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肝素泵同步注入多巴胺预防透析低血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在血液透析中对血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经肝素泵血液透析中注入小剂量多巴胺6例(360透次),以常规血液透析7例(420透次)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 观察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差异(P<0.001);观察组血流量和超滤量较对照组同类结果明显增加,两组比较有显差异(P<0.001)。结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经肝素泵同步注入小剂量多巴胺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对10例在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的病人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的透析模式,以干预前自身常规血液透析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治疗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流量和超滤量明显增加(P<0.001);透析后2 h、3 h、4 h治疗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无须药物干预.[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可有效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增加超滤量及血流量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长期规律透析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病人15例,采用4次不同的血液透析处方进行连续4次血液透析,依据透析处方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增加超滤量组、增加血流量组和增加超滤量及血流量组.采集患者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后的血液标本,检测血尿素氮,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评估透析充分性,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压情况,比较各组Kt/v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各组Kt/v值比较,增加超滤量组(1.275±0.144)与对照组(1.279 ±0.142)相近(P>0.05);增加血流量组(1.320±0.147)较对照组增高(P<0.05);增加超滤量及血流量组(1.372±0.144)较增加血流量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增加超滤量组、增加血流量组、增加超滤量及血流量组分别发生低血压0、1、2、1例,各组间低血压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 增加血流量可以提高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增加超滤量及血流量能进一步提高透析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4.
水润芝  宛家奎 《新医学》2007,38(4):227-229
目的:观察钠曲线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对血钠浓度的影响,以及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透析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0例较常发生透析低血压的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分别交叉进行钠曲线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可调钠组)和标准血液透析模式(对照组)治疗各5次,记录每次患者的血钠浓度、血压及超滤量。结果:透析前、后可调钠组的血钠浓度分别为(142±4)mmol/L、(146±4)mmol/L,对照组则为(141±5)mmol/L、(143±2)mmol/L,两组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析过程中可调钠组的平均血压为(134±23)/(77±12)mmHg,对照组为(109±30)/(67±13)mmHg;透析后,可调钠组的血压为(138±21)/(81±11)mmHg,对照组为(127±25)/(77±13)mmHg。两组透析过程中的平均血压和透析后的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透析过程中,可调钠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为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调钠组超滤量为(4.3±1.2)kg,对照组为(3.9±0.8)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钠曲线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可明显降低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了透析患者的耐受性,且并未增加患者的钠负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透析模式,特别适用于较常发生透析低血压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对10例在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的病人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的透析模式,以干预前自身常规血液透析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治疗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流量和超滤量明显增加(P〈0.001);透析后2h、3h、4h治疗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无须药物干预。[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可有效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 5 8例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病情稳定组(A组 )和低血压组 (B组 )。监测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心率、体重及透析过程中的超滤量、血压、心率和临床表现。结果 A组41例 ,透析前平均血压为 ( 13 5 .0± 18.0 / 78.8± 10 .0 )mmHg ,心率 ( 79± 10 ) /min ,透析后平均血压为 ( 13 8.0± 2 0 .0 / 84.0± 9.3 5 )mmHg ,心率 ( 84± 14 )次 /min ,平均超滤量 ( 2 .42± 0 .71)kg。B组 17例 ,其中 14例在透析过程中收缩压下降≥ 3 0mmHg ,平均下降( 3 6.3 8± 7.5 0 )mmHg ;另 3例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无低血压发生 ,但出现抽搐、出汗、心悸等症状 ,平均超滤量 ( 3 .47± 0 .67)kg。结论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血压监测 ,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 ,调整干体重 ,防治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餐时减慢血流量在高龄血液透析低血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20例透析3 h后常规进餐发生低血压的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予进餐开始即减慢血流量20 ~ 40 mL/min 至透析结束,通过自身对照方法进行比较,分别测量患者超滤量、血肌酐、尿素氮、血压等指标.结果:进餐时不减慢血流量低血压发生率为14.33%,进餐开始减慢血流量直至透析结束低血压发生率为7.47%(P < 0.05).两者透析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对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3 h后正常进餐时减慢血流量,可保持血压稳定,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降低高龄患者透析后期低血压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孙亚南  孙蕊 《护理学报》2009,16(17):35-37
目的 探讨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对患者透析致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连续4次血液透析中出现低血压≥2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透析模式;观察组给予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的血压变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体温变化、超滤量及血钠浓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透析过程中最低血压值为(102.05±5.88)/(64.10±4.63)mmHg(1 mmHg=0.133 kPa),较对照组最低血压值(89.00±4.81)/(57.20±4.91)mmHg有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血压、肌肉抽搐、头晕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两组超滤量、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透析过程中较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照组透析过程中体温较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较常规常温透析模式能有效维持透析血压,减少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透析过程中的体温升高,同时可达到常规透析时的超滤量与钠平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微量泵注射多巴胺预防连续性血液净化过程中低血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接受微量泵注射多巴胺治疗的42例血液净化低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期间应用常规性护理;选择2015年7~12月接受微量泵注射多巴胺治疗的42例血液净化低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治疗期间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压、微量泵阻塞、多巴胺渗漏、肢体肿胀、内瘘血栓发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净化后1,2,3d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健康教育、医疗环境、心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操作性护理方面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能有效预防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降低微量泵临床应用风险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伴有低钠血症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伴低钠血症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23例,分为A、B两组.A组12例血压顽固性升高(收缩压>140mmHg),B组11例血压降低(收缩压<100mmHg).行持续床边血液净化治疗,分别监测A、B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B型钠尿肽(BNP)、血钠浓度以及恢复正常时间、脱机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A、B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随病情变化,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血钠均恢复正常,血钠平均恢复时间(213±1.4)d,A、B组无明显区别.A、B组脱机时间差异有显著性[(4.5±1.2)d vs(6.0±2.3)d,P<0.05],平均(5.5±2.1)d.A组抢救成功率91.7%(11/12),B组成功率63.6%(7/11),P<O.05.死亡病例均为B组血压降低组患者,血钠(105.3±2.5)mmol/L,与平均值(110.3±12.0)m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性床边血液净化对于伴有低钠血症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明显,特别对于此类血压降低合并严重低钠患者,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特点及透析中血压的变化。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36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达标情况及两组间血压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低,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血压透析前达标率分别为26.7%和28.6%,透析后达标率分别为57.8%和55.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比例及种类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分别为(163±29)mm Hg(1mm Hg=0.133kPa)和(153±23)mm Hg,脉压(pulse pressure,PP)分别为(83±25)mm Hg和(70±22)mm 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糖尿病组患者平均SBP及PP与非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DBP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70±14)mm Hg及(80±1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后SBP及DBP较透析前下降幅度分别为(19±29)mm Hg和(3±16)mm Hg,糖尿病组患者相应下降幅度分别为(37±38)mm Hg和(10±17)mmHg,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2.2%和41.3%,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也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1.1%和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引起透析低血压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及总超滤量较高为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OR=2.572,0.597,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较低,而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血压更难控制,脉压差更大,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大,更易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观察钠模式和超滤模式联合应用对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 收集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透析中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20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进行相关因素的比较,并观察标准透析和联合应用钠模式和超滤模式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透析低血压(P<0.05);②低血压组透析中超滤量增加(P<0.05);血钠、血浆白蛋白降低(P<0.05);血尿素氮和肌酐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超声心动图的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压组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的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④与标准透析相比,联合应用钠模式和超滤模式发生低血压的例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 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中低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联合应用钠模式和超滤模式可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超滤量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心功能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分别监测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透析前、透析1、2、3、4 h时的血压及心率,计算平均心率。对左心室与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 EF)、室内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进行测量,根据超滤量的不同,76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三组:A组、B组、C组,A组:超滤量<2 L/次,26例;B组:2 L/次<超滤量<4 L/次,31例;C组:超滤量>4 L/次,19例。结果 A组在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不明显,B、C组患者在血液透析2h、3h、4h血压下降明显,与透析前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平均心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B、C组较A组心室壁增厚,射血分数较低,心腔扩大(P<0.05)。结论超滤量越大,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心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容易导致低血压与心功能不全,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恢复患者血压及心功能正常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差异.方法 选取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47例,分为糖尿病组(19例)和非糖尿病组(28例),比较两组间透析前及透析中平均血压及BPV的差异.BPV用多个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来表示.结果 糖尿病组透前血浆白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分别为(41.52±3.84)g/L和(742.41±199.58)μmol/L,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44.02±3.48) g/L和(1015.26±278.04)μmol/L (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血红蛋白、总钙、无机磷、超滤量、每公斤体质量超滤量及尿素清除指数(K t/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服用降压药物种类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分别为(162±15) mmHg (1mmHg=0.133kPa)和(150±14) mmH g,SBP-SD分别为(15.39±5.13)mmHg和(11.35±4.65) mmHg,SBP-CV分别为(9.53±3.14)%和(7.53±2.90)%,△SBP分别为(47±15) mmHg和(35±1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透析前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DBP-SD和DBP-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中SBP-SD分别为(19.07±6.07)mmHg和(13.93±3.56)mmHg,SBP-CV分别为(13.25±4.08)%和(9.71±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透析中平均SBP、平均DBP、DBP-SD及DBP-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糖尿病较非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更差,无论是透析前还是透析中MHD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变异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透析低血压与非透析低血压血容量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和超滤过程中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与血容量变化的关系.探讨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防治策略.方法以过去3月内发生过症状性透析低血压为观测组(23例),设无透析低血压的为对照组(28例).应用超声血容量检测仪比较透析低血压者和正常对照者在透析超滤过程中血容量的变化特点、以及血压、心率的相应变化.结果低血压组的透析间体重增加量、超滤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透析1小时后相对血容量、血压的下降程度超过对照组(P<0.05);而反射性的心率增快方面,低血压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容量下降是发生低血压的重要机制,尤其是透析者伴有心血管功能损害时,更易发生透析低血压.而提高血容量是治疗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体成分监测仪(body composition monitor,BCM)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压变化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MHD患者126例,利用BCM进行人体成分分析。记录测得的透析前水负荷(over hydration,OH),记录患者预计超滤量、实际透析超滤量、透析时血压变化情况及透析间期血压情况。结果 (1)低血压发生组的透析前OH值低于无低血压发生组(2.13±1.22比1.48±1.26,P=0.017),同时低血压发生组的透析前OH值与预计超滤量的差值低于无低血压发生组(-1.18±1.19比-2.10±1.23,P=0.001)。(2)透析间期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与透析前OH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01,P=0.003),透析前OH值与实际超滤量的差值与平均MAP同样呈现线性正相关(r=0.227,P=0.028)。(3)透析前OH值与实际超滤量值的差值预测MHD患者透析间期发生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0.586~0.776),P=0.001。(4)透析前OH值与预计超滤量的差值预测MHD患者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0.607~0.835),P=0.001。结论 BCM测得的透析前OH值与预计和实际的超滤量的差值能较好的预测透析间期MHD患者高血压以及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钠曲线、超滤曲线模式对高超滤量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44例次符合条件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联合组各122例次,分别应用普通模式和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三阶梯下降型)模式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及低血压临床表现、实际超滤量、透析充分性。结果:联合组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打呵欠、出汗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P0.01),联合组患者实际超滤量高于普通组(P0.05),两组透析后血钠、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模式(三阶梯下降型)能减少高超滤量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有利于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达到干体重,对透析充分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机血容量监测(BVM)对评价透析患者干体重和防治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过1次或1次以上低血压的维持性透析患者30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恒定超滤、阶梯式超滤和血容量监测(BVM)控制超滤三种超滤模式进行血液透析,观察并记录患者超滤量、血压的动态变化及出汗、肌肉痉挛、头疼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记录护理干预次数,比较三种超滤模式透析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恒定超滤组、阶梯式超滤组相比,BVM控制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少(P(0.05),透析后血压显著降低(P(0.05);恒定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出汗、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阶梯式超滤组(P0.05)。结论 BVM控制的超滤模式有助于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并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干体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二水平阶梯超滤与序贯透析用于血液透析过多水潴留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符合透析间期过多水潴留患者23例,共进行198次透析.二水平阶梯超滤高水平段和序贯透析单超均设置1h,超滤量占总量的1/3,剩余2/3超滤量在余下透析时段完成.比较透析过程的血压、超滤量完成、血浆渗透压、血管通路压力检测及透析过程病情观察等指标.结果 采用二水平阶梯超滤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病例略多于序贯透析,实际完成的超滤量略少于序贯透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序贯透析单超时肝素量、静脉压、跨膜压高于高水平超滤时段[ (7.48±1.73) mg/h与(6.25±1.36) mg/h、(128.62±10.53)mm Hg与(96.35±11.84)mm Hg、(236.84±23.65)mm Hg与(175.94±24.72) mm Hg,t值分别为5.374、20.166、17.516,P均<0.01].1h高水平时段超滤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单超时段[(100.48±5.78) mm Hg与(102.54±5.39)mmHg,t =2.571,P<0.05],MAP差值高于单超时段[(11.46 ±6.53)mm Hg与(9.42±5.46)mm Hg,t=2.385,P<0.05],血浆渗透压低于单超时段[(311.42±7.36) mOsm/(kg· H2O)与(317.31±6.89)mOsm/(kg· H2O),t=5.774,P<0.01],但较少出现症状性低血压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透析超滤方法皆可用于过多水潴留患者,能够减少超滤并发症,较好地完成超滤目标值.二水平阶梯超滤所具有的透析超滤一体性,更易被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例透析中低血压的老年患者(低血压组)与20例无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比较,并观察阶梯状钠模式(SP)和阶梯状超滤模式(UP)、标准透析(SD)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低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超滤量(UFV)增加(P<0.05);血钠、血浆白蛋白降低(P<0.05);尿素氮(Bun)和肌酐(Cr)差异不显著(P>0.05);3种透析模式中,发生低血压的例数UP与SD相比无差异(P>0.05),SP与SD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透析中低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应该具体分析病情,采用个体化透析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