部位是C4、C5及C6,骨质增生以累及多节段为主,而椎间盘突出以1个或2个节段为多。临床和影像学诊断椎管狭窄不完全一致,但椎管前后径等于或小于10mm肯定会出现脊髓损害体征,影像学诊断椎管狭窄与脊髓型符合率最高,其原因是本组脊髓型椎管前后径明显小于其它颈椎病类型,脊髓型感觉平面常低于实际病变节段,在定位诊断中必须注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损害频数多于影像学发现。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X线多体位平片是诊断颈椎病的首选方法,现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X线多体位平片诊断颈椎病800例分析,其结果800例中神经根型480例,脊髓型96型,椎支4例,颈型80例,综合型80例。  相似文献   

12.
该文回顾和总结了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进展,并介绍了中医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认识。从中医辨证治疗,针灸疗法,手法治疗和中医综合治疗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系统分析了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优势性,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X^2=7.25,P〈0.01)。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率也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4%,23.9%,X^2=5.18,P〈0.05)。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受到影响。结论:①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明显高于脊髓型颈椎病。②神经电图显示两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未受到影响。⑨神经电图还显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下降的运动神经数均少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脉冲磁疗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脉冲磁疗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磁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在治疗前后采用40分法评定颈椎脊髓功能状态并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对照分析脉冲磁疗对CMS疗效以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结果:磁疗组和常规组治疗后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分均有提高,磁疗组治疗后发较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40例CSM治疗前SEP异常率为80%,主要表现为:N11、N13及N20潜伏期延长,治疗后均有改善,磁疗组N13及N20潜伏期改善较常规组显著(P<0.05)。结论:脉冲磁疗对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SEP可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及疗效评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非手术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对1987的-1993年间收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的颈椎牵引、推拿、扩管及扩容等疗法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的显效率为67.74%,有效率为98.39%。因此,对已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视其临床情况可以试行采用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并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3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术期护理的原则和方法。[结果]35例手术病人效果良好,术后骨性融合达到80%~90%。[结论]前方入路颈椎椎体间减压支持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并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3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术期护理的原则和方法。[结果]35例手术病人效果良好,术后骨性融合达到80%~90%。[结论]前方入路颈椎椎体间减压支持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12  
邹军  王与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68-1769
目的 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1992年9月-2001年1月的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前路手术后的疗效及常见影响因素作一分析。结果 病程及年龄与疗效有关,手术范围及融合方式与疗效无关。结论 建议脊髓型颈椎病患确诊后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减压范围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后的疗效。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术后随访0.5~7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临床疗效用JOA评分,术前平均5.5分,最终随访平均为14.6分.平均改变率为79.1%。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肌电诱发电位仪 ,刺激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两侧C4~T1,皮节 ,,在刺激同侧Erb点和对侧头皮C3′/C4′点分别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并对记录信号行叠加处理 ,将结果与患者颈椎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检出率达 10 0 % ,与CT检查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上肢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变定位及神经功能改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