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房颤患者二尖瓣结构变化对其返流程度影响。方法 选取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患者66例。根据术前心电图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非房颤对照三组,分别行经胸二维超声检查,获得左房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返流量,除外心脏瓣膜病、左心室扩大相关疾病、先心等病例。根据二尖瓣返流程度将其分为轻微返流、轻度返流、中度返流三组。行食道三维超声检查,应用MVQ软件进行二尖瓣量化分析,分别获得瓣环前后径、瓣环前外-后内径、瓣环高度、瓣叶非平面交角、前叶交角、后叶交角等二尖瓣参数。结果 对照组与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与阵发性房颤组之间DAIPm、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IPm、H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P、θANT、θPOST在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DAIPm 在MR轻微组与中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θNAP、θANT在不同程度M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θPOST不同程度MR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患者二尖瓣后叶交角的增大常预示其功能性二尖瓣返流的增加,二尖瓣后叶交角对评估其反流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四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4D-TEE)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M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VP的25例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55.56±14.40)岁。患者MVP术前均行4D-TEE检查,精准评估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及病变分型、病变位置和反流程度,测量左-右纤维三角间距离、收缩期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DAlPm)、瓣环前后径(DAP)、瓣叶各个分区(将二尖瓣前叶和后叶的外、中、内部分别命名为A1~A3和P1~P3)的高度等参数,依据检测结果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探查对术前超声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并选择合适的成形环尺寸,完成MVP操作后,利用亚甲蓝染色直视下测量瓣叶对合高度。心脏复跳后再次行TEE检查,测量瓣叶对合高度,即刻评估手术效果。21例MVP患者术后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再次评估二尖瓣反流程度。(1)观察术前通过4D-TEE诊断的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和病变分型、病变位置、反流程度,以及与术中探查结果的一致性;(2)比较术前4D-TEE所得的二尖瓣各参数与手术最终使用的成形环尺寸的相关性;(3)比较心脏复跳后利用TEE测得的对合高度与术中术者在直视下利用亚甲蓝染色测量的对合高度的相关性等;(4)分析术后3个月反流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4D-TEE的检查结果与术中探查的结果对比,25例患者病因和病变分型诊断的准确率为96.0%(24/25)。对病变部位发生在瓣叶的单一区域或某两个区域诊断的准确率为14/14,对交界区病变及多个区域联合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2/3、4/5。术前4D-TEE评估二尖瓣反流程度2级6例、3级2例、4级17例,与术中探查结果一致。通过术前4D-TEE测得的各指标对术中成形环尺寸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AP(X1)、左右纤维三角距离(X2)两个参数进入回归模型,建立多元线性方程:成形环尺寸^Y=10.506+0.230X1+0.395X2,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1),R2为0.613,提示模型拟合的效果良好。DAP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486,左-右纤维三角间距离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450,提示二者对成形环尺寸的预测均有较大意义。以心脏复跳循环稳定即刻TEE测量的A1-P1、A2-P2、A3-P3的对合高度及三个对合缘的平均对合高度与术中亚甲蓝染色直视下测量的对合高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四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0.916、0.951、0.953,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分析术后3个月反流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对合高度≤7 mm为术后反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为30.0(P<0.05),提示平均对合高度≤7 mm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反流再次加重。结论 4D-TEE不仅可以在MVP术前精准地判定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和病变分型、病变位置及反流程度,并根据测量的定量参数预测术中实际使用的成形环尺寸,协助外科医生手术方案的决策,而且可以在术中实时评估手术疗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另外,它提供的参数对术后早期的成形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预测价值,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对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二尖瓣对合参数的对比研究。方法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16例(风湿组;其中合并轻度狭窄者4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3.4岁。正常对照组1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29~54岁,平均年龄43.1岁。分别行RT-3D-TEE检查并进行二尖瓣定量分析(MVQ)。结果风湿组在体二尖瓣对合面积为(160.69±50.44)mm2,术后离体瓣膜的对合面积为(163.97±59.58)mm2;对照组MVQ在体二尖瓣对合面积为(296.30±37.31)mm2。两组在体二尖瓣对合面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8.82,P=0.000 00)。MVQ所测二尖瓣对合面积与离体对合面积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92,P0.01)。Altman-Bland绘图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的差值为-1.73±8.28,95%的置信区间为(-18.04,14.46)。风湿组左心室舒张早期及收缩末期瓣膜面积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对合面积及对合指数减小(P0.01)。结论 RT-3D-TEE可以实时检测二尖瓣的立体结构,MVQ所测二尖瓣对合参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二尖瓣的实际对合程度,为二尖瓣病变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双源螺旋CT(DSCT)探寻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反流机制。方法超声诊断为二尖瓣反流并行CT俭查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63.57岁。二尖瓣反流组依据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轻度反流组(20例)、中度反流组(14例)、重度反流组(12例)。分别在cT图像上测量收缩中期幕状面积、幕状高度、二尖瓣瓣环前后径、联合间距离等二尖瓣装置形态参数。另随机选择无二尖瓣反流的体检者43例作为止常埘照组..结果小同程度二尖瓣反流组在幕状面积、幕状高度、瓣环前后径、收缩中期和舒张末期瓣环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瓣环联合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组在舒张期左心室短轴长度、球形度.收缩期左心室长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肌间距变化度、左心事长径位移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功能检查对二尖瓣反流机制研究有重要价值,、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乃因心室-瓣膜环受过重前负荷而扩张.导致前外侧乳头肌腱索对前叶体部的过度牵拉.致使精确闭合的双侧瓣叶产毕前叶的云云h不对称导计对合而稠的减少,产生反流。  相似文献   

5.
背景: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类型,国内尚无关于此类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 目的:观察单纯瓣环置入修复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早中期生物相容性的反应。 方法:单纯二尖瓣瓣环扩张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48例,均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修复,其中使用Carpentier-Edwards生理环23例、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25例。出院后随访,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和二尖瓣反流程度等变化,并比较两种瓣环与宿主生物相容性有无差别。 结果与结论:围术期无死亡,均治愈出院。48例均获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无死亡病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2例,Ⅱ级16例。与术前比较,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和反流速面积/左房面积均明显减少(P < 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 < 0.01)。跨瓣压差均< 3 mm Hg。二尖瓣无明显返流36例,微量返流10例,轻度反流2例。未出现成形环断裂、成形环撕脱及溶血现象。Carpentier-Edwards生理环组和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对于因单纯二尖瓣环扩张引起的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通过正确的置入技巧、选择合适的人工瓣环,应用人工瓣环置入有与宿主生物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置入后的瓣膜替代功能良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老年患者中“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单纯交界区脱垂的近中期效果。方法: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本中心对连续的32例单纯性二尖瓣交界区脱垂的老年患者(≥65岁)施行了二尖瓣成形术,并排除了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原发性心肌病等导致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65~76岁,平均(68.4±2.8)岁。其中NYHA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12例,Ⅳ级2例。本组患者手术均采用5-0 prolene缝线行二尖瓣交界区“缘对缘”缝合,闭合交界脱垂区域,且均植入二尖瓣成形环。结果:本组患者全部存活,随访12~48个月。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Ⅰ级24例,Ⅱ级7例,Ⅲ级1例)。21例患者二尖瓣无或仅有微量反流,11例患者有轻度二尖瓣反流,无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无SAM征。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术前为(158.2±28.6) mL,术后为(123.2±18.3) mL,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老年患者中采用“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单纯交界区脱垂,具有简单、有效、易操作的特点,缩短手术时间,且可获得良好和稳定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二尖瓣双病变和联合瓣膜病变二尖瓣口面积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尖瓣双病变和联合瓣膜病变二尖瓣口面积(MVA)的准确测定方法。材料与方法∶分别用二维超声(2DE)、压差减半时间(PHT)、彩色多普勒二尖瓣口血流截面积(CDF)和椭圆形面积法(CDJ)测定43 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拟行人工瓣置换术患者的MVA,其中合并主动脉瓣反流(MS+ AR) 10 例,合并二尖瓣反流(MS+ MR) 12 例,(MS+ MR+ AR) 21 例,并与手术标本的实测面积(OP)相比较。结果∶CDF法三组均为高度相关;2DE法MS+ AR组为良好相关,其余两组亦为高度相关;PHT法三组虽为高度相关,但在MS+ MR和MS+ MR+ AR组显著低估了OP;CDJ法三组均显著低估了OP。结论∶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反流或同时并主动脉瓣反流但以二尖瓣反流显著时,PHT法明显低估了二尖瓣口面积,而此时应用CDFI测量二尖瓣口血流截面积却不失为一种新的简便而较为准确的定量二尖瓣狭窄的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1)和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糖尿病(DM)患者左心房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DM患者59例为观察组,健康者48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RT-3DE参数、2D-STI参数.结果 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超声心动图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7月—2022年8月在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确诊DCM患者, 其中男41例、女39例, 年龄31~97岁。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组: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40例为超声心动图组, 接受MRI检查40例为MR组。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2)分析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3)比较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差异。(4)比较2种方法诊断DCM与临床综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1)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疾病史、吸烟史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DCM的MR影像特征主要包括弧形延迟强化、左室扩大、壁运动异常、心肌纤维化、心肌水肿;DCM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左室腔扩大、二尖瓣反流、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变薄、左心房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等。(3)MRI测量的LVEDV、LVESV水平分别为(131.96±20.38)、(48.28±8...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定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容积和功能,并对其不同步性作初步研究。方法选择30例健康受试者和3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8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5~60岁,平均年龄54岁。用RT-3DE进行左心房时间-容积曲线分析,获取容积指标: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主动收缩前容积(LAVp),计算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被动射血分数(LAPEF)及主动射血分数(LAAEF)。同时获得左心房不同步性参数:达最小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和最大时间差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容积指标用体表面积进行标化,时间参数用R-R间期校正。并分析校正后的不同步性指标Tmsv-16-SD%、Tmsv-16-Dif%与容积指数LAVmaxI等的相关性。结果①各容积指标校正前后,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容积均增大,左心房射血分数LATEF、LAPEF和LAAEF均减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不同步性指标Tmsv-16-SD%、Tmsv-16-Dif%等在心力衰竭组增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Tmsv-16-SD%、Tmsv-16-Dif%与各容积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与各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LAVmaxI相关性最强,r分别为0.73、0.75(均为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功能减低,存在着不同步性。RT-3DE可以较好地评价左心房功能和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二尖瓣附瓣( Acces ory Mitral Valve Tis ue,AMV)致左室流出道梗阻超声漏诊误诊的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漏诊误诊的6例二尖瓣附瓣致左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作文献复习。结果6例二尖瓣附瓣患者:2例误诊为孤立性主动脉瓣下膜性狭窄,2例误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2例漏诊。二尖瓣附瓣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典型的超声表现为:①二尖瓣前叶附着的膜样回声,膜样回声上有腱索连接于乳头肌或左室壁,收缩期导致左室流出道不同程度的梗阻,②左室壁肥厚。结论经胸超声可以诊断二尖瓣附瓣导致的左室流出道梗阻,还可以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孤立性主动脉瓣下膜性狭窄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个可以准确合理地模拟二尖瓣动力学特性的瓣叶运动流阻模型。考虑影响二尖瓣瓣叶运动的跨瓣压差和血流推力,建立二尖瓣运动的控制方程,提出依赖于瓣叶打开角度θ的瓣叶运动流阻模型,把该模型应用于零维左心血液循环系统,得到血液动力学特性。在保持心输出量和反流分数一致的条件下,比较该模型、瞬态关闭的阶梯流阻模型和经验指定的时变流阻模型。结果发现,瓣叶运动流阻模型能反映瓣膜关闭过程中的血液动力学,如压差和流量的滞后性以及关闭流量,同时该模型可以通过调整单位转动惯量跨瓣压差影响系数Kp和血流影响系数Kb的大小,改变瓣膜打开过程和关闭过程所需时间,瓣膜打开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0.0和40.2 ms。该模型可弥补阶梯流阻模型中忽略瓣膜运动过程的瞬态关闭的缺点,同时也能避免时变流阻模型中关闭起始时间的不合理性。此模型较为合理准确地模拟二尖瓣关闭过程的动力学特性,且简单易控制。  相似文献   

13.
取脑死亡后25分钟~2小时内31例成年男性(20~40岁)的新鲜心脏,剖开展平心脏,用图像处理系统分别测量了二尖瓣纤维环、三尖瓣纤维环、主动脉瓣纤维环和肺动脉瓣纤维环的长度,其平均值分别为97.41±7.38、117.38±19.19、69.12±6.81和73.67±8.47mm.它们之间的比值依次为1∶1.2∶0.63∶0.76.经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显示二尖瓣纤维环长度与其它三瓣纤维环,主动脉瓣纤维环与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同时对二尖瓣前叶、后叶及交界区纤维环的长度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脑死亡2小时或25分钟以内的31例(男20~40岁)正常新鲜心脏的标本上,用手术显微镜、图像处理系统、组织学等方法对二尖瓣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1,二尖瓣的面积:在模拟关闭下封闭左房室口时为699.01±196.02mm~2此间其关闭线长度平均为45.52±9.52mm。在全部展开的情况下为1421.67mm~2,其中前叶804.93±219.92mm~2,后叶673.59±147.82mm~2。前交界区63.74±21.25mm~2,后交界区73.04±24.70mm~2。2.二尖瓣的高度:前叶中部为24.91±3.55mm,后叶中部为14.15±2.26mm。前交界区为9.98±3.19mm,后交界区9.25±2.56mm。3,二尖瓣的厚度:前、后瓣分别在其粗糙带(游离缘、结节部、结节上部)、中间带(中部)和基低带(基底部)测量了厚度。4,二尖瓣的组织结构:在HE染色的切片上观察到正常瓣叶是由双层心内膜、网状层和胶原层构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Ⅱ型中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优化设计人工腱索的植入器械,同时对腱索的固定方式进行实验研究。方法搭建二尖瓣叶撕脱力实验平台,测量分析3种人工腱索固定方式下的最大撕脱力,并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加以验证。结果人工腱索加垫片的固定方式可承受更大的纵向撕脱力,最大撕脱力提高约47.4%(A2瓣叶)、71.9%(P2瓣叶),加垫片的方法减少了二尖瓣叶表面的应力集中。结论经优化设计的人工腱索植入器械,可实现瓣叶的捕获夹持和人工腱索的施放,避免了瓣叶撕裂保证了术后效果的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年生存乳腺癌患者服用马来酸吡咯替尼对双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马来酸吡咯替尼治疗的4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服药前后二尖瓣侧壁瓣环、间隔瓣环及右室侧壁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右室侧壁瓣环M型运动幅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左室整体长轴峰值应变,同时与对照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和用药前比较,用药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二尖瓣侧壁瓣环、间隔瓣环、右室侧壁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及左室整体长轴峰值应变均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室壁瘤切除术中应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导航,定量分析手术前后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功能,探讨对患者远期愈后的作用。方法64例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手术患者,分2组,每组32例。行3D-TEE为试验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3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9.9岁。对照组术中未行3D-TEE检查,其中男性29例,女性3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60.0岁。在患者手术前3d内、术后1年分别行3D-TTE检查,对照分析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手术患者心功能,并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辅助治疗、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及治疗前后左心室结构与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术后试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5.88±6.60)%,每搏量(49.95±7.18)mL,心指数(2.17±0.44)IJ(min·m^2);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7.88±6.82)%,每搏量(40.54±10.12)mL,心指数(1.68±0.38)I/(min·m^2);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应用3D-TEE检查能够安全、便捷地评价室壁瘤形成患者的左心室。在术中应用3D-TEE为导航.更利于外科医生的判断和处理.对患者的远期效果应该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34例行外科瓣膜修复的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3~73岁。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术中、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观察有无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修复,手术时间143~223 min,心肌阻断45~69 min。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微量反流/无反流,均无SAM现象。患者术后均获随访5~44个月,无死亡和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末次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轻微反流/无反流33例、无症状中度反流1例,均无SAM现象。所有患者出院/术后3个月后均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 对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使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修复效果,术中最大限度降低了二尖瓣后叶高度,避免了SAM现象,且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喉手术中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呈现出的形态与咽喉反流症状间有无关联。方法 连续采集2013年8月—2014年10月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显微喉手术治疗的14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男96例、女51例,年龄15~71岁(中位年龄47岁)。根据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和反流体征量表(RFS)评分并分为2组:同时满足RSI>13分和RFS>7分者58例为反流组,其余89例为非反流组。在支撑喉镜下喉部手术结束时,将喉镜插入环后,暴露环咽肌,观察并按分型记录患者环咽肌形态,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47例患者中,3例环咽肌未暴露,其中反流组1例、非反流组2例;其余144例患者环咽肌暴露良好,反流组环咽肌暴露良好的57例中,半槛型36例(63.16%)、全槛型12例(21.05%)、平坦型9例(15.79%);非反流组环咽肌暴露良好的87例中,半槛型63例(72.42%)、全槛型11例(12.64%)、平坦型13例(14.94%)。两组患者环咽肌的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970, P>0.05)。结论 显微喉手术中支撑喉镜下观察环咽肌呈现出的形态与咽喉反流无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 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 方法:纳入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瓣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瓣成形。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安全性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②术后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③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 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瓣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瓣A峰和跨三尖瓣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果说明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