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白介素1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静脉及口服补液、抗病毒及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其中〈12个月,0.125g/次,1次/d;≥12个月,0.25g/次,2Oc/a。对照组患儿除不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余治疗药物基本同观察组。治疗3d后,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6和TNF-α水平,并探讨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d后,两组患儿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78.57%)(X2=5.13,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能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6和TNF-α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及免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迁延性腹泻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指导喂养、调整饮食,预防或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单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的时间,并比较其治疗5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腹泻、呕吐、退热及大便常规等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5d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X^2=4.09,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缩短治疗的病程。  相似文献   

3.
布拉酵母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53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10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静滴病毒唑,口服思密达。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布拉酵母菌。<1岁,一日3次,每次1/3袋;<3岁;一日3次,每次1/2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在退热、止泻、总疗程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 显著性(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9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补液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在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及治愈后1个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肠杆菌、乳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P0.01,P0.05),且观察组两类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肠杆菌数量均低于治疗前(P0.01,P0.05),且观察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愈后1个月,三类菌群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可改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微生态,且无长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水健脾解毒汤灌肠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的患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利水健脾解毒汤灌肠及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对照组静滴利巴韦林,观察患儿治疗一疗程(3 d)临床疗效和轮状病毒转阴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7%,轮状病毒转阴率为71.43%,对照组分别为52.50%、32.50%。治疗组总有效率及轮状病毒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利水健脾解毒汤灌肠及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治疗婴幼儿轮状毒肠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邱合信  赵晓华  李其斌 《蛇志》2012,24(1):8-10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住ICU脓毒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CRRT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广谱抗生素等治疗,CRRT组在上述基础上连续3天应用CRRT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的APACHEⅡ评分,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两组比较,CRRT组治疗3天后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S’比值已明显升高,治疗7天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CRRT具有增强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布拉酵母菌与酪酸梭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Rotavirus viral enteritis,RV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RVE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抗病毒、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照组予以酪酸梭菌,〈1岁0.25 g/次,〉1岁0.50 g/次,bid口服;观察组用布拉酵母菌,〈1岁0.125 g/次,〉1岁0.25 g/次,bid口服。5 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0%(χ^2=7.06,P〈0.01)。观察组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便秘3例,腹痛1例。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布拉酵母菌治疗小儿RV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腹泻患者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保肝利尿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3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sIg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CD8+水平较前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χ2=6.48,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肝硬化腹泻具有较好疗效,能提高肠道sIgA水平和纠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从而增强肠道局部黏膜防御力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RV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RV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两组均行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1岁0.125g/次、2次/d,1~3岁0.25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5mg/(次·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静脉滴注,3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51.28%(20/39),对照组为28.21%(1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为74.36%(29/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P0.05)。治疗后热退时间、呕吐与腹泻停止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14.51、5.81、16.45,P0.01)。且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常规予以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颅内压、血压及血糖,营养脑细胞,抗感染和保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患者早期留置胃管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混悬液以50~100 m L/h的滴速持续滴注逐日加量至2000~2500 m L/d。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0.5 g研磨水化后自胃管鼻饲注入,3次/d,连用2周。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均较前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清CD4+细胞水平和CD4+/CD8+比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CD8+细胞水平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减缓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乳果糖VI服液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F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儿童F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饮食调整、多饮水、规律排便和加强排便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对照组患JLDI用单纯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和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χ2=4.46,P〈0.05)。治疗中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症状均较轻,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儿童Fc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安全性较佳,并能降低其复发率,具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S.Boulardii)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10例初次接受根除治疗的Hpylori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每日2次,疗程10d;B组:与A相同的三联10d疗法,加s.Boulardii散剂口服500mg/次,2次/d,共用药14d。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药物耐受情况,停药4周后检测H.pylori根除率。结果A、B组Hpylori根除率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70.7%、86.3%,按意向性(ITT)分析分别为66.7%、83.8%,B组PP和ITT根除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8.8%vs 28.3%,P〈0.05);在药物耐受程度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S.Boulardii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作为初次根除Hpylori治疗时可提高根除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药物耐受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中检索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相关文献,并追索已纳入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进行评价与资料提取,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文献,共1 233例患儿(626例为试验组,607例为对照组),7篇文献采用止泻时间进行评价,显示布拉氏酵母菌能够缩短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腹泻时间[SMD=-0.73,95%CI(-1.05,-0.41),I~2=75.7%];5篇文献以住院时间进行评价,显示布拉氏酵母菌能够缩短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住院时间[SMD=-0.99,95%CI(-1.24,-0.74),I~2=56.5%];10篇文献以总有效率进行评价,显示布拉氏酵母菌能够提高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总有效率[RR=1.26,95%CI(1.19, 1.34),I~2=26.2%];仅有1篇文献报道了轻微的不良反应。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腹泻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口服或静脉补液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酪酸梭菌活菌散和葡萄糖酸锌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单纯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3个月内腹泻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止泻、呕吐、腹痛和粪常规等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3 d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χ2=4.15,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随访3个月,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腹泻复发5例(13.16%)和13例(34.21%),观察组腹泻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6,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较肯定,能明显改善患儿腹泻症状,缩短腹泻病程,并能减少腹泻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联合四磨汤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儿童厌食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补锌、健脾和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联合四磨汤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单纯的四磨汤治疗,两组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较前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观察组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 80.0%)(χ2=4.11,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联合四磨汤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确切,能明显增强患儿的食欲,增加皮下脂肪厚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患儿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n=43例)和对照组(n=4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口服或静脉补液及口服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 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对照组患儿除不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和性状改变时间,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和性状改变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明显优于对照组(95.35%vs.81.40%)(χ^2=4.07,P〈0.05),两组患儿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具有较好效果及安全性,能明显减少患儿腹泻次数及程度,改善患儿大便性状,较快缓解患儿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手足口病(HFMD)对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的HFMD患儿7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利巴韦林、重组人干扰素ctlb及退热、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其中≤1岁,0.5g/次,2次/d;〉1岁,1.0g/次,2次/d,温开水冲服。对照组患儿除不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d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果治疗3d后,两组患儿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x^2=4.20,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对HFMD患儿的效果较好,能降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从而抑制患儿的免疫性炎症反应过程,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