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吉林省9274份肉及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吉林省9个地市级行政区采集市售6类肉及肉制品样品共9274份,包括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冷冻肉糜制品和动物血液及制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检测10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全部9274份样本食源性致病菌总阳性检出率为3.9%(366/9274)。检出率最高为调理肉制品 (13.0%,63/483),其次是生禽肉(5.6%,107/1900)和生畜肉(5.0%,71/1428)。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生禽肉中弯曲菌检出率(7.5%,31/411)和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3.9%,7/180)均高于沙门菌检出率(3.5%,8/231)。生禽肉、生畜肉中未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动物血液及制品未检出单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弯曲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冷冻肉糜制品未检出沙门菌。熟肉制品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志贺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熟肉制品各年度检出率范围为1.3%-4.4%。结论 吉林省市售的肉及肉制品较长时间受到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存在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吉林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 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分布。方法 依据《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 对2014~2015年市售7类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空肠弯曲菌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5年监测的4067份样品中, 检出阳性致病菌67株, 总体检出率为1.65%。其中, 沙门氏菌27株、铜绿假单胞菌2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株、空肠弯曲菌19株。桶装饮用水污染最为严重, 检出率为20.62%; 肉与肉制品检出率为3.72%, 散装和预包装食品中食源性疾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55%和1.96%。结论 吉林省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其中桶装饮用水、肉制品为主要污染食品类别, 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河南省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并对肠杆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耐药特征分析。方法 收集2017—2021年河南省郑州市等21个监测点的1 934份肉与肉制品,参考《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河南省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产气荚膜梭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等7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致泻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耐药率和耐药谱等特征。结果 1 934份样品中检出478株致病菌,其中沙门菌96株,共26个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致泻大肠埃希菌82株,以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为主;产气荚膜梭菌6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8株,空肠弯曲菌3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40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4.72%,调理肉制品检出率最高达到89.00%,其次为生禽肉(36.79%)和生畜肉(22.35%)。96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71.88%)、萘啶酸(63.54%)及四环素(58.33%)高水平耐药;82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84.38%)、...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和掌握滁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确定高危食品种类、分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对市售10类食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阪崎肠杆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共8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共抽检169份样品,检出致病菌17株,总检出率10.06%。其中蜡样芽胞杆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2株。结论滁州地区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其中婴幼儿食品、乳制品和桶装水等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菌为蜡样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及分布情况, 发现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共采集6类共1058份食品样品, 对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64株, 总检出率为15.50%。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40.93%), 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9.29%)、金黄色葡萄球菌(2.38%)、单增李斯特氏菌(2.08%)、沙门氏菌(1.42%),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0。不同食品类别中水产品检出率最高, 达到了43.52%, 其次为烘焙食品(13.64%)、小摊贩食品(10.62%)、生鸡肉(8.47%)、冷藏膳食(7.50%)和熟肉制品(6.82%), 不同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餐饮店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50.00%), 其次是农贸肉菜市场(17.70%)、超市(16.71%)和小摊贩(10.62%), 最低的是零售店(9.83%)。散装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15.85%)高于预包装食品的检出率(9.09%)。中心城区烘焙食品、生鸡肉致病菌检出率要高于周边区, 周边区域小摊贩食品致病菌检出率为零。结论 2016年广州市市售食品存在较高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 对食品安全隐患较高的食品应加强监管, 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2006-2008年,采集大兴辖区內的10类食品,对沙门菌、大肠埃希菌0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茼和副溶血性弧菌等6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1.96%(67/560).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6.79%,38/560),其次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57%,20/560)和沙门菌(11.61%,9/560).560份食品中均未检出大肠埃希菌0157:H7、空肠弯曲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生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30.67%,23/75),其次为生肉(15.29%,39/255)、鲜冻水产品(5.45%,3/55)和熟肉制品(2.67%,2/75).结论:大兴区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普遍,生牛奶、生肉类、鲜冻水产品及散装熟肉制品可能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及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在云南省部分地区采集熟肉制品共115件,按照国标法对熟肉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云南省此六地州的熟肉制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最严重(19/115,16.5%),沙门氏菌(1/115,0.8%),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分析得出多重耐药率为21.1%。所有菌株对达托霉素敏感,对其余的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以耐青霉素(100%)和红霉素(68.4%)为主,沙门氏菌SM-054对6种抗生素耐药,耐药情况较严重。结论根据熟肉样品来源的不同,检出率也存在差异,夏季的农贸市场和饭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较严重,应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加强管理抗生素的使用,确保熟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预先包装熟肉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来源和变化趋势。以GB 299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中肉制品涉及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数据统计畜禽肉原料、生产过程环境和过程产品以及市售产品中这4种致病菌污染监测结果,通过对比在产销过程不同阶段的检出情况,分析污染风险的变化趋势,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和开展致病菌监控提供建议。结果表明:畜禽肉原料中4种致病菌污染较普遍,总检出率达到10.63%;生产过程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生产环境中检出率为7.25%,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6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07%,通过熟制工艺和生产过程卫生控制措施,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检出率下降趋势明显大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嗜冷、易形成生物膜且具有较高致病风险的生物学特性,建议企业重点关注该致病菌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并将其列为致病菌监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为新版GB 29921新增加的限量指标,所以污染监测数据少于其他3种致病菌,后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18—2020年天津市津南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进行监测及耐药分析,了解天津市津南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2020年津南区哨点医院607例食源性疾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志贺菌4种致病菌检测,并对阳性菌株做药敏分析。结果 607例粪便标本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24株,阳性检出率20.43%(124/607)。其中沙门菌74株,副溶血性弧菌3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19株,未检出志贺菌。患者中,男∶女为4∶3(347/260);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检出率最高,达62.16%(46/74),致泻大肠埃希菌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检出率最高;药物敏感试验中,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AMP)耐药显著,高达72.04%(67/93),且普遍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副溶血性弧菌对头孢唑啉(CFZ)的耐药最严重[77.42%(24/31)]。结论 天津市津南区2018—2020年引起腹泻的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以肠炎沙门菌、EPEC为主。分离菌株普遍对AMP耐药,且存在多重耐药情况,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加工业的监管,同时加强致病菌耐药的监测力度,为津南区食品安全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蔬菜类凉拌菜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州市的超市、集贸摊点采集300份凉拌菜,依据GB 4789-2016进行微生物检验,用VETIK 对检出的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药敏试验,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结果:300份样品中大肠菌群检出率为41.7%,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6.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0%,未检出沙门氏菌。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对头孢唑啉的抗性最高(40.0%)、其次为氨苄西林(30.0%),对其它受试抗生素不具有耐药性,且无多重耐药菌株。20株大肠埃希氏菌中检出3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结论:广州地区蔬菜类凉拌菜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微生物污染,食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具有一定的耐药现象,应加大卫生监督力度,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西市售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和特征,为减少污染和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7年从广西14个市采集14类市售食品共60 174份,其中生鲜类食品5 712份,即食食品54 462份,按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进行沙门菌检验。结果 生鲜类食品中生肉及生肉制品、生水产品及其制品、速冻米面制品、鲜蛋类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10.3%(399/3 883)、6.2%(50/806)、0.5%(2/440)、0.0%(0/583),即食食品中熟肉制品、餐饮食品、生食蔬菜及其制品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0.6%(58/10 175)、0.3%(39/14 721)、1.0%(5/489),焙烤及油炸类食品、饮料、水果及其制品均为0.1%,熟蛋制品、豆制品、冷冻饮品、调味品均未检出。生肉及生肉制品共检出51种血清型,德尔卑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16.2%,70/432),主要在生猪肉中检出。即食食品共检出32种血清型,德尔卑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14.5%,11/76),主要在熟肉制品中检出。结论 生鲜类受沙门菌污染最严重的食品是生畜肉和生禽肉,即食食品受沙门菌污染较严重食品是凉拌类食品。应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控,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161份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检测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161件肉及肉制品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总检出率依次为2.91%、9.68%、7.14%和5.22%; 冷却肉类生肉制品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7.04%), 与其他肉类制品的检出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同一细菌性污染物指标, 在不同季度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食源性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率最高(28.57%); 城市肉类样品检出率略高于农村; 致病菌在流通环节的总检出率高于餐饮服务环节,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中的6种动物性肉类样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不一, 其检出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类制品中细菌性污染较为严重, 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产品的全过程监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云南省市售熟肉制品和餐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方法 在全省16个州市县中选取超市、农贸市场、零售及餐饮环节等为采样点, 随机采取熟肉制品1465份和餐饮食品3674份, 按照GB 4789.3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及《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 1465份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2.18%(32/1465), 3674份餐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1.44%(53/3674)。在不同流通环节中, 熟肉制品和餐饮制品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便利店和超市, 分别为9.09%(5/55)和1.67%(3/180)。在不同的监测地区, 熟肉制品和餐饮制品检出率最高均为昭通地区, 分别为7.8%(11/141)和7.17%(18/251)。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在熟肉制品及餐饮食品中均有检出, 说明云南省的食品中存在一定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 对消费者的安全有潜在风险, 相关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监管,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6~2018年肉类制品中4种致病菌包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弯曲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6~2018年, 在云南省16个地州市采集生肉、熟肉以及动物血液及制品3类肉类制品共2142件, 按照GB/T 4789-2010、GB/T 4789-201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及检测技术要求进行致病菌的监测。结果 2016~2018年, 在4981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致病菌378株, 总检出率为7.59%, 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弯曲菌3年的平均检出率依次为4.45%、8.30%、9.06%、8.97%; 散装样品致病菌平均检出率7.77% (369/4749)高于预包装(3.91%; 9/230); 生肉制品致病平均检出率(5.32%、13.6%、13.00%、9.65%)明显高于熟肉制品(3.88%、2.72%、2.14%、1.94%)。结论 2016~2018年云南省肉类制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最严重, 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最低。为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应加强肉类制品在包装、贮存、运输和烹饪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保障国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散装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根据GB 4789.30-201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规定的方法对散装熟肉制品的加工用原料、生产环境、各加工环节中产品以及不同销售环境下产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原料肉的总体带菌率达到21%;生产环境中第三区(远离食品接触面的区域)检出率为2%,其余区域未检出;各加工环节中产品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结果均小于10CFU/g;不同销售环境下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结果小于10 CFU/g的比例为93%,处于10~50 CFU/g之间的样本占比6%,大于50 CFU/g的占比为1%。结论原料散装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主要来源,蒸煮等加工环节能有效地杀灭单增李斯特菌。销售环境也关系到散装熟肉制品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程度,对于未包装的产品,专卖店优于农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的检测技术要求,2011 - 2015 年在延边地区的几个监测点采集食品样品1069份,对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定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铜绿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 【结果】 1069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115株,总检出率为10.76%.熟肉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凉拌菜、熟制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速冻米面品、特殊膳食用食品、饮用水、三明治以及流动早餐样品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7.65%(3/17)、15.79%(3/19)、11.76%(4/34)、34.48%(10/29)、33.80%(24/71)、40.00%(12/30)、6.67%(1/15)、42.86%(6/14)、58.33%(7/12)、10.00%(1/10)和71.43%(10/14);2011-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0.94% 、1.87% 、6.83% 、0.65%、0.19%。 【结论】 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饮用水和流动早餐是延边地区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作为直接入口食品的熟肉制品、凉拌菜、熟制米面制品和婴幼儿食品可能导致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2006-2009年江苏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检测技术要求,2006-2009年在江苏省的13个监测点采集食品样品3865份,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菌和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3865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90株,总检出率为12.68%。生肉、生奶、水产品、速冻米面、熟肉制品、蛋糕以及蔬菜沙拉样品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7.93%(242/814)、18.87%(10/53)、17.49%(89/509)、16.18%(56/346)、9.24%(56/606)、4.79%(7/146)和0.98%(5/509);2006-2009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6.92%、14.05%、15.32%、7.06%;13个监测点中,泰州、南京、扬州、徐州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结论生肉、生奶和水产品是江苏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作为直接入口食品的熟肉、生食水产品和蛋糕,可能导致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Food manufactur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currently allowed to irradiate raw meat and poultry to control microbial pathogens and began marketing irradiated beef products in mid-2000. Consumers can reduce their risk of foodborne illness by substituting irradiated meat and poultry for nonirradiated products, particularly if they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foodborne illne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willingness to buy irradiated meat and poultry, with a focus on five risk factors for foodborne illness: unsafe food handling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young and old age, and compromised immune status.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of willingness to buy irradiated meat or poultry was estimated using data from the 1998-1999 FoodNet Population Survey, a single-stage random-digit dialing telephone survey conducted in seven sites covering 11% of the U.S. population. Nearly one-half (49.8%) of the 10,780 adult respondents were willing to buy irradiated meat or poultry. After adjusting for other factors, consumer acceptance of these products was associated with male gender, greater education, higher household income, food irradiation knowledge, household exposure to raw meat and poultry, consumption of animal flesh,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consumer acceptance by any of the foodborne illness risk factors. It is unclear why persons at increased risk of foodborne illness were not more willing to buy irradiated product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hazards they faced from handling or undercooking raw meat or poultry contaminated by microbial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