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自酵母双杂交系统建立以来主要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状况,包括:基本原理、一般操作程序、杂交系统研究发展历程、主要应用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其前景等。  相似文献   

2.
CRISP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领域。对CRISPR/Cas系统的起源、分类特点等进行了阐述,重点梳理了CRISPR/Cas系统分类的发展历程,并根据最新分类方法,介绍了不同类型的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内部不同蛋白的作用特点及应用与发展,以期探寻更多的CRISPR/Cas系统,扩大该系统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激光微束与光钳系统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激光的生物效应出发,简要阐述了激光微束与光钳系统的出现历程及其装置构造,系统分析了其作用原理,并介绍了其作为一新技术,在外源基因导入,体外辅助受精,细菌融合和显微操作染色体与生物大分子等方面的应用状况,同时对其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华盛顿开放空间系统的历史规划,概述了建都伊始朗方制定的彰显帝国雄心的勒诺特式宏伟蓝图,工业化时期解决城市问题的麦克米兰计划,以及后工业化时期多元价值集于一体的开放空间系统优化三大规划阶段,展示了华盛顿开放空间系统不断生长、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时代变化背景下各阶段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策略要点,阐释漫长规划历程中体现出的高度延续特征,总结出华盛顿开放空间系统的规划经验,为中国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4,自引:8,他引:64  
杨勤业  李双成 《生态学报》1999,19(5):596-601
生态地域划分对于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地域组合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合理开发和保护区域资源,进行科学区域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区划工作历程,比较生态地域划分与其它区划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域划分的性质,原则和依据,并依此拟定了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6.
陈战是  孙铁  陈妍 《生物信息学》2019,26(11):71-74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不断推进的当下,探讨国家公园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敏感而有必要。在梳理美国国家公园道路系统发展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其在前期论证、建设理念以及多部门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就如何统筹交通游赏需求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做了有益的探讨,对中国未来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乃至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啸鸣  刘明皓  黄英 《微生物学报》2023,63(6):2350-2368
蛋白酶体在真核生物、古菌和部分细菌(主要是放线菌)的胞内蛋白质降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三域生物蛋白酶体的结构相似,但细菌蛋白酶体在组装、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与真核生物和古菌都截然不同。研究细菌蛋白酶体不仅有助于认识其起源和进化历程,也将为发掘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 PI)这类具有广阔药用前景的化合物提供指导。本文综述了细菌蛋白酶体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假说,并概括了细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啮齿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地理学是研究种间及种内不同种群的形成、现有分布格局的历史原因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基于分子水平,能够更准确地界定物种分布格局,促进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对啮齿动物物种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理解。对啮齿动物的种内及种上分类阶元的系统演化关系、起源中心与演化历程、影响系统地理格局的因素、鼠害防控和保护生物学等分子系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啮齿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四点展望:1)综合性系统地理学研究;2)区域系统地理学研究;3)物种演化的全面系统研究;4)新型分子标记和分析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次性使用系统和技术已经开始改变生物技术工业生产的方式,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章回顾和介绍了一次性使用技术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新应用领域,并对一次性使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王芸芸  郝占庆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065-349
性系统是被子植物繁育系统的核心, 决定着植物种群的遗传特征、进化方向与速度, 在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维持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被子植物性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方向, 总结了近30年基于性系统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 包括性系统的多样性和进化、与其他功能性状的生态关联、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与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和群落动态的关系及其对干扰的响应。尽管有关植物性系统的研究已经延伸到生态学领域的诸多方面, 有力地推动了各方面的发展, 但仍有很多值得关注和需要着重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本文对未来基于植物性系统的研究方向等提出了展望, 并指出,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性系统可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应用于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世界》2008,(12):9-9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金环蛇的体内发现一种抗微生物肽Cathelicidin-BF,可能成为优秀的抗生素药物或农药。Cathelicidin多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是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主要的抗菌活性以外,还具有抑制组织损伤、促进创伤修复、结合内毒素、诱导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新研究结果证实爬行动物体内也存在Cathelicidin,并且Cathelicidin-BF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典型的Cathelicidin具有差别,这为研究它们的进化历程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内含肽是前体未成熟蛋白中的一段具有自我剪接功能的多肽链,在蛋白质纯化、蛋白质连接、环肽制备、蛋白标记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内含肽应用于蛋白质亲和纯化的发展历程,分别对层析型和非层析型内含肽纯化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总结了对控制内含肽断裂反应所进行的研究,为进一步改善内含肽介导蛋白质纯化提供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3.
韩一多  向梅春  刘杏忠 《菌物学报》2019,38(11):1734-1746
昆虫菌业(fungiculture)是一种类似于人类种植业的昆虫种植体系,包括种植、耕作、收获和营养依赖4个过程,可分为高级的社会性昆虫如切叶蚂蚁、白蚁等和低级的非社会性昆虫如食菌小蠹虫、卷叶象甲、蜥蜴甲虫、树蜂等,它们均能种植并取食真菌。近年来随着组学及微生物组技术的发展,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协同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系统发育分析阐明了植菌昆虫的起源与进化历程,并显示出与共生真菌系统发育的一致性;共生真菌细胞核数量也从双核增加到最多17个核,而染色体倍型也从单倍体增加为二倍体甚至多倍体;组学分析则揭示了植菌昆虫与其共生真菌在精氨酸、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及几丁质合成或降解等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协同进化。本文系统综述了植菌昆虫及其共生真菌的系统进化、核进化及基因组进化进展,并探讨这种协同进化机制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鳝β-actin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鱼类中的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β-actin是actin家族的一员,在维持细胞结构,细胞内运动,细胞分裂等细胞生理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克隆的黄鳝β-actin基因的cDNA全长1860bp,编码375个氨基酸,在脊椎动物中不同物种的β-actin基因之间的序列同源性超过了98%。RT-PCR表明克隆的黄鳝β-actin基因在睾丸、卵巢、心、肝、脾、脑等组织中广谱表达。基于目前已知的全部鱼类β-actin cds,构建了进化树。星形辐射的树型结构一致支持将鱼类β-actin基因划分为4类。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鱼都没有发现拥有全部4个β-actin基因。这暗示伴随着鱼类的辐射式进化历程,可能发生了种系特异性的β-actin的丢失。  相似文献   

15.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23,42(1):38-49
黏菌是菌物中一个特殊和有趣的类群。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认识黏菌的内涵、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等分类学问题,本文从黏菌命名起点开始循览黏菌分类学的发展历程,结合黏菌分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考证了黏菌纲Myxomycetes内涵的变化和分类系统的演变及黏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事件,并论述了中国黏菌分类学研究史,从而系统阐述了国内外黏菌分类学研究历史的沿革和演化。  相似文献   

16.
论遗传物质的认识及其对近代生物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述了遗传物质的认识与发展历程,以及遗传物质的认识与遗传学的发展对生物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5-176
20世纪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走过了 80年的历程。从 2 0世纪 2 0年代的起步一直到世纪交替之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其前身“新生代研究室”、“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等 ,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中心。经过几代学者辛勤工作 ,发掘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数量众多重要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存 ,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论文与专著 ,为追溯我们祖先遥远的过去 ,探索远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程 ,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高星博士与侯亚梅博士主编的这部新书 ,就是这个研究机构几代旧石器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植物系统学经过近百年的历程,已享有国际地位,这是因为在中国植物学家中,代代都有大师出现,正是在这些领袖人物的开创和指引之下,才有今日辉煌。胡先骗、陈焕镛等是第一代领军人物,创设研究机构、奠定学科基础、培养学术人才,并与国外同行相交流,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秦仁昌、郑万钧等是第二代学者中的佼佼者,创设或修订分类系统,并得到国际植物学界的广泛认同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灭绝类型、灭绝率、灭绝特点等物种灭绝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从灭绝与进化,灭绝与系统发育历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灭绝的内在机制,并从生物学、物理学及人类影响三方面对物种灭绝的外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研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放线菌系统学是以实现对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命名为目标的基础学科, 因此它是放线菌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起,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的奠基人阎逊初院士及同事们就开创了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的研究, 经过近六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工作者在国际微生物系统学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of Microbiology, IJSEM)发表的有关放线菌新分类单元的论文数量连续十年排名稳居前列, 部分学者在国际上发表的某些改良的分类技术和新修订的分类系统等为国际同行所广泛采用, 这些均标志着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微生物系统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同时对其发展现状给予理性分析, 并就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