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关系,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36例GIST发生于胃24例,小肠7例,大肠4例,肠系膜1例。高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1例,极低危险6例。②肿瘤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与局部管壁分界不清。12例向腔内生长,24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③15例肿瘤最长径≥50mm,21例肿瘤最长径〈50mm,肿块形状规则19例,不规则17例,肿瘤大小及形态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边界清楚,15例边界不清,肿瘤边缘情况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生长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21例,增强均匀强化14例,不均匀为22例,肿瘤密度和强化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结论MSCTCT能准确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提高CT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126例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腹部多层螺旋CT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阑尾大小、形态、位置及盲肠周围改变进行观察、分析,并把CT征象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26例中有120例多层螺旋CT诊断正确,CT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为阑尾增粗、增大(85.7%),间接征象包括阑尾周围炎(81.75%)和阑尾盲肠周围脓肿(21.4%)。有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CT表现无异常征象。结论:急性阑尾炎的MSCT征象对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螺旋CT在儿童胃肠道淋巴瘤(PGI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7例PGIL患儿的临床资料,经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为胃淋巴瘤(PGL)21例、肠道淋巴瘤(PIL)16例;另选择同期收治的23例胃间质瘤(GIST)与14例结直肠癌(CRC)患儿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均行螺旋CT检查。观察PGL、PIL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分析螺旋CT对PGIL的诊断效能;绘制ROC曲线评价ADC值对PGL与GIST、PIL与CRC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检出PGL 19例(90.48%,19/21),PIL 15例(93.75%,15/16);将组织活检作为金标准,螺旋CT诊断PGIL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36(P<0.05),一致性高;PGL患者ADC值低于GIST,PIL患者ADC值低于C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查ADC值诊断PGL与GIST、PIL与CRC的AUC分别为0.914、0.917均>0.7,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螺旋CT对儿童PGIL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一致性,其ADC值对鉴别诊断PGL与GIST、PIL与CRC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睢县中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0例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腺瘤患者,其中甲状腺癌患者27例,甲状腺腺瘤患者2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患者经螺旋CT检查病灶检出率及影像学具体征象表现。结果:经病理证实甲状腺癌患者共35个病灶,经CT诊断35个,检出率100%;经病理证实23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共24个病灶,而经CT诊断检出24个,检出率100%。两组患者病灶经CT诊断后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患者病变边缘不规则、囊实性及实性、钙化、强化程度加甲状腺低等占比均高于甲状腺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用于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的鉴别诊断,可有效检出患者具体病灶数,且不同性质的病变情况表现出的影像学征象不同,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胃肠镜、超声内镜(EUS)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GIST缺乏特异性症状或体征;88例行腹部彩超发现16例病变,腹部彩超仅能发现腔外、转移病灶和少部分腔内病灶,价值不大;46例行腹部CT发现32例病变,腹部螺旋CT检查可发现较大病灶并且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对有无转移也有明确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53例胃或结直肠病变的患者胃肠镜检查发现率为100%,但难以对病变进行定性;53例胃或结直肠病变的患者EUS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有6例,对GIST的定性和定位有较好的辅助价值,但与病理结果之间仍有一定的出入。结论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对明确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肝脏占位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7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病例(包括原发性肝癌96例,肝转移癌63例,肝血管瘤37例,肝脓肿35例,肝包虫72例,肝囊肿70例)的临床和螺旋CT资料,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部位、数目、边界以及增强后的CT表现。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强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强化或不强化。本组肝脏占位性病变各自均有典型的CT征象,大多能做出定性诊断。结论螺旋CT对肝脏占位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螺旋CT在厚壁型胆囊癌(GBC)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17例GBC与23例XG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检查,且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比较GBC及XGC两种疾病螺旋CT征象,分析螺旋CT对两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胆囊壁增厚范围、最大胆囊壁厚度、厚壁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周围脂肪间隙、临近肝脏浸润、淋巴结肿大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胆囊内壁低密度结节、黏膜线、合并胆囊胆管结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螺旋CT对GBC诊断符合率为82. 35%,对XGC诊断符合率为78. 26%。结论 螺旋CT对GBC与XGC的诊断符合率较高,CT征象表现中胆囊内壁黏膜线完整性与低密度结节可鉴别诊断两种疾病,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手术或穿刺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将螺旋CT征象与VEGF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螺旋CT判断胸膜侵犯准确率为86.67%,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8.24%,TNM分期的准确率为81.25%.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3.34%,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VEGF的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棘突征、血管集束征、空洞征、胸膜侵犯和淋巴转移明显相关(P<0.05),还与周围型肺癌的强化程度密切相关(P=0.035,r=0.533).结论 螺旋CT可清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较准确地反映肿瘤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和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PGDLB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PG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观察病变的部位、范围、最大厚度(THKmax)、CT值、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将正常胃和进展期胃癌(AGC)患者各30例作为对照。采用统计学分析3组病例之间的可能差异。结果 PGDLBCL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及程度的胃壁增厚和显著增高的18 F-FDG代谢为主要特征。16例(72.73%)为弥漫性增厚,5例(22.73%)为节段性增厚,1例(4.55%)为局限性增厚。THKmax值为(2.74±1.40)cm。CT平扫密度均匀,CT值为(36.82±2.83)HU;SUVmax值为(19.96±5.47)。13例(59.09%)伴有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与AGC相比,弥漫性增厚、局限性增厚、SUVmax值(9.35±4.42)及多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等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节段性增厚(8,26.67%)、THKmax值(2.38±1.27cm)及CT值(35.20±5.41HU)等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8 F-FDG PET/CT有助于全面反映PGDLBCL的病理学、生物学特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易正湘  贺李毅  郭一清  毛志群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5-1297,1300
【目的】分析早期胃间质瘤(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GIST的早期影像诊断率。【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5cm的GIST多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部位、形态、增强特点与病理诊断对照总结(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结果】17例GIST患者中,局限于胃壁1例;向胃腔外生长5例;向胃腔内生长11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强化不规则,边缘强化更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对早期GIST有较高检出率,特别是多排螺旋CT多方位重建图像能更详尽展现病变形态、密度、累及范围及与周围器官关系;动态增强扫描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和强化规律,对病变定性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病理诊断高度恶性13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7例。术前超声表现:(1)部位: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11例,大肠4例,肠系膜3例;(2)大小:9例肿瘤直径5cm,16例肿瘤直径≥5cm,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3)形态: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呈分叶状6例。(4)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18例,呈低回声中伴有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3例(其中2例伴点片状高回声),呈均匀回声4例;(5)生长方式:肿块以膨胀性生长为主20例,小肠和大肠间质瘤的检出病例明显高于胃部,但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特征无特异性;(6)单发多发: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7例。术前超声检出肿瘤25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9例,不符合6例。结论超声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肿瘤直径≥5cm、外生性生长、回声不均匀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良恶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病人的CT检查资料,对比其术后良恶性的病理结果,找出其CT的良恶性征象,指导临床治疗。结果6例良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5例直径小于5cm,5例强化值大于25HU,瘤灶内无出血、坏死,无周围结构侵犯;12例恶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10例直径大于5cm,9例强化值大于25HU,7例瘤灶内有出血坏死,9例周围侵犯或转移。7例潜在恶性GIST的CT表现介于两者之间。良恶性GIST的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周围有无侵犯或转移及有无出血或坏死有显著差异(P<0.01)良恶性GIST的强化程度、免疫组化阳性率、细胞类型无显著差异。结论GIST缺乏临床、镜下病理及CT特征,需行免疫组化鉴别,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侵犯情况,对GIST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危和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CT影像特征之间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危和高危GIST患者42例,分析两组问cT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液化坏死、钙化和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中危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51±8)岁,50%(11/22)直径≤5cm;72.73%(16/22)呈圆形或类圆形;50%(11/22)腔内生长;63.63%(14/22)中度强化,36.36%(8/22)轻度强化;36.36%(8/22)边界欠清晰;54.55%(12/22)有液化坏死,31.82%(7/22)有钙化,1例发生远处转移。高危组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8)岁,55%(11/20)直径≤5cm;20%(4/20)呈圆形或类圆形;25%(5/20)腔内生长;55%(11/20)中度强化,40%(8/20)轻度强化,5%(1/20)明显强化;65%(13/20)边界欠清晰;85%(17/20)有液化坏死,5%(1/20)有钙化,15%(3/20)发生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在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边界、强化程度及转移率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6,0.096,0.064,0.808,0.249),高危组中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肿瘤和液化坏死发生率高于中危组,钙化发生率低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03,0.027)。结论CT特征中肿瘤形状、坏死和钙化发生率有助于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肿瘤大小在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方面意义有限,肿瘤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清晰度等CT特征在鉴别中、高危患者方面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CT影像与病理危险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获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36例,分析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所示危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原发于食道1例、胃25例、小肠6例、结肠4例;病理危险度分级:极低危组12例(33.33%),低危组11例(30.56%),中危组7例(19.44%),高危组6例(16.67%)。CT征象中,肿瘤形态、生长方式和强化程度与危险度分级无相关性(r分别=-0.14、0.12、0.05,P均>0.05),CT显示肿瘤大小与危险度呈中度相关性(r=0.53,P<0.05),坏死区域大小和转移情况与危险度分级呈弱相关(r分别=0.38、0.36,P均<0.05)。结论GIST的CT征象中肿瘤大小、是否存在坏死及坏死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可用于评估危险度,其中以CT显示肿瘤大小预测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0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和S-100均(-)。复发12例,再切除6例。结论对于腹部隐痛不适、反复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病人,如胃结肠内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CT检查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刘玲  唐艳隆  杜伟 《华西医学》2011,(5):698-70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omputeel Tomography,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10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GIS...  相似文献   

18.
张明智  庄华  彭玉兰 《华西医学》2010,(11):1956-195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75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将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IST患者中男性高危险度肿瘤的比例较女性高(χ^2=7.210,P〈0.01)。肿瘤的大小、内部回声与其病理危险度高低有关:危险度低者、肿瘤最大径〈5cm,内部回声较均匀;危险度高者,肿瘤最大径≥5cm,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的彩色血流分布与其危险度高低无明显相关。常规的超声检查对肿瘤检出率较高,在胃及直肠的GIST诊断准确率高于其他部位的GIST。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及分化程度的判断,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5例多形性腺瘤、18例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85例多形性腺瘤全部单发,男女比例接近,绝大多数位于腮腺非后下象限,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缓慢延迟强化,约一半病灶出现强化范围扩大、实性成分强化不同步的特点;18例腺淋巴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老年男性,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象限,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快进快退模式。2在瘤体最大径、左右侧分布、深浅叶分布、边界是否清晰、密度是否均匀、有无钙化、有无包膜外结节、有无下颌后静脉移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多发、肿瘤形态、象限分布、有无贴边血管征、有无胸锁乳突肌受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各期CT值增加幅度及强化范围有无扩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可有效将二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