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四种不同品种的辣椒为研究对象,提取辣椒中辣椒碱类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对辣椒碱类物质进行分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三种辣椒碱类物质中辣椒碱含量最高,二氢辣椒碱次之,降二氢辣椒碱含量最低.四种辣椒中印度魔鬼椒中辣椒碱含量最多达35.94%,黄灯笼辣椒中含量为13.62%,朝天椒中含量为7.51%,二荆条辣椒中含量为3.6%.  相似文献   

2.
浸制油温对辣椒调味油色香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0引言辣椒调味油营养丰富,有辣椒独特的辛辣风味,是众多菜肴烹调和食品制作的调味佳品。辣椒调味油是由基础(食用)油加上辣椒的风味物质形成的。辣椒调味油的辛辣味,由所含的辣椒素(及同系物:二氢辣椒素、高二氢辣椒素、高辣椒素、降二氢辣椒素等)产生,其辣味口...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二氢辣椒碱标准样品的研制方法。采用催化氢化还原辣椒碱提取物和重结晶的方法制备二氢辣椒碱,UV、IR、MS和NMR等方法对二氢辣椒碱结构鉴定,并进行了均匀性、稳定性检验,经国内8个具有分析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协同定值,二氢辣椒碱标准样品的标准值为99.30%,置信度95%的不确定度值为0.32%。所制得二氢辣椒碱标准样品达到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可用于有关二氢辣椒碱检测方法的校正和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HPLC法检测辣椒不同部位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果实中的辣味成分包括辣椒碱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辣椒碱类化合物),其中,引起辛辣味的主要化学成分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约占总量的90%以上.本试验的目的是检测不同辣椒品种的不同部位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含量.因此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1‰磷酸水溶液-乙腈(600:400)为流动相,流速为1.5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1nm.该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测定辣椒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的含量.利用该方法,检测了不同辣椒品种的不同部位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的含量,结果发现印度Teja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含量最高;辣椒果实不同部位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含量的趋势为胎座>果肉>种子,为合理选择果实不同部位生产辣椒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韩玉珠  石磊岭  金莎  张晶 《食品科学》2012,33(16):257-26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辣椒中辣椒素、二氢辣椒素、降二氢辣椒素和高辣椒素 4 种辣椒碱类成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对30个辣椒品种中辣椒碱含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Nucleo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4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辣椒素、二氢辣椒素、降二氢辣椒素和高辣椒素的线性关系良好,范围均为1.0~160.0μg/mL,相关系数在0.9965~0.9993之间,精密度、稳定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2.7%,加标回收率介于97%~99%。辣椒碱在不同辣椒品种中含量差异显著。结论:对30个样品测定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当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大于0.1%时,辣椒有明显的辣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二氢杨梅素进行酯化改性,考察二氢杨梅素酯化衍生物结构与抗氧活性间的内在关系.方法:采用改变乙酸酐与二氢杨梅素投料比,合成不同酯化程度的二氢杨梅素酯,并用猪油体系测定其抗氧活性.结果:用磷酸作催化剂,可有效地合成二氢杨梅素酯,所合成的化合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结论:通过对二氢杨梅素酯化改性,明显地提高了二氢杨梅素的抗氧化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用月桂酰氯对二氢杨梅素进行不同程度的酯化修饰,探讨不同程度的酯化修饰对二氢杨梅素溶解性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二氢杨梅素相比,二氢杨梅素酯化物在油中的溶解度提高20~300 倍,并且随着酯化程度加大,二氢杨梅素酯化物在油中溶解度增加。二氢杨梅素酯化物在极性溶剂中清除DPPH 自由基和H2O2 的能力比二氢杨梅素低,酯化物的抗氧化活性随着酯化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铁离子- 抗坏血酸诱导的卵磷脂过氧化反应体系中,二氢杨梅素酯化物的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二氢杨梅素,且不受酯化程度的影响,表明二氢杨梅素及其酯化物在卵磷酯脂质体中的抗氧化活性受溶解性和羟基数目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超声提取法对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辣椒样品进行预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的含量.具体方法为:采用色谱柱Hanbon Sci.&Tech.Lichrospher C18(250×4.6mm,5μm)分离,甲醇-3‰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65% ~90%,0~30min),检测波长280nm,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的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1%,平均回收率都在99%以上.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较高的稳定性,适用于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辣椒中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分析猪脂的甘油酯组成以及调控氧化工艺制备的氧化猪脂的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组成。从猪脂中鉴定出33 种甘油酯,包括7 种甘二酯和26 种甘三酯,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16.13%)、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15.25%)、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12.96%)、1-油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8.05%)。从调控氧化猪脂中鉴定出5 种甘二酯和由10 种甘三酯氧化形成的22 种单氢过氧化物,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硬脂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8.44%)、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6.03%)、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9.42%)、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8.71%)、三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63%)、1-棕榈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53%)。结果表明,猪脂调控氧化主要对猪脂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甘三酯进行氧化,因形成的极性非(难)挥发性氧化产物仅检测到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10.
以灯笼椒、红干椒、越野椒、野山椒4个辣椒品种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辣椒品种的香气特征。结果表明,4种辣椒粉共检出9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灯笼椒、红干椒、越野椒、野山椒分别为24种、30种、43种、58种,10种物质为4种辣椒粉共有。辣椒香气主要由酯类和萜烯类组成。野山椒中主要香气成分为酯类,主要酯类物质有己酸己酯、2-甲基丁酸己酯,3-甲基丁酸己酯,红干椒中主要香气成分为萜烯类,主要萜烯类物质有香橙烯、(4aS-顺)-2,4a,5,6,7,8,9,9a-八氢-3,5,5-三甲基-9-亚甲基-1H-苯并环庚烯、顺-(-)-2,4a,5,6,9a-六氢-3,5,5,9-四甲基-1H-苯并环庚烯,灯笼椒和越野椒中己醛、2-戊基呋喃相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二氢杨梅素月桂酸酯在猪油中的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  郑成  宁正祥 《食品科学》2005,26(9):73-76
用月桂酰氯对二氢杨梅素的羟基进行酯化,合成了二氢杨梅素月桂酸酯。并对二氢杨梅素月桂酸酯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通过对二氢杨梅素及二氢杨梅素月桂酸酯在猪油中抗氧化性能比较试验,证实二氢杨梅素月桂酸酯能够持久、稳定地在猪油中发挥抗氧化作用,在猪油中的抗氧化能力比二氢杨梅素强,而二氢杨梅素在猪油氧化后期起到了促氧化作用。通过对二氢杨梅素月桂酸酯在猪油中不同添加量抗氧化试验,得出二氢杨梅素月桂酸酯在猪油中的最佳添加量为1.0mmol/L。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氧化脂肪在肉香味形成中产生作用的机理,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分析挥发性成分,研究"半胱氨酸-葡萄糖"模型反应中添加3种脂肪初级氧化产物——三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二亚油酸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二亚油酸油酸甘三酯双氢过氧化物对肉香味物质形成的影响。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醛、酮、醇等脂质降解成分。硫醇、噻吩、噻唑、含氧杂环、含氮杂环等来源于美拉德反应或脂质氧化与美拉德反应相互作用成分。比较各反应体系的挥发性成分,3种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均对美拉德反应有抑制作用,尤其表现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硫醇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减少,而新出现一些来源于美拉德反应与脂质降解相互作用的烃基取代的噻吩、噻唑、吡啶类化合物。比较添加3种氢过氧化物的反应体系,无论是美拉德反应活性还是脂质降解反应活性,均是三亚油酸甘三酯的单氢过氧化物高于二亚油酸油酸甘三酯的单氢过氧化物,二亚油酸油酸甘三酯的双氢过氧化物高于其单氢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态顶空法提取干辣椒等原料以及辣椒食品-牛肉香辣酱、猪肉香辣酱、海鲜香辣酱、鲜食辣椒酱的挥发性气体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分析辣椒及辣椒食品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结果表明,辣椒及辣椒食品样品中共检出7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20种,酮类17种,羧酸类9种,胺类6种,烷烃类6种,醛类4种,醇类3种,烯烃类3种,吡咯类2种,咪唑类1种,酚类1种,醚类1种,其他类1种。辣椒及辣椒食品共有5种挥发性物质成分,分别为己醛、六氢-3-(2-甲基丙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己内酰胺、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2-氨基-N-乙基酰胺。研究可知此法可快速有效地初步判断辣椒酱中挥发性物质成分。  相似文献   

14.
脂溶性二氢杨梅素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  李俊生  车春波  刘宁 《食品科学》2011,32(20):69-71
为改善二氢杨梅素的脂溶性,采用化学修饰法制备了二氢杨梅素癸酸酯。考察该产品的溶解性及不同酯化物对猪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癸酰氯修饰的二氢杨梅素在油溶性基质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当酯化度为3时,其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在相同质量分数时二氢杨梅素癸酸酯的抗氧化活性优于二氢杨梅素和BHT,0.05%二氢杨梅素癸酸酯的抗氧化性能与TBHQ接近。  相似文献   

15.
辣椒红色素的分离及光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辣椒红色素,得到黄色素酯和辣椒红素二酯,比较它们的光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辣椒红素二酯稳定性较高,4d后仍有50%未被降解;避光存放3个月,辣椒红素二酯最稳定,降解率不到0.5%,而混合色素的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超临界CO2提取的辣椒籽油为原料,采用溶液进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进样,结合GC-MS分析,同时鉴定出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辣椒籽油中共鉴定出62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辣椒碱、二氢辣椒碱、硬脂酸等,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法鉴定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亚油酸、棕榈酸、顺-2,4a,5,6,7,8,9,9-八氢-3,5,5,-三甲-9-亚甲基-1H-苯并环庚烯、油酸、硬脂酸、异戊酸己酯、异草蒿脑、邻羟基苯甲酸甲酯等。  相似文献   

17.
明晰发酵过程中二荆条鲊辣椒和牛角椒鲊辣椒的特征香气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对2种鲊辣椒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风味活度值分析其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2种鲊辣椒总挥发性物质均在65种左右,主要香气成分是酯类和萜类,其共有的特征风味物质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芳樟醇和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二荆条鲊辣椒中独有的特征香气成分是β-紫罗兰酮,发酵45~60 d风味较佳。而牛角椒鲊辣椒独有的是2-甲基丁酸乙酯、β-月桂烯、(+)-柠檬烯和橙花叔醇,发酵30~60 d风味较佳。在发酵过程中,2种鲊辣椒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发酵45 d时达到最大值,风味最佳。该研究对控制发酵时间和选择辣椒品种来获得不同鲊辣椒的最佳风味品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油脂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赵文油脂是含有碳,氢和氧的有机化合物,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油脂类分为脂肪酸与醇的酯,复合油脂类包括磷脂、糖脂以及脂蛋白等。在营养学中最重要的脂类是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二酯和三酯以及磷脂,是高能物质,特别是甘油三酯对肉鸡饲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在辣鸭脖卤制过程中的迁移情况,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HPLC)法检测卤制过程中辣椒提取液和辣鸭脖肉中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卤制0~15 min期间,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在卤水中明显减少,辣椒素从0.061 mg/mL降至0.013 mg/mL,二氢辣椒素从0.017 mg/mL降至0.004 mg/mL,而在卤鸭脖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含量显著增加,辣椒素增至0.158 mg/mL,二氢辣椒素增至0.063 mg/mL,在15 min后,卤水和卤鸭脖中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均呈波动变化,卤制45 min后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从卤水至卤鸭脖的迁移率分别为92.3%、94.4%,表现了其在100℃的卤制条件下良好的热稳定性。本研究表明,可采用辣椒提取液卤制鸭脖产品,以辣椒主效成分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含量变化来控制卤制过程,为实现酱卤制品辣度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云南不同品种辣椒活性成分的差异,能够明确其加工适应性特征,满足加工需求。方法 以49份云南辣椒材料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辣椒材料中总黄酮、总酚、总生物碱、总皂苷、维生素C、降二氢辣椒碱、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的含量,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主成分分析将8项品质指标综合为3个主成分(Y1、Y2、Y3),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774 %,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F=0.61Y1+0.2Y2+0.18Y3。经综合评价,得分前3位的辣椒品种分别是49号(小米辣,小米辣),35号(川优19,干椒)、43号(晶翠,小米辣),具有较高的综合加工适应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将49份云南辣椒材料分为3类。其中35号辣椒(川优19干椒)、43号辣椒(晶翠小米辣)辣椒、48号辣椒(红油辣)聚为一类,可用于提取辣椒碱、辣椒油树脂等产品。49号辣椒(小米辣,小米辣)为云南本土调味品企业泡制加工用小米辣,被单独聚为一类,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加工适应性最佳。结论该研究通过对云南辣椒的总黄酮、总酚、总生物碱、总皂苷、维生素C、降二氢辣椒碱、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等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与测定,辣椒活性成分的差异会影响辣椒加工产品的品质,因此活性成分可以作为评价辣椒精深加工适用性的指标。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作为评价辣椒加工适用性的统计学分析手段,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辣椒品种的活性特征,对进一步开发云南地区辣椒资源、评价云南辣椒的加工适用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