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食药同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食药同源”以药膳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健康构筑起坚固防线,更为我国中医药产业逐步迈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但市场上食药同源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等现象屡见不鲜。食药同源产品掺假手段复杂多样,食药同源产品的溯源技术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产地溯源技术以保障食药同源产品的“道地性”和“特色性”为主要目的,同时,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食药同源产品的真实性和食药同源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以截至2021年6月的中文数据库知网、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s和Pud Med收录的期刊、硕博论文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溯源技术在食药同源产品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今后食药同源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为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方法:基于整理现有文献、政策法规及公开数据等,探讨“药食同源”的起源及内涵,梳理中药材产业和“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指出“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结果:目前,我国“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政策方向明确,国内外关注度持续提高,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增长主力,“药食同源”类中药材进出口强势;但存在研发投入不足、“药食同源”类食品品牌价值低、受国外“药食同源”类食品企业威胁、产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结论:建议以创新为动力,引领“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效应;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国外市场;加强融合发展,促进增值增效。  相似文献   

3.
“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的智慧、哲理,吃是为了健康。这种传统正在全球的饮食文化中热起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功能食品”、“健康食品”、“营养食品”、“强化食品”常为人们津津乐道,非常流行。本文介绍国内外功能食品市场的概况并特别介绍植物营养添加剂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具有解酒护肝作用的药食同源食物开发为功能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从乙醇代谢、氧化应激、肝脏脂肪变性、肠道微生物和细胞焦亡等方面阐述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利用中国知网对“药食同源”进行检索,筛选出其中具有解酒保肝作用的药食同源食物并加以综述。结果:葛根、枳椇子、金银花、鲜芦根、甘草、蜂蜜等药食同源食物对酒精性肝损伤皆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作用机制主要与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及改善肝脏脂质代谢有关。结论:多种药食同源食物具有解酒保肝的功效,且因其具有天然、健康、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特医食品和功能食品领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5.
保健食品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医食同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也由“温饱型”向“保健养生型”转变。人们注重追求食品的个性化和健身功能,从而为保健食品带来了无穷生机,成为老少咸宜的新兴食品。 在我国,保健食品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了,其理论基础就是中医的食疗文化,即“药食同源”,“医食同宗”的思想。“功能食品”这一名  相似文献   

6.
剖析了从中国的“药食同源”到功能性食品的流行。着重介绍了美国“Designer foods”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功能性食品研究 ,以及国外近年来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的发展和趋势。并对我国功能性食品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析了从中国的“药食同源”到功能性食品的流行。着重介绍了美国“Designer foods”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功能性食品研究 ,以及国外近年来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的发展和趋势。并对我国功能性食品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唐新蓉 《四川烹饪》2001,(11):22-23
中国饮食和中国医药,自古以来就结缘很深."药食同源"历来为众所周知.其实,传统医药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启示也是多多的.  相似文献   

9.
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公布以前,凡使用69种“药食同源”制成的保健品均属于食品。按照新的管理办法,不论是否使用“药食同源”之品,只要是功能性保健食品(如抗衰老、抗疲劳、减肥、免疫调节和改进学习记忆等)就不属于一般食品,必须按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报批。同时,鉴于“药食同源”之品有几千年的食用历史和现代科学实验依据,因此,“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可免作毒理学实验,即不必提交安全性实验报告,食品与药品区别在于后者有严格的使用剂量要求。以药食兼用之品为原料报批保健食品仍需严格规定使用剂量。关于“药食同源”品种的功效成分定性、定量检  相似文献   

10.
便秘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它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根据“医食同源,食药同用”的原则,仿民间传统食品配方,添加药食兼用的中草药和膳食纤维素。采用传统焙烤炒制工艺和现代谷物膨化新工艺相结合,研制老年高效通便保健食品——康寿乐营养米粉。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药食同源理念是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推进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的稳步实施,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药食同源产业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如何顺应时代的需求发展壮大?为此,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12.
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指导下,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构成了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药食同源植物多糖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降糖和降脂等多种生物活性,是当前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药食同源植物多糖的来源、提取工艺和分子结构均对多糖的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该文总结近年来药食同源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充分挖掘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富含活性多糖功能食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灵芝列为上品,归入菜部,充分体现了中国药学“药食同源”的观点。营养成分分析结果初步表明,灵芝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功能食品资源.  相似文献   

15.
食药同源理念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 现代研究发现从食药同源植物里提取的多糖成分能够影响肠道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组成, 从而发挥调控肠道稳态并改善机体病症的作用。随着植物多糖活性研究的深入, 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根据理论研究利用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研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及医药产品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基于机体中肠道免疫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重点分析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可通过保护肠道黏膜、抑制肠道内炎症因子、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发挥修复肠道黏膜、改善肠道炎症、预防肠道肿瘤等多种作用; 论述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展望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在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的应用前景, 以期为该类多糖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灵芝—功能食品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明珍是在《本草纲目》中将灵芝列为上品,归入菜部,充分体现了中国药学“药食同源”的观点。营养成分分析结果初步,灵芝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功能食品资源。  相似文献   

17.
钟纥 《美食》2008,(1):38-41
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很多中草药,既可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也是很好的食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蔬菜、水果常常也都同时具有食与药两方面的性能。因此,这些食品既可为食,又可为药,就成了饮食疗法丰厚的物质基础。下面略举19种食物与疾病的PK,看看谁更高一筹。  相似文献   

18.
夏新斌  刘金红  谢梦洲  黄惠勇  李玲 《食品与机械》2018,34(11):205-207,220
概述并总结了日本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历程、发展特点及管理经验,提出其对中国药膳产业发展的启示,指出政府主管部门应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市场监管,同时企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吸取中华优秀的中医文化,发掘药食同源的产品精髓,努力地开发出新产品。  相似文献   

19.
《食品工业科技》2023,(11):246-247
<正>特邀主编:方海田、田金虎、龚桂萍食药同源的植物原料是指兼具食用价值和一定药用价值的天然植物原料。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长,以枸杞、红枣、沙棘等为主的食药同源原料在保健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传统上对食药同源原料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绿色高效制备、结构精准解析、靶向构效机制解析等技术的发展,需要从新的高度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创制食药同源食品,如食药同源原料中关键功能组分的绿色高效梯次制备、关键功能组分的精细结构解析及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机制等。为此,本专栏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对目前国内外食药同源原料及功能机制等进行研究,旨在为新时期我国食药同源原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参考,也为我国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漫话健神茶     
江载宝 《茶苑》2004,(2):33-33
健神茶产于广东省梅州市健神茶厂。20世纪90年代,梅州市健神茶厂组织中医药和茶叶专家,根据“药食同源”原理和按照国家规定允许加入食品的中草药范围,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独特工艺,经精心筛选配制和反复验证而研制成功的一种“含药不是药,是茶胜于茶”的风格独特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新饮品——健神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