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国恒 《生物学通报》2004,39(10):41-43
通过对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动脉和静脉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肺泡气血交换和组织换气、动脉血和静脉血等问题的讨论,比较和探讨中学生物学与大学医学本科教育中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2.
答:胎儿处于母体内,其肺尚未行使呼吸功能,胃肠也没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氧和养料全从母体血液中取得。胎儿和母体的血液并没有直接相通,而是两者的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养料和氧丰富的血液离开胎盘,由一条脐静脉送入胎儿体内,脐静脉在肝部分支,其中大部分血液经静脉导管直接送入下腔静脉,小部分血液则先入肝,然后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在此,来自脐静脉内氧和养料都丰富的动脉血,会同来自胎儿腹部和下肢回流的静脉血一起经下腔静脉人右心房。来自胎儿头颈部,上肢的静脉血经上胶静脉注入右心房。…  相似文献   

3.
“血液循环”的教学随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液循环”的教学随笔周霞(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415000)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血液、血管种类和心脏四腔的关系,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出现许多错误的认识。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循序...  相似文献   

4.
血液循环系统的实验观察,我们往往不易取得全面观察到心脏跳动,动脉血、静脉血流动情况的材料。在活体解剖可观察到心脏的跳动,或则取动物体一部分组织器官能看到血液的流动,但也不能辨别动脉血还是静脉血。为了能够观察到心脏的跳动,身体各部分动脉血、静脉血的流动循环情况。我们采取刚孵化出来的蛙类蝌蚪,或将蛙卵取回培养三、四天变成蝌蚪后,因其身体透明、仅限睛和螺旋状的靸带黑色色素,装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由肺动脉送来的静脉血中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都大大减少,不能维持肺部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肺部的氧和营养物质是怎样供应的呢? 答肺有两个血管系统,其一是由肺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肺静脉组成肺循环的血管系统,血液经过肺循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这就表现了肺的功能;其二是由支气管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 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 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 O_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 O_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 O_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CT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基于双源CTA技术,获取1例宫颈癌患者的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 10.01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以及盆腔静脉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的盆腔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及其初级属支,以及双侧卵巢静脉等。与重建的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配准融合后,各支静脉血管的解剖走形及引流区域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结论:基于CTA的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研究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的好方法,具有较大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压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产生的压迫管壁的压力。一般以毫米汞柱来计算。管壁薄的血管中的血液压力可因管外的压力作用而被抵销。在肺脏较高部位的毛细血管,由于血管外的压力可以超过管内的血液压力,管壁可被压陷,血流阻断。与此不同,管壁厚的动脉,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从动脉到小动脉、毛细血管,再从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和方法:健康妊娠绵羊7只,体重20~30kg。于妊娠116~125d行胎儿外科手术。经胎儿股动脉插管引出腹主动脉血压,放置脐动脉电磁流量计探头记录血流信号。术后恢复1h。从胎儿动脉导管注入明胶微球悬浮液(≈50μm)造成胎盘微血管阻塞,每隔15~20min注射一次,构成胎儿缺氧动物模型。采集胎儿动脉血样。分析pH、PaCO2和PaO2值。分析脐动脉输入阻抗。结果:1、外周阻力R与血管阻塞程度呈指数关系(r=0.97,P<0.001),但脐动脉特征阻抗基本不变;2、胎儿动脉血氧分压随血管阻塞程度增加而下降(r=0.87,P<0.001);pH值随血管阻塞程度的增加而减小(r=0.85,P<0.01);二氧化碳分压随血管阻塞程度增加而上升(r=0.71,P<0.05);3、脐动脉血流量与外周阻力呈幂函数关系(r=0.99,P<0.001)。结论:本工作为研究胎儿窘迫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成功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胎盘血管注射标本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胚胎学胎血循环教学中,通常我们采用新鲜胎盘示教,标本难于保存,且学生不易分辨动、静脉血管,我们采用血管注射方法,清楚显示血管分布,做成永久的标本易保存,便于学生观看及理解胎血循环的特点。1器械用品及标本的处理18~20号针头3个,30~50ml注射器3支,温度计1支,水浴锅1个,一小段绳。取新鲜足月胎盘一个放于瓷盘内,首先,把表面的血清洗干净,再用生理盐水从脐动脉、脐静脉中注入胎盘内冲洗,并把血管内血液挤出,如此反复3~5次至血液基本冲洗干净为好。2填充剂的配制及注射方法(1)3%琼脂水溶液,隔水加温溶化(琼脂低…  相似文献   

12.
血压:在本课提问过程中,重要地考查学生关于心脏工作和心脏向血管排出血液的知识,这样就容易由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血压的不同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作用,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里重要地是给以鲜明的叙述和运用具体的实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动物的颈动脉被切断,血液就会像喷泉一样喷出;如果损伤了四肢的大动脉,血液流失较少;从损害的静脉流出的血液却是缓慢的。这样的事实就允许我们作出结论:“心室收缩所产生的血压,由心脏传处到血管里”。现在不难说明血压的不同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主要原因。应该指出静脉回到心脏入口处的血压是较低的,这就促使血液流回心脏。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理卫生》教材中,关于“肾脏”内容的教学,教师一般是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讲授清楚肾脏的构造和尿液的形成,往往忽略了肾脏的血液流动,结果,学生仅能够懂得血液从肾动脉流入,从肾静脉流出,以及肾小球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经毛细血管球,流入出球小动脉。而对入球小动脉内的血液从何而来?出球小动脉的血液又到何处去?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肾脏内的血液又是在何处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的?诸类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也正是学生难于理解、易于提问,教材上未明确提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简要、明确地向学生讲清楚肾脏的血液流动。  相似文献   

14.
在动物教学中,脊椎动物五纲的循环系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的感性知识少,不善于识图、绘图,习惯于死记硬背,有些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要想使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规律和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一套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板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最关键的内容. 一在讲鱼的循环系统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血管和血液名称,以及根据心房,心室的机能,认识与其相连通的血管. (一)血管名称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本中学过动脉、静脉的定义,但由于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这些概念,不仅不会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还常出现一些错误.如认为动脉是“由心脏发出的血管”;“由心脏发出,流向全身的血管”;“含氧、养料多的血管”;静脉是“回心脏的血  相似文献   

15.
将鸡两腿捆缚,使它侧卧并展开翅膀,拔除翅膀内侧(自腋至肘)的绒毛,则腋静脉自然显露。先用右手食指压迫静脉管,向远心端推压,则见血管空虚并呈现白色,此时将食指松开,很明显的见到血流急促的趋向近心端流动。反之,用食指压迫血管,向近心端推压则无此现象。为了证实静脉血为向心流动,还可令助手持鸡,将翅膀展开向下,依上法用食指向远心端压迫血管,仍可看到血管空虚,松去手指见到血液向上(近心  相似文献   

16.
环颈雉胃的血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学方法对环颈雉胃动脉的起源、分布及胃静脉的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环颈雉的胃动脉均由腹腔动脉分出;腺胃由腺胃背侧动脉和腺胃腹侧动脉营养,腺胃背侧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动态的左侧,腺胃腹侧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腺胃血液的静脉有腺胃前静脉和腺胃后静脉,分别汇入后腔静脉和左肝门静脉。肌胃由肌胃左动脉、肌胃右动脉和肌胃背侧动脉营养,肌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的左支;肌胃右动脉起自腹腔动脉的右支;肌胃背侧动脉从腺胃背动脉分支而来。回流肌胃血液的静脉有胃右静脉、胃左静脉和胃腹侧静脉;胃右静脉汇入右肝门静脉,胃左静脉和胃腹侧静脉汇入左肝门静脉。另外腺胃和肌胃的表面缺乏主干动脉间的吻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25纳米尺度范围类的sLDL粒子在动脉分叉模型中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sLDL在血液流速稳定下在血管中的空间分布及流场特征分布。结果:血管起始段出现压强很高的区域。在动脉血管弯曲内侧处及分岔处的分支外侧血液流动较慢,并且在这些部位出现压强较高的区域。在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sLDL与血管壁发生碰撞的几率较其它位置较高,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在这些部位呈斑块状分布。讨论及结论:在血管起始段的高压,可能是导致这一部分血管损伤,并进而引起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动脉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出现的高压低速血流分布,一方面增大了血液中包括sLDL粒子在内的致病因子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则引起这些部位血清的侧漏加强,出现所谓的’浓度极化’现象,从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高浓度的sLDL分布,增大sLDL粒子与血管壁的接触几率;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往往存在于动脉血管分岔点处,而在血管弯曲外侧处也有较高几率沉淀,呈斑状分布;长期性轻微性振动的剪切压力的作用使多数血管内皮细胞性质改变,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在动脉血管起始段、弯曲处及分岔点处血液的高压低速分布、sLDL粒子的高沉积率及低剪切应力等是动脉硬化产生及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25纳米尺度范围类的sLDL粒子在动脉分又模型中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sLDL在血液流速稳定下在血管中的空间分布及流场特征分布.结果:血管起始段出现压强很高的区域.在动脉血管弯曲内侧处及分岔处的分支外侧血液流动较慢,并且在这些部位出现压强较高的区域.在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sLDL与血管壁发生碰撞的几率较其它位置较高,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在这些部位呈癍块状分布.讨论及结论:在血管起始段的高压,可能是导致这一部分血管损伤,并进而引起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动脉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出现的高压低速血流分布,一方面增大了血液中包括sLDL粒子在内的致病因子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则引起这些部位血清的侧漏加强,出现所谓的'浓度极化'现象,从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高浓度的sLDL分布,增大sLDL粒子与血管壁的接触几率;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往往存在于动脉血管分岔点处,而在血管弯曲外侧处也有较高几率沉淀,呈斑状分布;长期性轻微性振动的剪切压力的作用使多数血管内皮细胞性质改变.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在动脉血管起始段、弯曲处及分岔点处血液的高压低速分布、sLDL粒子的高沉积率及低剪切应力等是动脉硬化产生及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结果的差异。方法:76例患者同时采集动脉抗凝血气血与静脉血,用丹麦生产RADIOMETER---ABL90的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迈瑞公司生产的迈瑞BS-8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钾离子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的钾离子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全血的钾离子浓度明显低于静脉血清,并且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中钾离子浓度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1]。结论:动脉全血中钾离子浓度不能等同于静脉血清中的钾离子浓度,根据笔者推导的直线方程:静脉血清钾离子[K+]V=0.8×动脉全血钾离子[K+]A+1.36(mmol/L),在知道动脉全血血气分析中钾离子浓度时,可以大致推算出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临床医生可用以判断患者有无钾离子异常。[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PAR-gamma)表达的变化,以及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 化的影响。方法:将实验标本随机分为2 组,分为(OX-LDL)刺激组、瑞舒伐他汀干预组。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 技术,观察 OX-LDL 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PAR-gamma表达情况及瑞舒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PAR-gamma及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PAR-gamma的表达;2)瑞舒伐他汀可以逆转OX-LDL 对人脐静脉内细胞的影响 并可能与甲羟戊酸有关。结论:OX-LDL可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PAR-gamma的表达。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OX-LDL诱导人脐静脉 内皮细胞PPAR-gamma表达的增强,从而可能抑制了OX-LDL信号通路介导的与炎症有关的血管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