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股骨髁间窝宽度CT测量的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股骨髁间窝的宽度,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假体的选择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50例正常人,应用螺旋CT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切骨,对后髁切骨前后的髁间窝的宽度测量后进行比较。结果切骨前股骨髁间窝宽度为20.10±1.56mm,切骨后股骨髁间窝宽度为18.09±1.17mm。切骨前后股骨髁间窝的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CT测量股骨髁间窝的宽度准确性较高,误差小,使术前假体的选择方便、准确。以股骨后髁切骨后髁间窝的宽度为截骨标准比较精确,可以在术中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骨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三维螺旋CT重建正常成人膝关节,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为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侧正常成人膝关节,男性、女性各40侧,年龄18~72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0.625mm层厚重建,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线与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股骨后髁角,PCA)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股骨后髁轴线的夹角(APA).比较男、女性股骨旋转力线的差异.结果PCA男性3.21°±1.35°(1.15°~5.92°),女性3.60°±1.40°(0.84°~5.76°);APA男性3.17°±1.62°(0.87°~5.73°),女性3.66°±1.58°(1.34°~6.05°).PCA与A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性别间PCA及A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PCA和APA均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结论男女性及不同个体之间股骨后髁角值存在一定差别,统一参照股骨后髁轴截骨将导致假体安放不准确,应采用多种定位方法确定股骨侧截骨,术前三维螺旋CT扫描重建股骨远端.测量后髁角,有利于术中重建准确的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生物型股骨柄设计原理,通过比较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前不同CT平面测量所得股骨前倾角与术后股骨柄前倾角,找到术前测量预估发育性髋关节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THA后股骨柄前倾角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3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初次THA符合DDH诊断的患者21位(28髋),术前及术后均行CT扫描,术前选取头下平面、小粗隆平面和小粗隆平面上1 cm及2 cm 4个平面的前后皮质角平分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后缘连线的夹角,以及大、小粗隆顶点中间平面后侧皮质切线与小粗隆中心上2 cm平面前侧皮质切线的角平分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内外侧髁后方连线夹角(分别记为股骨前倾角1~5)。术后选取股骨柄假体最长水平层面,测量假体前后对称轴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后缘连线的夹角作为术后股骨柄前倾角。同时测量髋臼杯假体前倾角、股骨假体矢状位矢状倾斜角度。比较术前各个股骨前倾角与术后股骨柄假体前倾角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股骨前倾角1~5分别为17.70°±10.54°、35.59°±7.21°、31.09°±7.98°、24.71°±9.11°、21.94°±10.10°。股骨柄假体前倾角为20.52°±10.90°。术后假体柄前倾角与股骨前倾角1~4之间差值分别为2.82°±6.27°、-15.08°±7.99°、-13.80°±15.68、-4.19°±5.69°、-1.42°±4.07°,髋臼假体前倾角为25.60°±11.65°,术后复合前倾角为46.11°±13.28°,假体矢状倾斜角为1.13°±1.53°。术前股骨前倾角1~4与术后假体前倾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前倾角5与术后假体前倾角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各前倾角与术后假体前倾角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681、0.689、0.853、0.928。结论股骨前倾角5与术后股骨柄前倾角具有高相关性,可作为替代股骨柄前倾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股骨远端旋转力线中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线、股骨前后轴线及其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方法:75侧正常成人股骨标本,性别、年龄不详,数码相机拍摄股骨远端轴位片并输入个人电脑,在Photoshop7.0.1软件中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线与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股骨后髁角,PCA)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股骨后髁轴线的夹角(APA),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比较两角度的差异。结果:PCA均值3.67°±1.62°(0.75°~5.90°),与西方人数据及国人影像学测量数据接近;APA均值3.50°±1.40°(1.34°~5.65°),与P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9,P=0.359),此两个角度均有较大的变异性。结论:术中仅通过测量PCL进行旋转力线的定位可能导致截骨不准确,通过PCL、APL进行双重定位可以提高手术操作精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髁间前后轴线与旋转轴线的对位关系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对北京、河北、新疆及重庆的288名健康汉族志愿者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共获得575个正常膝关节图像数据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其中男148名,女140名;年龄17—65岁;左膝288个,右膝287个。通过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线的断层图像,进行轴线之间的测量,包括髁间前后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SA),髁间前后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夹角(ACA),髁间前后轴线与后髁连线夹角(APA);按性别和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SA平均87.19°±1.92°,男性87.03°±1.95°,女性87.35°±1.87°,左膝87.33°±1.88°,右膝87.05°±1.95°;ACA平均90.93°±2.03°,男性90.68°±2.01°,女性91.19°±2.03°,左膝91.05°±1.93°,右膝90.81°±2.13°;APA平均83.99°±2.16°,男性83.86°±2.20°,女性84.12°±2.12°,左膝84.05°±2.09°,右膝83.92°±2.23°。其中ACA在男女性别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0,P=0.003),女性比男性平均大0.51°,其余参数在性别及侧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较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膝关节影像学的CT测量,得到相对准确的汉族人群股骨远端轴线间的对位关系,可以指导术中股骨远端截骨操作,确定适当的股骨外旋。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股骨外旋截骨:因为胫骨平台正常解剖有大约3°的内倾角,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平台截骨面是垂直于下肢力线的,故相应的股骨髁假体需要放置在外旋3°的位置,这样才可以保证屈曲间隙的内外侧平衡和良好的髌骨轨迹。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将会导致膝前痛、膝关节屈曲失衡、活动受限、髌骨轨迹异常等问题。 测量截骨:胫骨和股骨截骨相对独立,完成截骨后再进行软组织平衡以达到对称且平衡的屈伸间隙。测量截骨法参考股骨解剖标记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这些解剖参考物主要是股骨通髁线,后髁连线和Whiteside线。这种截骨方法容易操作,手术时间较短,但依赖于正常的解剖标识。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典截骨方法包括间隙平衡技术和测量截骨技术。这2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术中将两者混合使用以期能取长补短,使关节置换效果达到最佳化。目的:探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联合使用在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外旋截骨中的应用操作以及早期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伸直间隙优先法,术中联合使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46-81岁;骨关节炎伴膝内翻24例,膝外翻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外翻4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解剖股胫角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早期并发症发生;②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30个月;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股胫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④提示医生需对全膝关节置换中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熟悉掌握,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术中联合使用,以期获得更佳的软组织平衡和假体位置。联合技术易于掌握,可以使用传统截骨工具操作,从而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ORCID: 0000-0002-6122-082X(陆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TKA的80例(8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截骨顺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4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4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胫骨内、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范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11.3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3.4±13.8)min和(310±46)ml,对照组分别为(72.5±14.7)min和(425±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9、11.93,P值均〈0.01);胫骨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4.1±3.7)mm,对照组为(21.8±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P〈0.01);胫骨内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5.6±3.5)mm,对照组为(43.5±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6°±14.2°和103.6°±7.4°,对照组分别为88.6°±13.6°和102.3°±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82,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90.12±8.6)分和(91.66±6.6)分,对照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89.45±9.9)分和(91.87±7.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13,P值均〉0.05)。结论TKA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使胫骨的显露更为充分,起到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三维螺旋CT重建正常人膝关节,测量股骨远端相关解剖参数,探讨男女性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对于关节表面假体形态的不同要求。方法:80侧正常成人膝关节,男性、女性各40侧,年龄18~72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0.625mm层厚重建,测量股骨经上髁轴线宽度、内外侧髁高度、髁间高度及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行模拟截骨后,测量各截骨面高度,比较各测量值性别问的差异。结果:男女性髁间高度、经上髁轴线宽度、外侧髁高度及内侧髁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男性各值均大于女性。股骨远端横径与纵径的比值亦为男性大于女性(P〈0.001),男性股骨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均大于女性,均值差分别为1.2mm和0.7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男女性之间股骨髁形态存在一定差别,股骨远端关节面假体形态的设计应该性别差异化,使假体与截骨面更好的吻合。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在股骨标本单髁置换(UKA)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选取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成人股骨标本40根,男性22根、女性18根,年龄35~78岁,身高152~178 cm。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导板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板组采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术前采用薄层CT扫描对股骨进行医学图像数据采集,然后利用3D反求技术进行导航模板的设计,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并进行UKA术。对照组在UKA术中采用传统定位截骨。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疗小组完成。评估两组标本的股骨侧手术截骨时间,并采用影像学评价下股骨假体力线和假体位置。结果 导板组术中导板与股骨髁骨性解剖结构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导板组与对照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31±0.56) min和(4.45±0.74) min(t=-5.500, P<0.0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1.31°±0.86°和2.84°±1.58°(t=-3.789,P<0.01),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84°±0.60°和6.25°±1.96°(t=5.6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导板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结论 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用于UKA术能提高股骨假体冠状位和矢状位力线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传统手术方式行TKA的临床效果差异,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TK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8年6月间行TKA的120例(136膝)患者,随机分成3D组和传统组,3D组60例(70膝)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传统组60例(66膝)采用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9~32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TKA手术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3例70膝患者资料,比较并分析术前和随访时患膝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数据。结果通过各个时间段随访及X线检查结果的观察,正位片示膝关节人工假体位置安放好,关节间隙平衡;侧位片示人工关节假体大小合适,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良好,股骨假体包裹效果好。术后腓总神经麻痹2例,于术后4~6个月逐渐恢复。5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为(0~60±10)°,术后2~3周在强镇痛药物辅助下行手法松解处理;髌前痛1例,术后4个月经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症状解除。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18.6)°提高至术后的(109.2±19.9)°(P0.O1)。结论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近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术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 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针穿刺延长法松解内侧副韧带(MCL)对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软组织平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技术松解MCL以获得软组织平衡的中度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57~79岁。术后康复按照我科标准膝关节康复计划进行。术后3周复查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拍摄患膝关节站立位正侧位片,并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做内外翻应力测试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力线、膝关节屈曲活动度、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 根据术中松弛度测量标准,55例病例术中均获得了满意的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未出现内侧过度松弛的情况。术后利用膝关节站立位全长片测量膝关节力线显示,由术前的内翻13.5°±3.36°(9°-25°)纠正至术后的内翻0.8°±1.07°(内翻3.5°-外翻2.0°);KSS临床评分从术前(39.9±7.84)分(20—6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4.0±7.27)分(65~100分),KSS功能评分从术前(35.2±10.51)分(20~8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85.0±10.84)分(50~100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90.0°±9.87°(65°~110°)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15.0°±10.08°(95°-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中,除了2例仍存在5°屈曲挛缩外,其余53例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未发现膝关节失稳病例,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松解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穿刺次数逐渐延长MCL,增加内侧间隙,从而获得满意的软组织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滑车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物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膝关节CT检查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共75例75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名,女39名;年龄23~60岁,平均(44.7±11.5)岁。在CT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以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为参照,测量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相对于该轴线的旋转角度,分别表示为APSA、PCA、ATSA,比较APSA、PCA、ATSA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比较三条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旋转角度的稳定性。结果 75例75侧膝关节中,APSA为86.38°±2.40°,男性86.73°±2.51°、女性86.06°±2.26°;PCA为3.89°±1.67°,男性3.62°±1.72°、女性4.13°±1.45°;ATSA为8.17°±2.01°,男性8.42°±1.89°,女性7.94°±2.08°。不同性别间ATSA、PCA、A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检验提示,分别与前后轴、后髁轴相比较,滑车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角度的稳定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测量分析,滑车线作为全膝置换术中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位参考线的稳定性较好,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塞来昔布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帕瑞昔布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前镇痛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塞来昔布组在术后6 h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此后1次/12 h,200 mg/次,连续3 d;帕瑞昔布组在同时期采用肌肉注射帕瑞昔布40 mg,此后1次/12h,40mg/次,连续3d10观察术后6h、12h、1d、2d、3d两组患者静息及活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3天记录患者患侧关节最大主动、被动活动度;术后每天记录患者引流量,至引流管拔除;术后1、2、3d记录患者睡眠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3d内患者恶心、呕吐、瘙痒、眩晕、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VAS评分、伤口引流量、膝关节活动度、睡眠满意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 h、12 h、1d、2d、3d两组患者静息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2h、1d、2d、3 d活动时的 VAS 评分帕瑞昔布组均小于塞来昔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586、-6.643、-6.729、-5.414、-4.718,均P<0.05);术后第3天帕瑞昔布组、塞来昔布组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分别为(78.75±7.32)°和(74.50±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78,P=0.005);被动活动度分别为(96.13±6.04)°、(92.88±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58,P=0.019);术后1、2d帕瑞昔布组与塞来昔布组的伤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1、0.401,P=0.850、0  相似文献   

16.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5例(41膝)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膝前正中纵形切口和内侧髌旁入路,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平均24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平均(6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95°提高到术后平均11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手段。选择恰当的病例,良好的假体设计,精确的手术技术,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影响术后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Preoperative planning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based 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data can produce a femoral rotational error due to lack of information on the femoral cartilage thickness. The research question of this study is how much femoral rotational error is expected due to the cartilage remnants when using the posterior condylar angles (PCA, angle between the posterior condylar line and the 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 (SEA)) on CT data. CT arthrography was performed for 35 consecutive varus osteoarthritic knees in 3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KA, on which the cartilage thicknesses of the posterior femoral condyles were measured. The PCAs when including or excluding the cartilage remnants were also measured. The cartilage thicknesses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posterior condyles averaged 0.39mm (SD=0.53) and 1.55mm (SD=0.26), respectively (p<0.0001). When the cartilage was included or excluded, the PCA averaged 2.2° (SD=1.5) and 3.3° (SD=1.5), respectively (p=0.002). The cartilage remnants in the posterior femoral condyles produced an average of 1.1° and a maximum of 2.1° of additional femoral external rotation when using CT data for the preoperative planning. CT scan measurements of femoral rotation are subject to error. Although this is said to be small and within the safety margin for setting the femoral component parallel to the trans-epicondylar axis, this differe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surgeons who use the posterior condylar axis,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external rotation of the femoral compo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