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寻木本油料山桐子果实及种子中油脂的积累动态规律,对不同采收期的预选品种“鄂选2号”的山桐子果实的整果、果肉和种子中的基本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部位的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鄂选2号”山桐子油料最佳采收期为盛花期后128 d左右,此时山桐子全果平均含油率为40.25%,果肉中的平均含油率为44.60%,种子中的平均含油率为30.55%。果实各部位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主要为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珍珠酸(C17: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γ亚麻酸(C18∶3n6)、花生酸(C20∶0)、山嵛酸(C22∶0),其中种子油脂中亚油酸质量分数高于整果和果实,高达61.43%。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生长期的重庆1号、重庆2号品种的毛叶山桐子果实的整果、果肉和种子中的基本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并运用气相色谱法对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 个品种果实在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中粗脂肪、蛋白质、总糖、灰分、总酚、总黄酮等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2 个品种毛叶山桐子作为油脂原料的最佳采收期分别为盛花期后198 d和182 d左右;果实各部位油脂中的脂肪酸均主要由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 cis)、硬脂酸(C18:0)、油酸(C18:1 cis)、亚油酸(C18:2 cis)、α-亚麻酸(C18:3 n3)、γ-亚麻酸(C18:3 n6)和花生酸(C20:0)8 种脂肪酸组成,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均呈现出种子>整果>果肉的特点,种子油亚油酸相对含量达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毛叶山桐子种子部分的综合评分更佳,适宜用作综合利用的原料。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6种云南和贵州地区常见食用蜻蜓稚虫油脂的营养价值,采用索氏提取法和GC-MS分析和比较了闪蓝丽大蜻、碧伟蜓、小团扇春蜓、黄蜻、大团扇春蜓、赤褐灰蜻6种蜻蜓稚虫的含油率和油脂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6种蜻蜓稚虫含油率为5.72%~11.90%,其中大团扇春蜓的含油率最高,赤褐灰蜻的最低。6种蜻蜓稚虫油脂分别鉴定出18~29种脂肪酸,其中包括奇数碳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具有特殊功能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UFA)占脂肪酸总量的61.50%~65.2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UFA总量的29.57%~50.00%,棕榈酸相对含量最高,为17.57%~24.61%;n-6 PUFA与n-3 PUFA比值为0.68~1.30,接近淡水鱼类,黄蜻和赤褐灰蜻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的含量之比分别为1.17∶1.2∶1和1.3∶1.18∶1,接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人体摄入比(1∶1.5∶1和(0.8~1)∶1.5∶1)。  相似文献   

4.
毛叶山桐子(Idsia policarpa var. vestita Diles)是野生落叶乔木,油材兼用树种。该树的果实产量与含油率高。果实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亚油酸含量高,是优质食用植物油。种植毛叶山桐子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简述了近年来我国毛叶山桐子的繁殖枝术、栽培管理、油脂提取和精炼技术、综合利用及资源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对毛叶山桐子油品质控制、种植中的施肥和农药使用及毛叶山桐子产品名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毛叶山桐子产业发展前景进行论述,为开发利用毛叶山桐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粮食与油脂》2016,(5):35-36
对采自10个不同产地的山桐子果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山桐子果含油率为35.02%~39.36%,山桐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测出的6种主要脂肪酸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达到68.02%~70.97%。  相似文献   

6.
我国毛叶山桐子开发利用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叶山桐子是野生落叶乔木,油、材兼用树种.果实中的油脂组分属健康营养食用油,是医药、化工和植物油能源原料.果实产量、含油率都较高,其木材是制造家俱和木板房的良材,该树也是绿化环境的优良树种.回顾了我国开发利用毛叶山桐子的历程,展望它的发展,建议在大规模种植的同时加强繁殖、栽培、采摘、储存、油脂提取、油脂精炼及油脂产品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创新有效地去除油脂不良气味工艺是开发利用毛叶山桐子是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鲵肌内脂肪酸组成及其抗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国大鲵肌内脂肪酸的组成,并研究肌内脂肪酸抗氧化,提供肌内脂肪酸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肌内脂肪酸的组成;通过Schaal烘箱法(63±1℃)研究肌内脂肪酸的抗氧化特性。GC-MS分析结果表明:肌内脂肪主要含13种脂肪酸,其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18∶124.2%,C16∶015.4%,C16∶113.7%,C18∶28.2%,C20∶56.7%,C18∶34.5%,C22∶64.3%,C14∶13.0%,C18∶02.8%,C22∶52.6%,C20∶42.2%,C17∶02.0%,C17∶11.9%。饱和脂肪酸(SFA)为20.2%,不饱和脂肪酸(UFA)达71.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42.8%,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5%,具有保健功能性作用的ω-6型PUFA为13.0%,ω-3型PUFA为15.5%。ω-6型与ω-3型PUFA比为0.8。Schaal烘箱法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剂二丁基对甲苯酚(BHT)、没食子酸丙酯(P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肌内脂肪酸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其中特丁基对苯二酚抗氧化效果较佳。中国大鲵肌内脂肪富含ω-3和ω-6型...  相似文献   

8.
郭永跃 《中国油脂》2021,46(1):121-127
以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大堡油橄榄品种示范园的3个栽培品种‘阿斯’‘奇迹’‘莱星’果实为原料,观察不同品种不同采摘时间果皮颜色变化,测定果实含油率、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及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转色最早的品种为‘莱星’,其次为‘阿斯’,‘奇迹’最晚;‘奇迹’果实含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阿斯’‘莱星’果实含油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含油率最高的品种为‘莱星’,其次为‘奇迹’,‘阿斯’最低;3个品种果实的多酚和黄酮含量呈波浪式的变化;脂肪酸主要成分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MUFA/PUFA、C18∶1/C18∶2也不同,橄榄油品质稳定性不同,11月10日至11月30日3个品种MUFA/PUFA、C18∶1/C18∶2较高,其中‘莱星’的MUFA/PUFA、C18∶1/C18∶2高于其他2个品种。综合分析,以含油率、多酚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采摘时间,‘阿斯’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3月10日至3月20日,‘奇迹’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2月10日至2月20日,‘莱星’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1月30日至2月20日。3个品种中‘莱星’果实品质最佳,‘奇迹’次之,‘阿斯’果实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9.
以大鲵肝脏为原料,采用微碱条件生物酶法提取大鲵肝脏油脂。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p H、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大鲵肝脏油脂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用气相色谱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鲵肝脏油脂的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时间3 h、碱性蛋白酶加酶量1 500 U/g、料液比1∶2、p H 7、酶解温度30℃,在该工艺条件下大鲵肝脏油脂的提取率为81.67%;大鲵肝脏油脂中主要含12种脂肪酸,分别为C18∶1 24.51%、C16∶0 21.74%、C16∶1 13.02%、C18∶3(ω-6)12.61%、C18∶2 6.18%、C18∶3(ω-3)4.04%、C22∶63.51%、C22∶0 3.45%、C14∶0 2.97%、C20∶4 2.83%、C24∶0 2.65%、C18∶0 2.48%,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占33.29%,不饱和脂肪酸(UFA)占66.7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37.5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29.17%,具有保健功能作用的ω-6型PUFA为21.62%,ω-3型PUFA为7.55%。研究表明大鲵肝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脂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冷榨工艺提取毛叶山桐子油,测定其理化指标,研究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毛叶山桐子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由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9.85%,主要为亚油酸(60.71%);经鉴定,毛叶山桐子油不皂化物由17种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甾醇类和生育酚的同系物。研究结果提示毛叶山桐子油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均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超声辅助提取大鲵肝脏油脂进行了研究,并用气相色谱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超声辅助提取大鲵肝脏油脂的最佳条件为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1∶1)为提取溶剂,超声功率500 W,液料比10∶1,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50℃,在该提取条件下,大鲵肝脏油脂的提取率为90.86%。大鲵肝脏油脂中主要含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占33.95%,不饱和脂肪酸(UFA)占66.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31.3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34.68%,UFA与SFA比值为1.95,ω-6型PUFA占27.29%,ω-3型PUFA占7.39%,ω-6型PUFA与ω-3型PUFA比值为3.69,表明大鲵肝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脂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毛叶山桐子是难得的油料树种,含有丰富的油脂、维生素E和酚性糖甙等多种活性成分。在川陕甘部分地区,毛叶山桐子油已有百多年的食用历史,不少文献推荐将其开发为保健食品。为此对毛叶山桐子的各成分用于保健食品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索,也为综合开发利用毛叶山桐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毛叶山桐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毛叶山桐子油、甲醇为原料,研究了通过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并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试验依次考察了反应温度、NaOH浓度、醇油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毛叶山桐子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60℃,NaOH用量为油重的1.0%,醇油摩尔比为6∶1,反应时间为60min,在此条件下毛叶山桐子油转化率最高,达到95.5%。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生物柴油性能达到美国生物柴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8种功能性食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包括8种国家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目录油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方法对28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研究。在GC-FID图谱基础上,得出了所测的28种植物油脂中37种脂肪酸的指纹图谱。根据脂肪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进而分析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组成,从而分析样品的脂肪酸组成。结果在28种功能性油脂中,芍药籽油、芥花油、美藤果油、文冠果油、星油藤种子、翅果油等10种油脂UFA含量都在90%以上;MUFA含量最高为澳洲坚果油80.3%,其中,PUFA含量以美藤果油最多,达到82.0%,星油藤种子油次之,为81.1%,二者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均含量高达40%;漆树种仁油、毗黎勒油、秋葵籽油、油瓜油的SFA含量均超过30%。结论该研究对探讨利用脂肪酸指标评价新型功能性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究了陇南油橄榄"皮瓜尔"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性状与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测定指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鲜果单重1.18~2.81 g,干果单重0.45~1.36 g,含水率39.72%~63.17%,纵径16.67~20.75 mm,横径11.08~14.97 mm,果形指数1.29~1.50,含油率3.89%~43.20%,多酚2.64~6.93 mg/g,黄酮0.59~1.75 mg/g,油酸64.03%~75.35%,棕榈酸11.53%~17.34%,亚油酸3.76%~9.49%,饱和脂肪酸(SFA)11.19%~21.8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4.28%~76.38%,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40%~12.56%,MUFA/PUFA 5.30~17.02,C18∶1/C18∶2 6.75~19.68。各测定指标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鲜果单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果形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之恰好相反;干果单重及含油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含水率、多酚含量、黄酮含量、SFA及PUFA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UFA、MUFA、C18∶1/C18∶2及MUFA/PUFA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角度,建议"皮瓜尔"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20日至11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木本油料山桐子果实及其油脂的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本文对良种“鄂选1号”山桐子果实和油脂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山桐子鲜果和油脂中的总体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烷类、酚类、醚类、醛类、烯类、酮类,总体挥发性含量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9月30日这个特殊的采收时期达到最低。鲜果中挥发性成分中的优势成分主要为烷类、酯类、醇类、酮类、烯类、醛类,相对含量烷类>酯类>醛类>酮类>醇类>烯类。油脂中挥发性成分中的优势成分为烷类物质,最高达86.249%,而烷类物质中主要成分为正戊烷,占总体挥发性成分的86.156%,是山桐子油脂挥发性成分的绝对优势成分,且其在采收期的变化规律与油脂烷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整体变化规律相同,与鲜果中整体烷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规律相反。实验结果为山桐子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和油脂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关联与规律研究以及山桐子油特殊香气的形成过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西双版纳油瓜种仁油为原料,对比分析核桃油、花生油、黑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色拉油、大豆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共9种油脂的理化成分、矿物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瓜种仁油过氧化值为(5.90±0.81)mmo L/kg,水分及挥发物为(0.31±0.07)%,杂质含量为0.25%,酸值为(11.21±0.13)mg KOH/g。矿物质含量(除锰含量)位列所检油脂第二0.262 mg/kg,铜含量位列第七0.284 mg/kg,磷、锌、铁、镁、钙、铜、钠、钾含量均最高。油瓜种仁油共检出9种脂肪酸,以亚油酸45.89%、棕榈酸29.85%、油酸14.14%为主。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SFA(饱和脂肪酸)=1∶3.3∶2.7。n-3 PUFAs∶n-6 PUFAs=1∶63。建议与橄榄油复配,复配后MUFA∶PUFA∶SFA=1∶1∶0.8。或油瓜种仁油、橄榄油、核桃油三者复配,复配后MUFA∶PUFA∶SFA=1∶1∶0.7。调和n-3与n-6 PUFAs比例,直接添加亚麻酸等n-3 PUFAs类油脂纯品改善脂肪酸比例。  相似文献   

18.
分别对江南地区栽培较广的3个山稻品种进行了米糠含油率、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含量与组成、γ-谷维素含量的分析,并与水稻和旱稻米糠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个山稻品种米糠含油率均高于水稻和旱稻,最高的是山稻18号,含油率达(23.08±2.20)%;脂肪酸组成最丰富的是山稻14号,共检出14种脂肪酸,必需脂肪酸质量分数最高的是山稻5号,仅次于旱稻,达35.83%,最低的是14号,为28.31%;米糠油不皂化物中含量最高的是甾醇类化合物,3个山稻品种中植物甾醇质量分数均超过总不皂化物的50%;山稻18号角鲨烯含量最高,仅次于旱稻,达1 168.91mg/kg; 5种米糠油中γ-谷维素含量从高到底分别为山稻18号、山稻5号、旱稻、山稻14号和水稻,γ-谷维素质量分数分别为(20.74±0.08)、(18.26±0.08)、(16.68±0.88)、(14.72±0.31)、(12.61±0.11) mg/g, 5个品种间γ-谷维素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山稻米糠含油率较高,脂肪酸组成丰富,油中植物甾醇和γ-谷维素等含量均高于传统栽培的水稻和旱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19.
李羽翡 《中国酿造》2014,(5):150-152
对甘肃产亚麻籽油与其它6种小品种食用油脂肪酸的组成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4.1%),其次是油酸(平均值为24.25%);紫苏油、牡丹籽油、松子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其中松子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紫苏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南瓜籽油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0.106%,御米油二十碳五烯酸(EPA)平均含量0.242%。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构成甘肃地产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甘肃产亚麻籽油的ω-3系脂肪酸与ω-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是1.6∶0.4,仅次于紫苏油,是健康饮食的高品质油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哺乳期母乳中各种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母乳喂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足月顺产的25~40岁产妇产后1~5d的初乳、6~10d的过渡乳和30d的成熟乳123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母乳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母乳中各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C18∶0、C14∶1ω5、C18∶3ω6水平和ω-6/ω-3比例呈增高趋势;C24∶0、C16∶1ω9、C20∶1ω9、C20∶2ω6、C20∶3ω6、C20∶4ω6(AA)、C22∶2ω6、C22∶4ω6、C22∶5ω6、C22∶5ω3和C22∶6ω3(DHA)水平呈下降趋势,总体SFA含量逐渐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而PUFA尤其是ω-3 PUFA水平显著减少(P0.05)。结论:母乳中的各种脂肪酸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变化,新生儿喂养及配方奶粉的配制时应考虑母乳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的微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