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菜 《四川烹饪》2007,(7):32-32
相信每一个身处异乡的四川人,在想念家乡美食的时候,最怀念的不是那些大菜,而是一碗小面。  相似文献   

2.
拌面去     
一个喜欢大鱼大肉的人,不管是吃饭还是做饭,如果没有肉,是完全找不到感觉的。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心情格外灿烂,健康而又积极的时候,愿意做一碗凉拌面。一碗复杂而又简单的面。  相似文献   

3.
面在四川话里,绝不是指那些干瘪瘪的馒头包子,而是指面条,一碗滋润且色艳的面条。面条从加工制作到调味盛碗,过程非常简单,但是,如果你想煮得一碗有品位的好面,那可是得费一番功夫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面条慰我心     
《美食与美酒》2014,(8):12-13
在普遍没有胃口的夏日里,“人比黄花瘦”并不是所有人的追求,此时被太阳晒到打蔫儿的胃口恐怕只有一碗面条才能抚慰,《美食与美酒》的“面控”推荐几家口味各异的美味面条,送给同样是“面控”的你。  相似文献   

5.
泡面的幸福     
泡面,大名叫方便面,可是我习惯叫泡面。 泡面之幸福不在吃,而在揭盖之时。 事实上,泡面往往是人在无可选择的时候的最后选择。实话实说,人到了不得不去吃泡面的地步,不是饿坏了,就是穷坏了,总之,碗盖打开的时候,必定是馋坏了。棒一碗洁白丰腴、柔嫩顺滑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热气腾腾,浓香四溢,再加上辘辘的饥肠,炯炯的双眼,口水早  相似文献   

6.
正在南京南湖,有一家开了28年的鸭血馄饨店。随着外卖平台首次参加"双11"活动,这家店也摩拳擦掌,准备多卖1000碗。馄饨和鸭血混搭,初闻让人大吃一惊。不过这并不是鸭血馅的馄饨,而是鸭血与馄饨并存。今年72岁的汤老太是这家馄饨店的创始人。汤老太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南京人爱吃鸭血,最初老伴在不忙的时候喜欢下碗馄饨,再来一碗  相似文献   

7.
食苑短波     
▲上海现有三万多家餐馆中有一成左右是面馆,每天卖面五十万碗。其中沧浪亭每天售面两千碗,营业额为三万元,苏州朱鸿兴每天售面一千五百碗,营业额约两万元。这还不包括餐馆中兼营面条的。  相似文献   

8.
棹歌 《饮食科学》2009,(11):8-9
两次采访孙海英,都赶上吃午饭的时候。第一次是在浙江横店影视拍摄基地.那会儿他正在拍摄电视剧《大汉天子》,戏从早晨拍到了晌午,他在现场捧着剧组给准备的卤面,一边吃一边和我闲聊。这次在北京.在一个公益活动的现场,他吃的居然又是面条。”您是不是特别喜欢吃面条啊?”记者问他。孙海英说:”这不是刚出伏了嘛.出伏的时候,我们老家沈阳讲究吃宽面条,吃宽面条是说以后天气凉了可以放宽心了。这个时候雨水已过.收成好坏基本已成定局.再操心也没用了,所以要在这一天吃碗宽心面。”  相似文献   

9.
报类文摘     
川南泸州盛产美酒,素有酒城之称.善饮的酒城人对酒也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单碗”.“单碗”的叫法始于何年,无须深究.但在市面上,沪州人总是将它叫得当当响——走.喝单碗!往往令外地来客感到不知所云.不过,热情好客的沪州人会不失时机地告诉你:单碗,酒也.由此,因“单碗”而派生出的“单碗系列”便颇令人回味了.喝酒,叫作喝单碗,喝酒的时候,却又无半点下酒菜时,称作喝寡单碗.好贪杯者,称作单碗客.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的三朋四友,称作单碗朋友.卖酒的小店,有一个别致的名称——单碗铺.民间有借酒浇愁之说.于是便有人推测出关于单碗一说的来历.说的是一位心中有愁之人,坐在古老的木格窗前,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只盛满烧酒的大碗.有愁之人正独自慢慢喝着碗中的酒……对当今沪州人而言,更多的时候,喝单碗绝对是一件高兴之事.故友重逢,新友结交.老人寿辰,新婚大喜,无不以单碗助兴.无单碗不成席——沪州人绝不是忸忸怩怩说出这句话的.同样,叫一声——单碗,便会令远行归来的泸州人顿时热泪盈眶.(张跃文白俊良荐)《四川经济日报》1995—05—05  相似文献   

10.
恋爱的时候,她和男友都穷。他们的口袋里常常只剩下两碗小面钱。肚子饿了,他们手牵手地走进陋巷里庳仄的小面店,向伙计要二两小面.然后坐在店里油腻破旧的长凳上.看支在门口的那口大锅里黏稠的汤怎样沸腾起来。看伙计杂耍似的将七八种作料放进碗里,传说正宗的重庆小面有十几种作科呢!浓  相似文献   

11.
丰子恺吃酒     
正饮酒是很多男人的嗜好,酒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天不喝酒,他们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自古文人也爱酒,从李白到辛弃疾,哪个不是酒中豪杰呢?漫画家丰子恺也好吃酒,在上海当教师期间,丰子恺经常邀约朋友老黄去吃酒。因为囊中羞涩,两人不敢下大馆子,就在一家稍微像样的素菜馆吃酒。他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  相似文献   

12.
面里人生     
正乡愁不是一团雾,有时候乡愁就是一棵老家的树在轻轻摇动,一种故乡食物发出的殷殷召唤。深夜里老宋醒来,他咂巴着舌头,是在梦里吃到故乡城市的牛肉面了。在梦里,老宋坐在老家城市一个老巷子里的面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端到他面前,简直是风卷残云一般,老宋就把一碗面在梦里呼啦啦吃完了,他正要喊再来一碗肥肠面,梦就醒  相似文献   

13.
“面团和得溜呀溜溜软,搓成‘剂剂儿’拉扯面.条杆儿拉得匀,麻利又干散哪,细面二细荞麦楞,韭叶大宽和二宽.甩开膀子忽闪闪,一窝丝细面象线线,牛肉汤味道鲜,牛肉蛋儿炖得烂,蒜苗香菜萝卜片,油泼辣子浇上边.不吃看着嘴也馋,吃了一碗想两碗,不吃看着嘴也馋,吃了一碗想两碗.”这首歌谣,就是对兰州清汤牛肉面色香味的生动描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在甘肃地区回民传统饮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众食品.此面色彩鲜艳,可谓一清  相似文献   

14.
刀拨面     
征程 《烹调知识》1994,(6):20-20
写下这个题目,就想起了孩提时代在母亲身边时吃过的刀拔面。那时,因为全家人一年中难得吃上几顿白面,所以母亲的刀拔面,不是用高梁面制做,就是用荞麦面制做。用高梁面做的多用笼蒸,然后拌酸菜食之,偶而炒点椒油葱醋汤调和,就是一顿美餐了。用荞麦面做的多用水煮,煮熟捞出盛碗,拌以自采的蘑菇炒成汤料食之,筋滑利口有咬头,味极鲜  相似文献   

15.
阳春,乃温暖的、万物复苏生长的春天之谓也。一碗没有浇头的面,仅些许葱粒缀饰在表层,这点点翠色,使人联想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遂将此面称之为阳春面。这美妙的联想、贴切的比喻,能不是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吗?然而在上海,这名称如今已在现实生活中消失,原因是作为独立的品种,几乎是所有的摊店都已不再供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销声匿迹,在所难免。试看沪上各面馆,有谁家还像以往那样,将阳春面列于水牌榜首的?恐怕是不容易见到的了。列在末尾倒是有的,不过是称之为“光面”,每两价若干,显然是供顾客加面作参考的。早先面是以碗计价的,每碗的量…  相似文献   

16.
厨具博览㈢     
单守庆 《中国烹饪》2010,(5):112-114
锅碗瓢盆的“碗”,人们再熟悉不过了,有大大小小的碗、各种形状的碗、有图有字的碗……可是,最早的碗出现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仔细探究一番,有助于人们领略厨具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清楚地观察到碗的源远和流长……  相似文献   

17.
贵州虽非小麦产区,却并不是面食的“盲区”.贵州的面条不算有名,没有名却不等于没有特色。 笔者所居之地乃黔西北,自然要把黔西北的面条先端出来说道:黔西北最有特色的面条首推“燃面”,何谓“燃面”?即每一碗面都要用烧热的猪油浇上,以烫香碗里的辣椒面.香葱等作料,其特点是油香浓厚.香辣适口。  相似文献   

18.
食话实说     
《中国烹饪》2010,(4):57-57
做市场,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东西。门槛要高,模仿性不高,需要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跟着别人走。 ——昧千拉面董事长潘慰凭借一碗拉面,将产值做到几十个亿,并带动了日本品牌拉面在中国内地的成功,味干与潘慰的成功,值得很多内地快餐品牌取经。  相似文献   

19.
飘飘  武文 《美食》2010,(12):22-23
面馆,在南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几块钱就能要上一碗,肉丝的,三鲜的,鸡蛋的,猪肝的应有尽有,于是面条便成为了快餐的代名词。而然,一碗长鱼面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荞面 旧时售卖养面者多数置有一副荞面担,它的特色就在于是按古老的挤压方法做成的面,而且是随客人的光顾现压现煮,并碗一压,养面刷刷地入锅,颇具特色。养面煮熟挑入碗后,常用的调味料有:酱油、红油辣子、花椒末及芹菜段,也有顾客提出加醋的。当时最受市民欢迎的就数“牛肉荞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