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超过10 min的患者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效果,为提高心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防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0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且ROSC时间超过10 min的患者,以是否使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脏器功能受累水平、PR-MODS发生率及最终存活率.结果 ROSC即刻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否采用乌司他丁治疗,两组患者重要脏器受损指标水平、危重病病情预测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无明显差异;乌司他丁治疗组24 h、48 h、72 h检测结果显示,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与时间呈正相关;ROSC 72 h脏器受累平均数目也低于常规治疗组,但PR-MODS发生率及最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PR-MODS形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搏骤停患者经心肺脑复苏(CPCR)后核因子kB(NF-k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kB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NF-k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组和死亡组分别明显高于非PR-MODS组和存活组(P〈0.05);NF-k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I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搏骤停和CPCR过程可以使NF-kB激活、TNF-α表达增加,这对PR-MODS的发生、病情轻重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损伤、多系统器官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创伤性休克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治疗后3 d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2组炎症因子水平、心肺肾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d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及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3 d心肺肾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3 d胱抑素C(Cys C)、肌酐(Cr)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6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及治疗后1、3个月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肺肾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34例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临床特点及合理化治疗方案。方法 34例PRS患者给予氧疗、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脱水、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不同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及患者器官功能障碍个数。结果 ROSC时间≤10min者比>10min者的病死率明显减少(P<0.05)。本组34例患者存活12例,存活率为35.3%。死亡组人均受累脏器数(3.77±1.23)个,明显高于存活组人均受累脏器数(2.41±0.67)个(P<0.01)。结论 ROSC时间越长、PRS患者的病死率越高、受累器官越多、患者病死率越高。心肺复苏(CPR)术后,必须早期对PRS后的炎性反应失控进行综合性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高渗盐水液体复苏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高渗盐水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林格液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各45例。对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肠黏膜屏障功能、并发症及预后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在D-乳酸、L/M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APCHEII评分、机械通气率、心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腹内压、腹腔间隔综合征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其体内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方面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达到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患者血浆核因子κB的变化及乌司他丁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CPR)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的发生,探讨乌司他丁对炎症介质的干预作用。方法将CPR后存活>48h的40名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于48h抽取外周血测定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进行罹患SIRS的评估,检测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PR后两组患者外周血NFκB的活性,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0.05)。治疗组患者NFκB的活性,IL6、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SIRS的发生率仅20%,对照组SIRS的发生率为65%。治疗组患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肌肝(C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有效地抑制CPR后机体炎症反应并保护患者重要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7.
早期心理辅导在ICU气管插管复苏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辅导在ICU气管插管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气管插管/切开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复苏时实施心理辅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撤机及撤机后再次插管情况.结果: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郁闷、恐惧、心理否认及绝望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气管插管/切开患者进行早期心理辅导可减少ICU综合征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n)技术和急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但是,心跳骤停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有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vsl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h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称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CPR患者发生PR-MODS,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出院率只雏持在2%~22%的水平。PR-MODS是复苏怠者ROSC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治疗对提高复苏的最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岛素滴定法对严重脑出血伴高血糖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83例严重脑出血伴高血糖患者,随机纳入胰岛素滴定组(简称滴定组,n=42,目标血糖为4.4 ~ 8.3 mmol/L)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n=41,目标血糖为4.4~10.0 mmol/L).于入院后第1、2、3、4天动态监测外周血浆TNF-α、IL-1和IL-10水平,分析对院内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滴定组平均血糖值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03).滴定组第3、4天血浆IL-1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3和0.032).滴定组SIRS和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28.6%与56.1%、11.9%与31.7%,P=0.011和0.029).滴定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4.0(2.0 ~6.0)分和6.0(3.0 ~6.0)分,P=0.005].结论 胰岛素滴定法通过严格控制严重脑出血患者伴发的高血糖,可降低血浆IL-1等炎症因子的水平,降低SIRS和MODS发生率,进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危重病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在救治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将 12例早期行CBP治疗的危重病患者设为治疗组 ,14例未行CBP治疗的危重病患者设为对照组 ,动态检测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1β(IL 1β)、白介素 2 (IL 2 )、白介素 6 (IL 6 )水平 ,观察患者的临床变化和预后。结果  12h内两组血浆皮质醇、TNF α、IL 1β、IL 2、IL 6水平均升高 ,但对照组皮质醇、TNF α、IL 1β、IL 2、IL 6呈进行性升高 ,皮质醇于 4 8h前后达到高峰 ,72h仍明显高于正常。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皮质醇达高峰时间提前 ,峰值降低 ,于第 2 4、4 8、72小时血浆水平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0 1) ,72h恢复正常 ;TNF α、IL 1β升高幅度亦偏低 (P均 >0 .0 5 ) ;而IL 2、IL 6于 12h后随即大幅降低(P均 <0 .0 5 ) ,并维持一个较低水平 ;治疗组症状迅速改善 ,并发功能障碍的器官数和病死率降低(P均 <0 .0 5 )。结论 危重病早期CBP治疗可降低应激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 ,防治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 (MODS)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