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至2012年的7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不同组间夏季昼间的主要行为。结果表明,圈养普氏野马在不同高温应激条件下的主要行为存在一定差异,符合动物正常的生物学特性,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检验,得出不同组间在采食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3,68=131.144,P=0.000),而幼驹显著低于其他组群(F3,68=131.144,P=0.000);在饮水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低于其他组群,且与雌马的差异达显著水平(F3,68=1.825,P=0.049);在站醒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低于其他组群(F3,68=41.438,P=0.000;P=0.010),而幼驹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3,68=41.438,P=0.000);在休息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高于其他组群,且与雄马(F3,68=7.068,P=0.040)、带驹雌马(F3,68=7.068,P=0.006)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在运动行为时间分配上,雄马显著高于(F3,68=24.781,P=0.021;P=0.000)而带驹雌马显著低于(F3,68=24.781,P=0.000;P=0.003)其他组群;在修饰行为时间分配上,雌马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2,51=14.967,P=0.017;P=0.001);在其他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显著高于(F3,68=217.107,P=0.000)而雌马则显著低于(F3,68=217.107,P=0.000)其他组群。总体上,圈养普氏野马在高温季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应答,建议针对新疆夏季高温期,对野马分组分圈进行管护,防止出现由高温造成的意外伤害。同时,行为观测的研究方法可作为监测普氏野马夏季高温期生存状况的有效工具,为人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圈养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对夏季高温刺激的生理应答,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和放射性免疫法,随机选取5个圈养家族群中的成年雄马、成年雌马和成年带驹雌马各5匹,对其夏季高温期粪便内糖皮质激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代谢产物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普氏野马在夏季高温期间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激素水平;(2)不同类群的糖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2,_(60)=22.885,P0.001),成年雄马成年雌马成年带驹雌马;(3)不同类群的T3代谢产物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2,_(60)=37.780,P0.001),成年雌马成年雄马成年带驹雌马;(4)3组组内不同应激程度(THI28.9 vs.THI≤28.9)下的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别与应激程度不存在交互作用。鉴于圈养普氏野马在夏季高温期不同类群的生理应答水平不同,建议对野马分组、分圈进行管护,防止高温造成意外损失;同时,建议利用非损伤性取样法对圈养普氏野马生理状况进行监测,为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生存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粪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4.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粪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2014年4月至1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22个水源地安放66台红外相机,其中在8个野放普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利用的水源地放置了16台红外相机,对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16台相机累计工作1 068 d,获得野放普氏野马有效照片2 051张。研究发现,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符合正态分布,且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春季远低于夏季和秋季(P0.05),而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野放普氏野马饮水频次春季极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P0.01),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普氏野马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钟形,13:00~17:00时达到高峰,20:00~次日5:00时快速下降,3:00~6:00时是一天中的低谷,在5:00~13:00时快速上升。不同月份野放普氏野马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8.364,df=7,P0.01)和昼行性指数β(t=19.519,df=7,P0.01)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β值为0.660.54,表明野放普氏野马活动以昼间为主。季节间活动差异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样本K-S检验,t=7.851,df=23,P0.01)。独立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值差异不显著(χ~2=0.162,df=2,P0.05)。通过在卡山保护区固定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初步明晰了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附近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水源地利用,从而为野放普氏野马的生态学研究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1年6~8月,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露天笼舍内,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条件下的4只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说明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在日间不同时间段行为节律差异.结果显示,笼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全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著地大于雌性的(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一种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蔬菜和花卉等作物具有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监测和防治,本试验在室内对西花蓟马昼间交配习性、雌雄互作和雄成虫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独配对和群体配对两种方法研究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第1,4,8和12小时4个不同时间的交配行为;采用显微摄像系统研究西花蓟马雌雄成虫间4个不同时间的互作节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分析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两种组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lavandulyl acetate在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节律。【结果】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4个不同时间内的交配率、交配历期(持续时间)、雌雄互作次数和雄成虫对雌成虫的交配尝试次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交配行为和雌雄互作行为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具有引诱活性的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释放节律与西花蓟马成虫的交配相关行为相一致。另一种不具有引诱活性的组分(R)-lavandulyl acet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释放率具有显著差异,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西花蓟马成虫在室内光照条件下交配相关行为不存在明显的节律性,其聚集信息素主要引诱成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释放亦无明显的节律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不同组分的行为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合理高效地应用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昆虫行为观测仪与室外饲养观察,分析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的交配行为,阐明交配经历和温度对意大利蝗交配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1)意大利蝗的交配行为包括相遇和交配两个阶段。相遇行为包括避让、打斗和交配3种类型,其中打斗多发生在雄雄相遇、雄虫与一对正在交配成虫相遇情况。避让和交配则多发生在雌雌相遇、雌雄相遇、雌虫与一对正在交配成虫相遇情况。雄虫在交配过程中占据主动。意大利蝗的交配行为包括曲腹、爬背、抱对和交配4个过程,平均时间为11.25±1.40 min。(2)雌雄虫初次交配的持续时间(12.88±0.67 min)显著长于雌雄虫均有交配经历的时间(10.47±0.39 min)(P0.05);初次交配雌虫和有交配经历雄虫的交配持续时间(11.00±0.75 min),与初次交配雄虫和有交配经历雌虫的时间(12.12±0.67 min)无显著差异(P0.05)。(3)随温度升高意大利蝗的交配持续时间缩短,27℃时交配持续时间最长(15.93±2.25 min),且与36℃、42℃时的时间差异显著(P0.05),42℃时的交配持续时间最短,为6.01±0.43 min,与36℃时的时间(7.47±0.52 min)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江西婺源采用瞬时扫描法探讨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著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原因有:(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分别为雌:取食(F(10,165)=5.19,P<0.05)、休息(F(10,165)= 2.56,P<0.05)和雄:取食(F(10,165)= 7.55,P<0.05)、休息(F(10,165)= 3.48,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著(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 16,P<0.05)行为显著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 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 5.93,P<0.05)和休息( F(10,86)= 3.42,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非笼养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8 年4 月至2001 年4 月, 采用随机取样法、目标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10 只(5 雌5 雄) 非笼养东北虎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时间分配方面, 雌性每天用于休息、社会和其它(包括饮水、排遗和修饰) 行为的时间多于雄性, 雌性每天用于活动和取食的时间少于雄性, 只有站立比较接近。对雌雄各种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雌雄的休息、活动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站立和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动节律方面, 雌雄的活动变化规律相似, 仅在出现和持续时间及强度上存在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季节东北虎的各种行为进行检验, 发现季节因素对取食和社会行为影响极显著, 对休息、活动和站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半圈养条件下东北虎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繁殖期东北虎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东北虎的行为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发情交配期雌雄虎的时间分配相似 (P >0 0 5 ) ,均将最多的时间用于运动 ,用于休息的时间较少 ,用于发情交配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雌虎在妊娠期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运动 ,取食、站立、社会和其它行为的时间均较少 ;产仔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运动 ,用于产仔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 ,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少 ;哺乳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哺乳和运动 ,用于取食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少。活动规律方面 ,各种行为在强度、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雌性东北虎的休息和运动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只有其它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 5 )。 10 0日龄内幼虎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 ,其次是运动和取食 ,其它行为的时间最少。  相似文献   

12.
室内条件下云斑天牛成虫相遇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雌雄成虫的交配机制, 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视频轨迹捕捉系统(EthoVision 3.1)自动记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云斑天牛的两性相遇行为进行了研究。行为仪分析结果表明, 雌雌、 雄雄与雌雄相遇过程中, 雌雄在轨迹相交时间和净相对运动上显著长于雌雌和雄雄(P<0.05), 而在反应前时间上显著短于雌雌和雄雄相遇情况(P<0.05)。室内试验观察表明, 云斑天牛成虫相遇包括避让、 打斗和交配3种行为。雌雌相遇发生避让的频率最高为80.98%(P<0.05)。雄雄相遇发生避让的频率为78.03%, 显著高于发生打斗的频率21.96%(P<0.05); 雌、 雄成虫与正在交配的一对成虫相遇发生避让的频率显著高于另外3种行为[打斗(继续交配)、 打斗(结束交配)、 打斗(与后来者交配)](P<0.05), 雌、 雄成虫发生避让、 打斗(继续交配)和打斗(结束交配)3种行为的发生频率存在性别差异(P<0.05); 当雄雄相遇中成虫是初次相遇时, 在发生打斗的频率上显著高于再次相遇(P<0.05), 成虫在雄雄相遇发生避让的频率上, 再次相遇显著高于初次相遇(P<0.05), 雌雄成虫初次相遇发生交配的频率显著高于再次相遇的频率(P<0.05)。云斑天牛成虫相遇行为的研究为研究云斑天牛召唤机制、 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及成虫繁殖行为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8 年3 ~7 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 只獐(12 雌,12 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 ~08:00 和16:00 ~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analysis)和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3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对雌雄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后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1)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雌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4.9±3.8)%、(43.5±4.0)% 和 (46.2±3.1)%;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 为(32.3±4.8)%、(29.2±2.9)% 和 (28.0±4.8)%;雌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移动和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站立、繁殖、“其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P<0.05)。(2)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 雄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52.6±3.8)%、(17.5±2.8)% 和 (29.8±4.8)%;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13.4±6.4)%、(24.2±4.1)% 和 (44.2±4.7)%。雄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卧息、站立、移动、繁殖、“其他”时间分配均有显著差异(P<0.05)。动物采食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反映动物的能量平衡策略。雌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雌性蒙原羚的能量平衡策略在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均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在繁殖期前,其能量平衡策略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繁殖期及繁殖期后其能量平衡策略转变为能量支出优化策略,尽可能少的支出能量,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卧息上。  相似文献   

15.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6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成功的4对东方白鹳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各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依次是繁殖22.17%±21.69%(其中孵化19.75%±20.71%,晾卵1.31%±2.16%,育幼1.00%±1.01%,交配0.11%±0.32%),静栖19.09%±13.94%,修巢6.40%±5.92%,警戒3.94%±4.88%,理羽3.11%±2.31%,其他行为45.27%±11.08%;在繁殖不同时期各行为差异显著(P0.01)。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活动存在一定节律,并且不同阶段日节律明显不同。此外,温度与晾卵(r=0.810,P0.01)、孵化(r=-0.518,P0.01)行为显著相关;车辆数与警戒(r=0.745,P0.01)、静栖(r=0.612,P0.01)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邓腾  张瑞  许华磊  刘伟 《动物学杂志》2016,51(5):743-750
2015年4~9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人工观察及监控设备记录,在青海省祁连县研究了2窝在人工巢中繁殖的大(鵟)(Buteo hemilasius)行为.构建了大(鵟)亲鸟及雏鸟在繁殖期的行为谱,将亲鸟繁殖期内的行为划分为12项30种,将雏鸟的行为划分为9项25种.研究发现,大(鵟)繁殖期开始于4月中下旬,持续至8月中旬结束,平均(112.0±2.0)d(n=2);将繁殖期划分为孵卵前期、孵卵期、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对了雌雄亲鸟之间,以及不同时期间亲鸟、雏鸟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显示,(1)雌雄大(鵟)之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在孵卵前期及孵卵期差异不显著(P>0.05),在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在这两个时期,雌性栖停行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雄性(P<0.01),而捕食行为占比显著低于雄性(P< 0.01).(2)雌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不同时期均变化显著(P< 0.05),雄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雏鸟成熟期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个时期间差异显著(P< 0.05).(3)大(鵟)雏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成熟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成虫的交配行为规律。【方法】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了完整的交配过程,比较了不同寄主及虫体大小间交配行为的差异。【结果】长足大竹象一次完整的交配包括示爱、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4个阶段,雌雄都有多次交配行为。室内试验证明,长足大足象完整交配时间为21.71±1.84 min,其中示爱时间为0.46±0.05 min,抱对时间为6.18±0.38 min,插入输精时间为8.36±0.62 min,配后保护时间为6.71±0.79 min。雄虫初次交配时,在示爱、抱对和插入输精时间上均显著长于有交配经历的雄虫(P0.05)。长足大竹象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交配时间存在差异,在慈竹上的示爱时间(0.46±0.05 min)和插入输精时间(8.36±0.62 min)显著长于在唐竹、撑×绿杂交竹、孝顺竹和芦竹上的时间(P0.05);在孝顺竹上的配后保护时间显著长于在其他植物上的时间(P0.05)。长足大竹象成虫会选择最适体长的配偶进行交配,当雌虫体长≥3.3 cm和3.0~3.2 cm时,与不同体长的雄虫在示爱、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时间上都显著长于其他体长的雌虫(P0.05)。林间长足大竹象的交配行为与室内观察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长足大竹象交配过程,也对研究该虫的繁殖行为学及行为控制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5年4~9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人工观察及监控设备记录,在青海省祁连县研究了2窝在人工巢中繁殖的大■(Buteo hemilasius)行为。构建了大■亲鸟及雏鸟在繁殖期的行为谱,将亲鸟繁殖期内的行为划分为12项30种,将雏鸟的行为划分为9项25种。研究发现,大■繁殖期开始于4月中下旬,持续至8月中旬结束,平均(112.0±2.0)d(n=2);将繁殖期划分为孵卵前期、孵卵期、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对了雌雄亲鸟之间,以及不同时期间亲鸟、雏鸟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显示,(1)雌雄大■之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在孵卵前期及孵卵期差异不显著(P0.05),在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在这两个时期,雌性栖停行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雄性(P0.01),而捕食行为占比显著低于雄性(P0.01)。(2)雌性大■行为时间分配在不同时期均变化显著(P0.05),雄性大■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雏鸟成熟期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个时期间差异显著(P0.05)。(3)大■雏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成熟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笼养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的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2015年1—12月,采用全天瞬时扫描法,在南昌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的8只蓝冠噪鹛各种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各种行为在全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繁殖期营巢、交配、卧巢、孵卵和育雏这5种繁殖行为增加,繁殖期结束,休息明显增加;全年中觅食的时间分配最高,为36.37%,其次为飞行(24.54%)、理羽(16.73%)、休息(7.75%)、社会行为(5.43%)、育雏(4.66%)、营巢(2.36%)、孵卵(1.92%)、卧巢(0.15%)和交配(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交配以外,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在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期蓝冠噪鹛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反映了其生活史不同时期的相应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蓝冠噪鹛人工饲养和野生种群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竹巴笼矮岩羊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中旬和2009年3月至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的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岩羊的昼间行为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与矮岩羊昼间取食高峰时间基本一致。取食和卧息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53.83%和27.76%,频次较少的是站立和移动,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9.93%和8.24%,其它行为所占频次最少,只有0.24%,昼间2个取食高峰(9:00-11:00, 17:00-19:00)和1个卧息高峰(11:00-16:00),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规律。Kruskal-Wallis H 检验表明,季节因素对矮岩羊取食(P <0.05)、卧息(P <0.05)和其它行为(P <0.05)所占时间影响显著,而对移动(P >0.05)和站立(P >0.05)行为影响不显著。各年龄段之间其它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差异显著(P<0.05),而取食(P>0.05)、移动(P>0.05)、卧息(P>0.05)和站立(P>0.05)所占时间比例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雌性的取食、移动和卧息的时间略高于雄性,而站立和其他行为时间低于雄性;Mann-Whitney U 检验对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的各种行为差异进行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对矮岩羊昼间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