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伟  丁霄霖 《食品科技》2002,(10):39-40
番茄红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其分子中含有11个共轭及两个非共轭碳-碳双健,导致了它极不稳定,在光、热和氧的作用下很容易被氧化降解。近年来,环糊精包合技术在食品及医药中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将此法用于番茄红素的包埋。实验结果表明,包合后可明显提高番茄红素的水溶性,改善它的稳定性。但由于主客分子比过大,包合物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2.
番茄红素及其生产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茄红素(LycopeneorLycopin)是由11个共轭及两个非共轭碳—碳双键组成的直链型碳氢化合物,它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是许多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由于番茄红素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酮环结构,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所以前些年人们对它研究较少。图1 番茄红素的结构式1 番茄红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窄,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红色葡萄柚、木瓜及苦瓜籽、番石榴等食物中(表1)。参考各种食物原料中番茄红素含量及番茄红素源食物的消费量等因素,可以认定,番茄是人们摄入番茄红素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番茄红素最早是Millowdet在1875年从番茄中获得的,当时命名为Solanorubin。1903年,Schunck发现番茄中的红色素的吸收光谱与胡萝卜素相同,将这种红色素命名为Lycopene。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是由11个共轭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组成得直链型碳氢化合物,分子式为C40H56。  相似文献   

4.
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番茄红素是由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构成的高度不饱和直链型烃类化合物,具有预防癌症、防治心血管疾病、缓解骨质疏松症和提高免疫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番茄红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由于番茄红素含量低,提取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化学合成法存在收率低、产物不稳定以及合成成本高等缺点;发酵法被认为是生产番茄红素最有潜力的方法,文中对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关键技术环节(如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和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采用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工艺进行优选,以包合率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番茄红素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的比对番茄红素包合的影响。结果得到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50W、超声时间25min、番茄红素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的比1:150,番茄红素的包合率可达73.6%,包合的番茄红素在60d内保留率达到92.2%。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适宜的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番茄红素环糊精包合片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新型番茄红素制剂产品.方法:β-环糊精与羟丙基-β-环糊精混合包合番茄红素,紫外法测定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并测定溶解度,以包合片稳定性、崩解时间及溶出度优化筛选片剂处方和制备方法.结果:不同比例混合的环糊精与番茄红素的表观包合常数为522~932L·mol-1,对番茄红素增溶47.6~116.7倍;包合片稳定性好,崩解溶出快,活性好.结论:混合环糊精改进番茄红素效果明显,其性能优于环糊精的简单加和,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价比.  相似文献   

7.
番茄红素作为番茄等红色水果中自然存在的活性物质,是膳食中最重要的抗氧化营养素之一,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色泽和多个共轭的碳碳双键结构,已引起植物、农业和营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在抗氧化、抗癌症、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国际上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对其生物学活性作进一步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番茄红素水溶性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制备了番茄红素-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稳定性,比较了包合物及番茄红素的紫外吸光光谱变化,差示扫描量热图谱.结果表明:番茄红素与2-HP-8-CD以摩尔比1:4混合,经研磨法包合处理后,2-羟丙基-β-环糊精与番茄红素形成一种新的物相,包合后番茄红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到0.5mg/mL,包合物在4℃下放置两个月番茄红素基本不损失,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响应面法对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以番茄红素结晶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番茄红素结晶与β-环糊精饱和溶液比、包埋时间、包埋温度为自变量,番茄红素的包埋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埋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番茄红素结晶:β-环糊精饱和溶液1.4∶1(mg/mL)、包合温度49℃、包合时间70min。在此条件下,β-环糊精包合番茄红素的包埋率的预测值为92.10%,验证值最高达91.04%。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番茄红素为试验材料,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以有机溶剂比例、主客体摩尔比、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冷藏时间为考察因素,包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丙酮/正己烷(V/V)2︰1、番茄红素/β-环糊精(摩尔比)1︰200、搅拌时间20 h、搅拌温度50℃、冷藏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包合率高达71.8%。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客体摩尔比是影响包合效果最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2):125-131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以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番茄红素为芯材,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番茄红素微胶囊,并对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其质量比为1∶0.67∶0.56∶0.22∶0.44,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0.5 h,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0∶90时制得的微胶囊包封率高达91.78%,微胶囊经扫描电镜表征得表面光滑且呈球形,直径在10μm左右;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肠溶性,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释放数据符合Higuchi扩散模型,说明番茄红素微胶囊体外释放符合菲克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由于分子中存在大量共轭双键、具有高度不饱和性,番茄红素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构型转化和/或氧化降解。作者采用Cosmosil Cholester-HPLC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对番茄红素微乳液在制备及贮藏过程中番茄红素质量分数及构型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番茄红素微乳液制备过程中全反式番茄红素能异构化为4种不同构型的顺式异构体。在番茄红素微乳液中all-trans番茄红素占43.99%、9-cis番茄红素占17.96%、13-cis番茄红素占15.65%,x1-cis番茄红素占7.85%,x2-cis番茄红素占9.64%,且在贮藏过程中9-cis番茄红素比13-cis番茄红素稳定。番茄红素微乳液在4℃下贮藏40 d后,反式番茄红素和总顺式番茄红素保留率分别为93.4%、80%,在37℃贮藏40 d后两者保留率分别为76.4%,21.2%。  相似文献   

13.
固态(膏状)番茄红素产品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番茄红素油树脂是从西瓜、番茄及番茄制品等中分离出来的含有番茄红素的混合物。由于分子中有 11个共轭双键及 2个非共轭双键 ,因而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在贮存过程中极易发生顺反异构化及氧化破坏 ,进而丧失生理活性 ,甚至产生有害成分。文中研究了固态 (膏状 )番茄红素在不同条件下存放时被氧化破坏或发生顺反异构化的规律 ,依据SAS软件的处理结果给出了其残留率计算公式 ,并提出了适宜的产品存放条件  相似文献   

14.
尿素包合法纯化共轭亚油酸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尿素包合法对纯度在70%的共轭亚油酸(CLA)进行了提纯研究。共轭亚油酸在甲醇与尿素形成的体系中70℃加热回流2h,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尿素形成复合物析出,从而可以使共轭亚油酸得到纯化。研究发现,尿素包合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共轭亚油酸,尿素/甲醇=1:2.5:8,包合温度为-15℃,包合时间为6h,得到的共轭亚油酸经过三氟化硼-甲醇溶液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进行检测纯度可达93,6%,基本实现了共轭亚油酸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15.
番茄红素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防止脂蛋白和DNA氧化损伤,还具有抗衰老和降低肿瘤发生的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法、溶剂及辅助萃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相似文献   

16.
主要对比分析了新鲜的苦瓜籽油和放置两个半月的苦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对比发现:放置两个半月后,苦瓜籽油的色泽开始变黄;新鲜的苦瓜籽油中9c11t13t -共轭十八碳三烯酸(α-桐酸)的含量为54.26%,而放置两个半月的苦瓜籽油中9c11t13t -共轭十八碳三烯酸的含量降低到35.63%;新鲜的苦瓜籽油中9t11t13c -共轭十八碳三烯酸(α-桐酸异构体)含量2.42%,而放置两个半月的苦瓜籽油中的9t11t13c -共轭十八碳三烯酸含量增加到19.09%.这可能与9c11t13t -共轭十八碳三烯酸在空气、日光等作用下不稳定、构型易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番茄红素在体内代谢中的几何异构体组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天然番茄红素分子在大鼠体内吸收、转运和贮存过程中的几何异构体组成的变化。方法:用天然番茄红素萃取物一次灌喂雄性SD大鼠后,收集其粪便、小肠壁、血清及肝脏,萃取其中的类胡萝卜素组分,用C30-检测萃取物中番茄红素几何异构体的组成。结果:天然番茄红素在大鼠体内吸收、转运和能工巧30-HPLC-PDA贮存过程中几何异构体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顺式异构体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这一变化被证实发生在血清中。这一结果对天然番茄红素在体内的代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环糊精(cyclodextrin, CD)为主体,三丁酸甘油酯(tributyrin, TB)为客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D/TB包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相溶解度、等温滴定微量热及分子模拟对其包合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环糊精(α-CD、β-CD、γ-CD)均可与三丁酸甘油酯形成包合比为1∶1的包合物,其中β-CD最适于包合三丁酸甘油酯;环糊精包合三丁酸甘油酯是自发进行的微放热过程,焓熵协同驱动促进环糊精包合三丁酸甘油酯,其中熵驱动在包合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疏水作用力为主要作用;复配环糊精(α-CD∶β-CD∶γ-CD=2∶7∶1,物质的量之比)包合三丁酸甘油酯过程中的熵变(24.3 cal/mol K)比单一环糊精(β-CD为17.8 cal/mol K)提高了36.52%,同时包合稳定常数提高了79.21%,说明复配环糊精可提供更多与三丁酸甘油酯分子尺寸相匹配的疏水空腔,包合能力更强,从而达到更稳定的包合效果;最终,通过解析单一环糊精包合三丁酸甘油酯的分子对接模型,推测出复配环糊精协同包合三丁酸甘油酯的包合构象。该研究为环糊精包合体系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娟  杨宇  于海燕  陈臣  田怀香 《食品科学》2023,44(3):258-268
环糊精因具有独特的“外亲水、内疏水”结构,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包合载体对性质活泼、易挥发、易氧化分解的活性组分进行保护,从而达到提高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的效果。本文从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出发,首先对其包合机理进行探究,即分析主体环糊精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包括环糊精单体与客体之间的包合反应、环糊精单体之间的自组装行为以及该行为下所形成的超分子体系与客体分子的包合机制;接着阐述有无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情况下环糊精界面稳定机制、表面活性剂与环糊精自组装形成复合乳化剂协同稳定客体机制等;然后,对环糊精包合物中客体分子的释放机制、缓释动力学模型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最后,从分子模拟及界面稳定机制方面对环糊精在超分子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呼吸道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疗效,在医药行业中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槲皮素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较低,使其在医药行业的应用受到限制。环糊精(cyclodextrins,CDs)是一种 大环分子,能够与客体分子包合形成包合物,从而有效提高客体分子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制备 槲皮素与β-CD、G-β-CD及G2-β-CD的包合物,利用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与槲皮素的包合效果,利用紫外光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技术表征槲皮素与G-β-CD包合物,借 助分子对接研究槲皮素与G-β-CD包合物的超分子结构。结果显示:槲皮素的溶解度与环糊精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G-β-CD与槲皮素的包合效果最好,且包合后槲皮素的热稳定性提高。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的C环嵌入G-β-CD 的空腔中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