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罗延伟  何雪琳  李海波 《护理研究》2004,18(15):1393-1393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是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1] 。他发现,即使个体  相似文献   

2.
自我效能作为心理学中一重要概念,已经深入临床护理的各个方面.根据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阐释,产科医务人员从自接因素、间接因素、言语劝说、社会等方面切入,并结合在其他专业中的经验方法,将其运用在产程中,对待产妇进行提高分娩自我效能的干预.从缩短总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等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我效能作为心理学中一重要概念,已经深入临床护理的各个方面.根据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阐释,产科医务人员从自接因素、间接因素、言语劝说、社会等方面切入,并结合在其他专业中的经验方法,将其运用在产程中,对待产妇进行提高分娩自我效能的干预.从缩短总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等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我效能理论对护理管理工作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是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已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是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1].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而是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与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现.然而护士长面临的不仅是角色的突然转变,同时还要面临竞争的考验.护士长如何在管理环境中加强自我管理,提高科室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化,把精力、智慧、时间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争创佳绩,现就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护士长自我管理与科室护士自我效能提高的影响,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袁月香  余桂珍  朱玉梅 《全科护理》2008,6(33):3081-3082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已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是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而是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  相似文献   

7.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1].如何增强特定领域患者的自我效能,以及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有何影响,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自2004年以来我们运用该理论对临产孕妇实施临床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临产孕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宏  郑燕  鄢家莉  谢玲玲 《现代护理》2007,13(2):144-145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1]。如何增强特定领域患者的自我效能,以及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有何影响,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自2004年以来我们运  相似文献   

9.
自我效能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la)提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1].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其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极大的相关性[2].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结核科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实习护生的实习行为进行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燕  林征 《护理学报》2009,16(17):10-12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些影响自己人生的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判断或信念[1]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后得到教育学、心理学等学术界的关注,自我效能理论为行为改变提供了理沦框架.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健康行为的正确与否已成为目前影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 .现就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健康行为领域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的一核心概念,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和信念"或"个体在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概括起来讲,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念"[1].这一概念得到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术界的关注,自我效能理论为行为改变提供了理论框架.现将这一理论引用到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功能锻炼中,观察研究增强自我效能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功能锻炼康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提供开展呼吸训练护理的依据。方法采用住院监测的方法,对106例COPD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实验组应用班杜拉学习理论设计的健康教育程序;对照组执行常规宣教护理,然后依照自制的呼吸训练依从性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呼吸训练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健康教育程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训练依从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效能是美国学者班杜拉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将自我效能感明确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一种与生活行为高度相关的慢性疾病,如长期吸烟者约50%会发展为COPD[1],而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2]首先提出.有国外研究[3]证实,自我效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FEV1)、运动耐力等相关.自我效能能促进COPD患者的健康行为,因此,自我功效在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对出院的COPD患者提供系列的健康指导和追踪随访,提高了患者的自我功效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潘爱兰  张传芬 《护理研究》2004,18(14):1308-1308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把榜样作为一种行为的象征形象,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来指导自身学会某种行为。班杜拉还强调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人的个性行为。他重视环境在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模仿和认同[1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多遗留有偏瘫、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多种功能障碍,日常生活独立能力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众多学者致力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自我效能理论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1],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对健康行为的改善和负性情绪的控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将国内外学者对于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n Bandura)提出,其机制为对人类的认知行为有调控作用。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慢性疾病的I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近年来有关对慢性病患者增强自我效能干预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况下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信心或信念,即人们对自己完成某个特定行为或达到某项要求的自信程度[1]。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目的是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潜能,提高自信心。随着自我效能在护理工作中的大量应用,近年来自我效能在骨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加。现将有关自我效能在骨科护理中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探索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定.结果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和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自我效能女患者比男患者高,高中文化组患者比其余各组低,其余的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社会支持而起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密切相关,增加社会支持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增强也能够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潘爱兰  张传芬 《护理研究》2004,18(7):1308-1308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把榜样作为一种行为的象征形象,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来指导自身学会某种行为。班杜拉还强调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人的个性行为。他重视环境在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模仿和认同。我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