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温加湿器在昏迷张口呼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昏迷张口呼吸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使用普通调氧面罩吸氧和加温加湿器吸氧,分析两组的常见呼吸道并发症(口腔干燥、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呼吸道出血、低氧血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护理工作量(雾化吸入次数、口腔护理次数、吸痰次数和气管切开率)。结果观察组的常见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除刺激性咳嗽和肺部感染(P<0.05)外,其余均为(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的护理工作量少于对照组,其中气管切开率(P<0.05),其余均为(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加温加湿器联合吸氧能有效减少昏迷张口呼吸患者呼吸道并发症,降低患者气管切开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持续将湿化液滴入雾化杯内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间断向雾化杯内加入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护理工时、湿化费用、痰液黏稠度、温湿度、发生肺不张例数与好转天数情况。结果:在气道湿化护理工时、痰液黏稠度、相对湿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持续雾化湿化效果好,可用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长期昏迷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采用循证护理的神经外科长期昏迷的患者设为观察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神经外科长期昏迷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排痰量、VAP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以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的口腔异味发生率、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每日排痰量多于对照组,VAP时间长于对照组,VAP发生率及VAP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预防神经外科长期昏迷的患者VAP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71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可控式加温、输液泵恒速滴入、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加入、持续气道湿化;评价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病人用可控式加温、输液泵恒速滴入、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明显优于间断加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标准化呼吸护理在预防脊柱外科长期卧床患者肺部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6月开展标准化呼吸护理以来的147例长期卧床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组患者住院期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肺不张、中量及以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需气管切开患者比例及机械通气患者的比例;并将上述结果与开展标准化呼吸护理以前的一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以分析标准化呼吸护理在预防脊柱外科长期卧床患者肺部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7.5%(11/147),显著低于对照组(16%,24/150);观察组需气管切开患者占1.4%(2/147),显著低于对照组(4%,6/150);观察组无需机械通气患者(0%),显著低于对照组(2%,3/150)。结论开展标准化呼吸护理能减少脊柱外科长期卧床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进行诊疗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常规气管切开护理与集束化护理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导管留置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方案在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外科气管切开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率、细菌耐药率、气管切开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耐药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切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降低细菌耐药性,缩短气管切开时间,降低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法与间断氧气雾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该院64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持续氧气雾化法)和观察组(间断氧气雾化法),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湿化满意度(65.5%)略优于对照组(5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管损伤、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雾化方法进行气道湿化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间断氧气雾化法在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节约雾化液方面略优于持续氧气雾化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模式在行气管切开的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64例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模式;选择2018年3月~9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64例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模式基础上予以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8 d内生存率和脱机转出ICU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ICU时间,并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和脱机转出ICU者出ICU时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机转出ICU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ICU时,观察组脱机转出ICU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模式对行气管切开术的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并促进患者病情转归,还可在缓解负性情绪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预后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4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予常规护理及干扰组42例予系统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感染情况、护患纠纷、意外事件。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意外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在人工气道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非伺服型加温加湿气道湿化与持续雾化湿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本科室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时间≥3天的危重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采用MR410加温加湿装置外加文丘里调节器控制氧流速,对照组15例采用持续雾化湿化治疗。分别监测两组3天后气管切开处吸入气体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及气道痰液黏稠度的变化。结果两组的气道温湿度、痰液粘稠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气道湿化MR410非伺服型加温加湿优于持续雾化湿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在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给予电话随访进行延续性护理)与观察组(20例,给予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KBS评分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重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K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2,P=0.024<0.05)。观察组重复住院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7,P=0.002<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2,P=0.012<0.05)。结论: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采用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可改善KBS评分,降低并发症、感染及重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脱机患者采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湿化联合文丘里装置供氧方法与T管装置湿化供氧方法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湿化联合文丘里装置供氧方法,对照组采用T管装置湿化供氧方法。结果 :脱机后8h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为(97.38±1.56)%,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为(92.58±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液粘稠度(Ⅰ度60%、Ⅱ度32%、Ⅲ度8%)优于对照组(Ⅰ度24%、Ⅱ度26%、Ⅲ度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湿化联合文丘里装置供氧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效果优于T管装置湿化供氧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量化评估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142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69),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量化评估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比较2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气管切开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第1秒肺呼气容积(FEV1)、第1秒肺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并记录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气管切开率均低于对照组(t=3.044,P<0.001;t=4.231,P<0.001;t=3.861,P=0.049)。观察组获得性肌无力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FEV1、FEV1/FVC、WBC、PCT及CRP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量化评估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可以更好的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炎性反应,促进肺功能恢复,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切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病人停止机械通气后采用高流速加温湿化氧疗序贯通气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2018年9月—2018年10月选择入住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颅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的7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病人停用机械通气后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面罩进行氧疗,观察组病人停用机械通气后采用高流速加温湿化的方法进行氧疗,观察两组病人氧疗效果、痰液黏稠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氧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气道湿化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速加温湿化氧疗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病人的氧合情况,改善病人痰液黏稠度,促进病人痰液排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IRVO2高流量温湿化治疗仪在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我科经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撤机后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AIRVO2高流量温湿化治疗仪(自带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接头)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进行气管插管内或气管切开内高流量温湿化供氧,对照组采用普通气泡式湿化瓶装置连接吸氧管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进行气管插管内或气管切开给氧。比较两组患者撤机24 h后湿化效果和痰痂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气管痰痂发生率、撤机成功例数以及住院天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RVO2高流量温湿化治疗仪应用在有创通气撤机后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的降低肺部感染率,痰液粘稠度,提高氧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Delphi法构建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文献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初步制订集束化气管切开管理方案,采用Delphi法邀请36名专家就指标体系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指标的关键内容。将符合标准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气管切开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轮专家函询肯德尔一致性P均<0.05,权威系数为0.765、0.742,判断系数为0.922、0.941,最终形成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集束化管理方案,包括4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气管切开时间和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的集束化气管切开管理方案可规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护理操作,缩短气管切开时长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加温加湿器在气管切开患者中气道湿化的效果及应用时间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神经外科昏迷气管切开且痰培养均为阴性的患者120例,分为A、B、C、D组。 A组患者采用传统气管内滴入进行气道湿化;B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12 h内应用;C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24 h内应用;D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24 h以后应用。观察各组患者痰液分度及肺炎发生率。结果 B组、C组、D组患者1度痰液与A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应用主动加温加湿器的患者痰液较为稀薄,易于咳出,发生肺炎的风险较小。使用传统气道内滴入患者,痰液黏稠干燥,痰痂较多,不易咳出,发生肺炎的风险较大。主动加温加湿器应用时间基本无差别。结论持续使用主动加温加湿器可以使痰液更加易于排出,减少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伴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营养泵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匀速泵入营养液,同时调节配套加温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5~40℃;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人工缓慢推注营养液的方法。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呕吐、反流、呛咳、腹泻、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营养泵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伴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应用简便、安全、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单步扩张技术(SSDT)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64例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需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SSDT。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出血、切口溢痰及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SDT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