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予以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术后观察12个月.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12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定疼痛状况;比较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脊髓前缘后移距离、脊髓膨胀度.结果(1)术后1个月、12个月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前及术后1个月、12个月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个月两组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术前及术后12个月两组颈椎Cobb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研究组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为(2.21±0.54)mm、脊髓前缘后移距离为(1.85±0.37)mm,脊髓膨胀度测定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的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脊髓前缘后移距离、脊髓膨胀度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一期后路内固定术,观察组45例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术,对照组40例行后外侧植骨术,比较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前缘和后缘高度、骨性融合时间和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随访时间(24.28±5.12)月。观察组伤椎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骨性融合时间、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术后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显著,可使椎体获最佳的骨性融合,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7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接受常规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观察组(38例,接受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运动功能、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Cobb角均降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均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高(P<0.05);两组术后3个月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P<0.05)。结论: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骨水泥渗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阿仑膦酸钠维D3联合钙剂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术后口服钙剂,观察组给予钙剂+阿仑膦酸钠维D3口服。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腰椎L3~L4椎体的骨密度,再次骨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腰椎L3~L4椎体的骨密度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联合钙剂可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骨密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脊髓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的脊髓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ASIA分级、JOA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瘤的临床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强化延伸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与常规经伤椎六钉后路矫形内固定对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其矫形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强化延伸后路钉棒内固定)33例和对照组(常规经伤椎六钉后路内固定)33例。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不少于1年时间的随访。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主观功能指数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度、脊柱后凸Cobb角等客观影像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背痛VAS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度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1年2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度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应用强化延伸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与常规经伤椎六钉后路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青年型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前者在恢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矫正脊柱后凸Cobb角方面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骨水泥注入量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治疗的60例OVC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PKP治疗,PKP术中对照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6 ml,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4 ml。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功能、步态分析、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术前,步速、跨步长均大于术前,伤椎椎体高度均大于术前,Cobb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步速、跨步长、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OVCF时注入4~6 ml或<4 ml骨水泥均能够达到止痛、恢复功能及步态的效果,但骨水泥注入量<4 ml时并发症更少,可将骨水泥注入量<4 ml推荐作为PKP治疗OVCF时的一种安全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行全椎板切除减压、颈椎弓根螺钉三维钉棒系统重建治疗伴或不伴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7例伴或不伴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后路颈椎全椎板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根据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颈椎的标准侧位X光片、颈椎CT,以ASI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ASI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提高。由于解剖的因素,应用颈椎弓根螺钉重建在术中较易损伤椎动脉。结论一期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颈椎序列是治疗伴或不伴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急性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间盘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90例发育性椎管狭窄合并间盘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板螺钉内固定术。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改善率和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和颈椎弧度的变化。结果术中,1例患者发生脊髓损伤,1例患者出现术中食管浆膜层损伤,4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术后,1例患者出现后路切口感染,10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牵拉症状,1例患者发生钛网下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颈椎前凸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间比较,颈椎前凸无明显变化。结论颈椎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并钙化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及颈椎前凸丢失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扩大半椎板减压术治疗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扩大半椎板减压术治疗。结果经过3—38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未发生颈椎不稳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扩大半椎板减压术治疗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放大镜下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开放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进行放大镜下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MRI复查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大镜下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 ~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4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4个月脊柱后Cobb角、伤椎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后缘高度比、Cobb角及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联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促进患者脊椎形态及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加侧块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12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加侧块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1例。结果术前Cobb角、JOA评分,经过手术治疗后明显好转,术后10d与术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6月继续好转,与术前对比,差异明显,与术后10dCobb角对比差异不大,JOA评分与术前10d对比,差异明显,P<0.05。通过1年随访,未出现脱访患者,1例患者恢复差,术后应用甲基强的松,6月后逐渐好转消失。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其它不适。结论运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加侧块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固定牢靠、脊髓减压效果满意、并发症少见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的改良效果。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锚钉组),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非锚钉组),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轴性并发症发生率、颈椎生理曲度、C5神经根瘫发生率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结果神经功能平均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轴性症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锚钉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锚钉组(P<0.05);术前及术后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及C2~C7角测量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C5神经根瘫的患者,非锚钉组术后出现1例C5神经根瘫;非锚钉组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椎管前后径有所降低,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椎板重新关闭的患者。结论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轴性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有效避免神经根瘫的发生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但对颈椎活动度和曲度影响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腰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与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椎体形态(Cobb角、SI、AVBH)、腰椎功能(OD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前比,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Cobb角下降,而SI、AVBH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时ODI评分较对照组低,而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体形态,促进腰...  相似文献   

17.
田军  王孝纯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4):2082-2084
目的探讨前、后路减压方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7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前路减压手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后路减压手术,而后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术前术后Cobbs角、伤椎高度进行分析对比,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进行评估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obb′s角、伤椎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obb′s角和伤椎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术相比后路减压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脊髓受压情况,提高伤椎高度及Cobb′s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7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术后颈椎稳定性较差,术后Cobb角、椎间高度较难维持.  相似文献   

19.
艾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2):116-117,119
目的:对比分析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与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后路半锥体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腰背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腰背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侧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腰椎前凸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椎管减压术,能有效提高腰背部功能,改善腰椎前凸角与侧凸Cobb角。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MRI对颈椎病后路手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及脊髓后移的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颈椎后路手术病人24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颈椎MRI检查,测量脊髓后移度及颈椎曲度,分析颈椎曲度与脊髓后移度的相关性。评价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JOA评分。观察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术后C5神经根麻痹与脊髓后移度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明显减小,脊髓后移度与术前颈椎曲度呈正相关(r=0.528,P〈0.01)。脊髓平均后移≥2.5 mm者JOA评分平均改善率明显优于脊髓后移〈2.5 mm者,差异有显著性(t=3.297,P〈0.01)。3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在C5椎体平面脊髓后移距离明显大于无C5神经根麻痹者,差异有显著性(t=6.080,P〈0.01)。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效果与术前颈椎曲度及脊髓后移的程度有关,但脊髓后移过大容易发生C5神经根麻痹。同时行C5神经根管减压术可预防C5神经根麻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