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龙门式平面磨床电主轴传动装置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龙门式高精密光学玻璃平面磨床电主轴传动装置为研究对象,应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静压轴承,建立电主轴传动装置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动态特性。首先,采用不同的弹簧阻尼单元刚度值,得到静压轴承刚度的变化对电主轴传动装置模态分析的影响特点。其次,调整装置整体结构阻尼比值和静压轴承刚度,对电主轴传动装置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到结构阻尼比、轴承刚度对装置谐响应峰值及动刚度的影响特点。结果表明结构阻尼比、轴承刚度对靠近砂轮处机构的动刚度影响显著,改进此处的阻尼及采用单油腔刚度达到300 N/μm的四油腔静压轴承有利于增大装置动刚度,减小振动幅度,提高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光谱分析的综合传动台架磨合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油液分析技术时复杂机械的磨合试验进行了分析,结合某在研项目——综合传动装置的结构特点,设计了3种磨合试验方案.利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对综合传动装置的油液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采用固定某个档位逐渐增加载荷或速度的磨合方案能有效提高综合传动装置的磨合质量.该方案对较复杂变速箱的磨合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镁合金晶体在振动变形过程中的阻尼特性机理,表明其在宏观屈服前,随着应变振幅增大,阻尼特性机理依次为位错未脱钉扎时的共振型阻尼、位错脱钉扎并滑移时的静滞后型阻尼、位错线相互钉扎纠结时的静滞后型阻尼及滑移带出现时的静滞后型阻尼这4个阶段。根据理论推导过程中对各个阻尼阶段起始应变振幅的计算,试验必须测量大应变振幅条件下的阻尼,由此设计了通过一次激励获得各个阶段的阻尼应变谱的检测技术方案及试验装置。试验方案采用瞬态激励方式,控制镁合金矩形梁从大应变振幅(500×10-6)开始振动,通过测量试件在自由衰减过程中的振动信号获取4个阻尼特性阶段的数据,然后对AZ61D镁合金进行阻尼测试试验,验证了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理论推导结论正确。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对某型船用舵传动装置零件间隙、部件同轴度等因素造成的冲击振动特性的研究,构建了船用舵传动装置的缩比试验台架,并针对传动装置设计了关键零件间隙和部件同轴度可调的机械结构。基于振动特性试验对系统平稳性的要求,设计了试验台架液压驱动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和试验研究,验证了液压驱动控制系统满足试验条件,可用于该装置的后期振动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综合传动装置箱体的温度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对综合传动装置的工作性能和部分构件的结构强度有着重要影响,以某综合传动装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综合传动装置热负荷试验台架,通过综合传动装置的热负荷试验,得到了箱体的稳态温度场分布厦动态温度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带式输送机用液体粘性传动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现有液体粘性传动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变定量泵流量来改变控制油压的新型液体粘性传动装置。  相似文献   

7.
综合传动装置是坦克履带车辆上集变速、转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重要传动总成,装车前需要进行空损性能、牵引特性、耐久性等各种试验。随着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的提高,试验台建设中重点考虑节能问题。比较了各种类型试验台的优缺点,在分析了综合传动装置的变速和转向原理基础上,提出共直流母线综合传动装置电封闭试验台方案,详细介绍了共直流母线电封闭试验方案的组成、原理以及变频控制方式。大量的试验证明,共直流母线试验台是非常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内外高性能精密传动装置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变齿厚齿轮的双曲柄可调侧隙行星传动装置;分析了该行星传动装置的原理、设计和加工方法,并对其样机进行了传动误差、回差和效率试验.通过频谱分析获得影响该行星传动装置传动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变齿厚齿轮啮合效率计算方法,并计算了该传动装置的传动效率,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试验测试和分析结果对提高该传动装置传动性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进行阻尼线的室内模拟消振试验研究了阻尼线的耗能特性,利用摄动法研究了阻尼线的静态构形,对其振动方程求解,得到了阻尼线的耗能功率理论计算值,并与相应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阻尼线谐振频率与其长度有关,阻尼线的长度影响其耗能效果;摄动法的阻尼线耗能功率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故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上述结论可为大跨越阻尼线的防振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GWF-5型减振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阻尼结构设计,设计了试验方案,提取阻尼数值并对数值进行数学处理,得出了阻尼力及阻尼片挠度的函数公式。从缓冲系统受冲击时的位移响应出发,建立减振器阻尼参数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阻尼合金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阻尼减振性能,可直接用于结构减振设计而不用附加其他减振措施。由于材料本身属性以及阻尼机制的影响,不同的阻尼合金有着不同的力学性能和阻尼特性。本文在总结现有阻尼合金材料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电子设备对结构设计材料的要求,对阻尼合金在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高阻尼合金可以在电子设备结构减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舰船设备减振降噪研究为背景,分析了新型减振材料基本情况和国内外技术现状,简要阐述了磁流变液的组成及磁流变效应的机理,对近年来磁流变液减振技术在机械工程、军事领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渐开线齿轮机构输出扭矩波动率的计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计齿间摩擦影响的传统渐开线齿轮理论认为:只要齿轮机构输入扭矩保持恒定,则输出扭矩也维持不变,通过系统地分析及研究齿间摩擦对渐开线齿轮机构输出扭矩波动的影响。推导出一组可直接计算输出扭矩波动率的方程组及计算流程图。该方程组及流程图所显示的数学及力学关系表明:即使渐开线齿轮机构的输入扭矩保持恒定不变,其输出扭矩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输出扭矩的波动率将与齿间滑动摩擦系数、齿轮机构制造精度以及齿轮齿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技术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种类特征及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在我国的诞生过程,以及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技术现状、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渐开线齿轮理论不计齿间摩擦的影响,它认为,只要主动轮输入扭矩保持恒定,则从动轮输出扭矩也维持不变。研究充分表明,即使渐开线齿轮机构主动轮输入扭矩保持恒定不变,但齿间摩擦的存在,会使其从动轮输出扭矩发生一定的波动;输出扭矩的波动率将与齿间滑动摩擦系数及齿轮齿数密切相关。这里研究结果指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减小齿间滑动摩擦并适当增加齿轮齿数是促使渐开线齿轮机构输出扭矩保持平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虽然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但它的应用却始终受到限制。原因主要是 :(1)该型蜗轮传动设计及制造工艺均比较复杂 ,产品制造周期比较长 ;(2 )每生产一种规格的蜗轮副都要制作一把专用蜗轮滚刀 ,增加了蜗轮副的制造成本。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利用过去的设计以及设计经验来求解新问题。本文将这一思想与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的设计结合起来 ,以期在蜗轮副设计和蜗轮滚刀的重用问题上取得成效 ,最终达到提高蜗轮副的设计效率、降低蜗轮副的制造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章动齿轮传动输出机构的类型与特点,分析了零齿差锥齿轮输出机构的强度条件,推导出相应的验算校核公式和设计公式.为章动齿轮传动输出机构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星形齿轮传动系统分岔与混沌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迄今,未有文献详细研究复杂齿轮系统在强非线性因素激励下的混沌与分岔性态。建立了星形齿轮传动的间隙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用数值解法进行了求解。研究了系统在改变激振频率或者齿轮副啮合阻尼比时产生的种类分岔以及通向混沌的途径。利用Poincare映射和分岔图详细描述了系统在倍周期分岔和拟周期分岔道路上吸引子由规则运动到混沌运动深化过程。发现了因变化阻尼比引起的周期倍化道路上存在的吸引子突变现象。从而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星形齿轮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复杂性态。  相似文献   

19.
以一台单级直齿齿轮箱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适配的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integral squeeze film damper,简称ISFD)结构,对ISFD在齿轮箱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别测量了在不同载荷和转速工况下,齿轮箱安装传统刚性支承和ISFD弹性阻尼支承后的箱体振动。研究结果表明,ISFD弹性阻尼支承可以有效降低不同转速下齿轮箱的冲击振动,改善齿轮箱的动力学性能,保证齿轮系统稳定运行。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实验数据表明:ISFD支承对不同负荷的齿轮箱有较好的减振性能;对齿轮箱的啮合频率及其倍频等高频振动成分,ISFD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ISFD在齿轮箱中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目前少齿差行星传动的发展情况.探讨了新型少齿差传动减速器—双环减速器的性能特征,分析了其技术经济效益并介绍了若干理论研究成果,从理论上说明了该少齿差减速器具有良好传动性能,是一种竞争力突出的新一代减速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