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1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沿革1.12 0世纪初人们发现 ,精神病患者患了伤寒等发热的传染病后会使精神症状好转。因此 ,医师曾用注射某种药物引起患者发热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紊乱。此法后来虽被淘汰 ,但从医学史上首次证明 ,精神错乱与鬼神无关。 1933年 ,Sakel首先应用胰岛素昏迷治疗精神分裂症 ,此法一直延续到 2 0世纪 70年代末。而后相继问世的是“电痉挛疗法 (electricconvulsivetreatment,ECT)” ,即 1938年Cerletti和Bini在罗马用电引起抽搐 ,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成功 ,此后 ,ECT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血管扩张剂、神经保护剂及促进脑细胞代谢药、中药制剂等。  相似文献   

3.
资料和方法  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 1996年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严格筛选病例 ,所有病例均作内耳道X线及CT检查 ,排除占位性病变 ,明确诊断后治疗分为两组。观察组 78例 (81耳 ) ,男 4 8例 ,女 30例 ;年龄 17~ 6 1岁 ,平均 4 6 .5岁 ;病程 1~35d ,平均 8.6d ;伴耳鸣 6 9例 ,眩晕、恶心、呕吐19例 ,近期上呼吸道感染 10例 ,高血压病 13例 ,糖尿病 6例。对照组 6 1例 (6 5耳 ) ,男 4 2例 ,女 19例 ;年龄 15~ 6 4岁 ,平均 4 1.5岁 ;病程 1~ 30d ,平均9.1d ;伴耳鸣 4 2例 ,眩晕、恶心、呕吐 15例 ,近期上呼吸道感染 5…  相似文献   

4.
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50例新生儿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儿惊厥病因为高热惊厥、低钙、低血糖、颅内感染及围产因素等。经积极对症处理及病因治疗后,50例患儿中痊愈35例(70%),好转8例(17.86%),死亡2例(5.36%),各种原因放弃治疗5例(10%)。导致新生儿惊厥的原因很多,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及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以降低惊厥的发生给患儿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经典三叉神经痛(CTN)是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痛。临床表现为严格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发作性闪电样疼痛,突发突止,刺激面部某些区域常可诱发疼痛发作,部分患者在发作性疼痛的基础上伴有持续性轻到中度的背景疼痛。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CTN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CTN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早期中西医结合同步治疗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玉  王国顺 《现代康复》2001,5(1):137-137
目的 探讨早期同步综合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刺、高压氧与药物同步应用为治疗组(A组)40例,并设针刺组(B组)、高压氧组(C组)各40例为对照组。结果 总有效率、显效率、A组优于B组、C组。结论 治疗组疗法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7.
120例肩周炎不同疗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手法松解与综合治疗,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单纯保守治疗的近期显效率为27.5%,手法松解显效率为47.5%;综合治疗显效率为72.5%。提示综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本文还就颈椎病与肩周炎之间的病因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骨关节炎的内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0.
正中风是目前人类疾病的3大死因之一[1],在我国的发病男女比例为1.3~1.5∶1[2]。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中风后引发的抑郁症,为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属继发性抑郁症。发病率为20%~60%[3]。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主动性、全身疲劳等症状,常伴有认知功能损伤,阻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卧位通气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3月7日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症应急病区住院的41例COVID-19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的基础上,按是否进行侧卧位通气将患者分为侧卧位组(24例)和仰卧位组(17例)。统计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轻症化率、HFNC或NPPV时间、气管插管发生率、住院时间、压疮发生情况等预后指标。 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43~79岁,平均(60.9±11.1)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治疗前RR、PaO2/FiO2、PaCO2和MA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HR、RR、MAP较治疗前下降,而PaCO2、PaO2/FiO2上升,其中PaO2/FiO2在第5天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侧卧位组:(166.4±45.4)mmHg vs(253.0±66.0)mmHg,仰卧位组:(183.8±54.4)mmHg vs(227.4±62.8)mmHg,P均<0.05,1 mmHg=0.133 kPa]。2组间比较,侧卧位组在治疗后第1天RR较仰卧位组降低(P=0.006);侧卧位组的中、重度ARDS患者PaO2/FiO2在治疗后第5天较仰卧位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58.5)mmHg vs (221.6±64.9)mmHg,P=0.043]。2组HFNC或NIV时间和气管插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侧卧位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7.2)d vs (21.5±9.8)d,P=0.028],ICU住院时间也短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6.3)d vs (16.9±11.0)d,P=0.021],侧卧位组病死率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 % vs 23.5 %,P = 0.047)。 结论侧卧位通气能改善COVID-19并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有创机械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 方法以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间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支气管-肺部感染所致COPD急性呼吸衰竭且需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后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NIV组)和有创-高流量氧疗序贯治疗组(HFNC组)。观察2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功能衰竭评分(SOFA)、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出窗时全身炎症性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出窗时及序贯治疗2 h后呼吸、循环指标;48 h再插管率、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住ICU时间、住院病死率。 结果(1)共纳入73例患者,其中NIV组38例,HFNC组35例。2组患者入组时一般资料以及APACHE Ⅱ、SOFA、CPIS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出窗时间及出窗时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乳酸(Lac)、呼吸频率(RR)、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F)、呼吸舒适度评分、气道阻力(R)、静态肺顺应性(Cstat)、静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stat)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NIV组比较,HFNC组序贯治疗2 h后HR、RR、PaCO2显著下降[(85.42±11.80)次/min vs (99.38±11.01)次/min,t=3.717,P=0.001;(21.26±5.23)次/min vs (26.88±9.26)次/min,t=2.254,P=0.033;(48.14±5.51)mmHg vs (51.48±4.32)mmHg,t=2.057,P=0.047],舒适度评分显著升高[(3.92±0.79)分vs(1.83±0.57)分,t=-7.358,P=0.000]。序贯治疗期间HFNC组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于低NIV组(0 vs 21.05%,χ2=8.275,P=0.004)。2组患者脱机后48 h再插管率、患者住ICU时间以及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创机械通气-HFNC序贯性治疗在改善与维持氧合、48 h再插管率、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等方面与有创-无创序贯方式相当,而且在降低PaCO2、避免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提高舒适度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传统鼻导管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实验组(n=39)。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传统鼻导管氧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HFNC。比较2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 2)、呼吸频率、心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痰液黏稠度、痰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pa(CO2)、呼吸频率、心率、痰液黏稠度、痰量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鼻导管氧疗,可有效提高通气效率,降低呼吸频率,减少二氧化碳重复吸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网等数据库关于HFNC对AECOPD拔管后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队列研究,试验组采用HFNC,对照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其中6篇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共869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ICU住院时间、呼吸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结局指标中,HFNC较NPPV有明显优势;但在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血液酸碱度、死亡率以及再插管率结局指标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HFNC在降低AECOPD拔管后患者的呼吸频率、ICU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中优于NPPV。未来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RCT研究来进一步验证HFNC在AECOPD拔管后患者序贯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中老年患者全麻胆囊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和再插管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HFNC组(30例)、鼻导管组(30例)、面罩组(30例)。比较拔除气管插管前后各组间心率(HR)、血压和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以及拔管后患者不适感和再插管率情况。 结果拔除气管插管前,3组患者间HR、收缩压(SBP)、PaO2、PaCO2、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 h,3组患者间HR和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患者的PaO2与氧合指数均高于面罩组,PaCO2低于面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9,P=0.031),但与鼻导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6,P=0.101,P=0.545);面罩组与鼻导管组相比,PaO2和氧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3,P=0.314)。鼻导管组黏膜干燥抱怨所占比例最高,面罩组的幽闭恐惧和恶心呕吐所占比例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4)。 结论对于中老年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后低氧血症的患者而言,相比面罩氧疗,拔除气管插管后采用序贯HFNC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PaO2、PaCO2、氧合指数和不适感,但不能降低再插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使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住的4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控制感染、解除支气管、稀释痰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HFNC,对照组应用常规低流量氧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痰液黏稠度、氧疗成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15.5 ± 1.6)次/min vs.(18.8 ± 1.6)次/min,t = 6.612,P = 0.001]和PaCO2 [(49.4 ± 4.3)mmHg vs.(56.2 ± 4.6)mmHg,t = 4.848,P = 0.001]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aO2 [(61.1 ± 2.8)mmHg vs.(57.4 ± 3.3)mmHg,t = 3.798,P = 0.001]和pH值[(7.38 ± 0.03)vs.(7.36 ± 0.03),t = 2.108,P = 0.04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15.5 ± 1.6)次/min vs.(23.1 ± 1.9)次/min,t = 23.194,P = 0.001]和PaCO2 [(49.4 ± 4.3)mmHg vs.(62.2 ± 4.5)mmHg,t = 20.176,P = 0.001]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aO2 [(61.1 ± 2.8)mmHg vs.(45.5 ± 3.9)mmHg,t = 29.705,P = 0.001]和pH值[(7.38 ± 0.03)vs.(7.32 ± 0.03),t = 6.325,P< 0.001]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痰液黏稠度Ⅰ度4例、Ⅱ度8例、Ⅲ度8例,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5例、Ⅱ度7例、Ⅲ度8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痰液黏稠度Ⅰ度3例、Ⅱ度8例、Ⅲ度9例,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10例、Ⅱ度8例、Ⅲ度2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痰液黏稠度较对照组明显稀薄(H = 2.163,P = 0.03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较同组治疗前明显稀薄(H = 2.824,P = 0.005)。此外,治疗组患者HFNC氧疗成功情况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7/20 vs. 11/20,χ2 = 4.286,P = 0.038),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下降(5/20 vs. 12/20,χ2 = 5.013,P = 0.025)。 结论HFNC对于高原地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血气情况,有效稀释痰液,降低痰液黏稠度,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氧疗时的不良反应,减少无创通气使用,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HFNC。观察治疗后2、6、12、24 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及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各时间点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8.302、18.402、32.514、24.510、16.165、23.452、19.167、30.424,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PaO2、SaO2、LVEF及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PaCO2、心率、呼吸频率及NT-pro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两组患者6、12、24 h 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与同组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12、24 h 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与同组6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率[7.89%(3/38)vs. 23.68%(9/38),χ2= 3.982,P= 0.026]、28 d病死率[2.63%(1/38)vs. 10.53%(4/38),χ2= 4.307,P= 0.011]及ICU住院时间[(6 ± 3)d vs.(10 ± 5)d,t= 2.654,P= 0.0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FNC早期可显著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心功能指标,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男69例,女57例,年龄(58.94±5.89)岁,年龄范围为45~7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NPPV组与HFNC组,每组63例。NPPV组患者给予NPPV,HFNC组在NPPV组基础上给予HFN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心率、呼吸频率及痰液黏稠度变化。结果治疗后,HFNC组治疗有效率[95.2%(60/63)]高于NPPV组[82.6%(52/63)];HFNC组血氧分压[(87.87±9.45)mmHg,1 mmHg=0.133 kPa]及血氧饱和度水平[(89.29±8.99)%]高于NPPV组[(78.43±8.69)mmHg、(82.21±8.20)%],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47.95±4.85)mmHg]较NPPV组[(56.72±5.19)mmHg]降低;HFNC组心率[(85.45±4.38)次/分]和呼吸频率水平[(18.39±2.03)次/分]低于NPPV组[(92.87±4.72)次/分、(22.49±2.52)次/分]低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FNC联合NPPV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衢州市中医医院ICU收治的9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HFNC-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呼吸频率、心率以及痰液黏稠度等。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1% vs. 73.3%,χ2= 4.865,P= 0.027)、PaO2 [(79 ± 15)mmHg vs.(69 ± 14)mmHg,t= 3.006,P= 0.003]及pH值[(7.53 ± 1.01)vs.(7.04 ± 1.06),t= 2.245,P= 0.027]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8.6 ± 1.6)d vs.(10.4 ± 2.5)d,t= 4.091,P < 0.001]、气管插管率(6.7% vs. 24.4%,χ2= 5.414,P= 0.020)、PaCO2 [(52 ± 13)mmHg vs.(70 ± 13)mmHg,t= 6.564,P < 0.001]、呼吸频率[(77 ± 8)次/min vs.(88 ± 9)次/min,t= 6.310,P < 0.001]及心率[(17.6 ± 3.0)次/min vs.(19.0 ± 2.9)次/min,t= 2.238,P= 0.028]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20例、Ⅱ度13例、Ⅲ度1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9例、Ⅱ度15例、Ⅲ度2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876,P= 0.049)。 结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运用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疗法是一种新的有潜力的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拔管后仍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失败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入住福建省立医院ICU气管插管拔管后行序贯HFNC的145例患者。根据HFNC成功与否将其分为HFNC成功组(113例)和HFNC失败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FNC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HFNC成功组和HFNC失败组患者插管原因(χ2 = 11.224,P = 0.024)、慢性心力衰竭(χ2 = 4.863,P = 0.027)、心脏瓣膜病(χ2 = 6.435,P = 0.011)、呼吸道病原学阳性(χ2 = 8.909,P = 0.003),拔管当天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Z = 2.138,P = 0.032)、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t = 2.307,P = 0.023),插管期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χ2 = 4.153,P = 0.042)和雾化N-乙酰半胱氨酸(χ2 = 4.531,P = 0.033),拔管前2 d内中性粒细胞计数(t = 2.170,P = 0.032)、淋巴细胞总数<0.8 × 109/L(χ2 = 5.941,P = 0.024)、降钙素原(Z = 2.656,P = 0.0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拔管前2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0.8 × 109/L[比值比(OR)= 2.898,95%置信区间(CI)(1.059,7.935),P = 0.038]和呼吸道病原学阳性[OR = 4.617,95%CI(1.463,14.568),P = 0.009]为HFNC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拔管前2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0.8 × 109/L和呼吸道病原体阳性为气管插管拔管后仍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序贯HFNC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