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西药盐酸倍他司汀与中成药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χ2=5.098,P=0.023);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黏附率(PAR)方面均优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优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倍他司汀与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65,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与对照组(n=60,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连续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动力均上升,且研究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提升临床疗效,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动力、降低临床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盐酸倍他司汀片+天麻钩藤饮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西药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压积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压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盐酸倍他司汀片+天麻钩藤饮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与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8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葛酮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葛酮通络胶囊治疗,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降血压、降血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晕眩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PV)、全血粘度(WBV)和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黏附率(PAR)]水平、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V、WBV、FIB和PA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发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缓解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VB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单纯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予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比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4/44),与对照组的11.36%(5/4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VBI,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处理,对照组58例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观察组59例在此基础上增加氟桂利嗪,对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血栓素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能够通过增加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浆相关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在眩晕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WBV、PV、红细胞聚集指数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WBV、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可改善眩晕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接受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地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1例。西药组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接受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西药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调节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8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治疗)与观察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疏血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脑血流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略高于对照组的2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连用5~7天。对照组予曲克芦丁注射液80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液黏稠度、椎-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69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天麻钩藤饮加味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眩晕消失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味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就诊的6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予以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的眩晕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和脑部血液循环,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联合用药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90.00%)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联合用药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及血脂等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7例,以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的5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治疗2周后,研究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倍他司汀与罂粟碱治疗急性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罂粟碱治疗,观察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眩晕症状评分(DHI)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ESCV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罂粟碱相比,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急性眩晕症患者能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进入我院门诊治疗的BPPV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增加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PPV的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前庭症状,提升其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对高血压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53例高血压病人用自身对照法,给予镇肝熄风汤,测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镇肝熄风汤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相应指标.结论镇肝熄风汤对高血压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了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