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红旗  章翔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36-1137
目的:探讨大量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70的表达,为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求有效手段。方法:制作大鼠DAI模型,分别在伤后6、24、48、72h,7d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分析其含量变化特点。结果:DAI后24hHSP表达增加,48h达高峰,7d后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bFGF在各时间点表达有明显差异,提示其参与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 4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 5只 )、DAI损伤组 ( 2 5只 )和bFGF组 ( 5只 )、DAI生理盐水组 ( 5只 ) ,DAI损伤组大鼠按伤后存活时间又分为第 6h、12h、2 4h、72h及 7d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层bFGF的表达 ,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变化特点。bFGF治疗组处理同DAI损伤组 ,在脑损伤前 2h向右侧脑室穿刺注射bFGF 10 μl。 结果DAI后 6h出现bFGF表达 ,12h表达增加 ,72h达高峰 ,7d后仍维持较高水平 ,DAI损伤组 72h组与其他各时限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HE染色结果显示 ,DAI损伤组脑皮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与DAI生理盐水组相比 ,各时间点bFGF治疗组损伤的神经元数量减少 (P <0 0 5 )。结论bFGF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黄多糖对脑损伤后大鼠脑皮层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大黄多糖(Tanguticum Maxim polysaccharides,TMP)对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多糖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为其用于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求依据。方法;复制大鼠脑挫裂伤模型,分别在伤后6,24,48h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层表达HSP70的神经细胞,以Western-blot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脑皮层HSP70表达变化。结果:大黄多糖治疗组6h HSP 70表达高于损伤组,24,48h均低于治疗组.结论:大黄多糖能促进HSP 70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损伤大鼠脑皮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的表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已被证实具有神经营养和保护功能,然而对其在弥漫性脑损伤(DBI)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该研究探讨DBI后大鼠脑皮层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大鼠脑皮层IGF-1及IGF-1R的表达。结果致伤后皮层IGF-1阳性细胞数3d后开始增加,7d后达到高峰,14d后恢复正常水平IGF-1R表达在实验过程中无显著变化。结论IGF-1参与了DB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为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利利 《临床医学》2012,32(10):100-102
目的探讨3日龄未成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白质中iNOS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iNOS在早产儿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干预治疗打下理论基础。方法 92只体质量6.5~10.5 g新生3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缺氧缺血)50只和对照组(假手术)42只,实验组死亡10只,对照组死亡2只,故进入实验的两组均为40只。实验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予以低氧(6%O2+94%N2)处理4 h,以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术后12、24、48、72 h及7 d处死8只大鼠取脑组织制备光镜石蜡标本。iNOS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iNOS阳性单位表达的AU值。结果对照组胼胝体、脑室周围白质无iNOS蛋白的免疫阳性表达。实验组缺氧缺血12 h iNOS在胼胝体和脑室周围白质表达开始增加,72 h达高峰,7 d仍有表达,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缺血12、24、48、72 h及7 d iNOS在胼胝体和脑室周围白质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成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iNOS蛋白的表达于缺氧缺血12 h开始增加,于72 h达到高峰,7 d仍有表达,说明iNOS在其发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脑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评估药物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大鼠头部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备DAI模型,通过胞二磷胆碱及神经元凋亡通路抑制剂辛伐他汀干预控制,对比观察胞二磷胆碱对DAI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于术后24、48、72 h及7d提取脑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神经元凋亡及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的表达变化,并检测β-APP的表达来指示轴突的损伤程度,用免疫荧光染色指示Rh OA和NOGO-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DAI模型组24 h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坏死和轴突变性等病理改变;大脑皮层Rh OA、NOGO-A、SDF-1和DAPK1随着DAI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经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两者在脑内的表达有显著的同一性;胞二磷胆碱及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SDF-1和DAPK1的表达,胞二磷胆碱作用更加显著。结论胞二磷胆碱可明显改善DAI后神经功能并减轻轴突损伤。  相似文献   

7.
苏军  章翔  吴景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78-1079,T002
目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已被证实具有神经营养和保护功能,然而对其在弥漫性脑损伤(DBI)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该研究探讨DBI后大民脑皮层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大鼠脑皮层IGF-1及IGF-1R的表达。结果 致伤后皮层IGF-1阳性细胞数3d后开始增加,7d后达到高峰,14d后恢复正常水平;IGF-1R表达在实验过程中无显著变化。结论 IGF-1参与了DB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为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癫痫大鼠模型脑海马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分布及其意义.方法:将39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3只、生理盐水组(B组)和癫痫模型组(C组)各18只,A组不处置,C组大鼠以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急性癫痫模型,B组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匹罗卡品,A组大鼠处死,B、C组分别于造模后6、12、24 h及3、7、14 d时各处死3只,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中bFGF的表达规律及其在海马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结果:造模后A和B组海马区发现有bFGF蛋白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C组低(P〈0.05);C组癫痫发作后6 h海马区bFGF表达开始增加,24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4 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bFGF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CA2区部分神经元表达.结论:bFGF在急性癫痫大鼠模型脑海马中呈规律性表达,以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为主,CA2区部分神经元表达;bFGF可能对癫痫后的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对大鼠脑干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GFRα-1、Ret)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armarou's大鼠落体打击损伤模型,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及损伤后1h组、2h组、4h组、8h组、12h组、24h组、48h组、72h组和5d组,每组5只。制备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干GDNF、GFRα-1、Ret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脑干中可见到GDNF及其受体低水平表达,损伤后2h脑干GDNF的表达达到高峰,损伤后72h降至正常水平;GFRα-1和Ret的表达在损伤后4h达到高峰,于伤后48h降至正常。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干GDNF及其受体在早期即明显表达,两者在脑损伤后表达的时序性变化特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细胞凋亡的变化,了解外源性VEGF基因对TBI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建立后经损伤处脑皮质注入腺病毒(adenovirus,Ad)为载体的VEGF-165基因(Ad-VEGF-165),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脑伤后6 h,24 h,3 d,7 d,14 d时间点的VEGF-165在损伤局部的表达改变;采用原位凋亡(TUNEL)标记法动态测定Ad-VEGF-165基因治疗TBI后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外源性Ad-VEGF-165导入损伤局部脑组织后,VEGF 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稳定的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外伤组和质粒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基因治疗组的细胞凋亡在伤后24 h,3 d,7 d与创伤组比较有显著的减少(对照组:4.17±0.73;TBI组,24 h:47.18±6.01,3 d:79.44±11.23;TBI+VEGF组,24 h:28.72±5.31,54.18±7.66;P<0.05),细胞凋亡与VEGF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外源性VEGF基因能够在一定时间对脑损伤组织起到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长程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脑损伤体积、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治疗及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各48只,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90min后的3周内每日接受1次TMS(200脉冲)与假刺激治疗。检测2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及脑损伤体积,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2周和3周时,TMS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假刺激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TMS组在治疗3d、7d、14d、21d时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计数与假刺激组各对应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2组治疗21d时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计数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77,P〈0.01)。治疗3周后,TMS组脑损伤体积明显小于假刺激组(P〈0.05),2组脑损伤体积与最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相关(r=0.859,P〈0.01)。结论长程TMS有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其作用通过持续上调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表达、减小梗死后脑损伤体积等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对肝组织的损伤。方法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对照组,再灌注后O、30min、1h、2h、1d、3d、7d共8组,于各时点检测血中一氧化氮(N0)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肝组织中Bax、Bcl-2、p53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N0浓度在再灌注Omin升高,但至再灌注2h时则明显降低,其后又持续升高,至再灌注7d时达高峰。SOD浓度在再灌注Omin明显下降,再灌注2h时升高,随后持续下降,至再灌注7d时达最低水平。再灌注Omin,肝组织中Bax、Bcl-2、p53阳性细胞率增高,再灌注30min时,Bax、Bcl-2、p53阳性细胞率升高更为明显,但Bcl-2表达明显高于Bax(P<O.01)。再灌注2h时,3种基因均有所降低,其后又开始升高,再灌注7d时阳性细胞率达高峰,Bax表达明显高于Bcl-2(P<O.01)。结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引起血中N0和SOD的浓度变化及Bax、Bcl-2、p53阳性细胞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改变,并可能引起细胞调亡和损伤。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损伤研究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心肺复苏早期脑水肿与血脑屏障变化的特点以及肾上腺素对其的干扰作用。方法以SD大鼠建立心肺复苏模型,120只大鼠随机分成手术对照组(分气管切开后即刻,1/2、3、6、9h),肾上腺组(给药后即刻,1/2、3、6、9h),复苏组(分复苏后即刻,1/2、3、6、9h),检测各组脑组织水含量及EB含量,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点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大鼠注射肾上腺素后3min内均出现心率加快,同时并发心律失常。肾上腺素组1/2h开始出现脑组织水含量的升高,6h已下降,9h已基本降至基线.肾上腺素组9h内均未出现EB含量升高.心肺复苏组于复苏后1/2h起就出现脑组织水含量的持续增加,与手术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P〈0.01,和肾上腺素组比较6h开始才有显著差别,同时,心肺复苏纽6h后EB含量升高,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均P〈0.01,与肾上腺素组比较6hP〈0.05,9hP〈0.01、相关分析发现,6h后EB舍量和脑水肿明显相关(r=0.832,P〈0.01)。结论应用肾上腺素的心肺复苏早期就出现脑水肿,开始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而后血脑屏障开放,促使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肾上腺素能一过性地促进细胞性脑水肿的形成,可能是心肺复苏早期细胞毒性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因素,反复应用会干扰心肺复苏后早期脑水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组75只SD大鼠按照打击负荷伤模型致伤,于伤后4 h、8 h、24 h、72 h和1周时分批处死,取大鼠脑组织切片行β-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并比较大鼠外伤后各时间点脑组织-βAPP免疫组化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平均光密度值及阳性细胞数。另取8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处死后采用同样方法观察脑组织-βAPP的表达,并与实验组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时间点脑组织-βAPP阳性免疫反应明显增强且范围明显增大,半定量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于外伤后72 h最强,1周时开始减弱。结论:大鼠DAI后脑组织-βAPP的表达持续增强,于72 h达顶峰,1周时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生后脑干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学检测和AQP4免疫组化检测,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对DAI大鼠脑干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急性酒精中毒组、DAI组、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各组分别于致伤后1 h、3 h、6 h、12 h、24 h行头颅MRI检查,随即取材行病理学检测和AQP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脑干ADC值于伤后3 h开始降低,6 h达低点,低于DAI组(P0.05),此后逐渐升高,24 h达到最高,高于DAI组(P0.05),各项异性FA值持续降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致伤后各时间点FA值低于DAI组(P0.05)。DAI组脑干AQP4表达于致伤后1 h开始上升,逐渐升高,于24 h达顶峰,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AQP4表达于各时间点和DA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于活体水平上无创地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损伤情况。大鼠DAI后AQP4表达随时间变化。急性酒精中毒可加重DAI后脑水肿及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 的影响。方法将72 只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 组:假手术组(A)、造模组(B)和头穴丛刺组(C),每组各24 只。各组再根据脑梗死后不同时间分为6 h、24 h 和3 d 三个亚组,每个时间点各8 只。采用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 表达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第3 天,C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区bcl-2 的表达增多,24 h 时达到高峰,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穴丛刺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并可促进大鼠缺血半暗区bcl-2 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源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对脑缺血低氧模型大鼠脑组织保护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携带全长HSP70基因vAd-HSP70,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注射24、487、2 h后脑组织HSP70mRNA的转录水平。大鼠随机分为缺血低氧组(HI组)、vAd-HSP70静脉注射转染缺血低氧组(vAd-HSP70组,静脉注射转染vAd-HSP70的48 h后予缺血低氧处理)和正常对照组(NC组),各25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2、24、487、2 h及7 d脑组织中HSP70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小鼠尾静脉注射含HSP70重组腺病毒后可检测到HSP70基因的有效表达,且在注射48 h后表达水平最高,与247、2 h比较有显著性(F=18.58,P〈0.05)。缺血低氧后大鼠脑组织中HSP70的水平增高,在缺血低氧后24 h达高峰,并在24~48 h内维持较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vAd-HSP70组HSP70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均高于HI组,在2、48、72 h差异有显著意义(F=85.36~866.67,q=6.71~88.43,P〈0.05)。病理学检测显示HI组大鼠脑组织有较严重的缺血损伤性改变,vAd-HSP70组大鼠脑组织损伤较轻。结论外源性HSP70可在大鼠脑组织有效表达,并可减轻脑缺血低氧后病理损伤,对大鼠缺血低氧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成年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假手术组(SC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假FNS组(I/RFs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FNS组(I/RF组),每组36只,并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又分为1d、3d、7d、14d、21d和28d6个亚组(n=6)。缺血时间均为1h,于再灌注后立即刺激对侧小脑顶核1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缺血侧侧脑室、海马Nestin阳性细胞的动态表达。结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在缺血侧侧脑室区、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均有增加,呈单峰变化趋势,7d达高峰(P〈0.01),14d后逐步下降(P〈0.01),而FNS后,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增加更加明显(P〈0.05,P〈0.01),7d达到高峰(P〈0.01),14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且Nestin阳性细胞形态也发生明显变化。结论FNS可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当归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当归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rgrowthfactor,VEGF)层粘连蛋白(laminin)表达的影响。方法:65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和当归组(C组)。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和层粘连蛋白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h,6h,12h,1d,3d,7d变化。结果:C组除再灌注后3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B组和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d,7d时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可能是当归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及合并二次脑损伤 (SBI)的发生机制。方法 :12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单纯 DAI及合并 SBI(低血压与高热 )组 ,于伤后 0 .5、3、12、2 4和 72小时检测神经细胞内游离 Ca2 、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DAI后神经细胞内游离 Ca2 超载明显 ,0 .5小时即有表达 ,12小时达高峰 ,持续至 2 4小时 ;在伤后同一时间点 ,与单纯 DAI组比较 ,DAI合并 SBI组 Ca2 含量明显增加 (P<0 .0 5 )。 DAI后自由基与血液粘滞性指标在伤后 3小时开始增高 ,2 4小时达高峰 ,72小时开始下降 ;与单纯 DAI组比较 ,DAI合并 SBI组丙二醛 (MDA)和血液粘滞性指标均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单纯 DAI组 ;脑组织中 MDA含量与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正相关 ,组织病理学改变 SBI较单纯 DAI重。结论 :神经细胞 Ca2 超载是DAI及 SBI发生机制的关键 ,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