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接触性变应原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88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的斑贴试验结果阳性率情况。 结果 斑贴试验阳性751例(85.05%)。前6位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重铬酸钾、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男性患者重铬酸钾(X2=48.58)和硫柳汞(X2=4.36)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均P<0.05)。不同年龄组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3,P<0.01),其中18~45岁和46~59岁组硫酸镍阳性率均高于<18岁组(X2值分别为4.09、12.06,均P<0.01),18~45岁组卡巴混合物阳性率及46~59岁组重铬酸钾阳性率也均高于<18岁组(X2值分别为7.50、7.47,均P<0.01);18~45岁组硫柳汞阳性率高于>59岁组(X2=10.28,P<0.01);而18~45岁组夸特15阳性率低于>59岁组(X2=12.06,P<0.01)。斑贴试验阳性率在不同过敏性皮肤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6,P>0.05)。结论 硫酸镍、重铬酸钾、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是本地区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变应原。斑贴试验阳性率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荨麻疹患儿常见的过敏原种类,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diwiss 公司AllergyScreenAnalytic GmbH 过敏原检测系统,对257 例荨麻疹患儿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和总IgE 检测,并在不同年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257例荨麻疹患儿sIgE阳性142例(55.27%),总IgE阳性率69.65%.其中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的依次为户尘螨18.68%、霉菌组合17.51%、猫毛皮屑4.67%、屋尘4.28%和狗毛皮屑3.89%;食物性过敏原中,最常见的依次为牛奶28.79%、羊肉16.34%、牛肉7.00%、鸡蛋白5.45%和虾3.11%.比较<3 岁组、3~6 岁组和>6 岁组,户尘螨、猫毛皮屑、牛奶和羊肉sIgE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尘螨和霉菌是荨麻疹患儿最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牛奶、牛羊肉、鸡蛋白是荨麻疹患儿最常见的食物性过敏原.血清sIgE检测为荨麻疹患儿提示了相关过敏原,可以针对性地回避相关过敏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江门市HIV-1抗体阳性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抗体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带型特征,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免疫印迹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2018-2019年江门市新确诊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的HIV抗体、CD4+T淋巴细胞,结合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例HIV-1抗体阳性者中,男156例(72.90%),女58例(27.10%);平均年龄(44.70±14.00)岁;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的占68.69%。WB带型以次全带为主,缺失条带类型以p55和p17为主。不同性别间的WB带型仅p55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P=0.036)。在不同途径感染人群间gp41(X2=16.31,P<0.01)、p51(X2=8.75,P=0.013)的抗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免疫水平的人群间WB带型gp41(X2=9.26,P=0.010)、p24(X2=5.35,P=0.035)和p17(X2=21.37,P<0.01)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江门市新确诊HIV-1抗体阳性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仍存在HIV晚发现的问题。需加大对江门市HIV防治宣传和检测力度,充分利用WB条带中的信息及首次CD4细胞计数帮助判断机体治疗前的免疫状态,从而更好地评估疾病进展,防控艾滋病疫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关系,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0例CSU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进行ASST检查及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8水平,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别;同时比较病例组ASST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结果:病例组ASST阳性率为53.3%,对照组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0,P<0.01)。病例组血清IL-18水平为(64.7±41.9) pg/mL,对照组为(44.9±15.7)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P<0.05)。病例组ASST阳性32例,血清IL-18水平为(72.4±47.6) pg/mL,ASST阴性28例,IL-18水平为(48.7±25.3) 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ASST阳性率及血清IL-18水平均升高, IL-18可能参与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放射过敏吸附试验(RAST)对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以了解荨麻疹患者的食物和环境的过敏原,为荨麻疹提供病因学诊断,对检测出的过敏原临床上采用避免接触或特异性脱敏治疗可望获得满意疗效。1对象及方法对浙江省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部分患者,采用IVT(invitrotest)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北京海奥万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国ASI公司生产),以测定患者血中35种吸入性抗原和13种食物性抗原。2结果吸入性过敏原sIgE抗体阳性率前5位分别是粉螨3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湿疹患者相关的特异性IgE(sIgE)和食物特异性IgG(sIgG)抗体水平和种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526例湿疹患者(实验组),UniCAP(r)100E检测系统(ImmunoCAP)检测血清中总IgE,欧盟印迹法(IBT)检测20种sIgE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种食物sIgG抗体,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湿疹患者总IgE阳性率40.61%,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9.84,P0.05)。进一步分析20种sIgE抗体水平,结果显示:艾蒿,柳树/杨树/榆树,猫毛,屋尘螨/粉尘螨、律草和普通豚草为主要吸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为鳕鱼/龙虾/扇贝,鲑鱼/鲈鱼/鲤鱼,蟹,黄豆,鸡蛋白和花生。湿疹患者sIgG阳性率69.77%显著高于对照组36.67%(χ~2=14.29,P0.05),不耐受食物依次为蛋清/蛋黄,牛奶,小麦和西红柿。sIgE与sIgG无相关性(χ~2=2.208,P0.05)。结论湿疹不仅与sIgE有关,也与sIgG有关,联合检测sIgE和sIgG可以快速找到过敏原,有效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湿疹患儿常见的过敏原,寻找儿童湿疹可能的过敏促发因素,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diwiss公司AllergyScreen Analytic GmbH过敏原检测系统,对872例湿疹患儿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和总IgE检测,并在不同年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872例湿疹患儿slgE阳性690例(79.13%),总IgE阳性709例(81.30%)。其中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的依次为户尘螨(34.60%)、点青霉(22.71%)、屋尘(16.28%)和狗毛皮屑(10.89%);食物性过敏原中,最常见的依次为牛奶(36.12%)、羊肉(22.94%)、鸡蛋白(20.07%)和牛肉(13.88%)。比较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户尘螨、屋尘、狗毛皮屑、点青霉、鸡蛋白、牛奶、羊肉和蟹的sIgE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户尘螨、点青霉和屋尘是湿疹患儿最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牛奶、羊肉、鸡蛋白是湿疹患儿最常见的食物性过敏原。随年龄增大,吸入性过敏原逐步取代食物成为主要过敏原。血清sIgE检测为湿疹患儿提示了相关过敏原,可以针对性地回避相关过敏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急性荨麻疹患者食入性过敏原特点。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科确诊为急性荨麻疹的患者采用 ELISA 酶联免疫捕获法定量检测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对鸡蛋、牛奶sIgE阳性的部分患者行食物经口负荷实验(oral food challenge,OFC)验证。结果:416例患者中161例sIgE定量检测阳性,其中鸡蛋和牛奶sIgE阳性例数最多,分别为56例和29例。鸡蛋sIgE浓度为0.35~0.70 IU/mL和0.7~2.0 IU/mL患者中OFC阳性率分别为2.8%(1/36)和81.8%(9/11)。牛奶sIgE为0.35~0.70 IU/mL和0.7~2.0 IU/mL患者中OFC阳性率分别为0%(0/16)和37.5%(3/8)。结论:急性荨麻疹患者常见食入性过敏原为鸡蛋、牛奶,患者sIgE浓度<0.7 IU/mL 时可不规避过敏原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1例重症HFMD患儿,根据是否并发NPE分为并发NPE组(50例)、未并发NPE组(51例)。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记录两组患儿入院时的症状、体征、血压、血糖、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cTnI、病原学检测结果,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重症HFMD并发NPE的因素,ROC曲线分析WBC及cTnI对HFMD并发NPE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EV71感染( X2=7.50,P=0.006)、最高体温超过39 ℃( X2=11.25,P=0.001)、肢体麻( X2 =12.20,P=0.001)、心动过速(X2=22.12,P<0.01)、血压升高( X2=19.47,P<0.01)、血糖水平(t=5.93,P<0.01)、WBC水平(t=6.35,P<0.01)、CRP水平(t=5.21,P<0.01)、cTnI水平(t=8.52,P<0.01)方面有明显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动过速(OR=6.74,P=0.015)、血压上升(OR=4.40,P=0.049)、血糖升高(OR=12.09,P=0.039)、WBC升高(OR=14.15,P=0.032)、cTnI升高(OR=12.23,P=0.043)是并发NPE的独立危险因素。WBC及cTnI预测重症HFMD并发NPE的AUC值分别为0.80、0.89,cTnI的AUC值明显高于WBC的AUC值(P<0.05)。结论:心动过速、血压上升、血糖升高、WBC升高、cTnI升高是HFMD并NPE发生的高危因素,检测cTnI对于预测HFMD并发NPE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常见食物过敏原特应性斑贴试验(atopy patch test,APT)结果与特应性皮炎发病及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79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常见食物过敏原斑贴试验,并与皮肤点刺试验和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表型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5种食物过敏原中,牛奶APT阳性率最高(24.3%),小麦阳性率最低(16.0%),各种食物APT阳性率均高于相应的皮肤点刺试验(SPT)及sIgE阳性率。各种食物过敏原APT、SPT和sIgE 3种诊断试验结果一致性比较差(Kappa值均0.75)。儿童(≤14岁)患者各种食物过敏原APT阳性率均高于青少年成人(14岁),但是仅有牛奶(P0.01)和大豆(P0.05)APT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鸡蛋白、牛奶和大豆APT阳性率与特应性皮炎病情严重度评分呈一致的升高趋势,但是只有鸡蛋白阳性率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麦和海虾APT阳性率与病情严重度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中,食物过敏原特应性斑贴试验可作为辅助诊断食物过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见的接触性变应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652例行斑贴试验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资料,包括接触性皮炎249例、面部皮炎158例、湿疹87例、激素依赖性皮炎64例、特应性皮炎51例、唇炎43例,并对斑贴试验结果及不同年龄、性别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斑贴试验总阳性448例(68.71%)。5种最常见的变应原依次为十二醇硫酸钠、脂肪酸硫酸钠、硫酸镍、卡巴混合物、香料混合物。女性十二醇硫酸钠和脂肪酸硫酸钠阳性率高于男性(2值分别为5.47、7.23,P值均<0.05),男性卡巴混合物阳性率高于女性(χ2=18.57,P<0.05)。不同年龄段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2,P<0.05)。结论:十二醇硫酸钠、脂肪酸硫酸钠、硫酸镍、卡巴混合物、香料混合物是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12.
收集2004-2018年山东省报告的淋病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示2004-2018年山东省淋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19/105,山东省淋病维持在低流行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流行水平(χ2=18.434,P<0.05)。淋病发病存在明显区域和人群分布差异,年均报告发病率居于前5位的市为威海市(17.93/105)、济南市(7.33/105)、青岛市(7.14/105)、烟台市(5.80/105)、枣庄市(4.68/105)。累计报告病例数前5位城市报告病例占总例数的59.54%。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总病例的70.97%。男性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7.293,P<0.05),男女比为7.74∶1。发病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共占总报告病例的60.8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与分析病区自备抽搐患儿急救箱在抢救抽搐患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自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使用抽搐患儿急救箱前后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未使用急救箱)这一时间段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n=43例),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急救箱)这一时间段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n=40例),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抢救应答时间、药品及物品的完整率、抢救落实及时率、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20.83±1.15)s]与对照组[(30.56±1.09)s]相比抢救应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64,P<0.05)。观察组药品及物品的完整率(95.00%)与对照组(72.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5,P<0.05)。观察组抢救落实及时率(92.50%)相比对照组(67.44%)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2,P<0.05);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例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0,P<0.05)。结论将病区自备抽搐患儿急救箱应用于抽搐患儿的抢救工作中能够明显的缩短抢救的应答时间,提高药品及物品的完整率、抢救落实及时率,提高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盐酸奥洛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口服盐酸奥洛他定片联合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2周。对照组单纯口服盐酸奥洛他定片,用法、用量及疗程同观察组。采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变化,同时与4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23%、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43)。12周时观察组外周血  CD3+, CD4+T淋巴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上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t分别为9.79、38.00、12.28,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t分别为8.99、33.00、14.04,均P<0.01)。结论:盐酸奥洛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调节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趋于稳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二者联合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苦参凝胶联合奥硝唑治疗耐药性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12月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耐药性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奥硝唑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苦参凝胶联合奥硝唑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水平、过氧化氢(H2O2)阳性率、阴道乳酸菌检出率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χ2=16.824,P=0.001);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阴道灌洗液中白介素-8(IL-8)、白介素-13(IL-13)、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571、P=0.001,t=5.437、P=0.001,t=4.961、P=0.011,t=6.275,P=0.001);观察组H2O2阳性率、阴道乳酸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64,P=2.735)。结论苦参凝胶联合奥硝唑治疗耐药性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阴道分泌物炎性因子水平,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槐香乌蛇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NB-UVB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槐香乌蛇颗粒治疗,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4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6周及治疗8周根据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估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T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ASI评分分别为14.00±2.46和13.66±1.32(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PASI评分分别为2.63±2.38和4.22±3.12,2组治疗均有效,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9,P<0.05)。2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CD4+、CD4+/CD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8+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3+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香乌蛇颗粒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其PASI评分,促进T细胞亚群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SOCS1和PIAS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JAK/STAT通路负调控蛋白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剂-1(SOCS1)和活化STAT的蛋白抑制剂-1(PIAS1)的表达。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40例CA患者皮损、20例宫颈癌和20例正常人皮肤(包皮)中SOCS1和PIAS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①CA患者皮损中SOCS1和PIAS1的表达阳性细胞分布主要位于棘细胞层,为棕黄着色,阳性反应定位胞质;宫颈鳞状细胞癌亦为胞质阳性表达,棕黄着色,呈弥漫性分布;而正常包皮少数阳性着色主要定位于基底层细胞的胞质,呈浅黄着色。②CA皮损中SOCS1和PIAS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和80%,高于在正常人上皮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和3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χ2=18.15,P<0.01;后者χ2=11.87,P<0.01);宫颈癌中SOCS1和PIAS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和85%,虽较CA有升高,但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P>0.05)。③CA中SOCS1与PIAS1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s=0.14,P>0.05)。结论 CA皮损中可能通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蛋白SOCS1和PIAS1在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或恶性转化过程中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在特发性慢性荨麻疹和已知特异性过敏原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和放射免疫法,对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进行血清特异性I姬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86例血清特异性IgE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中,23例(26.7%)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18例(20.9%)促甲状腺受体自身抗体(TRAb)阳性。34例血清特异性IgE阴性的慢性荨麻疹患中,10例(29.4%)TPOAb阳性;8例(23.5%)TRAb阳性。两组慢性荨麻疹的TPOAb及TRAb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但两组之间的TPOAb及TRAb阳性率比较,均无显性差异(P均>0.05)。结论:部分特发性慢性荨麻疹和已知特异性过敏原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均可能有自身免疫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封包疗法配合精细化护理对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湿疹患者12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封包疗法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瘙痒程度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5.0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X2=19.17,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瘙痒程度积分和DLQI分别为(1.05±0.82)分、(4.50±2.8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4±0.60)分、(5.58±3.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50、2.00,P值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0.91,P<0.05)。结论:封包疗法配合精细化护理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中引起造影剂静脉逆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接诊并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的50例不孕症患者,根据接受造影检查距月经干净的时间分为3~4天组(n=13)、5~6天组(n=21)和7天组(n=16);根据接受造影检查时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分为≤6mm组(n=11)、7~8mm组(n=22)和≥9mm组(n=17)。比较检查时间与子宫内膜厚度对造影剂静脉逆流的影响。结果5~6天组造影剂逆流率略高于3~4天组、7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0.877;χ2=0.018,P=0.893);≤6mm组造影剂逆流率高于7~8mm组、≥9mm组(χ2=0.052,P=0.028;χ2=0.053,P=0.042),7~8mm组造影剂逆流率与≥9m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P=0.623)。结论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剂静脉逆流发生率与子宫内膜厚度具有相关性,建议进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时在子宫内膜厚度≥7mm时进行,有助于降低造影剂静脉逆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