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WHO组织学分类和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IASLC)分级系统与肺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两种分类方法对预测肺浸润性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价值。方法 收集148例手术切除的肺浸润性腺癌标本,根据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和分级。ROC曲线分析两种分类方法对肺浸润性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胸膜侵犯、气腔内扩散以及pTNM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WHO组织学结构为主的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贴壁型28例、腺泡型101例、乳头型7例、微乳头型2例、实体型10例;以组织学分类对应的病理分级:高分化28例、中分化108例、低分化12例。根据IASLC分级系统进行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高分化26例、中分化56例、低分化66例。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和pTNM分期均相关。ROC曲线显示IASLC分级系统对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的预测效...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2004年分类[WHO(2004)/ISUP]对尿路上皮肿瘤分级标准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在乳头状膀胱肿瘤分类中,新加入了“具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条目。WHO(2004)/ISUP尿路上皮肿瘤分类系统与被广泛接受的WHO1973年分类相比,具有数项潜在优势:(1)详细定义了不同瘤前病变和不同分级肿瘤的形态标准,包括更加标准化地定义了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性肿瘤(NIPUT)的组织学分级标准,有利于提高病理医师间诊断的可重复性;(2)建立了统一的术语和一般性定义;(3)力图将肿瘤分类系统的术语设计得与尿细胞学术语更为吻合,使得细胞-组织学的对应关系更易于操作,为指导改善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4)去除了模糊的分类级别,如TCC分级Ⅰ~Ⅱ,TCC分级Ⅱ~Ⅲ;(5)单独列出了具有高危险进展为浸润性癌的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T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在DCIS浸润和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03例DCIS、3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 DCIS-MI)和78例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IDC)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DCIS、DCIS-MI和IDC癌灶内TLS密度,评价TL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DCIS中不同核级组间TLS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核级的增高TLS密度增高。DCIS-MI的TLS发生率为96.9%(31/32),高于DCIS的TLS发生率[78.6%(81/103)](χ2=21.680,P<0.001);不同核级组间TLS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IDC患者组织学分级组间(P<0.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Ezrin和Galectin-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IDC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研究101例乳腺IDC和37例乳腺良性病变中Ezrin、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年龄、肿块最大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结果 Ezrin在乳腺IDC和良性病变中具有明显不同的亚细胞定位(P=0.000),而Galectin-3则具有明显的表达强度差异(P=0.000).在IDC组,Ezr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23,P=0.001)、TNM分期(rs=0.334,P=0.001)、肿瘤最大径(rs=0.227,P=0.005)呈正相关,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Galectin-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37,P=0.001)和TNM分期(rs=0.269,P=0.007)呈正相关,而与年龄、肿瘤直径以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Galectin-3表达与Ezrin表达亦呈正相关(rs=0.360,P=0.000).结论 Ezrin和Galectin-3的亚细胞定位或(和)表达水平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发生了明显变化,二者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Ezrin和Galectin-3高表达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对Ezrin和Galectin-3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腺病、92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和2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EZH2和p53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EZH2在ILC与ID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乳腺腺病组织中的表达低于ILC与IDC组织(P<0.016 7)。EZH2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等均无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子亚型、生存状态及p53表达有关(P<0.05)。p53蛋白在乳腺腺病和IL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ID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ILC与乳腺腺病组织(P<0.0167)。p53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等无关,与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分子亚型及生存状态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是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乳腺腺病、ILC及IDC组织中,EZH2及p53蛋白表达逐渐升高,二者表达呈正相关。EZH2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no specific type,IBC-NST)中大范围癌周间隙(〉20%的肿瘤区域内出现癌周间隙)的出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2 184例IBC-NST患者的病理资料,按照2012版WHO乳腺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标准复核诊断,剔除因组织固定问题导致的固缩,筛选出具有癌周间隙特征的病例483例,对其大范围癌周间隙、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3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0.8~4.8 cm,平均2.0 cm。组织学分级1级97例(20.1%),2级232例(48.0%),3级154例(31.9%);Ⅰ~Ⅱ期患者382例(79.1%);177例(36.7%)出现了淋巴管侵犯,202例(41.8%)出现了淋巴结转移;237例(49.1%)出现了大范围癌周间隙。407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359例存活,生存时间37~103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IBC-NST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IBC-NST患者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的危险因素(P〈0.05)。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而没有淋巴管侵犯时,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均是IBC-NST患者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的危险因素,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与IBC-NST患者预后差相关,且具有淋巴结转移的IBC-NST患者更常见大范围癌周间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导管内扩散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过表达及脉管累犯的关系。方法:对192例浸润性乳腺癌的导管内扩散情况及其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过表达及脉管累犯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2年浸润性乳腺癌中,导管内扩散阳性88例(45.8%),其中脉管累犯阳性组中,导管内扩散阳性率为56.6%,明显高于脉管累犯阴性组(34.4%),且差异有显著性(P<0.005)。导管内扩散阳性组中,c-erbB-2阳性率为72.7%,高于导管内扩散阴性组(54.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25)。导管内扩散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导管内扩散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过表达及脉管累犯呈现正相关,浸润性乳腺癌中伴导管内扩散者更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sTILs)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蛋白的表达及CD4+、CD8+、Foxp3+sTILs亚群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2019年病理资料完善的女性TNBC标本92例,评估每张HE切片肿瘤区域内sTILs的浸润密度,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2例TNBC中sTILs的PD-L1蛋白表达情况及CD4+、CD8+、Foxp3+sTILs的浸润密度。结果 TNBC中sTILs与Ki-67指数(P=0.001)显著相关;CD4+、CD8+sTILs与肿瘤大小(P=0.012、0.006)和Ki-67指...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结直肠癌中分析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与微卫星不稳定(MSI)的相关性,并评估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对结直肠癌的预后价值。方法12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样本中,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TILs的数量、CD4+TILs及CD8+TILs及CD8+TILs的数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微卫星稳定状况,采用SPSS20进行TILs与MSI的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评估TILs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结果120例结肠癌组织中,MSI-H与临床T分期具有显著负相关性,H-TILs与TNM分期有显著负相关性,并且MSI-H与CD8+TILs的数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微卫星稳定状况,采用SPSS20进行TILs与MSI的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评估TILs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结果120例结肠癌组织中,MSI-H与临床T分期具有显著负相关性,H-TILs与TNM分期有显著负相关性,并且MSI-H与CD8+TILs呈显著正相关性。H-TILs组、H-CD4+TILs呈显著正相关性。H-TILs组、H-CD4+TILs组及H-CD8+TILs组及H-CD8+TILs组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高总体生存率。结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可作为辅助指标对结肠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及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136例和浸润性小叶癌61例的超声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病理类型的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在肿块形状、内部与后方回声以及血流图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方回声与内部钙化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可以根据各自超声声像的特点进行诊断,组织学的不同影响乳腺癌的超声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相关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44例未经新辅助化疗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神经侵犯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4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神经侵犯阳性125例、阴性41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增殖指数、ER及HER-2表达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PR水平均无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个数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及ER水平有关;与肿瘤直径、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Ki-67、PR及HER-2表达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数目、ER、HER-2和Ki-67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危险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增殖指数、ER及HER-2表达有关,且神经侵犯个数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及E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8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与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比较。结果乳腺ICC发病平均年龄42.9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影像学微钙化常见。组织学特征是不规则癌细胞团巢呈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核级低-中等,多数病例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顶浆分泌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易见,常并存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小管癌。免疫表型显示CK34βE12高表达而CK5/6阴性,肌上皮标记阴性。8例中经典型6例、混合型2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率、c-erbB-2和Ki-67阳性率均低于浸润性导管癌,近期随访结果显示预后优于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乳腺ICC作为WHO新确定的浸润性癌类型,预后较好,需要与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ER阳性和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7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ER分成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两组AR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多种蛋白标志物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AR在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27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AR阳性率为78.5%。AR与ER、PR、HER-2、CK5/6、组织学分级、Ki-67增殖指数、神经侵犯及脉管侵犯有关(P<0.05)。ER阳性组中AR阳性率(88.1%)高于ER阴性组(60.2%)。进一步分析发现ER阳性组中AR与组织学分级及CK5/6阳性有关(P<0.05);ER阴性组中AR与HER-2、CK5/6、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有关(P<0.05)。Kaplan-Meier Plotter预后分析发现,ER阳性组中AR高表达者总生存期显著高于低表达者,而ER阴性组中AR高表达者总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者(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将82例乳腺IDC按照组织学分级分为I级组(n=11)、II级组(n=40)、III级组(n=31);按照肿块大小分为φ1组(φmax≤2 cm,n=18)、φ2组(2 cm〈φmax≤5 cm,n=50)、φ3组(φmax〉5 cm,n=14);以及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50)、无淋巴结转移组(n=32),并随机选取同期乳腺纤维腺瘤2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分组肿瘤组织中HIF-1α,Ki-67和CD34的表达。结果:组织学分级各分组中,I级、II级与III级各分组间HIF-1α,Ki-67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块大小各分组中,φ1,φ2与φ3各分组间HIF-1α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Ki-67在不同肿块大小的各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间HIF-1α,Ki-67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2例乳腺IDC中HIF-1α和Ki-67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5.6%和73.2%,MVD均值为(78.1±19.7)个/HP,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乳腺IDC中,HIF-1α(r=0.817,P〈0.01),Ki-67(r=0.656,P〈0.05)与MVD均呈正相关,HIF-1α与Ki-67也呈正相关(r=0.743,P〈0.05)。结论:HIF-1α,Ki-67及MVD与乳腺IDC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其中Ki-67与肿块大小无相关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抑制HIF-1α的表达和/或抑制血管的生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肿瘤细胞的分裂和血管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一种不需要人工重建就可以保留免疫微环境中各类免疫细胞的小鼠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的气液交互法。方法 利用气液交互法建立并培养小鼠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类器官的组织学形态;用流式细胞测量术分析肿瘤类器官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比例;用白细胞介素-2(IL-2)维持肿瘤类器官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 小鼠CT26结肠癌、Lewis肺癌和MC38结肠癌这3种肿瘤类型的肿瘤类器官都分别保留了原始肿瘤的组织形态;与小鼠CT26结肠癌原始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类器官中CD4+ T细胞、CD8+ T细胞和B细胞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巨噬细胞比例从66.7%减少到44.3%,树突状细胞的比例从66.5%减少到7.25%;与小鼠Lewis肺癌原始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类器官中CD4+ 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CD8+ T细胞的比例从5.6%减少到1.95%;与小鼠MC38结肠癌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类器官中CD4+ T细胞、CD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ESCC)中肿瘤间质成熟度(tumor stromal maturity, TSM)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组织学特征的潜在价值。方法收集129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根据HE染色评估肿瘤间质并将其分为成熟型、中间型和未成熟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D-L1(22C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TSM、PD-L1与ESCC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TSM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29例ESCC中,肿瘤间质成熟型33例,中间型36例,未成熟型60例;PD-L1阳性52例,阴性77例。ESCC中TSM与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间质未成熟型ESCC具有较高的pT分期、神经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较晚的pTNM分期;ESCC中PD-L1表达与pTNM分期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ESCC中TSM与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0,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SM与ESC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关(P=0.096),但与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有相关性(P=0.019);PD-L1表达与ESCC患者OS和PFS均无关(P0.05)。结论 TSM未成熟型ESCC具有侵袭性临床生物学行为,可能预测患者预后不良;ESCC中TSM与PD-L1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TSM有望成为预测ESCC免疫治疗疗效的组织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4岁,体质量指数(BMI)20~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0 min、术后12 h静脉注射40 mg注射用帕瑞昔布钠(5 mL生理盐水稀释);对照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等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等麻醉药物用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等围术期临床指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0 min(T0)、手术结束(T1)、术后24 h(T2)和术后48 h(T3)4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 mL。荧光PCR技术检测人类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阳性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细胞CD3+、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七氟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用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组内比较,从T0到T3CD3+、CD4+、CD8+、NK细胞占比均逐渐降低,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314.17、737.45、113.87、57.63,P值均<0.05)。T0时,2组患者CD3+、CD4+、CD8+、NK细胞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0.93、-0.49、0.91,P值均>0.05);T1、T2、T3 时,对照组CD3+、CD4+、CD8+、NK细胞占比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时,t=2.47、3.41、2.10、2.11;T2时,t=2.87、3.67、2.17、2.05;T3时,t=3.78、3.77、3.58、2.08;P值均<0.05)。2组患者T0、T1时LUNX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00,P值均>0.05);观察组T2、T3时LUNX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7.18,P值均<0.05)。结论 围术期应用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可能会降低患者围术期肿瘤微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小鼠乳腺癌干细胞(BCSCs)中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和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方法 用成球培养的方法在体外富集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和4T07的肿瘤干细胞(CSCs);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CSCs中免疫检查点与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用小鼠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和流式细胞测量术分别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比例。结果 用成球培养的方法可以成功富集小鼠乳腺癌干细胞4T1和4T07;与贴壁培养的肿瘤细胞相比,小鼠BCSCs中免疫检查点和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体内的结果表明,与贴壁肿瘤细胞来源的肿瘤组织相比,肿瘤干细胞来源的肿瘤组织中浸润更多的CD4+ T和CD8+ T细胞(P<0.05),但是CD11b+ F4/80+的巨噬细胞浸润更少(P<0.05)。结论 小鼠BCSCs中免疫检查点与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改变,且在体内可招募更多的T细胞到肿瘤组织中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膜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按照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2012至2017年52例曾诊断为"腹膜黏液性肿瘤"的病例重新分级。观察其原发部位、神经侵犯、钙盐沉积、印戒细胞等病理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对所有病例进行CK7、CK20和CDX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来源不明的病例加染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p16。结果52例腹膜黏液性肿瘤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2.0岁。阑尾原发者32例,其他部位20例。低级别组织学形态23例(其中无细胞型1例),高级别组织学形态29例。伴印戒细胞者15例,伴神经侵犯者12例,伴钙盐沉积者9例。伴神经侵犯者预后明显较差(P=0.025),有印戒细胞者更易伴神经侵犯(P〈0.01)。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级别等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腹膜黏液性肿瘤的原发部位中神经侵犯现象不罕见,且意味着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Zhang T  Tu X  Xu W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6):405-40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参照BloomRichardson和Elston的方法,对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476例浸润性导管癌按腺管形成、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相计数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在浸润性导管癌中,Ⅰ级(72例)、Ⅱ级(216例)和Ⅲ级(188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9%(59例)、634%(137例)和495%(93例),3级之间差异分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中,组织学分级同临床分期一样,是一个较好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