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急诊护理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公开评价护士工作业绩,我们急诊科设计了一种开放式,综合评价急诊护士工作业绩的数据化管理模式,通过数据客观反映每月工作情况,在护士工作中形成可比性,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急诊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陆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1):3270-3271
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质量讲评方式,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应用计划工作过程作为护理质量讲评的常规模式,进行周护理工作质量讲评。围绕遇到的护理问题全员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制定并遴选解决方案,组织实施、评价与反馈。结果应用计划工作过程后讲评的效力得以显著提高,通过30次的质量讲评共提出问题38项,其中31项得以改进,有效率81.57%,各项护理指标明显改善。结论以计划工作过程指导护理质量讲评,有效地解决了临床护理管理中的问题,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提高护理交班质量。方法 对早交班质量进行集体讲评。结果 护士交班的质量明显提高,讲评能力也越来越好。结论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讲评工作,不仅提高了交班的质量,也推进了科室内护理规范化建设,促进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发展。集体讲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如何避免急诊科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进一步提高文明服务的质量,更好地维持急诊科正常的医疗秩序,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急诊科工作的一些体会,分析急诊医疗服务的特点,总结避免冲突发生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继广州发生非典疫情之后,北京于今年3月份亦开始出现“非典”并随之大迅速流行。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作为医院门户——急诊科的工作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急诊科原有的工作模式必须相应地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自评(SDS抑郁自评量)方式对374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群的心境抑郁发生率较高,尤其以急诊科护士心理不佳检出率最高。护理人员的抑郁程度与年龄、文化、职称、科室间关系(急诊科除外)无明显差异。通过综合分析证明,急诊科护士抑郁发生率高,与其工作环境、社会地位、护理对象、工作风险、设施等有关,为减少护理人员抑郁发生,进一步加强护理心理卫生工作,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急诊工作中突发疾病及危重患者较多,需要及时治疗和观察。在这种繁重而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护士与患者易发生矛盾冲突,所以需要急诊科护士具备较高的应对能力。现就急诊科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小平 《护理研究》2005,19(1):177-178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信誉和形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影响,护理人员的价值观和利益格局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顺应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我院急诊科从1996年开始实行量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控制水平。方法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急诊科感染工作强化管理措施。结果经过贯彻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强化了医务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意识,能做到严格无菌操作、积极的手卫生措施、控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保障了急诊科未发生重大医院感染事故。结论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健全了组织、完善了制度,使得医院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0.
急重症护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科护理工作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场所是急重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内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综合医院急诊科设有内、外、妇、五官、儿科等专科诊室。因此,急诊科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90年代的急诊科,突出了多专科诊室的特色并融入了急诊病人重症监护的优势,因而在现代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急诊科工作任务和设施1.1急诊科的设置及要求急诊科接治的多是突发性的急危重病人一切医疗护理过程均以“急”为…  相似文献   

11.
陈锦萍 《当代护士》2014,(3):154-156
目的介绍急诊科患者交接护理记录单设计与应用。方法根据急诊患者的各种情况,设计一份交接护理记录单,一式两份,由急诊护送护士与病房接管护士共同填写完成,并双方签名。结果通过运用交接护理记录单,改进了交接措施,避免因交接不清而引起的科室之间纠纷发生。结论急诊科患者交接护理记录单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安增玉  孙波 《当代护士》2023,(3):132-136
目的 分析山东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山东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16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时间、不同护理单元、不同职称以及不同婚姻状况的护士,其工作满意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护士的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条目均分为(3.01±0.37)分,处于一般水平,尚未达到满意。心理弹性量表条目均分表明该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工作压力方面,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性别、所在护理单元、心理弹性水平及工作压力是急诊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有待提高,医院管理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以上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总结和分析本院急诊科发生的8起护理纠纷的原因。结果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护患沟通障碍、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和业务欠缺等。结论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责任心,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减少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预防急诊科护患纠纷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科的特点是随机性强,病情急、重、危,病种复杂,患者及家属常有焦虑、恐惧心理,希望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在就诊过程中,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医务人员言语和态度不慎,极易引起投诉甚至纠纷的发生。在急诊科工作多年,分析以往患者投诉的原因,尽量减少患者的不满甚至纠纷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诊科实施护士长晚间工作制的作用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加强急诊科晚间护理管理工作,确保急诊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方法自2003年下半年起到2007年底每天安排1名护士长上中班,从17:00-22:30全面负责急诊科的各项工作。结果实施急诊护士长晚间工作制以来,未发生一例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达95%以上,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达96%。结论急诊科实施护士长晚间工作制,对急诊就诊高峰时段及时解决护患矛盾、合理进行人员调控、确保护理安全,并对护士技能的培养、压力疏导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等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红 《临床急诊杂志》2008,9(5):314-316
急诊科作为高危科室,面临的疾病具有不可预料性。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来就诊患者的病情危急重笃,护士为了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生命,在各种操作中极易忽略自身的防护,经常受到锐器损伤或被血液、呕吐物等体液污染;另有部分患者及家属由于病情变化或对医务人员急救工作程序的不理解,在为其实施救治中发生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17.
急诊科患者投诉护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诊科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患者病情急,就诊匆忙,患者与家属缺乏就医的心理准备。在就诊的过程中稍有不如意,即可与医护人员发生矛盾,导致投诉的发生。分析急诊患者投诉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对策,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和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十分重要。笔者通过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急诊科的7起投诉原因作一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诊科在节假日,尤其长假(五一、国庆)期间,工作特点是:(1)患者流动性强,数量多,尤其危、急、重症多;(2)随时有可能应对突发事件;(3)工作人员的监督少,部分人员思想松懈,责任心不强;(4)急诊科是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加强人员素质培养和防范事故上下工夫,减少了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纠纷,并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诊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交叉感染,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这是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宗旨和目的。近年来,本院加大了对急诊科感染控制方面的管理力度,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急诊科医疗护理质量,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防止医院感染发生,以医院急诊科为调查对象了解感染管理现状,制定切实有效的急诊科消毒管理方案,进行集中消毒、专人督查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