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8 Hz次声对大鼠海马和颞叶皮层5-HT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 90dB/8Hz ,10 0dB/8Hz ,13 0dB/8Hz的次声对SD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羟色胺受体 (5 HTR)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分别接受 90dB/8Hz ,10 0dB/8Hz或 13 0dB/8Hz的次声作用 1,7,14 ,2 1,2 8,3 5或 42d ,每天 2h ;于相应时间点取大鼠脑组织进行 5 HT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R表达的变化。结果 次声作用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R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 ,90dB组、10 0dB组以 3 5d减少最为明显 ,而 13 0dB组以 2 8d最为明显 (均P <0 .0 1) ,且 3 5d时 ,10 0dB组的表达减少较 90dB组明显 ,各组阳性表达在此后均有所回升。结论  90dB/8Hz ,10 0dB/8Hz和 13 0dB/8Hz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R表达减少 ,其变化规律与次声作用参数有关 ,相同作用时间下 ,13 0dB组的变化较 10 0dB组及 90dB组的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 8Hz ,90dB、10 0dB、13 0dB次声对SD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表达的影响。方法 14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 8Hz ,90dB、10 0dB、13 0dB次声作用 1、7、14、2 1、2 8、3 5、42d组共 2 8组 ,每组 5只。试验组按组别分别暴露于次声仓中 ,每日 2h ;对照组亦暴露于次声仓 ,每天 2h ,但不予次声作用。最后一次次声作用结束后立即取脑组织并进行 5 H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表达的变化。结果次声作用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阳性纤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均为P <0 .0 1) ,90dB组、10 0dB组以 2 8d时减少最为明显 ,且 10 0dB组的阳性纤维数量较 90dB组少 ;13 0dB组以 2 1d时减少最为明显。各实验组的阳性纤维数量在此后均有所增加。结论 8Hz ,90dB、10 0dB和 13 0dB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表达减少 ,其变化规律与次声作用参数有关 ,相同作用时间下 ,13 0dB组的变化较 10 0dB及 90dB组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8Hz次声对S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90dB、100dB及130dB组。各试验组分别暴露于8Hz次声的90dB、100dB或130dB次声舱中;对照组每日置次声舱,但不给予次声作用。2组均每天2h。大鼠每日从次声舱中取出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记录其找到隐匿站台的时间,第6天训练结束后立即取大脑组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分析其海马及颞叶皮层Ryanodine受体(RyR)含量的变化。结果 90dB、100dB及130dB组大鼠在水迷宫中找到隐匿站台的时间均比对照组延长(P=0.010,0.001,0.000)。90dB、100dB及130dB组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RyR含量均比对照组减少(均P=0.000)。大鼠在水迷宫中找到隐匿站台的时间与其海马及颞叶皮层RyR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90dB、100dB及130dB次声可使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海马及颞叶皮层RyR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8Hz次声对大鼠体重及胃十二指肠5-HT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 8Hz ,90dB、13 0dB次声对SD大鼠体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 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 ,8Hz、90dB及 8Hz、13 0dB组 3组。实验组分别暴露于 8Hz、90dB或 8Hz、13 0dB次声仓中 ,每日作用时间 2小时 ,共 42天。对照组每日置次声仓中 ,但不予次声作用 ,所有动物每 3天称体重 1次。另 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8Hz ,90dB、13 0dB的 7、14、2 1、2 8、3 5天组共 15组 ,每组 5只 ,按组别予以不同时间及强度的次声作用 ,对照组每日置次声仓中 ,但不予次声作用。最后一次从次声仓取出后立即取胃及十二指肠 (包括体重实验组各 5只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其 5 羟色胺 (5 HT)含量。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胃窦及十二指肠 5 HT阳性细胞数。结果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均较对照组缓慢 (P =0 0 0 0 ) ,其中 13 0dB组对大鼠体重增长较 90dB组增长缓慢 (P =0 0 0 0 ) ;实验组动物胃窦及十二指肠 5 HT含量较对照组增多 ,以 90dB的 3 5天和 13 0dB的 2 8天明显 (P <0 0 1)。结论 8Hz、90dB及 8Hz、13 0dB次声对雄性SD大鼠体重的增长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胃及十二指肠 5 HT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8Hz、90dB/130dB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对海马细胞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11组,即对照组,90dB次声作用1,7,14,21,28d组,130dB次声作用1,7,14,21,28d组,每组8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8Hz、90dB/130dB次声作用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CA3和DG区细胞内NMDAR1表达。结果8Hz、90dB次声作用对海马各区NMDAR1表达的影响呈现下降→回升→显著增高→回落→恢复的变化规律;在所观察各组中.14d组海马各区NMDARl表达至峰值。8Hz、130dB次声作用对海马各区NMDAR1表达的影响与90dB次声作用效应相反,呈现升高→下降→显著下降→回升→恢复的变化规律;在所观察各组中,14d组海马各区NMDAR1表达降至最低点。结论8Hz、90dB/130dB次声作用后,大鼠海马细胞NMDAR1均有较为敏感的反应和可逆性变化。海马不同区域对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的敏感性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海马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6.
次声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8Hz,90dB及130dB次声对SD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分别暴露于8Hz、90dB或8Hz、130dg次声仓中1、7、14、21、28、35、42天,每天2h。实验结束后即刻麻醉取右侧海马固定后送电镜检查。结果 海马超微结构受次声作用1天即可发生改变,且损伤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但后期又有所恢复;次声作用早期,在作用时间相同情况下,90dB较130dB致伤作用弱。结论 8Hz、90dB及8Hz、130dB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超微结构以变性为主的改变,损伤程度与时间呈非线性关系;大鼠海马对次声损伤存在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频率、强度次声作用对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强度次声对SD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210只雄性SD大鼠,将其中1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A组、8Hz-90dB组、8Hz-130dB组及16Hz-130dB组。各实验组大鼠每日于固定时间点置于次声舱内,给予不同频率、强度的次声作用,每天2h,对照A组动物也景于次声舱内,每天2h,期间不给予次声作用。每组分别于实验进行后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进行胃排空功能检测。另外剩下的70只大鼠则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暴露组及对照B组;将暴露组大鼠置于次声舱内,给予8Hz、130dB的次声作用,每天2h,连续暴露14d后停止,分别于次声作用结束后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大鼠进行胃排空功能检测;对照B组大鼠则每天置于次声舱内2h,期间不给予次声作用。各组大鼠胃排空检测均在最后一次次声作用结束后1h内进行。检测时。大鼠胃内灌注3ml由^99mTc标记的温盐水,于20min后处死,采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连续测量胃肠道残留的γ-射线量并计算出胃排空率。结果①火鼠经8Hz、90dB次声作用7d和14d后,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P〈0.05)。大鼠经8Hz、130dB次声作用1d后,其胃排空率与对照A组及8Hz-90d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大鼠经该次声作用7,14,21及28d后,其胃排空率则明显低于对照A组及8Hz.90dB组(P〈0.05)。②大鼠经16Hz、130dB次声作用1,7,14d后,其胃排空率较对照A组明显降低;大鼠经该次声作用14d和21d后,发现其胃排空率明显高于8Hz-130dB组(P〈0.01)。③大鼠经8Hz、130dB次声作用2周后进行为期4周的后续效应观察,发现在第1,7,14.21及28天时,大鼠胃排空率逐渐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结论8Hz、90dB或130dB以及16Hz、130dB次声作用均可引发大鼠胃排空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次声频率、强度及作用时间相关;当停止次声作用后,大鼠胃排空功能有自我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 Hz 130 dB次声作用后脑组织中谷氨酸转运蛋白3(EAAT3)的表达改变及意义。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和14 d组各10只,次声作用组采用8 Hz 130 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AAT3蛋白,RT-PCR行EAAT3 mRNA测定。结果:EAAT3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较丰富。次声作用1 d后EAAT3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7、14 d持续下调。结论:在次声脑损伤后,谷氨酸在细胞外堆积,可能与EAAT3下调导致谷氨酸重吸收障碍有关,因此上调EAAT3可能对次声脑损伤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次声作用后大鼠CA1区EAAT2 mRNA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次声作用后大鼠CA1区谷氧酸转运蛋白亚型Ⅱ(EAAT2)mRNA表达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和14次组,将大鼠暴露于8 Hz、130 dB次声,2 h/次,1次/d,按上述规定次数在次声压力仓内作用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A1区的EAAT2 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与时照组EAAT2 mRNA比较.8Hz、130 dB的次声作用1次后.EAAT2 mRNA表达水平即发生了上调,7次组显著上调,14次组则略有恢复,但表达水平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次声脑损伤后.谷氨酸在细胞外堆积.产生神经毒性,可能与谷氨酸转运蛋白下调.重吸收障碍有关.上调EAAT或促进其核酸表达可能对次声脑损伤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和声压级水平的次声对大鼠胃窦粘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210只雄性SD大鼠,将其中140只随机分为对照A组、8Hz-90dB组、8Hz-130dB组及16Hz-130dB组,每组35只。各次声组大鼠按设计要求分别暴露于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次声舱内,每天2h;对照A组大鼠则置于次声舱内,每天2h,期间无次声作用。每组于次声作用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大鼠,采用HE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胃窦粘膜病理改变情况。另外70只大鼠则随机分为暴露组及对照B组,每组各35只。将暴露组大鼠置于次声舱内,次声参数为8Hz、130dB,每天作用2h,持续14d后停止;对照B组大鼠亦每日置于次声舱中2h,期间无次声作用。2组大鼠分别于次声作用结束后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大鼠进行上述指标检测。结果 ①8Hz、90dB次声作用1d后,大鼠胃窦粘膜损伤积分与对照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7,14,21及28d后则明显高于对照A组(P〈0.01)。8Hz、130dB及16Hz、130dB次声作用1,7,14,21及28d后,大鼠胃窦粘膜损伤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P〈0.01)。②8Hz、130dB次声作用1,7,14,21及28d时,其胃窦粘膜损伤积分均明显高于8Hz-90dB组(P〈0.01);作用14,21及28d时,则明显高于16Hz-130dB组(P〈0.01)。③8Hz、130dB次声连续作用14d后,发现大鼠胃窦粘膜损伤积分随后逐渐下降,但在次声作用停止后1,7,14,21及28d时仍显著高于对照B组(P〈0.05~0.01)。④8Hz及16Hz次声可引起大鼠胃窦粘膜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等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结论 8Hz、90dB或8Hz、130dB或16Hz、130dB次声作用均可引起大鼠胃窦粘膜损伤,其严重程度与次声频率、强度及作用时间等密切相关;大鼠经次声多次作用后可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当次声作用停止后,其胃窦粘膜损伤有自我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11.
C5aR与C5L2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脓毒症时补体系统过度激活产生大量过敏毒素C5a,C5a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在脓毒症的发生过程中十分重要,成为研究脓毒症发生机制中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12.
pax-5基因是B细胞生成和B细胞发育中的重要转录因子.为了更好的理解pax-5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对pax-5基因外显子1B的5'侧翼区进行了分离克隆及序列测定.整段碱基序列(6 671 bp)分析表明,无TATA box共同序列存在,近侧启动子包括3 CAT boxs,1 SP1和1 E box,上游进一步推测的调节位点显示6 LMQCOM,5NFAT,2 LPOLYA-B,3 GATA1,2 AP4,10 MZF1,1 ETS1-B,1 GATA3,1 NKX25,2 RORA1,1 LYF1,2Ikaros2,2TCF11,1 GATA-C和1 FREAC7,并确定在序列上.因此,pax-5基因外显子1B的5'侧翼区与pax-5表达的调节有关,且对保证B细胞谱系和B细胞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细胞遗传学差异,并研究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对58例成人初发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58例患者中正常核型28例,异常核型30例,其中正常核型在M5b中出现率高于M5a(P=0.0001),异常核型中11q23异常和+8染色体在M5a中均较M5b常见(P〈0.01);临床上异常核型的M5患者常有高白细胞(WBC)计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完全缓解(CR)率低及存活期明显缩短的特征。结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在遗传和临床上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但M5a和M5b似乎具有各自独特的遗传学背景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了调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中M5a和M5b两亚型的免疫表型特征和临床行为及其相互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标记法对我院58例成人初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细胞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虽然不同患者单核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呈现一定的异质性,但CD68和CD11b在M5a中的表达高于M5b(P<0.01);M5a和M5b患者的性别、髓外浸润、外周血白细胞数、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300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5a和M5b似乎有着各自较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 CD68与CD11b 的表达在M5a 更高,但在目前可用的治疗手段下M5a和M5b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程序化死亡基因5(PDCD5)在正常骨及人骨肉瘤中的表达规律。方法45例骨肉瘤新鲜标本,按刘氏分级法分为I级(14例),Ⅱ级(18例),Ⅲ级(13例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PDCD5表达特征,并与18例良性骨瘤组织和30例正常对照骨组织进行比较。结果46.67%的骨肉瘤组织、86.67%正常对照骨组织、88.89%良性骨瘤组织中PDCD5蛋白呈强阳性表达,骨肉瘤与良性骨瘤及正常骨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O.05)。不同刘氏分级中骨肉瘤中强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I级85.71%,Ⅱ级50%,Ⅲ级46.15%。结论在正常骨组织、良性骨瘤、骨肉瘤组织中,PDCD5的表达出现明显差异。骨肉瘤的发生及分级可能与促凋亡某因PDCD5的表汰有美.  相似文献   

16.
目的:(1)了解脱氧氟尿苷(5-deoxy-5-fluorouridine,5-DFUR)在食管癌组织中转化为5-FU的情况及其高选择性抗肿瘤作用。方法:(1)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17例食管癌患者,术前5~7天口服5~DFUR1200mg/人/天后再行手术;(2)用柱切换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管癌组织、转移淋巴结、远癌正常食管组织及肝脏组织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浓度。结果:(1)在同一时点食管癌患者各组织的5-FU浓度分别是:癌组织214.18±92.53ng/g、转移淋巴结147.50±71.86ng/g、远癌食管组织50.67±20.24ng/g、肝脏组织17.80±9.09ng/g,P值<0.05。(2)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中5-FU浓度分别为:高分化鳞癌184.27±92.18ng/g、中分化鳞癌214.53±82.43ng/g、低分化鳞癌412.18±192.53ng/g,P值=0.024。(3)不同分期食管癌组织中的5-FU浓度为:Ⅱ期212.38±92.63ng/g,Ⅲ期247.50±91.99ng/g,P值=0.098。结论:5-DFUR能够高选择地在食管癌组织中转化为5-FU。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癌组织对5-DFUR的转化能力不同,分化能力愈低,转化为5-FU的能力愈强。  相似文献   

17.
中枢5—HT1,5—HT2及5—HT3受体对吗啡戒断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给吗啡成瘾大鼠侧室注射5-HT1、5-HT1及5-HT3受体激动剂1-(3-chlorophenyl)piperazine(简写m-cpp),α-CH3-5TH,2-CH3-5HT以及5-HT1受体拮抗剂Methiothepin mesylate和5-HT2受体拮抗剂Retanserine,观察对吗啡戒断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激动5-HT1受体和5-HT2受体可加重纳洛酮诱发的躯体戒断反  相似文献   

18.
细胞分化阻滞、凋亡障碍、恶性增殖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Wnt5a在细胞分化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到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并与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有关。现就Wnt5a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和预后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LE人群和正常对照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92例活动期的SLE病例与88名正常对照,提取外周血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IRF5基因,获得扩增体系的Ct值后,用公式2-⊿⊿Ct计算SLE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RF5的mRNA表达水平。SLE患者抗ds-DN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了预期大小的IRF5基因片段;SLE组、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RF5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32±0.076、0.081±0.040,SLE组IRF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组IRF5基因表达水平有增高的趋势,但与阴性组相比没有差异。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IRF5表达异常,可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Myocardiotoxicity of 5 Fluorouraci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port a case of specific myocardiotoxicity due to 5 F.U. not previously described in man. A 41-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the ICU for heart and renal failure, appearing 24 h after 5 days treatment with 5 F.U. and cis-platinum. Dopamine was necessary to maintain blood pressure. Two-D echocardiography and a right heart catheterisation confirmed the alteration of 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After 2 weeks a complete cardiac recovery occur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