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总体上说,我国白酒和黄酒的安全性指标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白酒和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 EC)的研究,大部分研究更多关注检测方法的开发,针对可能超过限量的指标的消减技术研究较少,而从源头和过程控制角度进行消减的技术研究显得更为稀少。建议尽快制订相关标准和/或控制指南,加大基础性研究和控制技术研究力度,为我国白酒和黄酒品质安全研究提出建设性建议。本文重点回顾了近10年来我国传统饮料酒白酒、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氰化物、生物胺、真菌毒素和塑化剂等安全风险因子的研究现状,包括检测方法、产品现状、过程变化、产生机制或形成途径,以及消减技术,对现有饮料酒白酒和黄酒品质安全研究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酒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酒是我国的传统酿造酒,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独特的风味备受青睐。黄酒发酵过程复杂难控,易产生生物胺等潜在有害物质。生物胺是一类低分子质量含氮有机化合物,过量摄入则会危害人体,对神经、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产生头痛、心悸、呼吸紊乱、血压变化、呕吐和腹泻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该文对黄酒中生物胺合成、代谢途径及含量水平、影响生物胺形成因素、控制措施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控制黄酒生物胺含量及提高黄酒质量及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慧琳  赵源  张瑛  唐佳琪  王静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8):248-254
本研究建立了1种检测某白酒与黄酒中常见的9种生物胺(尸胺、组胺、酪胺、色胺、盐酸吡哆胺、精胺、亚精胺、腐胺和2-苯乙胺)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其实际运用可行性进行验证与讨论。以丹磺酰氯(Dns-Cl)作为衍生试剂,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分离,以乙腈和含0.1%甲酸的0.01 mol/L乙酸铵水溶液作为流动相A与B,流速0.8 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54 nm。分析结果显示,9种生物胺在质量浓度0.5~50 mg/L范围,生物胺浓度与峰面积间线性相关性良好(R20.998)。选取1.0,5.0,10.0 mg/L 3个水平加标,得到加标回收率83.30%~114.7%,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4.56%,9种生物胺检出限为0.07~0.22 mg/L。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检测白酒与发酵酒——黄酒中的生物胺,实现了白酒与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黄酒前酵工序的生物胺生成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改进了生物胺定量检测法,该检测体系准确可靠,样品峰型对称分离度好且缩短了检测时间。分析了前酵工序中主要微生物,氨基酸,发酵醪酸度、糖度、酒精度、p H对生物胺生成的影响。发现前酵工序对成品酒生物胺的影响度为77.67%,第一次开耙阶段生物胺总量增幅最大,达到7.63 mg/L。研究发现主要酿造微生物中乳酸菌总数与生物胺总量成正相关,乳酸菌在搭窝期间生长速率最大,为7.13×106CFU/(m L·h)。在前酵工序中生物胺总量与发酵醪酸度、酒精度、p H呈显著正相关,与糖度呈负相关;前酵过程中主要生物胺与前体氨基酸也呈明显正相关。本研究分析了黄酒前酵中生物胺生成规律,有助于建立降低黄酒生物胺含量的更安全、科学的工艺。  相似文献   

5.
黄酒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酒精饮料,口感醇厚、风味独特。由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黄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而高通量测序技术具备方法简单、通量更高、成本较低和速度较快等特点,将其应用于黄酒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为认识黄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手段。该文综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阶段、原理、方法、操作流程、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黄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黄酒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全面解析传统黄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适宜浓度的生物胺具有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然而含量过高会产生不良反应。黄酒浸米过程可形成大量的生物胺,并随大米进入发酵过程,导致黄酒中生物胺浓度过高。为控制浸米环节生物胺的积累,本研究在解析浸米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将筛选的1株生长和产酸能力强且能够降解生物胺的植物乳杆菌14-2-1扩培后接种于浸米起始阶段,使浸米水中酸度增加速率明显提高,群落中植物乳杆菌的占比由传统工艺的0.95%升至79.52%,形成以植物乳杆菌为主的群落结构,同时生物胺质量浓度(2.44 mg/L)降低93.84%。基于浸米水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结果设计的乳酸菌强化技术,大幅降低了浸米工序中生物胺的质量浓度,为有效控制浸米过程中生物胺的积累,降低黄酒中生物胺的质量浓度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乙醇作为酒类饮料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在酒类饮品导致的各类问题中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本研究中,为研究黄酒易上头的问题,以乙醇作为研究目标,在SD大鼠模型中,通过共同摄入乙醇和黄酒中生物胺、高级醇和醛类物质,考察了不同物质对乙醇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察的10种物质中,所有物质单独与乙醇共同摄入后都明显降低了SD大鼠血液中乙醇浓度。经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分析后,10种物质中抑制乙醇代谢作用的物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异丁醇正丙醇腐胺尸胺组胺苯乙醇乙醛酪胺5-HMF异戊醇。因此,黄酒中含有的多种物质可能通过抑制乙醇代谢的作用达到促进黄酒上头、引起饮后舒适度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针对黄酒酿造工艺,模拟实际生产,分析了微生物、工艺参数和冷热处理等对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Y可使生物胺总量降低,霉菌M可使生物胺总量增加,细菌除戊糖片球菌L04使生物胺总量降低外,其他细菌均可使生物胺总量增加;在培养温度32 ℃,培养时间3 d,pH值为3.5,酒精体积分数15%的条件下,生物胺总量为60.19 mg/L;煎酒使生物胺含量增加,冷冻过滤技术因有效降低酪胺含量使生物胺总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9.
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形成机理及检测控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生物胺是动植物和多数微生物体内正常的生理成分,过量生物胺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安全隐患.国内外对于肉制品中生物胺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产生积累的机理条件、与生物胺积累有关的微生物以及相关生物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找生物胺形成积累的原因,为研究探索传统中式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控制方法提供参考,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
生物胺是一类低分子量的、广泛地存在于食品中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时是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若超过其限值将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生物胺对保护人们的健康尤为重要。饮料酒中生物胺主要来自于发酵过程,因此国内外生物胺的检测多集中于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发酵酒。随着现代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低检出限、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实现了从过去常量组分检测到现在的痕量乃至超痕量组分检测的跨越。本文综述了啤酒、葡萄酒、黄酒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 ,以期为今后生物胺的检测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1.
红曲霉在酿酒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曲霉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被广泛应用于白酒、黄酒、保健酒等酿造领域。文章主要对红曲霉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在白酒、黄酒及保健酒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红曲霉应用于酿酒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以期为深入开发利用红曲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白酒中潜在的化学污染物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及农药残留,综述其来源、危害、检测手段以及控制措施,力求为提升我国白酒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增强行业的有效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3):285-294
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原料肉中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具有特殊风味、色泽、质地和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氮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微生物的氨基酸脱羧作用或醛、酮类物质的氨基化和转胺作用产生,大量摄入可能引起机体不良反应。生物胺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发酵食品中,因此发酵肉制品中也可能存在高浓度的生物胺。该文综述了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形成和积累条件、生物胺形成和积累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生物胺的限量标准等,以期为确保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董耀 《中国酒》2006,(2):32-36
酒类产品首次进行质量等级认证,为完善酒类监管体制,建立规范的酒类市场秩序提供制度的保障,将对酿酒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种之一,是中国酒中国粹,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然而其发展远不如白酒、啤酒、葡萄酒。其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产品单一,工艺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及标准的局限性;二是带有苦、涩的口味长期被认为是正宗的黄酒,而导致消费群体狭小,大多偏向大年龄和中低阶层人士;三是大多数黄酒生产企业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和宣传力度。长期来主销售区域在江、浙、沪,几乎传统黄酒成了区域产品,虽有国粹之名,但没有真正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传统的白酒消费国家,但进入90年代之后,酒类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白酒消费徘徊不前,啤酒产销快速增长,洋酒销售大幅增长,并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葡萄酒、黄酒产销则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啤酒市场日趋活跃,产销两旺。1991年我国啤酒产量为838万吨,1992年为  相似文献   

16.
陈靖显 《酿酒》1991,(4):56-57
黄酒是酒类含量低、营养丰富、酒性和顺、酒味鲜美的酿造酒,适宜与多种呈香、呈色、呈味的其它食用材料配伍,开拓以黄酒为基酒的露酒,是符合我国民族传统,有益于人身健康的。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黄酒在整个饮料酒消费比重中逐年下降,从原来的第一位,退居到白酒、啤酒之后,成为第三位大宗饮料。黄酒为基酒的露酒品种,也明显少于白酒为基酒的露酒。其中当然有一个消费习惯改变问题,以及优质干黄酒生产技术不易普及问题,但也和人们对黄酒缺乏了解有关。为了开拓以黄酒为基酒的露酒,必须对黄酒的性能、成份有所了解,现介绍如下: (一) 黄酒的类型、品种与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从工业化黄酒酿造环境中筛选具有产生物胺能力的微生物,通过显色反应对菌株的产胺能力进行定性分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进行定量分析,获得12株产生物胺的阳性菌株。其中2株菌产生物胺含量较高,经16S r DNA序列分析,菌株AR281为短乳杆菌,菌株AR193为棒状乳杆菌。37℃时,菌株AR281总生物胺的产生量最高为154.76 mg/L;菌株AR193总生物胺的产生量最高为173.78 mg/L。本文研究了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其产生物胺能力的影响,为黄酒酿造过程中生物胺含量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食品科学》2006,27(10):395-395
863计划现代农业研究从我国特有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优良微生物菌株,建立了生物胺乳酸菌检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酿造酒的代表,黄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物质,但存在的高级醇、生物胺、醛类物质可能与黄酒饮后上头具有直接联系。本研究在SD大鼠模型中,通过研究不同物质间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从而发现黄酒中清除速度较慢的物质。结果显示,通过乙醇和考察物质共同摄入的方式检测血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发现10种考察物质中的清除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为:异戊醇正丙醇异丁醇腐胺乙醛5-HMF苯乙醇酪胺组胺尸胺,4种高级醇的代谢速度明显低于生物胺和醛类物质。本研究结果表明,高级醇对黄酒饮后上头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其在体内的清除速度较慢,并对乙醇的正常代谢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导致黄酒饮后上头。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分析某企业春、秋和冬酿黄酒生产过程中的总生物胺及色胺、组胺、苯乙胺、酪胺、尸胺、腐胺、精胺、亚精胺8种生物胺含量,探讨了黄酒原料及整个发酵生产过程中生物胺形成和分解机制。结果表明,冬酿黄酒中主要的生物胺是腐胺、酪胺和色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后酵生物胺含量最高,为186.7 mg/L;春酿、秋酿和冬酿黄酒中前酵阶段生物胺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后酵阶段秋酿黄酒和冬酿黄酒生物胺含量显著高于春酿黄酒(P<0.05),煎酒阶段冬酿黄酒生物胺含量显著高于春酿黄酒和秋酿黄酒(P<0.05);冬酿和秋酿黄酒中酪胺含量分别为72.11 mg/kg和30.26 mg/kg,以及高含量的腐胺和色胺,具有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